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620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docx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txt为什么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要加上从前?

开了一夏的花,终落得粉身碎骨,却还笑着说意义。

数码相机各方面基础知识(中)

9.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随着数码的不断普及,数码相机(DC)已不再是罕有的物体。

而数字化的今天,对人们在原来的拍摄技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级用户反映:

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暗淡,欠缺活力、噪点多、景深浅(特别在微距模式下)、偏色等。

但摄影本来就是心灵与光线沟通的桥梁,要掌握传统拍摄技艺并非易事。

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简述一下数码相机在拍摄中必需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讲述一些拍摄前后的事项。

 

1、浏览说明书

  很多用户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买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

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的不少时间,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的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说后再操作的话还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操作。

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简要先浏览一回厂家为大家用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基本菜单与功能。

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

2、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象素(分辨率)有关,象素越高图像质量就会越好。

而经实际情况的推算,2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1200dpi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的数字影像撷取能力,而6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则可视为与2400dpi的扫瞄器同级。

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进行相片数字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200万~300万象素就可轻易地胜过35mm相机了。

不过,如果输出4"x6",约A6大小,使用200-300万象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

而若只是用于电脑72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X768,才约为80万象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

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如:

只用于PC的,对于本人的SONYDSC-S75一般使用1280X960;如应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时当然用2048X1536。

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标准也采用STANDARD,这可比FINE的压缩标准存多一半的图片呢!

3、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

如:

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

因为摄影只有二维空间,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三维人眼。

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直观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达99%。

可以直截了当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

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LCD的分辨率都比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满意,但笔都对S75还是挺满意的。

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为在实际上使用中发现:

在LCD中显示曝光轻微过度,在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曝光量度刚好。

这也是有部份用户总是拍出暗淡图片之因。

  而且LCD耗电量也一直让"色友"们头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摄中还是习惯于使用光学取景器,就考虑到光学取景器的视野率只有80%-90%,而在拍摄近特写还要记得它可是旁轴的呀!

当然,想拍出壮观的画面还得闭上一只眼睛,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个"镜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书里或挂在墙上的画……

总之,相机是拍摄的结束,之前的过程才是关键。

4、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DC有一个白平衡。

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生产偏色。

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

当我们刚拍摄到某一实物,该实物一般偏重某一颜色,假如蓝色,这时DC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于蓝色,再拍摄其它实物时自然也是会偏色的了。

这点虽然在LCD中会体现出来,但初学者一般都没发觉。

同时,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

SONY的DC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现状,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

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该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对白色的实物取光修正白平衡。

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

建议若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

因为在室内拍摄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如:

SONYDSC-F505V在室内一般达282左右,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

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

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改变拍摄时的感光度,但是数码相机就不能这样做,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应速度,即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标为代价,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类似。

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广角一般较大,达F2.0左右。

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震动。

但摄影常识告诉我们,照相机镜头的收缩一般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拍摄的照片效果最好。

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

SONYDSC-S75在拍一些手机按键时,只有中间部份清晰细腻,周边的都带轻微的模糊。

因此,我们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

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试着尽量提高环境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

5、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

如:

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

  分辨光的强度

  硬调光通常是由单一光源发出的,比如:

太阳、聚光灯、闪光灯或单只灯泡。

在这种照明下,被摄体反差较大,细节和质地被突出。

你可以运用这种光线获得纪实效果。

与此相反,漫射光线产生的光质较软。

室内间接的照明,户外的树阴和阴天时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肖像和静谧的户外风景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讲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

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从相机上方或后方(通常称之为正面光)投射过来的光线会降低被摄体的层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营造高光和阴影。

较好的选择是让光源偏于一侧,同被摄体成大约45°角的侧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细节。

当光线从被摄体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

拍摄对象在逆光中显得富于戏剧性。

在拍摄肖像时,逆光在人物的头发边际产生漂亮的轮廓光。

反差大的逆光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在传统摄影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温问题,在数码相机中已不复存在,因为数码相机可以通过白平衡来调整解决,而无需考虑光源色温与底片的关系了。

这又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

  而数码相机比起传统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在曝光宽容度指标上并无优势,所以拍摄时的准确曝光仍是数码相机获得良好影像质量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对光线的要求更高,在室内拍摄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室内拍摄时若不可外另照明时,就应尽量使用闪光灯。

6、几个误区

 

