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272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谋划未来五年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行动计划,也是各级政府履行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和编制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教育事业大投入、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阶段性、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稳步进入大众化三大跨越,教育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新局面。

教育“五率”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为重点,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2007年通过国家验收。

2010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8.74%,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0.92、4.69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普及步伐加快。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60%提高到76%,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为47.49︰52.51,实现了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求。

普通高中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优质高中工程建设,全省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明显增加,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各项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我省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全面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大大改善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全省共有41所国家级重点、3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国家骨干和6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职业教育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高、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123.54万人。

——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20.5%提高到25.5%。

全省新增4所普通本科高校和6所高职院校。

新增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3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

在教育部第一轮本科高校评估中,7所高校获得“优秀”。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科研经费共达37.9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4倍。

启动了高校科技创新“311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全省高校获省自然科学奖62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技进步奖117项,分别占所设奖项总数的98%、36%、30%。

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为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教育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各项管理更加规范。

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四个同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农村与城市同步、民办与公办同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中小学生同步。

建立了“大中小学全覆盖,免助奖贷相结合”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每年受益学生达600多万人。

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阳光”招生工程顺利推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教育体制机制更具活力。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校企“课程与岗位、基地与车间、师资与师傅”等多方面的对接,基本形成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育人、办学机制。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继南昌大学“211工程”加快建设并实现江西省与教育部共建之后,全省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实现了省、部(行业)共建,共建高校总数达到8所。

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依法治教有了新的进展,依法治校能力明显提升。

教育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新增2所孔子学院,总数达到3所。

教育经费保障更加有力。

2010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48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166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4倍,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111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9倍。

连续四年增加普通高校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增加普通中专、技工学校生均经费。

提前一年达到中央要求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农村“普九”债务得到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资源配置。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教师数量得到进一步补充。

从2010年起,首次实施中小学教师招聘省级统筹,当年全省共招聘中小学教师达6000余人。

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升,全省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5年的97.6%、92.98%、71.13%提高到2010年的98.99%、98.02%、88.29%。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

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总数的48.21%,比2005年提高了21.42%。

连续三年面向国内外共公开选拔了6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副校(院)长,高校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

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开展向王茂华、蒋国珍等英雄模范教师学习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积极性。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最多的五年。

回顾发展历程,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江西实际出发,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教师办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满意作为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教育创新,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始终坚持把中央的要求与江西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这些经验,是新征程中宝贵的财富。

展望未来,全省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情况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实际

完成情况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01%

99%以上

99.93%

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

94.05%

98%左右

98.74%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

58%

70%以上

7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60%

75%

7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5%

25%

25.5%

(二)机遇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国家和江西省教育规划纲要的攻坚时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历史新阶段、重要机遇期。

教育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民族兴旺、国家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

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地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国家重要战略。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省内看,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对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教育发展的空间愈加广阔。

人民群众对教育期盼更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生的改善、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由“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就学途径由“单一”转向“多元”;学习由“阶段性”转向“终身性”;大中专毕业生由“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

人民群众对教育供给的个性化、多样化,为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提供了不竭动力。

教育发展后劲将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积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已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省情教情的发展新路子。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对接、高校毕业生就业、民办教育发展、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教育经费筹措等方面创造了有益经验。

教育发展的理念更加科学,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

未来五年,全省经济总量将跨越万亿元台阶,并向2万亿元迈进。

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4%目标的实现,教育投入将大幅度增加。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抓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正在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各级领导更加重视教育,全社会更加支持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氛围将更加浓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大。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一方面,江西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有限的财力与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需求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我省教育现有发展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学前教育普及水平较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弱,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不强。

教育改革发展还需要应对许多新课题、新难题,东部地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中部地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对江西教育形成新的压力。

总体而言,“十二五”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优化教育结构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在继续提升教育“五率”水平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校乐办、社会乐助、家长乐意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做出更大贡献。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的关系。

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同时,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水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的基本政策取向。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保障机会公平,工作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特殊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同时,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注重科学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发挥教育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效益。

——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的关系。

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内涵发展。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积极开展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形成科学规范、符合实际、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

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紧紧依靠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的关系。

推动全省教育科学发展,既需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也必须注重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的基础上,从自身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实际出发,合理定位,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改革发展与保持稳定的关系。

在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坚持改革方向,以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改革增强教育活力。

同时,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四)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得到更明显的体现,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到2015年,全省教育整体实力在中部地区排位靠前,并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战略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

——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积极开展。

——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更加巩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职普比大体相当。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在学人数总规模达到12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88万人)。

——教师素质不断提升。

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面达标,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40%左右,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占50%以上。

——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

在赣留学生总规模达5000人以上。

专栏2:

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目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23.5

12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5

90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64

7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5

65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626.01

630

巩固率(%)

90.5

93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5.74

162

其中:

中等职业教育

81.78

82

毛入学率(%)

76

87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98.76

125

在校生(万人)

81.64

88

其中:

研究生(万人)

2.13

3.6

毛入学率(%)

25.5

36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590

960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5

13

其中:

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

80

8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9

10

其中: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7

16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305

480

二、完善教育体系加大协调推进力度

(五)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扩充学前教育资源。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

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园。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

加强城镇小区幼儿园建设。

城镇小区、新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时,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

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

通过以奖代补、项目支持、委派园长、派驻公办教师、减免租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各类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办园。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制定公办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

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合理配备幼儿园教职工。

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将边远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培养列入全省定向培养计划。

利用现有的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网络,五年内完成一轮全员培训。

制定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办园准入制度,实行分类管理。

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完善学前教育教研制度,健全教研体系。

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活动。

(六)以县域为重点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建设。

改善边远山区、库区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村小和教学点办学条件,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建立健全学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堂、厕所等配套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图书、心理咨询室、实验室条件达标率。

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民族乡村学校建设。

加强城区薄弱学校改造。

探索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建立县域内城区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的有效机制,取消义务教育重点校和重点班,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破解城区义务教育择校热、大班额等难题。

加快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探索公共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探索建立规范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

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对县级单位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

省政府定期发布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小班化教学。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配齐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

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

(七)以统筹为手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坚持普高中职协调发展。

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

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率先实行高中免费教育。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充优质高中资源,实现增量扩容,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

深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落实课程方案。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学习和交流。

开展普通高中评估,以评促建。

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办学。

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办学试点,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推进高中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注重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积极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研究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大学先修制度。

(八)以对接为抓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需求,调整职业院校布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加强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对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予以特别扶持,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

以“一校一品”、“一校一产”、“一校一业”为主,统筹安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

继续实施职业学校精品专业建设计划,在每年征收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中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支持此项计划的实施。

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在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实施职业教育一体化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形成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

完善职业院校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制度。

丰富校企合作形式,探索“订单式”培养、前校后厂、企业冠名班、“公司+学校+农户”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

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省、设区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

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定编不定人”制度,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用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扩大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三校生”规模。

探索建立从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教育与就业衔接、就业与创业结合。

(九)以质量为核心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巩固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文理交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

制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规划,引导各高等学校明确发展定位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普通本科高校逐步退出高职(高专)教育,高职(高专)院校逐步退出中职教育。

积极抓住实施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机遇,以南昌大学“211工程”建设为抓手,确定一批省属重点高校,使我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位置前移。

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战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涉及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

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

重点发展一批特色、重点学科,促使部分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力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鼓励高校自觉参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空间。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积极发挥文化引领和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在高校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努力挖掘红色资源文化,自觉投入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保护与传承赣鄱非物质文化遗产。

积极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十)以理念为先导积极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