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429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docx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时:

两时。

 

第一时

 

一、导入新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

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年,法国授予艾青学艺术最高勋。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

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

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

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

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

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

背诵全诗。

 

第二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

第二节诗在全中的作用是什么?

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

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神女的叹息”这句诗?

“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作业布置

 

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