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617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6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神经病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神经病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神经病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神经病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理学.docx

《神经病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理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病理学.docx

神经病理学

神经病理学>第一章

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节的结构

神经组织(nervetissue)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两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都是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神经元。

神经数目较多,整个神经系统约有1011个,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神经元的突起以特殊的连接结构——突触彼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将化学信号或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传给其他的神经组织和其他组织,使神经系统产生感觉和调节其他各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有些神经元有内分泌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更多,但不具备神经元的以上特点,其功能是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营养作用,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节的结构

    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脑内的神经核闭和脊髓灰质;也存在于周围神经系统的补经节内,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植物神经节。

    

(一)大脑皮质

    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类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按其细胞的形态分为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三大类。

    2.大脑皮层的分层大脑皮层的这些神经元是以分层方式排列的,除大脑的个别区域外,—般可分为6层,从表面至深层的结构为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图1—10)。

    

    

(二)小脑皮层

    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把小脑分隔成许多小叶片。

每一个小叶片表面是一层灰质,即小脑皮层。

小脑皮层下为白质,即髓质(图l—11)。

小脑皮质从外到内明显分3层,皮质内的神经元有星形细胞、蓝状细胞、蒲肯野细胞(Purkinjecell,或称梨状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五种(图1—12)。

    (三)脑内的神经核团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分称灰质,不含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部分称白质。

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脑的表层,故称为皮质,皮质下是白质(图1—13)。

在脑的白质内,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称神经核(团)(图1—14—1—15)。

    (四)脊髓灰质

    脊髓的灰质则位于中央,周围是白质。

脊髓的灰质居中央,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图1—16),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

神经元都是多极型(图l—17)。

前角内大多数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

侧角内的神经元是交感神经元系统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中等大小,其轴突(节前纤维)终止于交感神经节,与节细胞建立突触。

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细胞一般较小,主要接受后根纤维传人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纤维束到脑干、小脑、丘脑,所以这类神经元又称为束细胞。

    

    (五)神经节

    神经节可分脑脊神经节和植物神经节两大类。

脑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和某些脑神经干上。

植物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和前方,副交感神经节则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

神经节—般为卵圆形,与周围神经相连,外包结缔组织被膜。

节内的神经细胞称节细胞,细胞的胞体被—层扁平卫星细胞包裹,卫星细胞外面还有一层基膜。

除节细胞外,节内还有行大量神经纤维及少量结缔组织和血管。

    1.脑脊神经节属感觉神经节,节细胞是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直径约15µm—100µm。

细胞核圆形位于胞体中央,核仁明显,胞质内的尼氏体细小分散。

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胞体附近盘曲(图l—18—1—19),卫星细胞包裹着节细胞胞体及其盘曲的突起,在“T”形分支处与雪旺细胞鞘相连续。

节细胞的胞体大多集中在神经节的周缘,并被神经纤维束分隔成群(图l—20)。

脑脊神经节内的神经纤维大部分是有髓神经纤维(图1-21)。

    

    

    2.植物神经节其中的节细胞是植物神经系统的节后神经节,属多极的运动神经元,胞体—般较感觉神经节的细胞小,散在分布(图1-22)。

细胞核常偏位于细胞的一侧,部分细胞有双极,胞质内尼氏体呈颗粒状,均匀分布(图1-23)。

卫星细胞数量较少,不完全地包裹节细胞(图l-24)。

节内的神经纤维多为无髓神经纤维,较分散,其中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与节细胞的树突和胞体建立突触,节后纤维离开神经节,其末梢分布到内脏及心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上皮细胞,即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其内脏具有肌间神经丛(图l-25)。

    

    

神经纤维及其病变

神经纤维由轴突和被膜组成。

轴突(axog)是细胞的—个细长的突起,起于小丘,轴突内含有紧密平行的神经原纤维,浸润在少量的轴浆中,浆内散在有杆状线粒体,无Nissl体,轴突的末端分出许多小支叫“终端树突”(图1—91)。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轴突町呈有髓或无髓,髓鞘内含有髓磷脂。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有髓和无髓纤维均被有一层神经膜或Schwann鞘。

周围神经髓鞘不连续,其隔有一定的间隙,神经膜伸入轴突时,可把一个段落的髓鞘分为一串珠状的环节图,在终端树丛或近髓鞘终止,在无髓的部分与轴突接触。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没有神经膜,其周围有神经胶质。

    有髓神经纤维的粗细变异很大,最细的纤维直径1~4pm,中等的纤维直径为5—10pm,最大的11~20pm。

    1.神经纤维变性及再生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中心,一个突起若离开了神经元胞体,就会分解,最后消失。

