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541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docx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综述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古罗马前的战略思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

 

          战争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果。

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东西,就只好依靠命运或者幸运(不管把它叫做什么)去取得。

——《战争论》第二篇第五章

 

          公元前三世纪末,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同时活跃着两位盖世英雄。

其一,就是国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义军被秦军大将章邯陆续击破,连最为强大的楚军也被秦军击败,统帅项梁战死,曾经如火如荼的反秦事业自从跌入谷底。

就在反秦事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项羽率领新败楚军于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战场上决定性的击败了秦军主力,挽狂澜于即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项羽最后在楚汉争霸中战败身死,但是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的功勋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汉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这两位英雄人物不仅处于同一时代,巧合的是命运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论指挥艺术,汉尼拔略胜一筹,他有西方战略之父的美誉,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并称为西方四大名将,如果这四人单纯比较军事指挥上的造诣,有些军事史行家甚至会把汉尼拔排在首位。

论个人魅力,两人不相上下,千载而下,无数人对这这两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为其统帅才能所折服,或为其命运悲剧而扼腕长叹。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军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东西方历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将为我们提供了两场战神级别的决斗。

韩信在垓下击败了项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马击败了汉尼拔,从此世界历史沿着我们已知的轨迹运动,刘邦建立汉朝,开两汉400年之繁荣;罗马人在其后短短五十年间突飞猛进,最终执牛耳于地中海世界达500余年之久。

汉尼拔在扎马的失败意味着历时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注1)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结束,关于汉尼拔的失败,西方军事史学家多有评述,典型的观点有两派,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杜普伊认为汉尼拔的战略目标是动摇罗马联盟;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富勒则认为汉尼拔的最好战略是在坎尼会战后进攻罗马城,但是由于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与补给,所以他只好选择分化瓦解罗马联盟的策略。

但是不论汉尼拔的战略是哪一种,汉尼拔都没有成功。

由于汉尼拔最后的失败,不少以成败论英雄的评论者认为汉尼拔只是一个一流的战术家,而在战略上缺乏远见。

虽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无论哪种战略汉尼拔都显得力量不足,那么当初汉尼拔为什么要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亚平宁呢?

关于这个问题,德国近代古罗马史学大家蒙森在其巨著《罗马史》中曾作过初步解答,本文则是在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论述与研究。

 

          由于国内西史史料不全的缘故,有些关于汉尼拔的史料笔者无法接触,但是,凡是国内能够接触到的材料(注2),笔者莫不反复习读。

此外,笔者一直以来阅读了不少关于希腊罗马的书籍,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排兵布阵以及战阵决胜有一定了解与认识。

笔者不才,尝试论述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注1:

迦太基是腓尼基的殖民地,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因此罗马人与迦太基进行的战争称为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按年代分为三次,分别是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其中第二次布匿战争又称汉尼拔战争。

 

          注2:

杜普伊的《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蒙森的《罗马史》第三卷,科瓦略夫的《古代罗马史》中的布匿战争部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费边传,阿庇安的《罗马史》中的布匿战争部分(此书中关于第一次布匿战争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史料价值颇低),奈波斯的《外族名将传》,马汉的《海权论》中的序言部分,除了这些名家著作外,在此感谢两位久居海外的资深军事历史网友的两篇作品,分别是顾剑教授的《阿非利加的西庇阿:

比拿破仑更伟大?

》与史鉴兄的《汉尼拔征战记》,这两篇作品中有不少西方近代军事史学家对于布匿战争的最新研究。

 

汉尼拔战争.jpg(51.79KB)

2009-10-3111:

24

回顾第一次布匿战争

 

         2000多年前,在地中海南岸突尼斯半岛东北部曾经耸立过一座叫迦太基的城市,据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关于这个城市的兴建,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公元前九世纪末,腓尼基提尔城的公主为躲避宫廷纠纷,漂流到了突尼斯,她向当地的某个部落首领请求借一张牛皮所能围成的土地,以作为栖身之地,这位部落首领认为一张牛皮大小的地盘实在太小了,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聪慧的提尔公主把牛皮切成异常细的细丝,然后围成了一块很大的地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迦太基城的内城。

