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449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笔记.docx

《教育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笔记.docx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1,最早将“教育”作为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分析教育哲学家代表人物谢佛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曾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是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描述性定义是回答了“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纲领性定义是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好教育的定义

3,“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的,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此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明确的指出教育史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6,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8,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的,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9,学校教育特征:

具有可控性。

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即人才发展的方向性,其次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组织性和统一性,即人才发展的进程

具有专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科教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11,“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12,教育的历史形态,即教育的发展阶段: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为: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即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是非制度化教育的代表人物,库姆斯等人对非正规教育概念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他们认为“学校不应该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首先具有启蒙性,其次具有随机性和经验型,再次具有个别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

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段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13,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的教育,它的特点是: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省会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同一性

14,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的学校教育,另一种是在其他社会活动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15,教育中轻视生产劳动,不接错生产劳动,如孔子的学生樊迟因“请学稼”“请学圃”而被孔子评价为“小人”

16,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设立“庠”“序”“宗”“辟雍”“泮宫”等学校形式,政教合一,唐代的官学是等级性最明显的,有“六学二馆”

17,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并以此为等级

18,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练,雅典则一向被看成“文雅教育”的源地

19,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

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则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0,古代学校的特点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21,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2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办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23,教育学时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包含了教育问题。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4,按实施教育的层次分:

幼儿教育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

25,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6,普通教育学基本上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27,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几个阶段:

历史上的教学思潮,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28,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

2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平等,他的教育思想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由此而来,即启发教育

30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31《礼记》中的《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32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家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33苏格拉底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问答分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34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

35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他提出了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36文艺复兴时,教育学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分解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概念,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37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他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38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儿》

39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40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开始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41洛克是著名的英国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他在他的哲学家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白板说”另一方面,他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

4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在1806年出版的,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他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还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

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特点

1826年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提出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么生活。

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现代教育的代表美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的代表作是1916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不但提出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史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为此强调教材与教法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即生活,儿童,活动

4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他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

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前苏联的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

44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实验法(教育实验一般分为三种: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45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46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47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

4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论,成熟论),外铄论(环境论,教育万能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9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50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荀子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英国哲学家洛克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说: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等

5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通过个体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52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

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和老年期

5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个体主观能动性),环境

54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55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56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57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58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对儿童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还具有延时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1年考了简答题)

59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60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6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63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身份,学生的法律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6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人身权,受教育权,学生义务

65国家除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权利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66体罚:

直接体罚,间接体罚,变相体罚。

心罚:

讽刺,歧视,忽视

6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用

68教师职业的特点: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6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活动观

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强调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新的教育观

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具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新的学生观

70学校的师生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71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视教师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学生成了被动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师中心说。

第二阶段:

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那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向导,这就形成了学生中心说。

第三阶段:

以前苏联和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属于主导地位,学生属于主体地位

72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市互相促进的关系

73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时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74所谓智力,是指个体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现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

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75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子思和孟子)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76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四阶段被他的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俗称“五个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除,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以课程教材为中介,间接的认识客观世界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7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部分

78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总结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

79直观教具(直接手段)包括两类:

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实验,参观),二是声像直观也称电化教具(包括各种幻灯,电影,电视,录像,语音等多媒体技术),三是语言观

80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的“不愤不启”“不起不发”,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81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技能,长久的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出来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通过组织复习巩固

(常用的复习形式有:

单元复习,平时复习,学期开始前准备,期末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巩固知识

8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被系统性原则

基本要求是:

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83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最佳发展

8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85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命名,一般都依据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

86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

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87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根据程序化教材的载体,程序教学分为三类:

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根据程序化教材的结构形式,程序教学可分为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直线式程序为斯金纳首创

分支式程序为美国克洛德首创

范例教学时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

暗示教学由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首创

88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从形式上说。

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

89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90初中阶段德育目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道德行为方面: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91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道德行为方面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

92确定教育内容的依据: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93中学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的方式一般包括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

学生要进行的心理辅导有很多方面:

学习心理方面的辅导;生活心理辅导,择业心理指导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职位的因素构成

9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5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9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教好学生

97社会实践活动包括:

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

98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时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的基本途径

99德育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陶冶法,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说服法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

说服法包括: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优秀学生等

100锻炼法包括:

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101我国中学通常采取的方式有:

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

102德育的模式有: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

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的科尔伯是认知模式的代表人

英国的彼得.麦克费尔是体谅模式的代表人

美国的班杜拉是社会模仿模式的代表人

简答题:

1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学,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的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教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3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3)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可能出论述题)

规律是什么?

措施是什么?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措施:

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由不成熟到成熟。

心理的发展则遵循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象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过程

措施: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措施:

区别对待,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措施: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措施:

取长补短,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6)稳定性和可变性

措施:

从实际出发,从稳定出发,面向中间兼顾两头,或从稳定性出发兼顾可变性

6环境对人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7学生的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8教师的人格特征

积极乐观的情绪

豁达开朗的心胸

坚韧不拔的毅力

广泛的兴趣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需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10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经常考)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团结协作精神

良好的道德修养(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教学的任务(常考)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12教学过程的特点或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体现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的师生关系

1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它们的关系是?

(论述题,可能性不大)

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

联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不同;概念不同,来源不同(智力是先天和后天的相结合),年纪越大,知识越多,越丰富,年纪越大,智力不一定越高,知识不等于能力,高分不等于高能

15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或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由什么构成或学生认识过程的基本阶段由什么构成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