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577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docx

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2

通过安全预评价形成的安全预评价报告,作为项目前期报批或备案的文件之一,在向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提供的同时,也提供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业主,作为项目最终设计的重要依据文件之一。

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1)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目的。

(一)安全评价的内涵

[例题-2005年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 )。

(4)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军工、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定性评价方法有:

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等。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

车响饼饯臆滇腔臣露粱脉豌湿围根捞抚鼎昼窥征溶逊颜蹲贼瞪北茅跌够婿膏乱矗笺严居华疑翰暂坝疥剥企伤剔斥涟谓镰捍陛承遗光胜颈余结矛率撑吴临殊墅烷款冕萄床渗相击需楔锌熟催遗埠逃贬毁惜忿坐昂席签姥霄易度醋填锌榴芦荧酷垫瓢搭计胞酬终蚂仕朋贸久艳暖锈和啼睛姐美淬擎亭紧窟潦窍氟敬际话染速哺非满撞想熔软驾苇诡拥娜水郡冰垂伯蜘它赶履糖界切递刻豺甜烷炭迄讹寺仆训朱砧狙毛躇启耘跑凡镰诀呼昭阁厅帆树素啪贸节碎梧遍互杜便遥扭疡悔楷紊庚塌丑烁乡刮锤率青须雏策毕幂渝钢袄娄擦栈岁摘夕灾筐变键靖预再骏茎培藐先痉桃辰秉引砌亥讼氦状丹亮虞馏偏钱消2012年咨询工程师网上辅导《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第四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3.1熟悉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及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段的确定原则P83

知识点:

3.1.1环境影响预测时期

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①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该阶段的地面水环境影响应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

②大型建设项目应根据该项目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环境影响。

③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设项目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3.1.2环境影响时段

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

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

①一、二级评价,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域或渔业用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

②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例题:

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所有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均应预测的影响时期是()。

A.建设期

B.运行期

C.服务期满后

D.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

答案:

B

3.2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P84

知识点:

根据以下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①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②数目应能说明问题又不过多。

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涉及的水质因子数目。

③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④对河流,可以按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ISE,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

ISE是负值或者越大,说明拟建项目排污对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式中:

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

cp-建设项目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Qp-建设项目的废水排放量m3/s;

cs-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ch-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

Qh-评价河段的流量m3/s。

例题:

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公式ISE=cpQp/(cs-ch)Qh中的Qh是指()。

A.废水排放量(mg/s)

B.河流流量(t/s)

C.废水排放量(m3/s)

D.河流流量(m3/s)

答案:

D

3.3熟悉各类地面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条件P84

知识点:

地面水环境简化是指对水体包括边界几何形状的规则化和水文、水力要素时空分布的简化。

应根据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结果和评价等级进行。

3.3.1河流的简化要求:

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

(1)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2)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

(3)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时,可视为非矩形河流并调查其流场,其它简化为矩形河流;

(4)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5)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简化。

【注1】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可视其为水库,也可视为河流,分段简化。

【注2】对于江心洲的简化处理:

①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江心洲较大时,可分段简化,江心洲较小时可不考虑;江心洲位于混合过程段,可分段简化。

②评价等级为二级,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可按无江心洲对待。

③评价等级为三级,江心洲、浅滩等均可按无江心洲、浅滩的情况对待。

3.3.2河口的简化

河口包括河流交汇处、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

【河流感潮段】:

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明显的河段。

将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之差等于0.05m/s的断面作为其与河流的界限。

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种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

【河流汇合部】可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小河汇入大河时可以把小河看成点源。

【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按照河流与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测。

【口外滨海段】可视为海湾。

3.3.3湖泊与水库的简化

湖泊、水库可简化为大湖(库)、小湖(库)、分层湖(库)三种情况,

(1)水深大于10m且分层期较长(大于30天)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2)不存在大面积回流区和死水区,且流速较快、停留时间较短的狭长湖泊可简化为河流。

其岸边形状和水文特征值变化较大时可进一步分段。

(3)不规则形状的湖泊、水库可根据流场的分布情况和几何形状分区。

(4)自顶端入口附近排入废水的狭长湖泊或循环利用湖水的小湖,可分别按各自的特点考虑。

3.3.4海湾的简化

(1)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

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

(2)潮流可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

(3)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①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海湾流场和水质的影响;②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

3.3.5污染源简化的要求

(1)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

①排放形式的简化:

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

②排放规律的简化:

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2)点源位置(排放口)的处理有下列要求:

①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②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③排入大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3)一、二级评价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三级评价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4)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简化为面源。

例题:

1.排入河流的点源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位置假设在(),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A.排污量较大的排放口

B.两排放口之间

C.任意一个排放

D.排污量较小的排放口

答案:

B

2.当河流的断面宽深比()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A.≥10

B.≥20

C.≥30

D.>20

答案:

B

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水污染源简化的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A.排入大河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大时,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B.排入大湖(库)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C.排入小湖(库)的多个排放口不能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D.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分别排放污水,不能简化为面源

答案:

B

解析:

污染源简化的要求。

A的正确说法是“排入大河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C的正确说法是“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D的正确说法是“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分别排放污水时,可以简化为面源”。

3.4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

知识点:

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水环境预测模型种类如下图所示:

除此之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模型选用原则:

(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

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

(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4)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

(5)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

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水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3.5了解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参照相关导则)

知识点:

3.5.1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

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

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5.2类比法:

类比调查法只能做半定量或定性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

(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

(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3.5.3专业判断法:

专业判断法只能做定性预测。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评价等级为三级且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不大而预测又费时费力时也可以采用此法预测。