 

          迦太基城并不是腓尼基人在北非最早的殖民地,但是由于它农商并重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它逐渐成为北非腓尼基诸殖民地的领袖,并逐步扩张。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迦太基拥有突尼斯、利比亚、西西里岛的大部(注3)、西班牙东南部沿海地区、巴莱尔群岛、以及撒丁岛与科西嘉岛的沿海地带。

从经济上讲,迦太基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农业上也不毫不逊色,在西地中海沿岸,随处可见腰缠万贯的迦太基商人,在迦太基帝国的肥沃平原上,处处可见为他们的迦太基主人辛勤劳作的农奴,良好的经济条件再加上迦太基对其属下人民以剥削掠夺为主的国策,让迦太基富甲天下。

从军事上讲,迦太基人是天生的航海者,在强大的国力保障下,拥有一支横行西地中海所向无敌的强大海军。

迦太基人是典型的商业民族,国民主要是地主、商人、以及小手工业者与无产者,缺乏农夫,迦太基人的国民成份与它的民族性格决定了他们不愿意投身行伍,而主要靠征集臣属地位的民族以及雇佣外族兵作战,这种军队如果缺乏优良的统帅,其战斗力是难以与罗马军团相提并论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布匿战争中与迦太基作生死决斗的罗马人。

公元前264年,罗马自其建城伊始已发展了近500年,此时的罗马,除了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尚未被其征服外,意大利半岛的其余部族均成为罗马的一部分。

论经济,罗马是传统的罗马社会,商业并不发达,经济实力远不能同迦太基相比。

如果谈到军事,我想大多数读者都曾听闻罗马军团的赫赫声威,传统农业社会的罗马拥有大量农夫,为其提供了优秀而庞大的兵源;罗马人在其争夺意大利统治权的战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制度,逐步将罗马军队打造为一支精锐之师,即使把罗马军团与当时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流军队相比,也未必会落于下风。

半个世纪后的汉尼拔战争让罗马军队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促使罗马人在军事制度上更上一层楼,终于将战术体系发展到炉火纯青,放眼地中海,所向无敌。

 

           自公元前264伊始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打了24年之久,战争之初,罗马人几乎没有海军,当他们觉得无海军便难以打败迦太基的时候,便开始倾心打造海军,罗马人就航海的技巧与经验而言,远非迦太基人敌手,但是罗马人在其战船上采用了一种叫做“乌鸦”的吊桥,一旦对方战船靠近,罗马人就将吊桥放下,罗马士兵从吊桥冲上对方战船,将海洋上的战斗转变为陆地上的战斗,以发挥罗马步兵白刃战的优势。

这发明简单却有效,曾经的西地中海海上霸主被曾经那么不起眼的罗马海军打得接连败北,鲜有胜迹,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西地中海的海上强权。

但是初创的罗马海军在航海经验与技巧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罗马水师提督对海洋缺乏了解认识,整个战争中罗马海军因水师提督的错误抉择而毁于风暴的达500多艘,仅此一项损失就大于迦太基海军的总损失。

双方进行了24年之久的精疲力竭的鏖战之后,最终罗马人靠其毅力与团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迦太基退出西西里岛,科西嘉岛,以及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一切岛屿,并赔款3200塔兰特白银。

 

          注3:

叙拉古人和玛末丁人拥有西西里的其余部分,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是因为玛末丁人而起的。

叙拉古国王希罗在公元前263年与罗马结盟,两者的联盟关系一直维系到公元前215年希罗驾崩。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9年的迦太基与罗马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人的胜利而告终,双方都对长达24年之久的战争感到厌倦。

罗马人虽然不满意公元前241年的合约,但是他们也无力再次发动进攻。

但是迦太基的灾难还没有远去,由于迦太基政府的贪婪与愚蠢,一直拖欠从西西里撤回的雇佣军的军饷,激起了兵变,这次兵变犹如一剂催化剂,一直被迦太基人压榨的利比亚人纷纷响应起义,整个起义如火如荼,很快席卷了迦太基全境,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没有被激愤的起义者占领。

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人们想起了哈米尔卡,哈米尔卡在公元前247年便在在西西里担任统帅,直至战争结束。

