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阅卷分析.docx
《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阅卷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阅卷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阅卷分析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阅卷分析
2011年6月10日至21日,我受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嘱托,有幸赴武汉大学参加了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湖北卷(全国Ⅰ卷)政治部分的阅卷,亲身经历了这一庄严神圣的过程。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对此有了许多感受和体会,特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分享,以共同促进高考复习备考工作,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和复习备考质量。
一、高考网上阅卷情况概况
1、评卷老师的构成。
高考阅卷老师由承担该学科阅卷任务的高校负责聘请,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发聘书。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为组长,主观题有几问分几个小组,阅卷人员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博士研究生居多)和湖北省各地高中的中学老师(有15人),政治阅卷共92人。
2、评卷的工作程序。
在正式阅卷之前,阅卷老师先接受为期近一天的培训。
我们首先认真学习了评分标准和评卷要求等相关文件,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熟悉了网上阅卷系统的操作方法。
学习文件后,进入试评阶段。
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记录下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比如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的表述方式,或参考答案中没有但是学生答题中普遍出现的要点,以及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
试阅之后,,将每个组员采集的信息汇总,大家集中讨论,确定哪些可以得分,哪些不能得分,哪些可以加分,以及踩点给分等评分原则,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对初始评分标准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应本地评分情况的新的评分标准。
也就是说,阅卷时采用的评分标准跟对外公布的标准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当然,这一过程坚持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踩点和踩意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是尊重并忠实于原始答案,一般不在原始答案要点之外增设得分点。
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个人感觉,至少在我参评的39(6)问,一来本不多见,二来也不是很重视,给不给分主要是取决于阅卷老师个人的主观意志了,但是即使给分,也不会超过1分。
制定出新的评分细则之后,次日开始正式阅卷。
网上阅卷是将主观题部分以每小问为单位将答题卡进行电子切割,扫描之后通过专用网络将数据传送到阅卷老师的电脑终端。
考生的答案图片逐一呈现在阅卷老师使用的电脑屏幕上。
学生的姓名、考号等信息完全屏蔽,除了所阅试题,我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信息。
通常,同一个考生的每一道题会随机派发给两个老师评阅,但我们无从知道自己和谁评同一份试卷,这样就避免了相互影响。
如果两个老师的评分之间的差值不超出规定的误差范围即2分,电脑自动取平均分为最后得分,例如对某小题,A给了4分,B给了6分,则程序自动将其成绩确定为5分。
如果出现3分及以上的误差,则程序会自动进行“三评”——将此小题送给C评定。
选择与C误差不超过2分的结果。
如前例,假如A给4分,B给了9分,程序就将此小题转到C,进行“三评”。
如果C给了7分,则选C与B的平均分,给8分。
这时程序会给A记一次“不通过”。
如果C与前两者的误差又超过2分,试卷就要到小组长那里进行“四评”。
程序还会自动对每个阅卷者的评判状况进行抽查。
不时会将同一份试题送到你的显示屏上,看你前后两次的评分是否出现误差。
如果你的评分与上次一致,说明你坚持同一个标准。
如果误差超过2分,说明存在问题。
如果你的复评误差率大,在阅卷组长的计算机显示出来,他就会来提示你进行相应调整。
由于采用了这种自动误差控制技术,从而有效的控制了评分误差,确保了阅卷质量,确保了公正、公平。
此外,评卷系统还对阅卷老师设立了监控系统,每个阅卷者的通过率、三评率、阅卷速度、平均分、阅卷进度、复评误差等衡量评卷质量的一系列指标,随时会在小组长的电脑上自动显示出来,以随时监控和调整。
电脑上不仅同步显示每个老师是阅卷数量,还会将每个人的打分和同组老师对比,描成曲线,由此可判断该老师给分是过严还是过松。
数量和质量与同组平均值差距较大时,组长会及时提醒。
所以,既要把保证质量,又要兼顾速度。
阅卷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学生答错地方的情况,电脑系统中有“提交问题卷”菜单,点击上交即可。
3、网上评卷的优缺点。
优点:
网上阅卷最突出的优点是公平与公正,并且还具有阅卷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便于管理,便于试卷的量化分析等强大的优势。
高考的试卷是电脑随机分派到各评卷教师的计算机上的,每个教师只能看到一道题。
为了保证高考评卷工作有序正常的进行,每份试卷都由两个以上的教师来评阅。
同时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题目平均评卷时间只有数秒。
由此,迫使评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阅题速度较快、评卷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卷。
缺点:
网上阅卷的最大的特点是机械性,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太机械化了,对发散性思维的问答题阅卷标准很难把握,也很少考虑。
为了统一答题标准,减少三评率,提高速度(平均阅卷速度是6-9秒每题),很可能将那些与“标准答案”不相符合的具有个性化的可得分答案扼杀掉,这可能是对某些具有活跃思维的有个性人才的扼杀,对今后中学教学中个性化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
4、优秀试卷的标准和评分的原则
(1)优秀试卷的标准
①思想性(基本原理与观点准确)
②完整性(基本观点没有遗漏)
③逻辑性(基本观点之间有逻辑层次)
(2)评分的原则
①整体给分(根据思想性逻辑性的要求整体评判)
②只给对的不扣错的(原理与观点不一致的不倒扣分)
③不重复给分(相同或者高度一致的一点只记一次分数)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评卷工作的根本原则。
评卷全过程会检查同一评卷人前后的评卷尺度,电脑会自动给出评卷人员的有效率、复评率、回评率、误差、权重分,低于一定的数要警告。
二、评分细则的制定和2011年主观题的具体评分细则
1、评分细则的制定
(1)评分细则的制定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分数的细划,小组长根据标准答案细划每一个得分点,另一个是语句与观点的适度变化,试评后归纳可扩充答案,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制定相应的赋分标准。
标准不同,学生的得分就不同,影响整个题学生的平均分和可能的得分点。
(2)制定评分细则的原则
以国家标准答案为基础,兼顾中学教学与学生的解题情况。
不可能增加得分点,但相同观点的不同语言表述可以适度给分,不重复给分。
(3)对评分细则的看法
评分细则和赋分标准与参考答案基本一致。
赋分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对选拔高分学生、区别不同能力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
同时,模拟给分点既源于参考答案的思维模式,思维要求,又结合了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表述,还兼顾了高中的教学和学生的答题情况。
评分细则总体上讲是比较人性化的,总是为多数考生着想,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给分。
2、2011年政治主观题的具体评分细则
38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2分)
【参考答案】
