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609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2015年《马原》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基本思想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6、实践观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11、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3、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8、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9、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人的本质

22、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途径

23、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途径、特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4、商品的含义、商品二因素、交换价值

25、劳动二重性

26、价值量的决定

27、货币的含义、职能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价格波动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29、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1、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价值增殖过程

3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及其与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关系

3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3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35、社会主义改革

36、共产主义的特征

热点话题:

一带一路、中西方文化差异、马云和阿里巴巴、工业4.0、和平与发展、亚投行、炒股热、全面二孩、环境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1.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此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二者是统一的。

哲学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掌握。

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①人类依赖于物质社会。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由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      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

含义:

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

①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7.      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

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根本特点:

客观性。

8.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发挥的条件(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哪几点?

):

含义:

又称主观能动性,指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

9.      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

其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其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表现在:

①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②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其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且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此二者相互关系如下:

①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    二者相互联系:

共性是个性的本质,个性是共性的基础,二者不可分离。

③    二者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变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必然结果,且二者可相互渗透:

第一,在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第二,质变的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如求学问的三个阶段。

12.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所谓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所谓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或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3)   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这三个过程(实质),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总趋势。

13.  思考:

结合辩证观谈谈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辩证观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筛减、增加,旧文化被淘汰,新文化不断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事物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如此不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壮大,而外来文化亦经历从人们因感兴趣而对其加以肯定,发现弊端又加以否定,之后了解其文化内涵对其进行否定之否定。

总而言之,辨证的否定观实质为“扬弃”,即保留优点,克服缺点。

14.  结合量变到质变规律谈谈对自身成才的作用:

古语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

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日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

再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应充分估计成事的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知识的积累如此,人生的道路亦如此。

15.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产生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16.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   从实践到认识:

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   从认识到实践:

为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17.  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含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

①内容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8.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   绝对性:

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绝对的,人类的认识每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   相对性: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   二者辩证关系:

a.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辨证转化的。

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真理的本性要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实践且只有实践,才能满足这一条件。

(2)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使实践有资格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0.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   确定性: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此外没有别的客观标准。

(2)   不确定性:

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历史局限性。

(3)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1.  试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辩证关系为: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第一,它的变化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它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和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