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盛世总复习.docx
《汉唐盛世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唐盛世总复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唐盛世总复习
汉唐盛世总复习
第二课汉唐盛世
23、汉武帝的政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
答:
1)政治上: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②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
2)思想上:
①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统一思想;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
开疆拓土
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
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
[后来公元前60年(汉宣帝统治时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版图]
③加强对南方的经营:
在云、贵、川等地建立了郡县,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总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结果)
2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的利弊(评价)。
答:
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
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它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②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影响:
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西汉汉武帝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书P85“农事图”壁画所展现的生产场面说明了什么?
答:
①反映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农牧结合的生活情况。
②反映了汉匈两族的经济交流③反映了少数民族也被汉族文化所吸引,逐渐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6、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答:
①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②意义:
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西汉和西域各国的友谊从此建立起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开始出现,大大加强了汉朝和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27、三国鼎立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区域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益州(四川),荆州(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东地区(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2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答:
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
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
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9、《史记》描述的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区与《宋书》描述的汉朝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区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1)变化:
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2)变化原因:
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①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从人口方面来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③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④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3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答:
(1)内容:
①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②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同汉族人联姻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2)作用:
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对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总之,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31唐朝“帝国新政”的内容(即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或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
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调整统治政策:
1)政治:
①善于用人,保证政治比较清明②虚心纳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治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
①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注意节俭,去奢省费。
3)民族关系: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促使民族关系融洽和民族大团结。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⑤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32、书P91答案:
唐太宗说:
“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已的得失。
我常常通过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犯错误。
魏征死了,我也失去了一面镜子。
”可见,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已的得失。
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3、科举制度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
哪个朝代得到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
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答:
①隋朝②唐朝③实施初期的进步作用:
科举制改变了过去依赖于推举和家庭出身的选官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扩大和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④在读书人看来,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已的才华,参与国家管理,改变自已的社会地位。
⑤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可以网罗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⑥书P93唐太宗与宰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唐太宗是为了网罗人才,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
而这位宰相只是为了维护大官僚的利益。
34、“唐装”和“唐人街”说明了:
唐朝的繁荣强盛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35、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
①丰富多彩,②中西互通,③胡汉交融。
36、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普遍很低,但还是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
请列举两位人物并说出她们的主要成就。
①商朝的女将军妇好:
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她英勇善战,功绩卓著曾率领1万多人出征。
②武则天: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且惟一的女皇帝,她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她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
③元朝的黄道婆(“织布业祖师”)从黎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改造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线,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领先欧洲400年);使棉布取代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使松江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业的中心。
37、唐朝诗人杜甫《忆昔》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
(即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书P94
答:
⑴这首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⑵原因:
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②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③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等都较有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
38、列举中国古代几次统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太平治世):
答:
①西汉:
文景之治;②东汉:
光武中兴;③隋文帝:
开皇之治;④唐太宗:
贞观之治;⑤武则天:
贞观遗风;⑥唐玄宗:
开元盛世
39、书P96答案: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礼仪的角度讲应用“敲”。
这个故事说明了唐朝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做事情应该反复推敲。
②李白:
《静夜诗》《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杜甫:
《春望》《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李商隐:
《夜雨寄北》;王维《山居秋暝》《渭城曲》;孟浩然《春晓》。
40、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
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书P97
①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都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不同的贡献是:
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写的《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传到日本。
41、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人物、主要路线、经过的主要国家、经过的主要地形。
答:
①开辟的时间:
西汉;②开辟的人物:
张骞;③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玉门关、阳关—x疆—中亚—西亚—欧洲大秦(古罗马)
④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国家:
经过的长安、敦煌、楼兰、疏勒在中国境内;蓝氏城是今阿富汗法兹拉巴德;华氏城是今印度巴特那;阿蛮是今伊朗哈马丹;塞琉西亚在今伊拉克;埃德萨是今土耳其埃德萨城;君士坦丁堡是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罗马是今意大利罗马。
⑤经过的主要地形:
经过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
42、丝绸之路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代名词”?
(即:
丝绸之路的作用或地位)
答:
①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传入西方,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传入中国);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汉代城市有古罗马魔术艺人表演、唐朝盛行由波斯传入的马球游戏);④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⑤是联结中国同亚洲、欧洲、北非各国的友谊之路。
[注:
亚欧大陆桥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陶瓷之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原因)、概况、评价(当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
(1)开凿的目的(原因):
①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以及满足自己巡游江南的愿望。
②在古代,南北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存在很大缺点:
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
为了方便南北之间的货物往来。
(2)概况:
①一个中心:
洛阳(隋朝的东都、重要粮仓、交通要道)
②两个起讫点:
东北到涿郡(今北京)、东南到余杭(今杭州)
③三百万民工和士兵
④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北往南)
⑤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六年:
605---610年
⑦七个省级行政区:
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评价隋朝大运河(一分为二):
○当时的积极作用(历史意义)
:
①使运河沿线的城镇迅速繁华起来;
②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贯通了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通(南粮北运和盐运的主要通道);
④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转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⑤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
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同时征收了大量赋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但隋朝的灭亡不能说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而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
(4)京杭大运河在今天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现实意义):
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发挥着水路运输(航运)的作用;大运河是现在“北煤南运”干线和防洪灌溉干流;当前“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总之,大运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44、书P103—104自我测评答案:
3、唐朝钱币与日本钱币都是圆形方孔钱,代表天圆地方;钱币的文字用的都是汉字;钱币的大小基本相同。
4、这个事例证明中国是文明古国,世界上很多发明、制度、文化等都源于中国。
从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汉唐的建筑等,也能看出汉唐盛世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