根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3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3分)
作用:
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2分)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分)
【细则与变通】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或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
2.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西藏的实际,对于我国的国情和西藏的实际可以作如下解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38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8分)
【参考答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评分标准】
1、以下任意一点给1分,多答不超过1分:
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经济结构。
以下内容给1——2分,多答不超过2分:
促进经济发展(2分),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2分),调整经济发展方式(1分),可持续发展(1分);
2、以下内容给1——3分,多答不超过3分:
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2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1分),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1分)。
3、以下任意一点给1分,多答不超过2分: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稳定。
38(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12分)
1、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
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4分)
【评分细则】:
①观点和材料分析各给2分;②“生产活动”如答“生产实践”可给分,若答“生产力”则与第三个要点不重复给分;③“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答为“促进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可给1分。
2、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
(4分)
【评分细则】:
①观点和材料分析各给2分;②答“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和谐发展”可给2分,但仅答“社会发展”不给分;③“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若答“维护人权”、“维护了西藏人民的特殊权益”可给1分。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4分)
【评分细则】:
①答“法律法规”给2分,或“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也给2分,“国家的帮助扶持”、“财政支持”给1分;②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给2分;笼统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给1分,但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不给分;③答“社会主义时期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材料说明西藏改革的给4分,只答“改革”给2分;④仅答“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可给1分。
参考答案和题目要求符合度较高,内容精炼,较为全面。
但第三个要点应该从属于第一个要点,两者不是并列关系。
反而中学教材中的第三个知识点参考答案中并没有,而这个知识点恰好是与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最为贴切,学生最容易理解把握的。
评分细则的调整既符合参考答案,又结合中学教材和学生的答题实际。
赋分的重点突出(强调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一观点的阐述),赋分结构合理,对选拔高分学生、区别不同能力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
39.(5)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参考答案】
1.发展以果林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宜果林业等特色农业发展.(3分)
2.大力发展石油、煤炭等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石油、煤炭等储量丰富,为发展相应的工业提供了基础。
(3分)
3.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
(2分)
4.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
【试题分析】
答案要点的中心词汇无论是在中学教材还是考试大纲中都有明确体现,且在材料中有明显的信息支撑。
答案要点的第一点中“特色农业”在中学教材中并没有表述,只是在中学教材第四课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表述。
答案要点的第二点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中学教材中无直接表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表述。
【评分细则】
共10分。
有4个给分点。
第1个给分点:
发展以果林为代表的特色农业。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宜果林业等特色农业发展.(3分)
单回答“发展农业(或第一产业)”给1分;写到了“发展特色农业(或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并分析了理由给2分;
第2个给分点:
大力发展石油、煤炭等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石油、煤炭等储量丰富,为发展相应的工业提供了基础。
(3分)
单回答“发展工业(或第二产业)”给1分;写到“石油、煤炭储量丰富”给2分;
第3个给分点:
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
(2分)
单答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给1分。
第4个给分点: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
写到了“优化产业结构”或“调整产业结构”给2分,单写“可持续发展”给1分。
39.(6)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0分)
【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一段历史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设问指向明确,内涵丰富,体现了考纲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层次能力的要求,重点考查哲学主干知识,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和政治学科的有机结合,巧妙地介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这一重大时政热点,具有很强的政治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参考答案】
(6)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基本国情(1分),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1分),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1分)
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2分),与时俱时,开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1分)
【答案评析】
本题参考答案的设计在逻辑上层次分明,内容全面,语言精炼,同时也给了考生答题变通的余地,符合中学生实际。