古典史学家对哈米尔卡评价颇高,波利比乌斯(注4)认为他是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最优秀的将领,他一生征战无数,无不显示出他具备一切名将所具备的素质,不愧是战略之父——汉尼拔的父亲。

哈米尔卡领导下的迦太基军队很快扭转了不利的局势,虽然迦太基政府曾犯下错误,任命另一位并不十分杰出的将领与哈米尔卡分享指挥权,让军事行动受挫,但是最终他们修正了错误,经过三年零四个月的血战后,终于平定了叛乱。

 

           迦太基人与叛军鏖战方酣之时,罗马人一直密切关注着地中海南岸的局势,战争之初,撒丁守军拥护叛党,他们自度不能抵抗内地山民的攻击,于是请求把主权移交给罗马;参加了叛乱的乌提卡人为了自保起见,也想交出主权,请求罗马的保护。

罗马人经过谨慎的考虑,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公元前238年,撒丁守军再次向罗马提出了类似请求,此时叛军已经接近穷途末路,迦太基人的胜利就在眼前,罗马人唯恐看到迦太基的复兴,于是接受了撒丁岛。

公元前237年,平定了叛乱后的迦太基人向罗马人要求交出撒丁岛,强横的罗马人立刻向他们宣战,迦太基此时已是虎落平阳,无力与罗马争一时之雄,只好忍气吞声割让撒丁岛,并增加1200塔兰特的赔款。

 

           罗马人的强横刺痛了每一个迦太基爱国者的心,通过爱国党的政治活动,哈米尔卡获取了终身统帅权。

公元前236年春,为了复兴祖国,哈米尔卡率领大约2万军队前往西班牙,与之随行有他的女婿与助手——迦太基的政坛新星哈兹德鲁巴,以及少年汉尼拔。

此时迦太基在西班牙仅存沿海的几个据点,迦太基人在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37年这段时间是如何失去其在西班牙的属地的,史料没有明载。

西班牙物产丰富,盛产各种矿藏,尤其盛产银矿,是复兴迦太基的物质基础。

哈米尔卡于在西班牙征战了9年,大大扩充了迦太基人的地盘,公元前228年,哈米尔卡在一次战斗失利后,为掩护他的儿子们逃生,淹死在一条不知名的小河里,一代将星,就此陨落,继任者是其女婿哈兹德鲁巴。

哈兹德鲁巴在西班牙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政策,他巩固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统治,在其治下八年间,他在西班牙南岸良港建立了新迦太基城,并将势力扩张到了埃布罗河。

公元前221年,哈兹德鲁巴被刺,西班牙军于是推举哈米尔卡之子,年仅26岁的汉尼拔担任全军统帅。

经过近17年的辛勤经营,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已是今非昔比,北界到达埃布罗河,可用之兵接近十万,粮饷充足,军容鼎盛。

汉尼拔上任伊始,就踏上征程,扫平了几个因为哈兹德鲁巴的死而蠢蠢欲动的西班牙部落,公元前219年春,汉尼拔决定攻克埃布罗河南岸的的滨海城市萨贡图姆。

 

           萨贡图姆是西班牙东部的一个富有的滨海城市,城池异常坚固。

公元前226年,罗马人对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势力扩张感到担心,于是与西班牙东岸两个半希腊城市缔结联盟,一个为萨贡图姆,另一个为安波利埃,以作为将来与迦太基作战时的据点,并将埃布罗河与比利牛斯山之间的大部分部落收归罗马保护。

汉尼拔要进攻萨贡图姆,从军事上讲,是要铲除罗马在埃布罗河以南的据点,以确保他进军意大利半岛后西班牙的安全;从政治上讲,则意味着可能与罗马再起战端。

汉尼拔已经决定远征罗马,因此他不论如何都要攻打萨贡图姆。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两次大战间隙的罗马人也在为下一次战争作准备。

在他们巩固西西里、撒丁、科西嘉这些新得领地的同时,还进行了两场不小的战争。

其一为平定波河流域高卢人的战争,另一个则为伊里利亚战争。

 

