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230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必修一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

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范围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

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

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

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

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

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一个目的。

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

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

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

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

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

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

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

“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摘编自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

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入一体化的世界。

C.上海将藉由201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东粤士人郭某,暮自友人归,入山迷路,窜榛莽中。

约更许,闻山头笑语,急趋之,见十余人藉地饮。

望见郭,哄然曰:

“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

”郭既坐,见诸客半儒巾,便请指迷。

一人笑曰:

“君真酸腐!

舍此明月不赏,何求道路?

”即飞一觥来。

郭饮之,芳香射鼻,一饮遂尽。

又一人持壶倾注。

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

众人大赞曰:

“豪哉!

真吾友也!

”郭放达喜谑,能学禽语,无不酷肖。

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

众疑曰:

“半夜何得此耶?

”又效杜鹃,众益疑。

郭坐,但笑不言。

方绘议间,郭回首为鹦鹉鸣曰:

“郭秀才醉矣,送他归也!

”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

既而悟其为郭,始大笑。

皆撮口从学,无一能者。

一人曰:

“可惜青娘子未至。

”又一人曰:

“中秋还集于此,郭先生不可不来。

”郭敬诺。

一人起曰:

“客有绝技,我等亦献踏肩之戏,若何?

”于是哗然并起。

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飞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继至者,攀肩踏臂,如缘梯状。

十余人顷刻都尽,望之可接霄汉。

方惊顾间,挺然倒地,化为修道一线。

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翼日腹大痛,溺绿色,似铜青,着物能染,亦无溺气,三日乃已。

往验故处,则肴骨狼籍,四围丛莽,并无道路。

至中秋,郭欲赴约,朋友谏止之。

设斗胆再往一会青娘子,必更有异,惜乎其见之摇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山迷路,窜榛莽中     窜:

乱窜

B.约更许,闻山头笑语,急趋之趋:

转过头去

C.见十余人藉地饮藉:

坐卧在上面

D.攀肩踏臂,如缘梯状缘:

攀援

解析:

趋:

奔向,奔赴。

答案:

B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十余人”友善的一组是(3分)(  )

①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

 ②又一人持壶倾注 ③豪哉!

真吾友也 ④郭秀才醉矣,送他归也 ⑤撮口从学,无一能者 ⑥挺然倒地,化为修道一线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D.②③⑥

解析:

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和“友善”的要求。

④是郭秀才自己说的。

⑤说的是学郭秀才的口技,和友善没关系。

其余①②③⑥合乎要求。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秀才探访友人,回家的路上迷了路,碰到了一群仙客。

B.郭秀才多才多艺,因为口技才赢得了众仙的喜爱,他们对郭秀才很友好。

C.这群仙都是浪漫高雅之人,从“君真酸腐!

舍此明月不赏,何求道路?

”中可以看出。

D.中秋节时郭秀才准备去赴约,但是因为朋友的劝阻而没有去成。

解析:

从原文看,开始众仙就对郭秀才很友好,并不是因为口技才对他好的。

答案:

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郭放达喜谑,能学禽语,无不酷肖。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翼日腹大痛,溺绿色,似铜青,着物能染,亦无溺气,三日乃已。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郭秀才生性豪放旷达,喜欢开玩笑,能够模仿禽类的语言,没有不像的。

(关键词:

“放达”,豪放旷达;“谑”,开玩笑;“学”,模仿;“酷”,十分,非常;“肖”,相似)

(2)第二天,他肚子非常疼痛,小便也是绿色的,像铜器上所生的绿色物,碰到东西就能把它染成绿色,也没有尿的气味,这样过了三天才恢复正常。

(关键词:

“翼日”,第二天;“溺”,尿;“着”,沾染;“乃”,才;“已”,停止)

参考译文:

广东有一个姓郭的秀才,傍晚从朋友那里回来,走到山里迷了路,在丛生的草木中乱窜。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听到山头上传来说笑的声音,急忙奔向那个山头,看到十几人正席地而坐饮酒。

看见郭秀才,他们纷纷说道:

“座上正缺一个客人,太好了,太好了。

”郭秀才坐下后,看到这些人中有一半都是读书人,就请他们指点道路。

其中一个人笑着说:

“你真迂腐!

舍弃这么好的月色不赏,还要问什么道路?