如: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可变通表述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等。
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可变通为“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可变通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等。
3、从评分细则的制定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数划分较细,改变观点变通答案得分的可能性减少。
(2)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完全不一致,但逻辑严谨,论证周密,无知识性错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能够自圆其说,与题意相吻合,符合“加分”条件。
(3)考生答卷除完全与参考答案规定相符,还能在参考答案之外,作进一步深挖拓展且符合题意和社会实际。
(4)考生答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虽然只有少量的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
(5)考生答卷规范,序号清楚,回答重点突出。
而不能得分或得分不高的试卷则有以下共同特点:
(1)审题不准,概念不清、原理不透。
考生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时,不能准确把握题意,将特点、原因、影响等混为一谈。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审题问题,表现在
不看设问范围——考查的知识范围不清,如经济、哲学、政治大范围错误。
不分析设问类型——将为什么和怎么做混为一谈。
不理解命题意图——随心所欲的胡乱写。
(2)表述不当,口语化现象严重,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反映出不少考生文科基础极其薄弱。
(3)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无纲无目,段落不分,作答缺乏层次性、条理性、简洁性和逻辑性。
有的考生洋洋洒洒些了一大堆,以为多写点老师会多给点分,贪多求稳,事实上往往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4)照抄材料和照本宣科。
前者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关键词用于作答。
后者则是生搬硬套,完全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的照搬课本或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答案,结果由于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5)考生字迹潦草,书写模糊,乱改滥涂,布局混乱。
特别是有些考生,字体过小,有没有控制好行间距,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
四、关于答题规范问题的几点建议
纵观近年高考文综试题,在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下,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而高考所考查的学生各种能力最终都要通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试卷上。
因此,我改卷归来,最大的感受是,必须要加强答题的规范化训练,让学生少失分,多得分,得高分!
在这里,我就答题规范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要注意书写规范。
要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即使要修改,也要合乎规范,不能乱涂乱划。
阅卷进入三四天,答案早已烂熟于心,所以阅卷老师速度基本达到每份试卷仅需3—4秒。
通常在试卷显示的一瞬间,对试卷就有了第一印象,给高分还是跟低分,潜意识中已经确定。
因此,要想得高分,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老师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答案而是文字,考生书写整洁,心情自然舒畅,也就更有耐心去寻找更多的得分点。
反之,如果考生字迹潦草,卷面肮脏,即使考生的答案中有得分点,阅卷老师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寻找,很容易就草草了事。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的字体已经定型,短时间内改不了了,那么至少要工整,要控制好行间距,不要挤在一起,这样也能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
2、在答案的编写上做到四化:
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
高考改卷是踩点和踩意的结合,答题时如果想到哪写到哪,肯定有问题。
高强度的劳动下,阅卷老师很难有耐心去寻找你那万绿从中一点红。
要点化即根据题意和后面的分值量体裁衣,看菜下饭,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
这个问题有几个要点?
而且每个要点要突出关键词。
序号化就是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层次,分别标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较好,这样能够一目了然。
段落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既显得你思路清晰,又便于老师阅读,更容易得高分。
层次化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比如影响,可以按照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深远影响的顺序,当然也可以倒过来。
3、在答案的内容的组织方面做到三要:
面要宽,点要全,话要精。
即答题思路要正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不要重复的在一个点上啰嗦个没完;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编乱造,尽量用学科语言作答,以提高得分率。
4、要摒弃投机取巧心理。
有的考生大段大段的照抄材料,有的甚至把选择题里的几个选项搬到主观题中,以为多少可以得点分;还有的甚至在考卷上写一些讨好或调侃阅卷老师的话(如老师求求你多给点分啊,我也不容易),作诗画画者亦有之,但是这除了可以博阅卷老师一笑,给阅卷老师带来短暂的轻松之外,真的没有其他任何意义了。
五、对今后备考的几点启示
1.以书为本,夯实基础
从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可以预见,2012年高考政治命题仍会立足于考查基础知识,强调对课本知识的运用。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书为本,回归教材,精心指导学生学会按考点进行知识整理,形成关于每个考点的知识体系,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把握每一个考点及其与其他考点之间的联系。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考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不会改变,而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托于扎实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训练。
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就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线索。
3.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每一年的高考政治试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如果学生平时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没有“活”的知识积累,想准确理解材料、组织答案是不可想象的。
4.重视学习备考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考命题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积极适应高考的变化趋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习,开阔视野见人之未能见,想人之未能想。
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自主归纳知识,自主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