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59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docx

学前心理学教案新

 

----------

 

学前心理学教案

 

科目:

学前心理学

年级:

——级

执教者:

------

----------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课题名称

绪论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任务。

2.能够区别学前心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3.能够解释学前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概念。

4.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

心理现象的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提问法

案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业

或思考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的概念

 

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教学后记

 

板书

 

导入:

 心理学,一个富有极大探索性的科学领域,不仅引起了大批科学家们的深思,也引起了大众的好奇。

在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里,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神秘而又实在,成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三大奥秘之一。

在人类走过的里程中,人们在不断探索外部宇宙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揭示着人类自身的心理世界,并将各种心理现象称为内宇宙。

特别是人类探索的焦点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类自身时,脑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研究脑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21世纪--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年代,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日益显示出其不可缺少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自身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主题,各类科学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探索,力求揭开心理奥秘,打开这一神秘的"黑箱"。

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曾令古人为之感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揭示的内心奥秘也越来越多,令现代人为之喜悦。

心理学已经被现代人视为21世纪中三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二、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

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

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

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而灵魂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

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

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为发展科学的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

贝克莱(1685—1753)和休漠(1711—1776年)可以视为19世纪欧州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漠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1832—1920年)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心理问题,坚持用观察、用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

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最深奥的现象。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

①认识过程:

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其中,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②情感过程:

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如:

喜、怒、哀、惧。

③意志过程:

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3)个性心理:

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4)

①个性倾向性系统(动力结构系统):

需要、兴趣、志向、动机、世界观、价值观

②自我意识系统(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③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最稳定,体现个别差异):

气质、性格、能力。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学前期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有利于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既要适时适当地对幼儿提出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动态地评价幼儿的发展,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避免“拔苗助长”。

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效果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和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二)调查法:

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谈话法:

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问卷法:

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

此外,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测验法: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

作品分析法:

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三)实验法:

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

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课题名称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数

4

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

2.

2.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3.熟悉社会环境对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心理的实质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

心理的实质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

教材,案例

作业

或思考题

 

1.试述心理产生的实质?

2.简述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后记

 

板书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的身体的结构和机能,对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梦境等无法解释,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实体---灵魂在起着作用。

睡眠的时候,灵魂暂时离开身体,回来时人就觉醒,人死了灵魂就永远离开人体了。

人们注意到,或者的时候有心跳,死去的人就没有心跳,所以认为心脏是产生精神或心理活动的器官。

把所有精神活动都归之为“心”,于是就有很长一段时间用“灵魂说”“心脏说”来解释人的心理。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颅脑损伤后,约有20%的病人症状多种多样,主要的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不能耐受噪声、耳鸣、眼花、步伐不稳、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颈项酸痛等,往往1人身兼症状十数种之多。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为人的心理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它的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人脑的结构

人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

3、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4、大脑半球皮质分为:

额叶、顶叶(躯体感觉有关)颞叶(听觉有关)枕叶(视觉有关)其中额叶是进货过程中新发展起来的部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占皮层表面积的29%。

5、低级神经中枢指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又称神经冲动)的功能外,还对自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6、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高经神经中枢的控制。

7、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8、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外周神经系统,一同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

神经元)→神经元的特性:

兴奋与抑制【神经元:

胞体、树突、轴突、髓鞘、突触】

9、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经神经活动学说(也称条件反射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

大脑皮层的活动。

1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11、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简答】1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

反射按起源分两类: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如:

膝跳反射

无条件反射(最典型)的:

①朝向反射;②防御反射;③食物反射(嚼食生津)

条件反射:

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

①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包括物理环境,人和动物(客观存在的),视觉、听、触、嗅、味的刺激物感知觉。

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②抽象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词,符号等(只有人类会产生,动物不会)。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闻风丧胆、谈梅生津

13、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4、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15、大脑两半对应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对来说的那一半,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

16、人的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组,心理机能在左右两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17、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18、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19、反射弧: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

 

心理产生的实质/你对人的心理是怎样的认识?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

3、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心理活动,它为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4、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环境

1、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映象产生心理;

2、客观现实包括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物质环境(如自然现象,司机比昂,城市乡村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

学校教育,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都是人类心理产生的源泉

3、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最终乃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表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主体特点。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面也反映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2

3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4

5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有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6

7人的心理一方面变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8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

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

出题考考你们吧。

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

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

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心理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出生→成熟→衰老

(1)从出生到成熟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纯到分化的上开过程;

(2)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心理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如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区别(表现为能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

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倒退的。

 

【案例】在长沙生活的孩子,有的在5岁时既可以说长沙话,也可以学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长沙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长沙话。

这是为什么?

(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这个问题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1937)把动物的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

劳伦兹发现在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象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象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

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小鸡“母亲印刻”的发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则是在出生后的3-7周。

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形成的印刻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存下来,并且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还原。

倘若幼小动物的印刻过程遭到阻碍和中断,母亲与幼小动物就不会相互认识。

以后,人们又把这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问题。

例如,有人认为0-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

 

第二节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导入问题: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

是怎样影响的?

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

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相关表

遗传变量

同卵双生子

异卵双生子

非孪生兄弟姐妹

无血缘

关系儿童

环境变量

一起长大

分开长大

一起长大

智商相关

0.87

0.75

0.53

0.49

0.2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

如:

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

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案例】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

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讨论】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1.俗话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

“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二)社会因素

【案例】分析以下案例,并谈谈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受哪些社会因素影响?

是怎样影响的?

1.一对双生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将来他们的个性会相同吗?

为什么?

2.印度狼孩的例子。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

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

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

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

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

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

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

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

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

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

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

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

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

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

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

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

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

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

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

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3.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了解少于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电脑的认识不如城市的孩子。

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

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

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三)儿童心理在活动中发展

儿童是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而社会教育儿童的要求也是通过儿童的活动提出的。

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

二、主观因素

【问题讨论】我们常常谈到: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根据这个观点,你们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谈到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它们是怎样影响的?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要。

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等。

需要旧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种刺激作用。

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不引起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依存

(二)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促进

1、当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