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653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难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导纲

时间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趣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出示导纲

●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文章写作背景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dài) 

恹(yān)恹晕(yùn)圈 参(cān)天 

潜(qián)滋暗长不折不挠(náo)婆娑(pósuō)虬(qiú)枝

2,积累优美词语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

(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

(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

(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4,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

2、展示评价:

  (老师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相应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且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完,找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生进行评价)。

3、质疑解难:

 在完成导纲中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老师也可将导纲中未设计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全班共同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由学科班长到台上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2、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归纳,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四、拓展训练:

(一)拓展运用:

(二)编题自练(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一道有价值的题,相互训练)。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提纲导学;

(1)出示导纲;

激情导入

师生共编导纲

1、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

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2.课文第二部分转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3、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黄绿错综:

黄土——“伟大的自然力”。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色彩)无边无垠:

没有边际。

(空间)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

海燕表现怎样?

4.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

“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

“银色”“淡青色”;风格:

“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5:

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先抑后扬。

赞美由树到人。

6、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楠木”象征了什么?

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

2、展示评价:

  (老师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相应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且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完,找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生进行评价)。

3、质疑解难:

 在完成导纲中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老师也可将导纲中未设计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全班共同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由学科班长到台上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2、教师指导: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四、拓展训练:

(一)拓展运用:

(二)编题自练(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一道有价值的题,相互训练)。

板书设计:

 

 

 

《石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寻找关键语句,能归纳说出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⑵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品析、朗读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⑷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难点:

1.找出文中描写石榴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所言之“志”。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导纲

时间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

( 五月榴花照眼明等)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板书课题

出示导纲

●作家作品简介:

1、走近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代表作诗集《女神》邓小平称他是继鲁迅之后的“我国文学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则以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式,借石榴寄予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含蓄的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⑴积累重要字词。

奇崛(jué)  枯瘠(jí)柔媚(mèi) 犀利(xī) 

束缚(shù) 丰腴(yú)  争妍(yán) 

忍俊不禁(jīn) 皓齿(hào)雕琢(zhuó) 

安普剌(lá)金罍(léi)  盎然  (àng)

⑵、文中说石榴是最可爱的,你认为石榴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找出相应的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中的“最可爱”一词既是本段的核心,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用石榴和其他树木作对比,只用几句话就点明了自己对石榴的态度;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文章的思路:

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1)、课文9节,可分为三个部分㈠

(1)点明石榴的可爱㈡(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㈢(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⑶,作者是怎样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来的,是直接引出来的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将一般的树木和少数树木对比,引出石榴是“最可爱的一种”。

由此得出它不同寻常的品格和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

2、展示评价:

  (老师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相应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且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完,找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生进行评价)。

3、质疑解难:

 在完成导纲中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老师也可将导纲中未设计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全班共同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由学科班长到台上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2、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归纳,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四、拓展训练:

(一)拓展运用:

(二)编题自练(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一道有价值的题,相互训练)。

第二课时

提纲导学;

(2)出示导纲;

激情导入

师生共编导纲

1“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情感,总领全文。

】 

2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石榴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

并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示例:

“你看,它逐渐翻红,……,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用“红玛瑙琢成……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前期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地整裂为四个厚实花瓣的成长过程,用“精巧地插上了花”的“花瓶儿”比喻后期的形状。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美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的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明确方法:

读了示例,注意斜体字,说说品味语言应从哪里入手。

明确:

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语句所蕴含的感情等

3、⑴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为什么这样来作比喻?

两者有何相似点?

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石榴和心脏都是一样的鲜红,一样的火热把石榴,把石榴比作夏季的中心——心脏,这表明作者对石榴高度的赞美,突现了石榴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

⑵文章最后赞美夏天,有人说石榴是本文赞美的主体,赞美夏天是否冲谈了主题了呢?

【作者在形象的描绘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之后,直抒胸臆赞美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的生命。

石榴树是夏天极少数开花树的一种它本身就具有夏天的精神,赞美夏天就是赞美石榴,是统一的。

⑶写物是为了言志,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外在和内在特点理解文章所言的“志”。

(明确文章所写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

2、展示评价:

  (老师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相应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且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完,找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生进行评价)。

3、质疑解难:

 在完成导纲中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老师也可将导纲中未设计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全班共同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由学科班长到台上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2、教师指导: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热情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训练:

(一)拓展运用:

对照课文的写法,评价以下一篇小作。

(“竹子常年青绿,圆柱形的,中间空的,叶片扁平,有平行脉。

屋前屋后,只要有一点点的水份,都能茁壮的成长。

开始是尖尖的芽笋,继而成了青嫩的小竹苗,成了高大的随风摇曳的毛竹。

风来了,它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南,又一会儿向北。

因为太长了,所以只能听任风的摆布。

看到毛竹,我就会想到那些在艰苦的条件下仍能茁壮成长,不畏严寒,努力向上的人们,他们是英勇的人,是精英。

”)

(引导学生评价,再次明确托物言志所写物的形与神的结合,“物”与“志”的一致,以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二)编题自练(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一道有价值的题,相互训练)。

板书设计:

 

 石榴

郭沫若

(1)可爱对比总领全文

枝叶美

(2)奇崛清新

画(2——6)石榴花朵美(3-5)夏季心脏

果实美(6)大笑皓齿

赞(7——9)充满活力热情向上

 

 

《马说》教案(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4)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用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才,所谓,英才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虽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学习习惯及传统教学方式所限,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挥,总结,不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积累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领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导纲

时间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趣导入:

讲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出示导纲: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 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

他是有其用意的。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食马(sì)祗(zhǐ)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指千里马)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1才美不外见___通____含义:

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

______

3____通____含义:

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通_____含义:

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不足。

()()

(4)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

2、展示评价:

  (老师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相应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且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完,找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生进行评价)。

3、质疑解难:

 在完成导纲中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老师也可将导纲中未设计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全班共同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由学科班长到台上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2、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归纳,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四、拓展训练:

(一)拓展运用:

1.本文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代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的美誉。

为“______________”之首。

和柳宗元同为“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通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通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通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通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

4.翻译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编题自练(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一道有价值的题,相互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激情导入:

(2)出示导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怎样?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怎样?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什么观点?

伯乐对于千里马来说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5.食马者是一群怎样的人?

哪些语言最能他们的愚昧无知?

【明确】平庸浅薄,愚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