因此,一个轴突横断时,神经纤维的变性先见于断端;在近胞体的—•段的逆行性变性只延经—个短距离,其远近视外伤的性质而定。

如横切断神经纤维,则只影响1~2节段;若外伤较严重,逆行性变性可延伸很长。

外伤后可很快出现修复,从中枢端长出新的轴突芽。

在断端以下轴突和髓鞘完全分解正:

到末梢分支一一Wallerian变性(Walleriandeaeneration)。

轴突的变性在切断后立即开始,伤后12h轴突肿胀,第2大开始轴突断裂(axonotrnesis)成片段,神经原纤维刁;再着色,到第5天髓鞘也变性。

    髓磷脂分解为较简单的脂类物质,变形的髓鞘最后变为中性脂肪,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变成格子细胞(图1-92)。

人约在第7天出现,在切断后3—4个月,仍可见格子细胞。

    

    当以上变化不断进行时,Schwann细胞的核也不断分裂,胞核数目增加,可增加10多倍,这些核在鞘细胞内形成一个多核细胞索(图1-93)。

    

    轴突受伤以后,神经元的胞体也发生变性,胞体肿大,核移向边缘,中央邮染色质溶解。

细胞体这些变性与创伤的性质和部位有关,靠近胞休的严重的损伤时可以引起细胞死亡。

    神经细胞若能渡过创伤,则出现再生,胞体的恢复约在第3周开始,Nissl体先在核膜部出现,肿,胀的胞体恢复正常大小,胞核回到中央的位置,,Nissl体逐渐恢复正常的量和分布,细胞完全恢复约需要3~6个川。

    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的再生现象不如周围神经明显,因为没有神经膜管,也无定向的鞘细胞引导再生的轴突。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中纤维的联系复杂,再生的轴突不易建立适当的联系。

    另一种是神经原纤维的变性,这种变性不是继发于神经细胞的坏变和外伤性神经纤维裂,而是由于神经纤维本身的营养养和代谢障碍起的。

如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多发性硬化中神经纤维的变化。

    神经纤维的变性可以是上行性的,如脊髓结核中后跟神经纤纤维的病变可沿后索直达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这种变性也可以是下行性的,如当运动皮质受损或内囊部出血时,皮质桥延束和皮质脊髓束中的纤维可呈下行性变性。

当成束的神经纤维发生变性时,神经的髓鞘发生化学上的和形态上的变化,髓鞘肿胀,失去屈光性,以后断裂,形成多数脂质空泡;变性的神经纤维丧失正常神经纤维染色的性质,苏木素和伊红不着色,这种现象称为脱髓鞘。

    2.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变化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都存在神经末梢,这些人们的功能可为感觉性的,也可以为运动性的,其形态变化也很多,有的为细小的神经纤维,有的在末端形成网状或盘状(图1-94),有的末端形成包囊状,包囊的形式也不同,如葱皮状或小球状(图1-95)。

神经末梢感受器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类别其功能也不同,如化学性感受器、痛觉感受器等。

病理情况下,感受器同样会发小变化,因疾病种类不同,感受器的形态以及功能也不同,感受器的变化差异也很大,一半分为二大类型。

    

    

(1)变性(degeneration)神经纤维的末梢肿胀,其肿胀常不规则,可以呈串珠状或螺旋状(图1—96)。

这种变化为感受器的早期的变化,有时是可以恢复的。

    

    

(2)坏死(necrosis)肿胀的末梢纤维断裂后,形成小球或杆状,最后自溶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图l-97)。

    

    (3)增生(hyperplasia)当部分感受器坏死后,残余的末梢纤维可呈不规则的增生,形成新生的神经末梢(图1-98)。

神经纤维及其病变

间质结构及其病娈

除了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之外,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是另一重要成分,其中包括星形细胞(astrocyte)、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室管膜细胞(ependymalcell)和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前三者细胞来自神经外胚层的成神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则来自中胚层,以后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细胞。

    胶质细胞的正常结构及其基本病变

    

(一)星形细胞

    星形细胞(astrocyte)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间质细胞之一,其胞浆向不同方向伸出许多放射状的突起,形状如星芒状(图1-99)。

在HE或Nissl染色时,常见有星形细胞的胞核,多呈圆形,直径约10~15gm,染色浅淡,核中只有染色质颗粒,通常不见核仁,胞浆和胞突不着色。

如果采用特殊染色,如镀银法染色,可见细胞的外形和胞突,细胞内部结构不清。

    

