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588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docx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

21秋中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

1:

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答案:

D

2:

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答案:

B

3: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答案:

C

4:

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答案:

B

5: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答案:

D

6:

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它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答案:

A

7: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答案:

A

8: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答案:

A

9: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答案:

B

10: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答案:

B

11:

事物的质变是指(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答案:

D

12: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答案:

C

1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

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答案:

D

14:

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答案:

C

15: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

B

16: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答案:

C

17: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答案:

D

18: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答案:

B

19: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环境

D、社会意识

答案:

B

20: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答案:

C

21: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答案:

C

22: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他的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答案:

D

23:

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答案:

C

2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答案:

A

25: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答案:

B

26: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得到证明定是非

答案:

D

27: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答案:

B

28:

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答案:

C

29:

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答案:

C

30:

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答案:

B

31:

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答案:

A,C

32:

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    )。

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答案:

A,B,D

33:

“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这个论断适用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

A,B,C,D

34:

列宁说: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这段话说明了(    )。

A、革命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革命指出了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绝境的出路

C、革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D、革命能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A,B,C,D

35:

“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答案:

A,B,D

36:

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矛盾

答案:

A,B

37: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

C,D

38:

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这说明(    )。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答案:

A,B,C

3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答案:

B,C

40:

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

B,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