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355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docx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模板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

(试行)

黄脊竹蝗(CeracriskiangsuTsai)(以下简称竹蝗)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越冬卵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

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

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

竹蝗为历史性大害虫,当其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造成严重损失。

1一般虫情调查

1.1调查内容与方法

虫情监测调查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卵期调查,每次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如下:

1.1.1卵期调查

调查时间在9月至羿年4月间,最佳时期在9-11月。

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蝗发生范围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蝗被迫远距离迁飞产卵需作大面积调查。

1.1.1.1竹蝗产卵地识别竹蝗多产卵于危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另与当年的气候(风、雨)有关,产卵地80%集中在向阳的坡向,但8月中、下旬若以晴日与南风为主,则竹蝗在北向产卵的比率增加。

首先摸清成蝗在林中的迁移方向,然后循此方向作线路踏查,据如下特征识别可确定集中产卵地及产卵范围:

(1)竹蝗产卵时,有成蝗迁飞落脚交尾为其识别特征;

(2)产卵后,林中可见蝗虫尸体、头壳或腿节,有竹鸡等鸟类啄食卵块留下的孔洞和林下枯枝落叶被扒动的痕迹。

产卵地上土表有黑色园形盖状物,土内常有芫菁幼虫活动。

(3)产卵地林分立竹下层枝盘竹叶被害明显,呈倒扣锅状是显著的识别特征。

越接近产卵地中心,下层枝盘竹叶被害程度越重、被取食的枝盘越高;成蝗密度越大,立竹下方枝盘竹叶被危害程度越明显。

下方枝盘竹叶危害程度与卵块密度成正比。

(4)在跳蝻、成蝗连续发生、且危害较重的区域内,产卵地上仍有不少立竹、特别是边缘竹具有下方枝盘竹叶被害症状。

这里的产卵地一般面积较宽,卵块密度较大,可目测确定其下为集中产卵地。

将产卵地地点、面积、林况填入表1,并在产卵地显眼处做好标记。

1.1.1.2调查方法

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然后根据产卵地面积的大小,随机抽取5-10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个样点1平方米,记录挖查的卵块数,填入竹蝗产卵地调查表(表1),由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推定产卵地的虫口密度。

1.1.2跳蝻调查

于1龄跳蝻盛发期进行调查。

由于竹蝗系集中产卵,因此,跳蝻孵出后呈核心分布。

1.1.2.1跳蝻发生范围调查

1.1.2.1.1已防治的产卵地跳蝻发生范围调查

跳蝻出土施药后至6月上旬检查未发现跳蝻可视为防治效果好。

这时的跳蝻发生面积一般为产卵地面积的3倍。

可按3倍产卵地面积记入竹蝗跳蝻调查表中。

1.1.2.1.2未防治产卵地上跳蝻发生范围调查

跳蝻出土2-3小时便可沿竹杆(或就近其它植株)爬往顶梢(枝)部,24小时后大多可上竹取食。

1-3龄跳蝻喜在顶梢部取食,造成立竹顶梢竹叶梢部竹叶显著被害。

跳蝻密度越大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越重。

轻者竹叶变黄,重者竹顶梢叶片被吃光。

可根据下列症状经过踏查或对坡目测确定跳蝻发生区和范围。

A)竹顶梢叶被危害,林冠上层呈黄色或赭色,与周围健康竹林的绿色差异明显;

B)地上杂草灌木叶片上有大量跳蝻粪便;

C)地上有正出土的跳蝻。

1.1.2.2虫口密度调查

1.1.2.2.1地面跳蝻密度调查

在每调查一块竹林时,先沿对角线方向对竹林及附近区域进行踏查,然后在各个跳蝻分布地段内,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点5-10个,调查1平方米范围内的跳蝻数,或一面记住步行的步数(一步约0.75米),一面记住左右两边1米内惊起的竹蝗数,由此可折算出竹蝗的密度。

将结果填入竹蝗跳蝻期地面虫情调查表(表2)。

1.1.2.2.2上竹跳蝻调查

跳蝻上竹后在一定范围内呈随机分布。

调查的方法是,于晴天上午对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进行调查,根据竹林的分布情况,按对角线方向踏查。

在有代表性的线路上,一般每隔10米以上调查一株样株,每1000亩竹林调查样株30株,样株要求包括不同眉径的毛竹。

通过摇动竹杆的办法,记录每株毛竹上惊飞竹蝗的数量,将结果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表(表3)。