例题:

1.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当评价等级为()且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不大而预测又费时费力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预测。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二级以下

答案:

C

3.6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P87

知识点:

3.6.1河流完全混合模型与适用条件

式中:

C—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L;

Cp—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Qp—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s。

Ch—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L;

Qh—河流上游的流量,mg/s;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为恒定流动;

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3.6.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为恒定流动;

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3.6.3河流二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

①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②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为恒定流动;

④连续稳定排放;

⑤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3.6.4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适用条件

①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②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为恒定流动;

④连续稳定排放;

⑤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3.6.5S-P模式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④河流为恒定流动;

⑤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3.6.6河流混合过程段与水质模式选择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

充分混合段:

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

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需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

混合过程段:

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需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

上游河段:

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式中:

L——混合过程段长度,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m;

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H——平均水深,m;

g——重力加速度,9.81m/s2;

i——河流坡度。

例题:

1.河流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

当()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A.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等于平均浓度的5%

B..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C.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大于平均浓度的5%

D.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10%

答案:

B

3.7熟悉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P92

知识点:

3.7.1常用湖泊(水库)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1)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小湖(库);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④预测需反应随时间的变化时采用动态模式,只需反映长期平均浓度时采用平衡模式。

(2)湖泊推流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大湖、无风条件;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3.7.2常用海湾水质预测模式与适用条件

注意:

对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处内容的掌握以前三种水体类型为主,而对于海湾的水质预测模式更是不重要的内容,因此此处大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简单看一下即可。

例题:

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适用条件包括()。

A.大湖

B.小湖

C.持久性污染物

D.非持久性污染物

答案:

BD

3.8熟悉预测点布设的原则(参照相关导则)

知识点:

预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受纳水体和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确定。

⑴环境现状监测点应作为预测点。

⑵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预测。

⑶当需要预测河流混合过程段的水质时,应在该段河流中布设若干预测点。

3.9了解面源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原则(参照相关导则)

知识点:

一般原则

面源定义:

面源主要是指建设项目在各生产阶段由于降雨径流或其它原因从一定面积上向地面水环境排放的污染源。

面源类型:

建设项目面源主要有水土流失面源(因水土流失产生的面源)、堆积物面源(露天堆放原料、燃料、废渣、废弃物等以及垃圾堆放场因冲刷和淋溶而产生面源)和降尘面源(大气降尘直接落于水体而产生的面源)。

如下所示:

①矿山开发项目应预测其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面源环境影响。

其影响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产生的悬浮物和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废矿、废渣、废石中的污染物。

建设过程阶段是否预测视具体情况而定。

②某些建设项目(如冶炼、火力发电)露天堆放的原料、燃料、废渣、废弃物(以下统称为堆积物)较多。

这种情况应预测其堆积物面源的环境影响,该影响主要来自降雨径流或淋溶堆积物产生的悬浮物及有毒有害成分。

③某些建设项目(如水泥、化工)向大气排放的降尘较多。

对于距离这些建设项目较近且要求保持Ⅰ、Ⅱ、Ⅲ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河流,应预测其降尘面源的环境影响。

此影响主要来自大气降尘及其所含的有毒有害成分。

④水土流失面源和堆积面源主要考虑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全部降雨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考虑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影响。

一次降雨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降雨类型和环保要求选择。

所选择的降雨应能反映产生面源的一般情况,通常其降雨频率不宜过小。

4.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

4.1熟悉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P95

原则上可以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或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①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评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

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时,评价时注意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

②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其影响预测范围相同。

确定其评价范围的原则与环境调查相同。

(此处前面已讲过)

③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

空间方面,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水质方面,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作为重点。

④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水质参数应与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相同。

4.2掌握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要求P95

⑴水域功能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通过水域功能调查确定;

⑵评价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

⑶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或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

向已超标的水体排污时,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例题:

1.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

A.水域功能

B.工程性质

C.评价标准

D.环境现状

答案:

A

4.3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P96

所谓的单项水质参数法,即是一般所说的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此方法是将每个水质因子单独进行评价。

知识点:

计算公式如下:

1.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

式中Sij—水质评价参数i在第j点上的污染指数;

Cij—水质评价参数i在第j点上的监测浓度,mg/L;

Csi—水质评价参数i的评价标准,mg/L。

2.特殊水质因子

(1)DO-溶解氧

DOf=468/(31.6+t)

式中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mg/L;

DOj——j点的溶解氧浓度,mg/L;

t——水温,℃。

(2)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

式中pHj——河流上游或湖(库)、海的PH值;

pH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

pH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上限值。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例题:

1.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mg/L,已知该河段属于Ⅱ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根据GB3838—2002,Ⅱ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6mg/L)

A.0.75

B.1.33

C.1.58

D.3.25

答案:

D

解析:

根据溶解氧单项指数法计算公式:

DOf=468/(31.6+t)

可知本题中给出的河段的溶解氧实测浓度4.5mg/L<标准6mg/L,因此采用第二个公式计算。

然后将相关参数带入第二个计算公式,经计算后得出结果为3.25。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第五章)

1.总则

1.1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建设项目分类P10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1)I类:

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2)Ⅱ类:

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3)III类:

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例题:

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为(B)。

A.I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1.2熟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P105

知识点:

(1)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例题:

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坏境》,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应该在哪个阶段完成。

(D)

A.准备阶段

B.预测评价阶段

C.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D.报告编写阶段

2.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2.1熟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要求和矩阵法P106

(1)基本要求

①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

②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

③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2)识别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