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72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docx

广播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教材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及写稿技巧

我主要谈五个方面的问题,广播的优势及特点;怎样才能写好广播电视新闻稿;新闻写作的一般方法;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写稿技巧点滴谈。

(一)广播的优势及特点

广播,是编辑部通过发射装置发出电波,传送载有信息的声音,供听众收听的现代化宣传工具。

它包括的要素是:

声音、电波和收发装置,与此有关的还有听众和编者。

这些因素决定了广播具有五大优势:

即对象广泛,时效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收听方便。

为什么说广播具有对象广泛的优势呢?

因为广播同报纸、刊物比较,宣传对象要广泛得多。

广播宣传的对象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从咿呀学语的学龄前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要耳朵不聋,懂得语言,都可以收听。

无线广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同时传到四面八方,正如列宁听说:

“广播是千百万人的群众大会。

”它不象报章杂志受传输条件的限制。

广播内容容量大,不但有新闻,而且有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可以满足不同听众的需要。

收听工具在城乡基本普及。

近年来,我县广播走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路子,农村以有线为主,城镇以调频广播为主。

广播具有时效迅速的优势。

广播以电波传送,以声音为媒介,节目制作也比较简捷,这些因素决定了广播比其它新闻宣传工具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中央台有个记者在西藏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收到《人民日报》是48天以前的,《光明日报》是77天以前的,《西藏日报》则是46天以前的。

1983年,中央台作了“首先获得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来源调查”收回调查表1157份,最先广播获知的占83%;电视占12%;报纸仅占5%。

这些都说明广播具有时效迅速的优势。

尤其在我县,电视还不普及,自办节目播出时间短,新闻少,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靠收听广播。

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通过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正如群众所说“新闻听广播、文章靠看报、娱乐消遗看电视。

广播具有功能多样的优势。

由于广播以声音为媒介,所以它的作用和职能比报纸、杂志要广泛得多。

人们根据它的不同功能,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千百万人的大课堂”“最大的剧院、音乐厅”等。

有的同志把广播的功能概括为:

报告最新消息的使者,传播科技知识的学校,欣赏文艺节目的舞台,指导人们生活的顾问。

广播具有感染力强的优势。

广播的传播媒介是声音,它包括被采访者的声音、采访者的声音,即记者、播音员的声音;还有音响,即同新闻事件有关的现场音响、动物声和机械声等。

有人说:

“广播是声音的总汇”,是有道理的。

声音使广播具有传真性,比文字的表现力更强,它可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惊恐、无畏、紧张、轻快、诚恳、亲切、热烈等感情。

它比文字更加真实、生动、形象、深刻,富有感染力。

广播还具有收听方便的优势。

读报低、看电视、诉诸视觉,一般都要放下手中的活计,专心看;广播则不同,它诉诸听众的听觉,人们可以一边劳动,一边收听;一边走路,一边收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车间、在田野、在公园、在马路、在轮船上、在火车上,都有人收听广播。

广播除了以上所说的具有五大优势外,与其它新闻媒体相比,还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及时性。

因为广播是用电波传播新闻,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

就是说,一眨眼的功夫就可以绕地球七圈半,这就决定了广播的最大特点是快。

这个特点,是报纸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电视当然也很快,但电视机不象收音机那么方便。

二是群众性。

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形式中,广播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只要懂汉语,不论年龄大小,有文化,没文化,包括盲人在内,都可以听广播。

这一点报纸就做不到。

三是逼真性。

广播除了报纸常用的几种新闻体裁,象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以外,还有广播所特有的形式,象广播对话、广播谈话、配乐广播、录音报道、现场口头报道等。

四是灵活性。

这主要指收听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

上面我们探讨了广播的优势和特点,下面谈一谈怎样才能写好广播电视新闻稿?