  习惯使用UV滤镜

  对于传统的摄影师,UV镜是必备之一。

但由于DC光灵敏度区间向长光波端偏移,就是说对红光及红外光敏感而对蓝紫光(尤其是紫外光)并不敏感。

所以在数码相机上加用UV镜将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学性能不好的UV镜还会对成像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就,UV就不必了。

  三脚架已是昨日黄花

  别以为除了专业的摄影师或那些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三脚架对于数码相机没有武之地。

因为要拍摄清晰的图像,拍照时必须绝对握稳照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而且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通过后期制作来消除这种影响。

 

  当然,用普通胶卷相机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数码相机的光灵敏度低,并需要一系列的电路处理、存在快门延时的毛病,如:

S75的快门延时近0.1S,比用快速胶卷的胶卷相机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在光线较弱时,更是如此。

为了稳住相机,拍摄时应尽量夹紧胳膊肘,并应放置到人的最稳定部位额头上,并轻轻地按下快门。

但最好的办法是将相机装在一个三脚架上,或者将它放在一张桌子、柜台或其它不会移动的物体上。

特别是在拍摄特写或微距摄影时,使用三脚架会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漠视后期处理

  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图像,只有极少数看上去是完美的,事实上,用普通的胶卷相机拍摄也是如此。

当然,数字图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进行后期加工,但有人会认为这已失去"保真"的真实含义了。

其实它仍是在摄影创作的基础上,经创意构思,运用各种数码技术手段,将摄影素材优化或组合,从而化平淡为神奇的重新创作的艺术作品。

  只要适当利用图像编辑工具,诸如:

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让那些并不出众的照片变得颇具水准。

你可以使曝光不足的图像加亮、校正色彩均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盖住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反射光造成的热点),甚至将几张照片或图像进行合成(见图)。

能够进行照片编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主要优点之一。

7、知识在运用中体现价值运用在于实践

  不一定是"工多艺熟",但要想"艺熟"就必需要"工多",数字摄影也不例外。

所以,尽可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多拍一些照片。

拍摄时,注意记录拍摄时所用的相机设置和光线条件,然后研究结果,看看哪种条件下哪种设置最佳。

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对同一图像总要拍摄好几次,每次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或曝光时间等设置,我们也应该这么做。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有LCD显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轻松地观察并删除你不喜欢的图像,所以不必担心会因"滥拍"而造成存储量不足,尽管放心地去拍摄多种曝光的图像吧,这样,最终至少会有一张好照片。

10.八个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

 

现在的数码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些功能甚至是专业级光学相机都不具备的,譬如说白平衡调节、包围式摄影、场景模式摄影、多点区域评价测光、多点对焦及偏移对焦等等,而且自动曝光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和完善,所以从道理上推论,似乎用数码相机拍出好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点好相片,尤其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拍出好相片,这有赖于你对你的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扬其长而避其短,还需要有点摄影基础知识和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经验的长期积累,功到才会自然成,所以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

我在数码摄影方面还是个新兵,经验不多,碰的钉子却不少,拍得满意点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认真回忆体会一下,也还能总结出一点东西来。

下面一些“笨招”对于还在摸索经验的影友也许有点参考价值。

这些笨招是:

 

多拍精选

“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

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

这是一个笨招,可确实是充分发挥数码相机优势的绝招,光学摄影友是没法学的。

你看,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

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友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及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友们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数码摄影则不同了,影像现时储存在机内的磁性载体上,又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

所以我现在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补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

然后再拍摄下一个场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个专题。

一般来讲,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个镜头也不过就留七八十张回来。

回来完后存入硬盘,再用ACDSee放大回放,又删去一部分。

然后用ACDSee的编辑功能回放做初步图像处理,一般一是纠正偏斜,二是必要时加以裁切以完善构图,三是用“自动级别”功能纠正弥补个别相片曝光上的不足。

经过这道工序以后的相片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过于平庸的再删除一次,这样每个专题也就不过剩下二三十张甚至十几张了。

 

不要轻视对焦和测光设定这些基本操作

对焦是摄影的最基本操作,可说是没人不会的,可是当我自检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时,有时问题偏偏就出现在对焦这个环节上。

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动摄影方式,请一定做好半距锁焦,否则就可能因失焦而使主题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normal,半自动摄影方式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光圈和曝光时间是相机自动选定的,而测光方式、对焦方式和白平衡条件则是可以手动选定的),情况就又不同了。