如发现1000亩以上大片竹林虫口密度分布很不均匀,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块调查,摸清块状分布范围及虫口密度。

1.1.3竹蝗迁飞情况调查在竹蝗迁飞期,对竹蝗发生区周围竹林进行观察,一旦发现竹蝗迁入,则按竹蝗上竹后的虫情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记载迁入竹蝗的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将结果填入(表3)。

1.1.4危害程度调查

根据竹叶被取食程度确定竹蝗危害程度。

轻:

竹叶被食1/3以下,远看竹林略变色,记为“+”;

中:

竹叶被食1/3-2/3,远看竹林呈黄色,记为“++”;

重:

竹叶被食2/3以上,远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

调查结果填入表3。

1.2调查资料的汇总

1.2.1发生面积的统计标准:

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

1.2.2低虫口面积:

指发生轻度以下的面积,一般不防治,但需监测虫情变化。

1.2.3竹蝗卵、跳蝻上竹前调查的有虫面积,不作为发生面积统计。

1.2.4每次虫情调查结束后,及时根据表1或表2汇总填入竹蝗卵(跳蝻)地面虫情调查汇总表(表4);根据表3汇总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汇总表(表5),附上虫情分布图和文字说明材料于汇总结束后5日内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虫情预报。

2.系统虫情调查

2.1标准地

在竹蝗常发区,选择不同地形、坡向、林相的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3-5块固定标准地,如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林地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不小于2亩。

2.2卵期调查

2.2.1卵密度调查每年4月上、中旬(江西宜丰),在每块标准地沿对角线设5—10个样点,每个样点挖查1平方米,将结果填入表1。

2.2.2卵孵化情况调查在进行卵密度调查时,于每块标准地随机抽取10块卵块,当场统计总卵粒数,死、活卵粒数。

并将活卵用培养皿或其它容器装好,上面覆上一层细土,用纱布罩上,并保温保湿,待进入初孵期时,每隔1—2天检查一次孵化情况,直至卵全部孵化为止,将每次调查结果填入竹蝗卵孵化情况调查表(表6)。

2.2.3卵发育进度调查从卵密度调查的卵块中,任意抽取20-30块完整卵块,放于一容器(底部可漏水)中,覆上细土,置于室外蔽荫处,每隔2-3天从中随机取2-3块卵块,剥出卵粒观察发育情况。

如卵已开始发育,便可进行第一次发育进度观察,如第一次观察大部分卵没有发育,每隔2—3天进行第2、3次观察,直至大部分卵已发育为止。

每次观察胚胎发育特征,将结果填入竹蝗卵发育进度调查表(表7)。

2.3跳蝻期调查

2.3.1跳蝻期密度调查根据室内卵的发育进度(比室外迟),于1龄跳蝻盛发期和跳蝻上竹后,分别按虫情监测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调查虫口密度,将调查结果填入表2或表3。

2.3.2跳蝻发育进度调查于跳蝻高峰期前1周,每隔2-3天在标准地内,根据不同坡位、坡向及植被选择10处以上不同地点,用捕虫网捕捉跳蝻50—100只,分别计算各龄跳蝻数量,将结果填入竹蝗跳蝻(成虫)发育进度调查表(表8)。

2.4成虫期调查

2.4.1成虫羽化进度调查于成虫羽化始盛期前1周,每隔3-4天到标准地附近,用摇竹结合网捕,随机捕捉竹蝗跳蝻成虫50—100只,将结果填入表8。

2.4.2成虫迁飞及产卵地调查与虫情监测调查方法相同。

2.5资料的汇总

2.5.1根据表6、表7、表8汇总填入竹蝗发生期年终汇总表(表9)。

2.5.2根据表1、表2、表3、表6汇总填入竹蝗发生量年终汇总表(表10)。

2.5.3在各虫态调查结束后5日内,将观察结果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年底报告全年工作总结和汇总表。

3.预测方法

3.1发生期预测

3.1.1历期法一般公式:

F=Hi+(Xi+Sx)

式中:

F—预测某虫态出现(或盛期)的日期;Hi—起始虫态实际出现(或盛期)的日期;Xi—历年平均期距值;Sx—平均期距值的标准差。

3.1.2发育进度预测:

根据对竹蝗各虫态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结果,将发育的由低龄向高龄累加,当累加百分率分别达到15%、50%、85%以上时,即为此虫态(虫龄)的始盛、高峰、盛末期,加上当地历年各虫态(龄)的平均历期(见参考资料),推算各虫态(龄)的发生期。

预测公式为:

预测虫态(虫龄)高峰(始盛、盛末)期=调查日期+调查日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平均历期/2+调查虫态(龄)之后各虫态平均历期之和[详见附件3(5)]。

3.1.3物候期预测各地应根据物候变化,寻找当地农事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特征(如花草发育期)与竹蝗发生期的对应关系,开展物候测报。

3.1.4相关统计预测:

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

以4月均温预测竹蝗孵化始期。

温度(℃)

孵化始期

18以下

5月下旬

19—20

5月中旬

20—21

5月上旬

3.2发生量预测

3.2.1有效基数预测各地可根据各虫态调查的虫口基数,参照江西省竹蝗各虫态(龄)存活率表,预测以后各虫态的发生量。

3.2.2相关预测法各地可通过调查观察,根据产卵地面积与跳蝻上竹后发生面积的相关关系,或成虫发生面积与产卵地面积的相关关系,建立回归预测式,进行发生数量预测。

附件1黄脊竹蝗发生程度(只/株)

虫期

林相

轻度

中度

重度

13-78

79-130

131以上

10-60

61-100

101以上

6-38

39-64

65以上

11-66

67-110

111以上

8-50

51-84

85以上

5-32

33-52

55以上

11-64

65-107

108以上

8-49

50-81

82以上

5-31

32-52

53以上

11-52

53-103

104以上

8-47

48-78

79以上

5-20

21-30

31以上

毛竹林好、中、差标准:

好:

毛竹平均眉径11厘米以上,每亩立竹数120株以上。

中:

毛竹平均眉径9厘米,每亩立竹数100-120株。

差:

毛竹平均眉径7厘米,每亩立竹数100株以下。

附件2竹蝗发生与物候关系:

1959年江西宜丰

日期

虫态

植物名称

象征

3月中旬

蝗卵胚胎复眼具备红色素

毛竹

红花盛开

大量发笋

4月上旬

—下旬

胚胎发育中期

小竹

杉木

油桐

小叶杜鹃

发新枝

结实

结球果

花盛开

红花遍山野

4月下旬

—5月中旬

胚胎发育后期

小竹

毛竹

杨梅

金银花

发新枝

发新枝

结实

盛开

6月上旬

蝗楠孵化盛期

毛竹

发叶盛期

抽穗盛期

6月下旬

3龄盛期并开始出现4龄

抽穗盛期

7月上旬

4龄盛期,5龄初期

早稻

抽穗盛期

7月中旬

5龄盛期,成虫羽化初期

早稻

稻穗变黄,开始成熟

7月下旬

成虫羽化盛期

早稻

晚稻

早稻收获

开始插秧

附件3:

预测参考资料

1.江西省竹蝗胚胎发育分级表

卵级

胚胎发育特征

平均历期(天)

距孵化期天数

0

卵壳淡黄,无任何外观特征

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1

从卵壳上可看到胚体上的复眼点

7.5

27-31

2

胚体复眼明显可见,触角基部出现深暗色素

4.5

20-23

3

胚体复眼扩大,并出现三个复眼及三对足,前胸背板亦明显可见

9.5

15-19

4

卵壳淡红色,胚体复节清晰可见

4

7-8

5

胚体从前胸背板及后胸背板上可看到四块明显的褐色斑

3.5

3-4

2.竹蝗各龄跳蝻平均发育历期(天)

省份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江西

14

9

8

8

10

湖南

14.4

9.9

9.6

10

11

四川

13

9

10

11

13

3.竹蝗各龄跳蝻形态特征

虫龄

触角(节)

13-14

18-19

21

23

24-25

体长(mm)

9.8-10.9

11-15

14.9-18

20-24

20.8-30

翅芽

不明显

较为明显

前翅长片状后翅呈三角形片状,翅脉较易看清

后翅芽伸至腹部第一腹节末端,翅脉明显可见

后翅芽伸至腹部第三节末端,盖住听器。

前胸

背板

后缘不向

后突几乎

呈一直线

后缘仍不向后突出。

后缘略向体后延伸,盖住中胸一部分。

后缘显著向后延伸,盖住后胸一部分。

上缘长度几乎为下缘长度的一倍。

4.江西省竹蝗各虫态(龄)存活率(%)