(二)怎样才能写好广播新闻稿:

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它是诉诸了听觉,而不是诉诸于视觉。

它的缺点是一瞬即逝,不留痕迹,不便保存和反复研读。

为了更好的发挥广播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广播新闻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听众收听广播和读者看报纸有区别。

看报纸一般是坐下来阅读,听广播则往往可以同时干着别的事,精神不是很专注。

因此广播新闻中的抽象论证、概括性叙述不宜过多、过长,而应用更多具体形象的事实来说明问题。

显而易见,报纸稿笼统些、概括些,还可以回过头来再研读;而广播只有具体些、形象些,让听众一次听懂才行。

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写广播稿时要注意多用生动活泼的细节。

细节是事实中的事实,事物特征往往通过细节才能反映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抓住了细节才算是抓住了事实,用具有细节的事实反映主题,才能够准确地体现出新闻的个性。

举例来说,有一则广播稿选择这样的细节作开头:

“今天早晨,记者漫步在县城集贸市场上,看到一位姑娘挑着一担鲜红水灵的草莓,不紧不慢地向大桥走去。

手提菜蓝的小伙子追着姑娘问:

“草莓卖不卖?

多少钱一斤?

”姑娘并不回头,只把手一指说:

“到三教村工业区去买!

”这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手法,增强了稿件的形象感和立体感,是广播新闻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立志写好广播新闻的通讯员,在写作中要多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实;千万不要按着给报纸写稿的模式,否则会把广播稿写得很概括、很干巴。

二要写得通畅简洁,听记方便。

报纸是一个面,广播是一条线。

因此,广播新闻的行文应该开门见山,环环扣紧,自始至终象流水一样顺畅。

尤其不能兜圈子,使人听了半天不知所云。

根据这一要求,报纸上常用的提问式、引用式等导语和不便于听的插叙、倒叙等手法,都不适于写广播稿。

举例来说,有一条广播新闻是这样写的:

“一种新颖的电子仿生耳朵前不久在上海研制成功。

上个月,患有神经性耳朵的福建姑娘雷小兰安上了这种耳朵,基本上恢复了听觉。

”这样写没有弯子,没有枝叉,听起来易于接受。

因此,广播新闻要写得像流水一样顺畅,结构要严谨。

稿件的行文要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采用时间顺序结构较好,不要采取横写的方法。

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用词造句要简洁。

一句话里不要堆砌很多概念,尽量少用形象词。

三要写得短小,取材精粹。

广播新闻大多数要求比报纸稿件要简略一些,篇幅短小一些。

因此,必须取材精粹。

对于事件的详细过程,经验的具体介绍,详尽的分析论证,过多的数字要尽可能加以精选,目的在于方便读者的听和记。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广播新闻比给报纸写稿还要难些。

给广播电台写稿一般以三五百字为宜。

“新闻要短些、再短些。

”这是今天改革时代对新闻的普遍要求。

有的通讯员看不起广播新闻,也看不上写广播稿件,认为不如报纸上的新闻“带劲”“有影响”。

其实这是对广播这一新闻媒体缺乏了解的表现。

广播是给大众听的,只有精粹、简洁,才宜听宜记,长了反而不爱听。

一般应多用短句,长句用多了,就容易拖泥带水。

四要少用代词、简称、适当重复。

为了让听众听懂听清楚,广播稿写作要少用代词,人名、地名或关键词语需要适当重复,以方便收听,加深听众印象。

在叙述××人讲话时,一般应先写××人说,再写说的话。

在广播里,如果一个劲的用“他”,就会使人听了不懂,他是谁?

在这种情况下,名字的重复是必要的,能帮助听众听懂听清楚。

为了让群众听得懂,不要滥用简称、省略语。

比如说“学习毛著、邓选”应改为“学习毛主席著作,《邓小平文选》”;“仓管员”应改为“仓库管理员”。

由于广播听众程度不同,要多用口语词,少用文言词。

例如,“迄今、抚今追昔、云云”之类的文言词,应改为“到现在,回顾过去,等等”。

又如“即、并、但、应、现、因、较”之类单音词,最好改成“就是、并且、但是、应该、现在、因为、比较”双音节词。

五要把有些标点符号改成文字。

广播稿件中有些符号,例如,加了引号作为反义理解,在广播时,一般应在前边加上“所谓”或“什么”等词,不然可能被听成肯定的意思。

报纸上有些打引号的词不经改动,广播出去了就要出大问题,犯政治错误。

例如“这就是这位‘企业家’办的‘福利事业’……”,应当加个“所谓”,以“所谓企业家”来加以区别,或改写成“这就是这位所谓企业家办的什么福利事业?