这个数码摄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学相机是没有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的特点,还像全自动摄影那样对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对焦方式通常有区域对焦、重点对焦、远景对焦、近景微距对焦等好几种,重点对焦时有的还可以将聚焦点改变至偏离中心的某个特定位置(相机不同会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变的简单方式来对待复杂的功能,而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对焦的默认方式是重点对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为跳舞兰很小就凑得很近,但怎么拍都不够清晰,甚至出现失焦现象,后来才悟出是因为没有将对焦从默认方式改为近距方式所致。

又譬如拍树荫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重点测光和重(单)点对焦,还要注意拍摄主题的半距锁焦,否则你也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来。

曝光时力求保持相机的稳定

对于新手和老年影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

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当曝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

对于老手,如果曝光时间长于1/30秒而无依无靠时,一样也有可能出问题。

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度正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

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日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么也练不出来了。

那怎么办呢?

我有几招笨办法:

其一最简单,就是给身体或手找个依靠;其二,把相机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相机向前抻至皮带拉紧,就形成了3点支撑,持相机的稳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这个办法在曝光速度长至1/8秒时还拍出过不少相当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试试;第三个办法就是脚架加快门线(线控快门触发器),不过有的相机不具备快门线接口,快门线也相当贵,相应的有效替代办法就是利用延时功能。

如果你的相机有2秒延时功能就最好了,“脚架+2秒延时”就是最稳当而方便的办法。

没有2秒延时功能也不要紧,就好用10秒延时,浪费点时间就是了,效果一样好。

说到角架,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买个好点的。

为了不舍得在这方面多花钱,我先后买过两个较便宜的脚架,结果第一个脚管太单薄,一碰就颤,还容易回缩;另一个则是用久了就水平转动不灵活。

没办法只好又去买了第三个,最后花的钱加起来足够买一个顶级名牌的还有余,真是可笑。

不用和善用闪光灯

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的摄影记者无论什么时候都用闪光灯,似乎闪光灯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我照猫画虎却屡屡失爽。

仔细想想可能我是囫囵吞枣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辅助闪光灯吧?

以内置闪光灯而言,功率那么有限,光照距离和范围那么小,要想把较大范围内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于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题时使用,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拿闪光灯在室内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层次,或者因为光源单一而反差生硬,有时还会拍出红眼来,对于戴眼镜的朋友那就更难办了,往往拍得他两眼“银光闪闪”,漠无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恼不已。

所以我自承无能,从光学摄影时代起就尽量迥避使用内置闪光灯,室内光线不足宁可使用夜景功能来提高感光功能。

现在用上了400万像素级的数码像机,感光性能获得了极大提高,一般光线条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来,更是变本加厉,把“强制不闪光”优先作为室内外摄影的一种基本手段了。

但是这并不说明闪光灯就没有用了(光线太差时你当然还是非用它不可),只不过是把闪光灯的使用放到了第二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光手段就是了。

譬如说在逆光条件下或是在阴影下拍摄人物时,用闪光灯就能大大提高影像质量,有时甚至还缺它不可。

在室内摄影如果光源来向太单一,造成光影畸亮畸暗时,也需要用闪光灯来补光。

这一类的用处还是不少的。

当然,我非摄影大师,更非使用闪光灯高手,在这方面也可能矫枉过了正,如有不妥之处,请影友不吝指教。

 

扬长还要注意避短

数码相机的摄影响应比较迟钝,从按下快门到摄影启动的这段时间明显要比光学摄影长得多,所以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时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镜头。

相机有连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这个功能来弥补其不足。

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构图好

关于构图,已经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运用黄金分割、井字格焦点等原则,用不着我这样的眼高手低者哓舌了。

我只想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画国画有一条原则:

注重“留白”,也就是说不要把画面填得太满,这对摄影一样有用。

对于构图,有的朋友喜欢将相片拍得对称性很强。

对于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现摄影主体自身的对称性,否则我宁可偏移一点角度拍摄,因为过于对称容易给人“死板”的感觉。

线条过于横平竖直容易流于刻板,要学会用另一组线条来打破主体线条的控制。

色彩的运用很重要,但我觉得光线明暗及其对比是影响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这些观点本来应当用些具体的图像来予以论证,才不至于像论禅那样抽象,但因占用篇幅已经太多,只好留待以后再来交流了。

善用摄影处理技术

相片拍得再好,总会有缺陷。

不要紧,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帮你忙。

现代摄影技术包含数据获取、数据(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储存与输出3大基本环节。

未经处理的图像只是一个半成品,经过图像处理并储存或输出(如打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终产品。

我曾见到有的摄影比赛强调要用原始拍摄相片,不允许进行图像处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这对于使用入门级相机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比赛实质上会变成变相的相机大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高档相机的宣传推销员。