虫态

成虫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存活率

88.22

73.29

84.89

84.89

96.95

95.54

89.44

累计存活率

88.22

64.65

54.13

46.58

45.17

43.15

38.6

5.预测实例

卵期预测例:

江西省5月2日对300粒卵发育进度考察,各级卵粒数和百分率如下:

卵发育级0一二三四五

卵粒数(粒)459010536240

百分率(%)153035128

对以上数字分析,从四级卵的百分率累加至三级卵已达20%,累加至二级卵达55%,累加至一级卵达85%,因此三级卵是构成蝗卵孵化始盛的主要虫源,二级卵是高峰的主要虫源,一级卵是盛末的主要虫源。

卵孵化高峰期=5月2日+4.5/2+(9.5+4+3.5)=5月21日

二龄跳蝻高峰期=5月2日+4.5/2+(9.5+4+3.5)+14=6月4日

跳蝻期预测例:

江西省6月9日调查跳蝻250只,其中一龄75只,占30%,二龄100只,占40%,三龄以上75只,占30%。

二龄以上跳蝻已达70%,且二龄比率最大。

故6月9日为二龄跳蝻主要虫源日期。

三龄跳蝻盛发期=6月9日+9/2=6月14日

成虫高峰期=6月9日+9/2+9+10+11=7月14日

成虫产卵期预测

成虫产卵高峰期=成虫高峰期+20(产卵前期天数)

经验预测法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以四月份平均温度预测竹蝗卵孵化始期。

温度(℃)18以下19-2020-21

孵化始期5月下旬5月中旬5月上旬

一般在向阳沙质土壤中的卵,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为15天左右;产在向阳粘土和腐殖质土壤中的卵为1个月左右。

竹蝗产卵地调查表表1

地点:

林木组成:

林相(好、中、差)

竹林面积(万亩):

有虫面积(万亩):

样点号

卵块数(块)

卵粒数(粒)

孵化率(%)

备注

1

10

合计

平均

虫情调查员:

调查日期:

竹蝗跳蝻期地面虫情调查表表2

地点:

林木组成:

林相(好、中、差)

竹林面积(万亩):

有虫面积(万亩):

样点号

虫口密度(只/平方米)

一龄

二龄

三龄

1

10

合计

平均

虫情调查员:

调查日期:

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表表3

地点:

调查虫态:

竹林面积(万亩):

调查代表面积(万亩):

有虫株率(%):

林相(好、中、差)

样株号

样株眉径(厘米)

虫口密度(只/株)

1

30

平均

虫情调查员:

调查日期:

竹蝗卵(跳蝻)地面虫情调查汇总表表4

汇总单位:

单位:

万亩、块、只、块/平方米

地点

竹林面积

调查代表面积

标准地块数

有虫面积

虫口密度

合计

汇总人:

日期:

竹蝗上株后虫情调查汇总表表5

汇总单位:

虫态:

单位:

万亩、块

地点

竹林面积

调查代表

面积

标准地

块数

发生面积

低虫口

面积

轻度

中度

重度

合计

汇总人:

日期:

竹蝗卵孵化情况调查表表6

地点:

标准地号:

调查卵块数(块):

调查卵粒数(粒):

死亡率(%):

孵化始盛期:

孵化高峰期:

孵化盛末期:

日期

孵化卵粒数

(粒)

死亡卵粒数

寄生

捕食

虫情调查员:

竹蝗卵发育进度调查表表7

地点:

单位:

块、粒、%

调查日期

调查卵块数

总卵

粒数

死亡卵粒数

各级活卵数

0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卵死亡率(%):

虫情调查员:

竹蝗跳蝻(成虫)发育进度调查表表8

地点:

调查

日期

调查虫数

(只)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成虫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虫情调查员:

竹蝗发生期年终汇总表表9

汇总单位:

单位:

月、日

虫态

始见期

始盛期

高峰期

盛末期

备注

孵化

三龄跳蝻

成虫

汇总人:

汇总日期:

竹蝗发生量年终汇总表表10

汇总单位:

项目

标准地号

产卵地面积(万亩)

卵块数(块/平方米)

卵粒数(粒/平方米)

死亡率(%)

其中寄生率(%)

上竹

有虫面积(万亩)

虫数(只/平方米)

上竹

发生面积(万亩)

虫数(只/株)

发生面积(万亩)

虫数(只/株)

汇总人: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