还不是骗人的一套。

”有些省略号,广播时不易表达清楚意思,可改为“等等”、“什么的”之类词语代替。

有些括号内的词语是作说明注释的,应换个说法,把括号里的话改成正文。

有些并列词中运用顿号,听起来容易造成误解,可用连接词“和、跟、同、以及”来代替。

例如“党员、干部”,会误听成“党员干部”,应改为“党员和干部”;“职工、家属”,容易误听成“职工家属”,应改成“职工和家属。

”稿件里的破折号,也应根据意思改成“是”、“到”。

如“台湾——祖国的宝岛。

如果通讯员在写广播稿时,都能注意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广播稿件的质量和宣传效果会大大提高。

(三)新闻写作一般方法

探讨六个方面的问题:

(1)新闻标题;

(2)新闻结构;(3)新闻导语;(4)新闻背景;(5)新闻主题;(6)新闻结尾。

1、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学的专业术语,新闻媒体用标题来概括评价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听众和观众理解新闻。

由此可见,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缩影,是事实的骨骼,新闻的眉目。

看人看脸,看文先看题。

读者打开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形式的标题。

“题好一半文”,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标题,可达到画龙点睛之效,她好像一只有力的大手紧紧抓住编辑,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使人产生“急于一读”的强烈愿望。

如:

我相继在甘报发表过一条消息和一篇通讯,题目是这样的:

消息反映灵台各行各业齐抓科技兴农《支农不演独角戏,兴农不跳摇摆舞》;通讯反映全县发展支柱产业《红绿黄白黑变奏曲》——灵台“五色产业”采访记(红——苹果、绿——烤烟、黄——黄牛、白——药材、黑——甲鱼)这些新颖别致的标题,引起了编辑的注意,并在报纸显著位置刊登。

在这里,我举几个公安、政法宣传报道的几条好新闻标题:

(1)破的是大案,为何揭出的是小人物?

(2)昔日吵架三六九,今日团结赛亲友;(3)小小烟头酿大祸;(4)未入洞房,先进班房;(5)三巴掌酿成大祸,丧人命被判徒刑;(6)小偷不改成大偷;(7)手烤惊破黄金梦;(8)回头“浪子”又教“浪子”回头;(9)一“拳”出人命;(10)投毒杀夫的“潘金莲”。

(1)新闻标题的形式:

比喻式—就是打比方。

象上面例子,“红绿黄白黑”变奏曲即是比喻式;老母鸡“生”了一台电视机。

比拟式—

(1)拟人:

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

(2)拟物:

远离本土的“砖”。

对偶式—如:

《平凉日报》2000年2月22日头版头条曾刊登我采写的消息:

柳文统承包荒沟营造“经济沟”、李小平租赁荒山创建“生态园”。

引用式—如:

为了大地的丰收,宛如寻常一段歌,踏平坎坷成大道,留下真情从头说等等,以上引用的是歌词;一片冰心在玉壶”,“不到长城非好汉”,则引用的是诗词等。

对照式——前一段新闻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毁林书记”竞当“林业局长”;“盐务局长”公开“贩卖私盐”等;一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

(2)新闻标题的拟制:

标题既然是时间的“眼晴”,就必须有“神”,有神方能感动人、吸引人。

要做到“五要五切忌”:

一要准确鲜明,切忌似是而非。

如:

工会热心肠,人走茶不凉;白坡小白帽闯入国际大市场。

二要简洁明快,切忌繁冗罗嗦。

如:

管房二十年,身居一间屋;一副担子下乡,两箩鲜蛋回店。

三要贴切扣文,切忌文题不符。

灵台农民刘德民,拉面拉到伦敦城;灵台农家女,上街当模特。

四要新颖别致,切忌千篇一律。

如:

奖励“一条牛腿,换来骡马成群”、“降价五分钱,盈利二万三”。

五要形象优美,切忌肤浅粗俗。

“中国哑剧有口难言”,“三个‘和尚’散了伙,一个‘和尚’乐承包”。

2、新闻结构:

新闻结构是指一篇新闻的材料组合、段落安排的整体设计。

新闻的结构一般有四种类型:

a金字塔式结构:

这种结构完全自然地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

一般开头较淡,越后越浓,使人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有吸引力,看后方才真相大白。

写新闻故事较多采用金字塔式结构。

b例金字塔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头重脚轻地安排组织材料,即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新闻的高潮或结局,放在最前面,而后以事实的重要程度递减。

这种结构形式始于1865年的美国。

这种新闻符合新闻快、新、短的特点。

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开门见山,一目了然。

至今沿用130多年来,现在仍是人们较多采用的一种新闻写作形式。

c例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结构。

即导语部分用金字塔式结构来写,主体部分则按事件发展先后顺序来写。

这样兼有两种结构之长,使新闻既有开门见山的效果,又有具体、细致、完整的效果。

d自由式结构:

也叫散文结构,它打破了一般模式,所以比较自由灵活。

如感想式、随笔式、对话式、分析论辩式、提问解答式等,使新闻作品更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富有较强的可读性。

3、新闻导语

新闻文体结构除标题外,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新闻导语,是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就是指新闻的开头,新闻的第一个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在报道中处于领先地位,肩负提挈全文,为读者引路的使命。

因此,它以极简洁的文字,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实提炼、概括凸现在新闻的开端,使读者、听众在脑子里对新闻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从类型上分,有8大类——直叙型、描写型、议论型、说明型、抒情型、引语型、特写型和悬念型。

从写作方法上,新闻导语通常有以下8种方法:

概意法、描述法、详论法、设问法、引语法,比拟法、悬念法和结论法,但从目前写作中,经常采用的有以下5种:

概意法——就是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事实的大意或要点加以浓缩、概括。

这种方法多用于主题严肃,内容复杂的经验性和动态性消息的写作。

如:

2000年2月15日《平凉日报》刊登的一则我学写的消息,导语是这样的“灵台县以甲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成为富县富民的特色产业。

1999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265吨,实现渔业总产值282万元,比上年增长8%以上。

”这就是概意法导语的运用。

描述法——采用白描手法,对新闻事实的现场状况和情景作简洁素描,便导语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觉真实可信。

这种新闻导语写好了,就具有现场感、立体感和画面感,电视新闻稿通常都采用这种方法。

如:

通讯《灵台合奏绿色交响乐》导语是这样写的“踏上灵台这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时,一阵阵浓郁的春意拂面而来,从达溪河两岸到什字塬腹地,只见千沟万壑之间,一层层水平梯田鳞次栉比,一簇簇鱼鳞坑宛如星辰万点。

绿油油的禾苗与新栽的油松、刺槐、山杏、花椒树交相辉映,在春风的沐浴下探出嫩绿的枝头。

”像这个导语就采用了描述法,具有现场感、立体感和画面感。

设问法——先提出问题,引起人们思考和兴趣,再用事实作简要回答,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鼓动力和说服力。

如:

甘报刊登我采写的消息《龙门乡“民主议政日”形成制度》导语是这样写的“乡村干部怎样做才能成为让农民满意放心的当家人?

灵台县龙门乡在全乡11个村普遍实行‘民主议政日’制度,结果是两头儿满意——农民心里明白,干部落个清白。

”这就是设问法在新闻导语中的运用。

引语式——即引用新闻事实中人物精辟的语言或诗词、名人名言作导语,既突出新闻的内容,又给读者、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

2000年3月2日《平凉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通讯《王志伟的故事》导语是这样写的“5年前的建党节,省委副书记、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陆浩前来灵台县塔贤村考察后赞许的说‘塔贤村是我省贫团山区致富奔小康的一面旗帜!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憨厚笃实的山里人都说“塔贤村能有今天,追根溯源,多亏了老支书董宗昌,吏离不开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董宗昌,更离不开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伟。