    在正常情况下,星形细胞有两种,即原浆型和纤维型。

    原浆型的星形细胞较大,胞浆较多,有较多的放射状的突起(图1—100),突起反复分支,分支多为钝角,突起内含原浆,无胶质纤维(图l—101—l一103)。

    

    

    纤维型的星形细胞较小,突起数日也少,突起分支少,分支处多为锐角。

胞浆及突起内含细小光滑均质的胶质纤维(图1—104)。

其细胞常有粗大的突起,其末端稍膨大如吸盘附着在血管壁上或软膜下,称为“足板”,主要有固定组织作用(图l—105)。

    电镜下观胶质纤维细小而直,呈串珠状。

    

    显微镜下观不作染色时可有折光性,着色时具有纤维素样的染色性;PTAH染色时呈蓝色,同时髓鞘被染出;Mallary和Masson染色时,胶质纤维染成红色;镀银法染色中,可见到胶质纤维自一胞突伸入另一‘个胞突,粗大的胞突中有数条胶质纤维(图1—106—1—108)。

    

    

    不同类型的星形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巾的分布也不同,原浆性星形细胞见于大脑皮质(主要第2~5层)、小脑皮质的颗粒细胞层、尾状核和壳核。

纤维型星形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余的部位,主要在白质。

    星形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支架,在其之间散布易受损伤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这些细胞在神经细胞和血管之间传递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作用。

此外,星形细胞还有抗毒素的作用。

    星形细胞反应时,星形细胞对缺氧、巾毒等的耐受性比神经细胞强,但比纤维细胞弱。

当星形细胞受损伤后可发生变性、坏死或有新胶质纤维增生。

在缺血和创伤时星形细胞变肥大,核偏居一侧,胞界不规则,胞突断裂。

从细胞变性逐渐坏死,甚至消失。

    脑组织处于轻度缺血和水肿时,星形细胞变肥大,胞浆增多,核偏位,可以有新生胶质纤维形成,胞体丰富,嗜酸性,胞突粗大,这种细胞可来自原浆型或纤维型星形细胞(图1—109)。

    

    脑组织破坏时,星形细胞增牛;当增生的胶质纤维比星形细胞的数目增多时,大量的新生胶质纤维形成胶质瘢痕。

    脑组织创伤时,纤维组织增生,这种细胞因纤维拉长变细,形状如毛发,称为毛状形的星形细胞(图1一110)。

    

    在老年人中,星形细胞的数目增多,在灰质的下层和白质中尤为显著。

中毒或代谢性疾病时,星形细胞也增多。

严重的中毒时可导致星形细胞的坏死。

细菌感染性炎症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侵犯神经系统而引起的疾病。

病原体常见有细菌、真菌、原虫、寄牛虫、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当侵犯神经系统时,可引起各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其病理变化以脑实质为主,有的则以脑膜的改变为主。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的基本改变是炎症,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基本病理过程。

脑实质的炎症具有以下病理特点:

①变质过程比较突出,主要为补经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巾于衬:

经细胞的易感性不同,仆侵犯部位和病变性质也有所不同。

此外,尤其是脑实质结构中的髓鞘成分也很易受损害,呈现继发性脱髓鞘改变。

②渗出过程中常见行特征性的血管套形成,即在血管周围的Virchow—Robin间隙(血管川隙)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成分中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此外,渗出过程中常有炎性水肿;严重的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③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纤维结缔组织成分比较少,修复愈合的过程则不很明显,而在胶质细胞的增生过程呈现出格子细胞;除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外,还可以有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牛;在慢性病例中可以有星形细胞的肥大和增生。

    第一节、细菌感染性炎症

    一、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meningitis)是软脑膜的急性炎症,大量炎性渗出物积聚于蛛网膜刀;腔。

因软脑膜靠近脑皮质,蛛网膜下腔的血管进入脑组织,所以脑膜炎常伴有脑炎的变化。

因此,大多数脑膜炎实际上是脑膜脑炎。

    

(一)病因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因病人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青少年患者中以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为主。

该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经呼吸道传染;小部分抵抗力低下者,细菌可从上呼道侵入血液,到达脑脊膜后引起脑膜炎(meningitis)。

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病菌是大肠杆菌。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常可引起败血症性脑(脊髓)膜炎。

原发病灶常为中耳炎、乳头炎、副鼻窦炎以及肺和胸腔的感染,这些病灶先引起败血症,再继发脑(脊)膜炎;但也可由局部病灶直接蔓延脑膜引起。

    