            居住在波河流域与阿尔卑斯山外的高卢人素来是罗马人的死敌,公元前390年,野蛮的高卢军队轻易击败了罗马军队,并洗劫了罗马城,险些将这个未来的地中海帝国摧毁于萌芽状态。

在此之后,高卢人也曾数次南侵,但是并没有对罗马造成大的威胁。

公元前283年,罗马人在北方的不断扩张让波河流域的高卢人感受到了威胁,他们率领大军向罗马推进,被罗马人击败,次年,他们再次起兵并再次被罗马人击败,于是北方暂时恢复了和平。

公元前236年,高卢人见罗马经过24年的战事之后精疲力竭,无时不感受到罗马人威胁的他们再次南侵,天助罗马人,入侵的高卢人起了内讧,才让罗马人避免了一场形势并不怎么有利的战争。

此后10年间,罗马人努力巩固第一次布匿战争所获取的新土地,慢慢积蓄力量。

罗马人此时不仅要关注西班牙半岛上的迦太基人,对波河流域上的高卢人更是万分警惕。

公元前331年,罗马人以迦太基的扩张影响到罗马盟友马西利亚(注5)的势力范围为由,要求哈米尔卡解释他进行征服的原因。

公元前226年,感受到高卢即将大举入侵的罗马人一边准备战争,一边派一个使团前往西班牙,要求迦太基的势力范围不得超过埃布罗河,这是一个对迦太基人相对有利的条约,这表示罗马人默认了迦太基在西班牙占领的地方,并默许他们继续推进,直达埃布罗河。

罗马人这样做,大概是想避免两线作战,以便集中力量对付高卢人。

公元前225年,7万高卢大军杀气腾腾直奔罗马城,罗马人刻骨铭心的记得170年前罗马城是如何的遭受高卢人的洗劫,惶恐万分。

为了对抗高卢人,罗马人动员了15万人,两军在意大利中部台拉蒙附近展开决战,战斗是如此惨烈,以至罗马执政官之一也奋勇捐躯,一天之间,多少少女再也等不回她们的情郎,多少妇人再也等不回她们的丈夫。

血战中高卢人阵亡4万,被俘1万。

次年,罗马人基本征服了波河以南的高卢人。

公元前223年,罗马大军在再次击败高卢人的5万大军(注6),高卢人想求和,但是罗马人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战争于是继续,经过公元前222年的再次血战,波河流域的高卢人被全面弹压,不过这个和平仅仅是暂时的。

 

          与高卢战争的血腥残酷相比,罗马人与巴尔干半岛西岸伊里利亚海盗国家的战争则显得相对温和。

与马其顿有着联盟关系的伊里利亚海盗横行海上,不仅威胁了巴尔干半岛西岸的希腊城邦,也威胁了意大利人的海上贸易。

公元前229年与公元前219年的两次规模不大的伊里利亚战争让罗马不仅赢得了其在意大利东海的制海权,同时还将少数希腊城邦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一旦有与马其顿人作战的需要,他们可以将其作为与马其顿人作战的据点。

 

            公元前219年秋,汉尼拔经过8个月的长期围攻终于攻陷萨贡图姆,罗马人失去了埃布罗河以南的唯一的一个据点,很多罗马史学家都认为罗马人没有及时支援萨贡图姆是其失策。

即便罗马人的失策让汉尼拔制敌先机,但是若与罗马人开战,迦太基的战略态势仍然不容乐观。

 

            注4:

希腊史学家,是古典史学的最大代表者之一;他的著作《历史》是研究布匿战争的最权威史料;曾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跟随西庇阿的继孙小西庇阿远征北非,见证了迦太基的毁灭。

 

             注5:

今法国马赛,地中海北岸港口城市,由希腊人在公元前7世纪创立。

罗马人的盟友,也是迦太基的宿敌。

在汉尼拔由西班牙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路途中曾给汉尼拔制造过不小的麻烦。

 

              注6:

击败高卢5万大军的统帅名叫弗拉米尼乌斯,正是日后特拉斯米尼湖战役中的罗马军统帅,罗马军队在特拉斯米尼湖战役中损失巨大,阵亡近15000人,被俘10000人,而汉尼拔的损失仅仅在1500-2500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在击败高卢5万大军的时候采取与韩信井阱之战非常类似的战术,他的军队背后是一条不可徒步涉过的河流,而他和本国之间则隔着高卢军,将自己军队置之没有退路的死地。

对于他的战术布置,很多史学家,尤其是古典史学家认为他很鲁莽,他的胜利靠的是罗马军团的武器与纪律,也有史学家认为他的战术布置对于胜利功不可没。

历史,尤其是文字记录比较少的历史,有时候真说不清。

 

迦太基的软肋——北非本土

 

          海商立国的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这座地中海世界最富有、最坚固的城市,傲然耸立在突尼斯湾的中心。

纸醉金迷,奢华无度,这是它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人世间的一切奢华却几乎出不了迦太基的城门。

在利比亚的广袤土地上,在田地间辛勤劳作的不是带锁的奴隶,便是利比亚的佃户,这些附属地区的人民忍受着他们迦太基主人残酷的压榨。

在北非的腓尼基城市,他们的待遇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需要拆毁他们的城墙,缴纳巨额的金钱(例如某个腓尼基城市每年缴纳的金钱高达365塔兰特),只有一个例外,那便是迦太基的旧保护主乌提卡城。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

它的上层阶级可以穷奢极侈,可以挥霍无度,广大的下层阶级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完全反差的状况向迦太基的主人们暗示着一种危机——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或者不想改变——在一个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其下层阶级一旦有某种外力相助,迦太基的国土上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个登陆突尼斯的是迦太基人的宿敌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人,公元前310年,叙拉古僭主阿加托克利率领一支军队登陆北非,他采取破釜沉舟的方式,烧毁了后路的船只,虽然叙拉古军队兵临迦太基城下,却因为缺乏攻城器械无功而返。

从军事角度上讲,破釜沉舟向来只适合速战速决,而围城战显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因为叙拉古人的失策,迦太基人侥幸躲过了第一次劫难。

 

              第二次劫难是罗马人带来的,公元前256年,罗马人决心结束与迦太基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装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在北非近海击败了迦太基海军,并登陆了一支4万人的大军,迦太基人顿时陷入了自建城以来最为恶劣的形势,各地区纷纷投降,边境上的努米底亚人也趁机作乱,各地作乱的部落是如此之多,以至迦太基人在胜利后处死的各部酋长据说高达3000人。

胜利从来不曾离罗马人如此之近,可是这个时候罗马人却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调回了大部分部队,仅留当年的执政官之一雷古鲁斯率领15,000步兵,500骑兵与40艘战舰继续在北非作战。

凭借雷古鲁斯手下相对弱小的兵力,并无攻下迦太基城的可能,于是他建议和谈,危机重重的迦太基人正对此求之不得,可是雷古鲁斯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不仅要求西西里、撒丁,还要迦太基放弃海军而供应船只为罗马作战,这最后一条尤其令迦太基人不可接受,须知为期24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的战利品也只有西西里一地而已!

 

           罗马执政官的要求刺痛了每一个迦太基人的心,迦太基再不济,也曾是西地中海的霸主,怎么能接受如此屈辱的合约呢?

受此侮辱的迦太基人就此振奋起来,决心为保卫国家奋战到底,他们在整个冬季整军备战,翻出家底集结了一支由12,000步兵,4000名骑兵,100头战象组成的大军,并且委任雇佣军中的名将斯巴达人桑提波斯为统帅。

与此同时,罗马统帅却什么都没有做,尤其重要的是他没有和作乱的努米底亚缔结同盟,以取得他所需要的轻骑兵。

来年春,迦太基人向罗马人挑战,向来轻视迦太基陆军的罗马人毫不犹豫的接受了挑战,两军在平原上展开血战,象兵和骑兵的优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如果留在北非的是4万罗马大军而不是15,000人,又怎么会被迦太基人击败呢!