”在这个通讯导语里,有三次应用了引语:

既有高层领导陆浩的权威赞扬,又有古诗中的名句,还有普通老百姓的评价。

结论法——先将结论告诉读者,在开头就揭示事物的意义和目的,而后再阐述和交代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

如:

1999年6月25日甘报刊登我采写的消息《灵台兴办“流动党校”》导语是这样写的:

今年以来,灵台县围绕“三讲”在县直部门和地驻灵单位广泛开展“流动党校”培训活动。

大家一致认为:

流动党校不花钱,占用时间少,培训方法灵活多样,培训内容生动具体,把住了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学习效果良好。

这就是结论法在新闻导语中的运用。

现在,我站在编辑角度,从大量通讯员来稿中,归纳出常见新闻导语的6种毛病:

一是导语与标题雷同。

稿件中甚至原封不动地将标题搬到导语中来,使导语显得多余。

二是导语与正文重复。

看了导语,也就等于看了正文,使正文失去了必要。

三是空话多,信息少,堆砌空洞字眼。

如“从……以来”、“在……情况下”、“取得了斐然成绩”等等。

四是模式化,形式陈旧,常落俗套,人云亦云,篇篇都是一个模式,一个面孔。

五是不分主次,塞满事实。

把应在正文交待的事实都塞进导语里。

六是冗长繁复,眉目不清,模棱两可,不着边际。

在找准了新闻导语写作中的毛病后,我们再谈谈新闻导语写作要求: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能否给读者产生良好的“第一眼效应”,是新闻写作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

元人乔梦符曰“作乐府亦有法。

曰:

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他强调文章开头应当象凤凰头一样漂亮;明代谢榛也说: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可见新闻导语的写作不可轻视,特别是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当刻意求新,追求完善。

怎样才能写好新闻导语,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二要形象具体,真实可信;三要中心突出,明确肯定;四要角度新颖,新闻感强;五要语言朴实,讲究文采。

4、新闻背景

背景,通常指摄影拍出摄影对象背后的有利于突出、美化、说明对象的各种景物。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是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历史、环境条件以及其它有关新闻事实的内部和外部联系。

新闻背景对新闻事实起补充、解释和衬托作用。

在新闻的“五个要素”中,背景材料一般表现“为什么”这个要素。

新闻背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内容来分,有以下6种,即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事物背景和知识背景。

历史背景——如:

国家、省、市领导来灵台检查验收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工作,制作播放的专题片《全民健身走向未来》解说词中用了好多历史背景材料:

“灵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在商周时就建有密须国、密国,隋大业元年始置灵台县,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灵台历代人才辈出,是晋代杰出针灸学家皇甫谧,唐代宰相牛儒孺的故里。

境内历史遗址遍布,文物景点繁多,是甘肃文物第一县和省级文化名城。

”以上就是历史背景在新闻背景中的运用。

社会背景——在新闻中介绍和交代对新闻事实有联系、有影响的某些社会因素。

人物背景——新闻中凡是涉及与读者可能不熟悉的人物,就要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如给国家、省、市领导介绍牛僧孺,皇甫谧的身世及成就等。

地理背景——如寄发给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的稿件,就要简单交代一下灵台的地理位置:

“灵台县地处陇东南缘,居古丝路支道,为关陇要冲。

东南与陕西的麟游、长武、陇县、千阳接壤;西连崇信,北与泾川毗邻,属黄土高塬沟壑区”。

这些都是地理背景。

事物背景——指详尽说明那些与新事物、新成就、新成果有关联的资料,揭开事物真相,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事物、成果、成就的意义、性质和价值。

如:

消息灵台县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

重点写近两年来全县创建情况外,还要交代这样一些情况——1997年灵台县已被命名为“全省体育工作先进县”;独店、什字、两乡镇先后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等等。

这些都属于事物背景。

知识背景——向读者介绍新闻中与事实密切相关的某些材料和基础知识。

如“《甘报》曾刊登过通讯《塔贤村的“经济沟”》,文中曾把“经济沟”向读者作了介绍交代。

“经济沟”是指用科学治理的方法,使每一条沟壑都形成立体经济,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综合利用。

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富民工程”。

这就是知识背景在新闻背景中的具体运用。

那么在新闻稿件写作中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呢?