”正说着,突然递过一杯酒来。

郭秀才一尝,觉得芳香扑鼻,拿起酒杯就一饮而尽。

又有一个人拿过酒壶给他倒上。

郭秀才本来就酒量大,又加上迷路奔跑,口干舌燥,就一连喝了十大杯。

大家都很赞赏他,说:

“豪爽啊,你真是我们的朋友。

”郭秀才生性豪放旷达,喜欢开玩笑,能够模仿禽类的语言,没有不像的。

他离开座位起来去小便时,偷偷学燕子叫。

大家都疑惑地说:

“半夜的时候,哪里来的燕子叫呢?

”郭秀才又学杜鹃叫,大家更加疑惑。

郭秀才回来坐下,只是微笑没有说话。

正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的时候,郭秀才转过头去学鹦鹉叫,说:

“郭秀才喝醉了,把他送回家吧。

”大家都惊奇地仔细再听,却又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了;过了一会儿,郭秀才又学鸟叫。

这时他们才醒悟原来是郭秀才在学鸟叫,大家方才大笑起来。

(他们)都撮着嘴跟他学习鸟叫,但没有一个能学会的。

其中一个人说:

“只可惜青娘子没有来。

”又有一人说:

“中秋那天我们还要在此聚会,郭先生可不能不来。

”郭秀才恭敬地答应了。

一个人站起来说:

“客人有绝技,我们也献上一段踏肩膀的游戏,怎么样?

”于是大家一呼而应,都站了起来。

前面一个人挺直身子站着,后面就有一个人飞一般地跳到他肩上,也直直地站在上面,这样一共站了四个人,由于很高了跳不上去,后面的人就手抓肩膀,脚踏后臂,像爬梯子一样爬上去。

十多人一会儿就都爬上去了,向上一看就高得快接天了。

郭秀才正惊奇地看着时,这些人突然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变成一条长长的路。

郭秀才惊骇地在那儿站了很长时间,才沿着这条道路回了家。

第二天,他肚子就痛得厉害,小便也是绿色的,像铜器上所生的绿色物,碰到东西就能把它染成绿色,也没有尿的气味,这样过了三天才恢复正常。

他又到那天喝酒的地方查看,只见吃剩的菜肴骨头丢得乱七八糟,四周都是乱草杂树,并没有道路。

到了中秋节,郭秀才想去赴约,朋友把他劝住了。

假如能大着胆子再去一次,见到青娘子,一定会有更加惊奇的事情,可惜他动摇不定没有胆识,真是遗憾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南宋时,金兵曾一再侵占淮河地区,给那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路经淮河流域时,见到因战乱而被毁坏的村庄的伤感之情。

9.诗题为“淮村兵后”,通篇虽无一个“兵”字,但全都与“兵”有关,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桃无主”是因为原主人或死于战乱,或逃往他乡;乌鸦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中始终与死人联系在一起;后两句的“败垣”“故井”“人家”无疑都是毁于战乱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梨花院落溶溶月,________________。

(晏殊《寓意》)

(2)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

(《礼记》)

________________,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3)________________,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余霞散成绮,________________。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答案:

(1)居安思危 柳絮池塘淡淡风 

(2)则孤陋而寡闻 草枯鹰眼疾 (3)穷则独善其身 澄江静如练

乙 选考题

本题为选做题。

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1)—(4)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

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

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

“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

”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

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

“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

姜老师说:

“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

”小玉素心里不服气:

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

“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同学们抢着回答:

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

”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

“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

”老师问:

“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

“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

‘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

’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

’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

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

’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

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

“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

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

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

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

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

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

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

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预言”是故事的焦点,读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B.“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

”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20年前的反差太大,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

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

”表明姜琳老师又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E.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进一步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

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姜老师的“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E(C项所述问题属于小说的虚构性和戏剧性情节,它不同于纪实文学;D项是小说结尾姜老师的一种思考,没有把吴宝河的犯罪强加给家庭教育的意思)

(2)这篇小说截取两个场面,非常集中的写两堂课——寓言课,帮教课,时空跨度大,情节跳跃性强,结局与“预言”相反,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3)①错误指寓言课上对董玉素的批评,没有去了解和思考吴宝河“智慧”后面的背景和原因。

②她业务水平高,富有爱心、有同情心,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得当,思想成熟,敢于反思自己。

20年前,她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很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是得法的,姜老师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20年后,她已是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了。

这样的身份,说明了她无论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可是,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了今天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

这是姜老师成熟的表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考,无论是一个老师,还是作为一个学生,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模糊的身影,会引起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的思考。

(分析不求全责备,按质评分,灵活处理。

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即可)

(4)答案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但要有观点,有分析,必须紧扣文本进行评价。

——评价“预言”举例

①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姜老师的课设计得很精彩,对学生,姜老师盛赞吴宝河想象力丰富,故事讲得精彩。

并预言他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

这是很好的鼓励。

但姜老师的“预言”,对学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了吗?