(二)病理变化

    数日病程的化脓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内充满黄色或黄绿色脓性渗出物,尤以脑底部的脚间池附近更为明显(图5—1);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则以背侧为著;大脑半球的凸面,脓液限于脑沟内和血管旁(图5—2)。

    脑膜血管高度充血,脑实质水肿,脑沟变浅,脑回增宽(图5—3);可能有海马钩回疝和小脑扁桃休延髓疝。

脑的表面上,脓性渗出物分布在蛛网膜下腔内(图5—4),脑实质变软、水肿;脑室壁充血,也可能有渗出物;脉络丛高度充血,经常被脓性渗出物覆盖。

在大脑和小脑内可见到小的皮质梗死灶。

由于血管的炎性改变、血管内血栓形成,有时感染沿血管周围间隙蔓延形成小脓肿。

    显微镜下观在蛛网膜下腔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图5—5),这些粒细胞沿血管侵入脑灰质和白质(图5—6),甚至形成局部小脓肿(图5—7);脑中血管扩张、充血,局部有小出血灶(图5—8)。

神经细胞肿胀,胞浆内Nissl体不规则或消失,还可以出现水泡样变性。

有些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多,卫星现象增多和噬神经细胞现象出现(图5—9)。

当血管中有血栓形成时,神经细胞坏死,神经组织软化;当蛛网膜下腔为渗出物阻塞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可引起脑室扩张积水。

    二、脑脓肿

    脑脓肿(cerebralabscess)常是身体其他处化脓性炎症的并发症。

引起脑脓肿最常见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一)感染途径

    脑脓肿的感染途径常为以下三大类。

    1.局部病灶蔓延中耳炎、乳头炎、鼻窦炎从以头皮和颅骨的炎症,可直接蔓延进入脑引起脑脓肿,其中35%—40%由中耳炎和乳头炎引起;多数为慢性过程。

    2.血源性感染如菌血症和败血症,其中以胸部感染最为常见,如慢性脓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此外,肝脏感染、泌尿中殖器感染和骨骼的炎症,均可以为带菌的栓和菌落随血流入脑,引起脑脓肿。

在少数病例也可有逆血流的方向感染,如慢性中耳炎患者,当用力咳嗽或喷嚏时,血液可在静脉逆流,使带菌的栓子逆行入脑,引起脑脓肿。

    3.外伤颅骨骨折或受弹片伤后,细菌直接自伤口进入脑组织,引起脑脓肿。

    

(二)病理变化

    细菌进入脑内后,因灰质的血管丰富、抵抗力较强,感染多在白质内。

在脓肿早期,病变可能为梗死或出血性软化,常伴有大量中性多形粒细胞浸润;坏死组织液化,逐渐形成脓肿,脓肿周围尚无包膜形成。

病变严重时,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较重。

当脓肿周围逐渐形成包膜时,脓肿就局限,形成慢性脓肿。

在细菌性心内膜炎和细菌性心肌炎病人,可见有脑脓肿形成(图5—10—5—11)。

    显微镜下观慢性脑脓肿的壁为三层:

①内层。

为脓性渗出物和肉芽组织,在渗出物中有很多中性粒细胞、细菌和吞噬细胞;肉芽组织中含有多量增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少许淋巴细胞(图5—12)。

②新生的纤维组织。

含有较多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其中混合有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此层厚薄不等,如时间较长,则纤维组织玻璃样变(图5—13);有时可能出现钙化。

③外层。

在纤维组织层以外,可见有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变性或坏死、星形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围绕(图5—14—5—15),还有吞噬细胞;在此层以外逐渐过渡到正常的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肿瘤(tumorsofnervoussystem)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织发

    生的肿瘤。

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非常复杂,这里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神经病学分册)中“肿瘤的形态学”标准,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聘请的各国著名神经肿瘤专家(从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观点出发)提出的分类方案,结合国内学者的观点进行描述。

    第一节概述

    神经系统大多数肿瘤的组织学诊断,用HE染色即可解决。

然而,某些肿瘤在诊断上发生困难时,可用组织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进一步分析和鉴别,方能得出正确诊断——如Cajal金染色显示肿瘤性星形细胞及其突起;GFAP标记星形细胞瘤细胞浆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棕黄色物质;PATH染色可显示胶质纤维;嗜银纤维染色可显示血管轮廓及间质分布等等。

    神经系统的肿瘤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实质的特征性结构;②间质的特征性结构;③继发性变化。

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的肿瘤

(神经)胶质瘤(glioma)属于上皮性肿瘤,包括从神经胶质、神经元、室管膜及脉络丛等成分发生的肿瘤,多数位于脑和脊髓内,偶尔可见于脑和脊髓外。

(神经)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多见的,约占44.6%。

    星形细胞的肿瘤

    

