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795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的鉴赏.docx

古代诗歌的鉴赏

古代诗歌的鉴赏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形象

(1)人物形象——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际流”三四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久久伫立在江边,目送朋友征帆远去,直到帆影在天边消失,仍然极力远眺的依依不舍的形象)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金鹧鸪”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

作者按几个层次来刻画的(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形象。

词人是按妆前、妆中、妆后三个层次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2)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描写的形象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所描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简要赏析。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3)景物形象——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碧瓦》范成大“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景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依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

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常见的意象

1.松柏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郑思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故乡渺何处?

归思方悠悠。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哀怨、思归)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刘禹锡《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

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

如范仲淹: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

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

如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诗)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2.语言

(1)炼字

①动词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系”“啼”两个动词用的准确传神,请分别简要分析。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它们缠绕留恋,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啼”既符合鸟鸣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使人欲别不忍。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②形容词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尘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黄钟]人月圆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曲牌

(2)B(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①,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②,自爱铿然曳杖声。

此诗为苏轼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费州居住与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③副词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园夜煮茶。

*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④数量词

⑤叠词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答: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2)语言风格

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的技巧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顶真、设问、反问、反复、排比

例题——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柳梢青?

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

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答案

(1)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

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

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

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

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

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注:

·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2)表达技巧

描写技巧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社日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试分析本诗艺术上的特点?

答案:

本诗写社日,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家家半掩扉,扶得醉人归的生活细节,表现社日的热闹和节日村民的快乐,笔墨极少而内容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②细节描写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

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⑵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③动静结合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2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④虚实结合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泪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⑤白描

⑥肖像动作心理

抒情方式

①直抒胸臆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

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何当,何日;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踏清秋: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

吴钩,吴地所产宝刀;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不能控制的地区;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若个,哪个。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但《南园》直抒胸臆,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

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③托物言志

李商隐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

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凤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