如果是,董怎么能成为“三实”的董事长?

如果不是,吴怎么会沦为阶下囚?

本文的预言不能实现,正是对把教育的功能看得绝对化的一种讽刺,教育不是万能的!

②人生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一出充满变数的戏,它往往不是依据某条公式定理来推导的,又或者不是由某位真理家来预设的。

小说写到这里,是作者的思索,也是读者对自己阅读期待的检视,对自己灵魂进行的一次拷问:

我们有没有资格以真理裁决者的身份去轻易裁判别人的人生?

——评价反思举例

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这样的今天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

姜老师的自责,有一定道理,教师是应该用心呵护孩子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充满善良的同情心和洒满阳光的爱心,但当年她却用成年人所谓的理智的道德说教否定了这种宝贵的同情心。

这是让她深为内疚和不安的。

但把吴宝河看成是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要去探究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隐藏的可怕的东西。

恐怕也多虑和危言耸听了,至于把孩子的智慧,看成是“狡诈的心计”就大错了,童心无拘,童言无忌啊!

了解一个人的命运,不能从现有的固定思维去判断,而更应该具体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成长环境,去把握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做老师的更重在引导,而不再急于下结论,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却更需要全面、细致。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教育一个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遇见的人和事?

或许,正确与错误,引导和误导,真理和谬论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间,我们都应该认真地思考。

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

老师的一句预言,学生的一句话,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能有深刻的意味。

但不要轻易下一个结论,下任何结论前都应该认真深思。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完成

(1)—(4)题。

海南“毒”香蕉事件大揭秘

今年3月份,受“吃香蕉会致癌”谣言的影响,在盛产香蕉的海南岛,正处销售旺季的香蕉却出现大量滞销现象,价格一落千丈,广大香蕉农户损失惨重。

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几年内就会灭绝,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

3月20日,广东某网络媒体又发布了一条消息,称“香蕉等十二种水果有毒残余,有致癌物残余,成了毒水果”。

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进行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蕉癌”谣言四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不再买香蕉。

因此,海南香蕉销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

据了解,在3月20日之前,海南香蕉的地头收购价普遍约为2.6元/公斤。

从3月20日起,海南香蕉正是成熟季节,面对突如其来的“巴拿马病”的冲击,海南香蕉价格出现不正常的大幅下跌现象。

4月1日,在海南乐东县地头香蕉收购价格跌至1元/公斤至1.4元/公斤,澄迈县跌至0.6元/公斤至1元/公斤,最低0.2元/公斤。

收购商减少,农民分散种植的香蕉销售难,大量成熟的香蕉不能外销。

据悉,2006年海南全省种植香蕉69万亩,产量108万吨。

按照常规,每年的11月底到来年的5月底,海南香蕉收获占全年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过往连续三年产地收购价格在每公斤2至3元。

据海南媒体指出,如今受“蕉癌”谣言冲击,每公斤香蕉降2元的话,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多万元。

“近日关于‘香蕉巴拿马病’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传言无任何科学依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服丛教授4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

他解释说,行业内称“巴拿马病”为“蕉癌”,是对这种植物疾病的形容,指染上这种真菌的香蕉植株难以存活。

他一再强调,科学研究应该非常严谨,不能草率下结论。

迄今为止,没有科学研究结果显示,香蕉“巴拿马病”的病原生物能跨越植物界侵染危害动物。

香蕉“巴拿马病”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报道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据了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所专门研究热带作物的权威科研、教学机构。

中新社4月3日发布的《专家认为,香蕉“巴拿马病”会导致人类癌症传言无任何科学依据》,当日凌晨由中新网转发,次日,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网、凤凰网、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转载。

4月5日,海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省政府从4月6日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