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32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卷I(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

“分封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最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2、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3、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

4、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某书云:

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巩固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6、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③④

7、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南方

北方

南京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京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114

48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8、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B.都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9、“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

次则萧何,其余……等皆白徒。

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一变局使

A.布衣将相格局的初步形成B.官僚政治的时代结束

C.节俭务实的统治风格形成D.郡县制度的时代结束

10、“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

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

“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

“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

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直谏臣民的减少B.专制统治的加强C.交通工具的发展D.工艺美术的进步

11、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A.总统制B.联邦制C.共和制D.邦联制

12、“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这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

A.分权制衡原则B.军国主义原则C.联邦制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

13、“……虽然我们不去寻仇,但很难避免德意志的纷扰,这是真实的。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

”据此判断这位政治家是

A.沃尔波尔B.俾斯麦C.圣西门D.梯也尔

14、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

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

A.加强了封建专制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C.确保了地方自治D.贯彻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15、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施肥工具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

1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

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

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17、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

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D.以权利制约权力

18、以下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示意图中,与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19、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B.它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0、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

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

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21、“(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

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22、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23、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4、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

其影响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B.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C.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D.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25、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26、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7、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28、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29、“自古书契,多编以书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30、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载:

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

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

材料中所提及的仪器起源于

A.战国B.西汉C.宋代D.元代

31、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32、鸦片战争后,西学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学习的主流,以下不属于西学东渐内容的是

A.民主与科学B.耕者有其田C.君主立宪D.男女平等

3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不学习西方的“奇技淫巧”D.“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34、“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选自《盛世危言》)此段材料反映了

A.中体西用的主张B.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现象两者都存在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对西方工商、科技、制度都要学习

35、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A.中国社会无比黑暗落后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36、“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认为“民”与“君”的关系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A.卢梭B.伏尔泰C.康德D.孟德斯鸠

37、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8、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

“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A.颁布“解负令”B.发放公职津贴

C.组成“四百人会议”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39、1701年颁布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

当今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订更详明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

该规定说明英国

A.议会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限制王权B.议会与国王在政治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C.国王有权独立确定英国王位继承人D.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40、“贵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金钱重于血统已成为新的基石。

国会本身则成为土地资本家的工具,成为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党以及他们的团体和同盟者的工具。

他们的利益正是当前国家孜孜以求的。

”这表明

①旧式机构中包含新的社会关系②代议制是现代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

③代议制度成为政党政治的工具④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生的不平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1、德意志1871年宪法中明确规定,新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首脑称德意志皇帝(DeytscherKaiser)而非德国皇帝(KaiseryonDeutschland)。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德意志宪法在行政结构中体现为联邦主义

B.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C.宪法条款前者涉及各邦领土统治权,后者与德意志民族联系起来

D.宪法体现了普鲁士政治特色的印记

4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4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4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46、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

“先生之学……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下列属于该先贤的主张是

A.“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B.“然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D.“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47、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48、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49、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D.意大利的威尼斯

5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51、黄仁宇说道:

“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

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

A.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B.“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

C.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D.出现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潮

52、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3、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54、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

B.“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C.“短暂发展”出现于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前期,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日益萎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

55、“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A.农业科技领域B.空间技术领域C.食品流通领域D.文化教育领域

卷II(非选择题,共40分)

56、(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

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

“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9分)

(3)根据材料三中“三元并存与互补“的说法,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7分)

5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

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

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

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1)依据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