如果这场战役的胜利方是罗马人,那么也许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此结束了,而不会又持续了15年之久。

公元前255年,罗马舰队再次大败迦太基舰队,他们接走了在北非的残军便撤退了。

雷古卢斯的失利让罗马人心灰意冷,如果他们继续执行登陆北非的战略,说不定也可以结束战争。

 

            北非本土遭遇的第三次劫难是前文略作介绍的雇佣军战争(公元前241-公元前237),当时迦太基人刚刚结束第一次布匿战争,在战争期间迦太基政府为了筹集战费,加重了对利比亚人的剥削,利比亚人早就对迦太基政府异常不满,数量高达2万的雇佣军的叛乱如导火索般点燃了整个利比亚人的复仇烈焰,利比亚人处处响应雇佣军,叛军顿时席卷了迦太基人的整个势力范围,迦太基人手上只剩余三座城市:

乌提卡、希波、迦太基。

但是这三座城市也是岌岌可危,乌提卡和希波被叛军包围,迦太基的陆上补给被切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失利后的迦太基人想起了西西里的英雄哈米尔卡,哈米尔卡上任伊始便稳定了战局,但是这个时候迦太基政府犯了一个错误,任命另一位并不十分杰出的将领与哈米尔卡分享指挥权,让军事行动受挫,叛军趁机展开军事行动,夺取了乌提卡与希波,仅余迦太基一城而已!

认识到错误的迦太基政府于是给了哈米尔卡全权指挥权,在哈米尔卡领导下的迦太基国民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公元前237年平定了叛乱。

 

          对于北非的形势,蒙森说:

迦太基政治理念相当排外,不许属地抱有一日得居平等地位的希望。

而且对其属国无往不派有监督,甚至腓尼基古城也须担负沉重的贡献,而附属部落实际上受国有奴隶的待遇。

在迦太基北非势力范围内,除乌提卡外,无一民社不可因迦太基的覆亡而获得政治和物质的利益,敌军一旦涉足北非,即可化战争为围攻,迦太基的霸业便有土崩瓦解的危险……

 

             美国军史学家道奇与蒙森有类似的观点,他在总结第一次布匿战争双方成败的因素的时候谈到:

罗马对盟邦宽宏大量,因此盟邦都同心同德;迦太基对盟邦克以重税巧取豪夺,因此盟邦都期望她失败。

迦太基惧怕盟邦的力量,因此将他们的城墙全部拆毁;罗马允许盟邦保留城墙,因此拥有一系列的坚固堡垒。

登陆意大利的敌人,征程才刚刚开始;登陆北非的敌军,战斗已近结束……罗马人视兵役为无上荣誉;迦太基人想方设法逃避兵役。

罗马元老院和将领们齐心协力;迦太基元老院和他们的将领勾心斗角。

罗马坚如磐石;迦太基腐朽堕落。

 

         所有的上述理论的正确性都可以得到一段战史的有力证明:

在汉尼拔对意大利本土已构不成多大威胁之后,西庇阿于公元前204年春登陆北非,前203便迫使迦太基人招回了在意大利的汉尼拔兄弟,前202年便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西班牙的形势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境内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平原地区只占到百分之十几,著名的中央高原耸立西班牙正中,它占了西班牙总面积的近六成,海拔600-700米。

中央高原三面被高山阻绝,只有高原西边那一面缓缓延伸,地势渐趋平坦。

因为盛产矿物,以及海岸线颇长,便于航海交通的缘故,在很早以前就有希腊人、腓尼基人来西班牙沿海地区建立殖民地,为了争夺地盘,腓尼基人、希腊人、以及当地人经常进行战争。

 

             公元前236年,哈米尔卡前来征服西班牙,当时的西班牙,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社会阶段,部落林立,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对于这种部落林立的松散国家,迦太基人不难将其各个击破,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迦太基人占据了埃布罗河以南大量的土地。

但是这仅仅是暂时的征服而已,离真正的征服还异常的遥远……

 

               对于西班牙这种小国林立的国度,马基雅维里在其经典著作《君主论》第四章中曾做过专门论述,他认为,占领西班牙这种国家比较容易,但是保有它却是异常困难。

西班牙于公元前206年被西庇阿暂时征服之后,与罗马人发生冲突连绵不绝达数百年间之久,就是因为这个国家里有无数的小王国。

 

               那么,摆在迦太基人面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