(一)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肿瘤,是较良性的(神经)胶质瘤,来自纤维星形细胞和原浆性星形细胞。

发病部位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

儿童和青少年以小脑、下丘脑第三脑室及视神经交叉部位多见;成人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大脑,以大脑额n十多见,其次为颞叶和顶叶,枕叶最少。

    肉眼观肿瘤大体形态与其生长部位和良恶性程度有关。

大脑、脑干及脊髓的星形细胞瘤多为实体性,灰白色,界限不清,有时可呈胶胨状并有多少不等的小囊腔形成(图6—57)。

有时侵入胼胝体或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脑桥的星形细胞瘤外形常表现为脑桥对称性肿

    大(图6-58),并常累及中脑和延脑,使中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变窄(图6-59~6-60)。

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常见于外侧部或蚓部,肿瘤多为囊性,有时形成一个大的囊腔,而瘤组织仅在囊壁上或囊壁‘侧呈结节状的突起(图6-61—6-62)。

肿瘤切面常见有出血及坏死,有时延伸至蛛网膜下腔和神经根生长。

    星形细胞的肿瘤(astrocytictumor)在组织学形态变异很大,一般可分为五个类型,即纤维性、原浆性、大圆细胞性(即大细胞性)、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其中纤维型星形细胞最多见,其余少见。

    1。

纤维性星形细胞瘤(fibrfilaryastrocytOITIa)瘤细胞小,排列较稀疏,产生较丰富的胶质纤维,胞核为小圆形、三角形、梨形或梭形,染色质中等量,核仁难见到(图6-63)。

有时胞核较肥大、泡状或染色质较丰富而深染,核分裂不见。

瘤细胞较多,分布不均。

胶质纤维多呈细丝状,粗细不一,互相交错构成致密的细网,平行排列形成束状(图6-64)。

    瘤组织的继发性改变,可见有水肿及囊性变。

水肿可使胶质纤维变松散;囊性变则见囊腔大小不等,内含有浅红色浆液或浅蓝色粘液;肿瘤组织内可见有坏死,血管不丰富,有时可见有钙化灶。

    2.原浆性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astrocytoma)瘤组织以原浆细胞性星形细胞为主要成分,瘤细胞较稀疏分布不均,核周可见少量胞浆,突起少且短;胶质纤维稀少,细胞间隙很大(图6-65),可形成多数的小囊腔,囊腔内有粉红色液体,小囊腔多时叮呈海绵状结构(图6-66—6-68)。

    3.大圆细胞性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astrocytoma)亦称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giantcellastrocytoma)。

瘤细胞是星形细胞中最大者,胞浆丰富,纤染,呈球形或略呈多角形(图6-69);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豆形,多位于胞体的一侧,常见核固缩现象(图6-70);瘤纠I胞排列紧密,呈片块状,或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图6-71);瘤细胞间质内胶质纤维少。

单纯由大圆细胞性星形细胞构成的肿,瘤极少见,大多数同时混有纤维性或原浆性星形细胞(图6-72),有时可见大细胞性和纤维性星形细胞两者之间的过渡。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astrocytoma)瘤细胞细长,自一极或二极发出胶质纤维呈毛发状,瘤细胞紧密排列成束带状,波浪形成编织状(图6-73);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或长形,有时核呈多形性,无核分裂。

瘤内见有粘液样变及囊肿形成。

Rosenthal纤维是此瘤一个特点,该纤维呈均质长形、胡萝卜形、串珠状或球形,粉红色(图6-74)。

    5.弥漫性(神经)胶质瘤(diffuseglioma)亦称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病(diffuseastrocytomatosis)或大脑(神经)胶质瘤病(gliomatosiscerebri)。

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神经)胶质瘤。

瘤组织由各种分化程度不一的星形细胞所构成。

其中有纤维性及原浆性星形细胞(图6-75),也有极性成胶质细胞或胶质成细胞及多核瘤巨细胞等成分(图6-76)。

在组织切片中,不同部位细.织分化程度也不一样,瘤组织的结构差异颇大;除大部分区域有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外,还可见到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结构。

瘤组织可侵及皮质,甚至直达脑膜。

瘤组织中浸润处的神经细胞大多仍保留,浸润严重时神经细胞消失。

肿瘤浸润到白质时可以伴有脱髓鞘的改变。

    

(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astrocytOIIla)又称恶性星形细胞瘤(malignantastrocytoma)或多形性星形细胞瘤(polymorphicast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