摄影作品的水平应当综合表现在外业摄影水平和室内图像处理水平两个方面上。

图像处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摄影成果的还原度,并进而提高主题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不应加以排斥。

譬如说这次三月影赛中广受好评的一幅作品表现了朦胧之美,我不知道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实再现了拍摄场景,但即使拍摄主体原来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虚化(柔化)镜头的技巧将它表演成朦胧之美的,我想也不会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

同样的,用室内图像处理方法也可以同样可以将摄影主体虚化或称柔化,例如应用“滤镜”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轻易地达到同样效果,那又有什本质的区别而不准其入选呢?

最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和ACDSEE。

ACDSEE功能简单些,但易学易用,我用它来作相片的宏观处理。

PHOTOSHOP功能十分强大,但使用比较复杂(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学会),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来对个别相片做细节的补充处理。

一般情况下,在外摄成果输入电脑以后,我都会用ACDSEE把所有相片“过”上一遍。

包括:

纠正偏斜。

本来相片有点偏斜也不影响大局,甚至会另有情趣。

但是除非是有意摆成某个角度的,一般我都会把无意的偏斜纠正过来,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叫人看着“不顺眼”。

纠正时通常以地平线或楼房等直线景物作为基准,仰拍或俯拍时平行线条会因透视原理向某点倾斜集中,这时就以相片中线为准。

 

裁剪画面,把它裁成比较满意的构图。

一般来讲,1600x1200像素已能满足家庭应用需要了,但对于可能需要裁剪的画面,我会提高用2240x1680的规格拍摄,裁剪后仍调整为4:

3规格,以尽可能保证成像不低于1600x1200像素。

调整亮度和对比度。

ACDSEE的“自动级别”功能是纠正亮度和对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档相机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为明显,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

"自动级别”后的缺点是:

有时用后会出现轻微色偏。

这时,包括原来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调整”项中的“红/绿/兰”功能来调节,提高相片的色彩还原度。

归入“软件”的范畴

然而物质到底是成功的保障,你技巧再高,没有一部好相机也仍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过来也对,“软”“硬”件是互为补充的,不可偏缺),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在完成入门锻炼之后,你还是下决心升级一台高档点的相机吧。

“语多必失”。

以眼高手低如我者本应抱残守拙,多听多学而少说,现在居然出来妄言一通,缺失必多,贻笑大方,敬请各位影友见谅和不吝指正,或一笑置之可也。

11.详说数码相机的各种测光模式

 

测光的意义

接连两期,我们介绍了相机的快门与光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动测光系统。

简言之,有了光圈和快门的相机,具有控制入光量的能力。

可是到底要进来多少“光”,才不会Under或Over曝光标准呢?

过去在电子摄影科技尚未起步的阶段,相机的光圈和快门端赖使用者手动调整,类似现今“M”全手动模式。

摄影师要想获得准确的主体光线,必须使用手提的测光表,量测光线以期达到准确的曝光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傻瓜相机、数码相机,甚至高阶的单眼相机皆以具有CPU运算能力的测光技术,应用在现代机身上,使其对焦更快,测光更准,操作也更人性化。

TTL测光

在规格表上常见的一个名词“TTL测光”?

这是一种以经过镜头的测光方式(英文:

ThroughTheLens)量测光线的方法,简称为TTL测光。

这项技术发展于1964年,主要的目的是在取代测光表这一类需要外带的测光工具。

在摄影时,使用者半按快门之后,激活TTL测光机制,光线先经过镜头的折射,进入机身内的测光感应器,这个有点类似今日CCD感光器的原件,会将光讯号转成电子讯号,交于CPU运算之后得出适当的光圈和快门值。

TTL测光的最大好处就是,所测得的光量,就是标准底片曝光量,特别适用于习惯在镜头前加装滤境,或是使用大型蛇腹相机等,透过TTL就不需要再增减曝光补偿,直接按下快门拍照。

四大测光标准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或传统傻瓜相机,都会在规格表之中罗列以下这四种测光模式:

中央平均测光

最广为采用一种测光模式,也是相机厂商内定之测光模式之一。

这个模式是考量到一般摄影者大多习惯将对焦部位置于画面中间,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光原件,会根据来自画面中央某一比例的测光值,搭配另外一搜集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经过CPU对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取得到拍摄的建议测光数据。

以Nikon系列的相机来说,其著名的中央重点测光模式,以中央部位占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