概括起来有以下十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说明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补充新闻链条中的残缺部分,帮助读者听众了解事实真相。

二是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内涵,帮助人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新闻事实性质。

三是解释新闻事件的内容联系和外部联系,帮助读者正确掌握新闻事实的意义。

四是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以背景说明前景,以历史说明现实,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新闻事实。

五是强调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点明新闻的价值所在,消除读者可能产生的怀疑和歧义。

六是阐明新闻的中心思想,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主题和接受新闻所表现的思想观点。

七是突出事物的特点,充实新闻的血肉,使新闻个性鲜明、感染力强。

八是烘托新闻主题,使读者对新闻事实一目了然。

九是说明新闻事实的特定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防止片面理解和盲目搬用。

十是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写作要求:

背景要在关键之处着笔,要解释关键问题,说明关键问题,回答关键问题。

背景要紧扣主题,背景材料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交代背景时,要有利于表现主题,切忌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冲淡主题和游离主题。

背景要适时适量,适时就是加得正是火候,自然而然,不生拉硬拽;适量就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从而使新闻充实、丰满、有厚度,达到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背景针对性要强,交代背景要替读者、听众着想,有的放矢,力求回答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大家都熟悉的东西不必多费笔墨,大家都懂的知识不必多加说明。

背景的穿插要灵活,穿插背景不必墨守成规,而要采用多种手法灵活穿插,使其自然得体,与新闻事实紧密柔和,成为新闻的有机结合。

如可以集中交代,也可以分散交代;可以放在新闻主体之中,也可以放在开头和结尾。

背景要少而精,不可多而长。

背景材料从属于新闻事实,不能堆砌材料,喧宾夺主,损害新闻事实的表达。

要抓住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两个事实,用简洁而有份量的语言,点明要害即可。

5、新闻主体

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在导语之后所写的正文。

是新闻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

导语点出最主要的事实,提示出主题思想之后,要靠主体来发挥主题、表现主题、展开主题。

可见主体担负着支撑全篇的“躯干”重任,它以丰富而有力的材料事实,对新闻事件进行阐述、解释、说明和补充,使新闻事实清晰、详尽,使新闻主题得到升华。

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关键是看主体部分写得如何。

所以,在写好导语的基础上,一定要下功夫把主体写好,从而充分地、深刻地、生动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主题部分的结构通常有纵式、横式和纵横式三种:

纵叙——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或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来叙述,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横叙——按事件的空间位置来叙述。

如:

先说天上的,再说地上的;先写大陆上,再写海洋里;先写高山,再写平川。

纵横式——即以纵叙或横叙一种为主,相互取长补短。

叙述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或综合运用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叙述方法,灵活巧妙地为主题服务。

新闻的主体部分是新闻的躯体、龙身和骨干。

为此,写作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八点:

一是主线要清楚。

要叙述的人物、事件往往很复杂,不管采用什么叙述方法,都要围绕一条主线,一事一意,切总面面俱到,没有特点。

做到条理清楚,中心突出,主线明确。

二是层次要分明。

要防止会混不清,颠三倒四。

并要尽量避免“一、二、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等公式化写法。

三是细节要准确。

新闻主体的内容、必然要涉及细节问题。

细节叙述要准确、生动、有血有肉。

要注意不要自相矛盾,不要把话说绝,就是说不要写过头话。

四是交待要明白。

新闻的各个要素结合导语,一项一项交待清楚,不要给读者留下疑问。

五是详略要得当。

材料要丰富,内容要充实。

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人物所做的各种事,既要作整体概括,又要抽出最有新意、最有价值的事实展开交待,详略得当,繁简适宜。

如:

2000年3月2日《平凉日报》刊发我采写的通讯《王志伟的故事》,这篇通讯由三个故事组成,其中故事之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