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773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docx

最好的高三诗歌复习福建高考0413年诗歌鉴赏题目详解

诗歌鉴赏

2004年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解析16】此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采用主观性命题的做法更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鉴赏能力。

试题选用了朱淑真的五绝《秋夜》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是诗眼与意境。

题目要求考生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感悟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诗歌营造意境的技巧。

这样设题,可以由点带面,更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首绝句言浅情深,辞淡味浓。

一、二两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

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萧瑟凄清,锦衾单薄,佳人夜永难寝。

次句剪辑了一个典型的动作场景——频剪烛花,烛花即灯花。

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然而她却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

一个“频”字尽显诗人内心波澜。

“欲三更”呼应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烛,这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

还是睡觉吧,这“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

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送来温暖和慰藉呢?

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

结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远。

这一句由室内转而户外,昂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皓月,四野空明,诗人的内心似乎暂时获得了超脱,然而望月怀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

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答案16】“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005年(易)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

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旬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可能是诗人醉眼蒙陇中的幻景。

【参考答案

(2)】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2006年(易)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3分)

(2)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10】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李商隐《端居》赏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但“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

“‘敌’字险而稳、:

’这评语很精到。

这里本可用—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但“对”只表现:

“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试比较李煜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

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人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

“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观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

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象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

2007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古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阅读鉴赏古代诗歌要知人论世,命题者在这首诗后面附上了有关作者生平的简要注解,这是考生应敏锐把握的一个重要信息。

结合这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

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

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答案09】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是即景抒怀,写山雨过后天地的寂寥,表达了诗人的孤傲寥落的情怀。

此句表面上是写山中沉寂的气象,但细细品读,似乎使人听到了他的叹息,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答案09】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2008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本诗可看为山水田园诗,注意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从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2009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分)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

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

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参考答案05】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

考生通过解答第

(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

(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参考答案05】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010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

山拗。

②山翁:

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

(1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

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自己访隐者的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参考答案06】

(1)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要求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

难度不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参考答案06】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要求根据对选诗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

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确定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

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歌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参考答案06】(3)A。

2011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晓至湖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3分)

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

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

(1)答题要点:

①喜爱幽静:

“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

“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

“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

“安得”。

(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

①对比:

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012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21世纪教育网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

(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

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

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2013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答: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答:

 

6、

(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