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126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docx

常见病营养调理文档重点

常见病的营养调理

一、胖肥:

肥胖病(obesity)是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二、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

三、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等因素有关。

四、临床评价肥胖病的常用指标

1、体质指数(BMI)

计算公式: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

(kg/㎡。

2、腰围(WC):

用来测定腹部脂肪的分布,腹部脂肪过度集聚危害性最强。

称为向心性肥胖。

腰围WHO建议标准:

男性>94cm、女>80cm作为肥胖的标准。

3、腰臀比(WHR):

腰围与臀围之比称腰臀比,评价标准男性>0.9或女性>0.8可诊断为向心性肥胖。

4、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cm)一105

5、皮肤皱褶厚度:

对均匀性肥胖者来说,以皮下脂肪厚度判断的肥胖程度与用BMI判断的肥胖程度大致相同。

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内的脂肪含量。

6、肥胖度=〔﹙实测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肥胖的判定标准: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以上即认为是肥胖,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体质指数(BMI)是目前应用较普遍的指标。

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为:

•BMI:

18.5~23.9为正常。

•BMI:

≥24为超重。

•BMI:

≥28为肥胖。

儿童标准体重:

等于实足年龄乘以二加八,超过百分之二十为肥胖。

五、肥胖的原因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

2.瘦素又称脂肪抑制素,是肥胖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有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激素。

瘦素对机体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胰岛素抵抗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使食欲旺盛,进食量大,促进脂肪的合成和积蓄。

4.脂肪组织的变化,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

﹙二﹚、饮食因素:

1.摄食过多:

摄食过多又称过食

2.不良的进食习惯

(1)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2)不良的进食行为:

进食时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嚼少、整个进食速度较快,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明显较多等。

•(3)进餐频繁:

一天之中进餐2~6次,宵夜等。

3.其他因素:

妊娠期营养因素,人工喂养及其辅食添加固体食物过早。

六、肥胖并发症

七、膳食与肥胖的治疗

八、运动在肥胖治疗中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

一、与膳食营养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高脂血症

•冠心病

•脑卒中

资料统计:

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我国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50%。

上升

•据统计:

我国脑血管患者达这700万人,其中2/3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并在5年之内有1/3患者复发,在我国每十二秒钟就有一位新发脑血管病人,每二十一秒就有一个人因脑血管病死亡。

冠心病逐渐上升,其原因是四高三低引起﹙高发病、高致残、高复发、高死亡、低知晓、低服药、低治疗﹚。

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原因

遗传、吸烟﹙血管收缩﹚、饮酒﹙血液循环加快﹚、胆固醇↑、胆固醇↓﹙合成各种激素、维生素、保护血管壁使血管壁光滑﹚。

抗体↑、高血压、糖尿病、风心病、骨折﹙血栓﹚等。

三、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

1、动脉硬化的早期信号

a、高血脂症b、眼底改变c、耳聋耳呜

d、角膜老年环e、高血压

2、冠心病的早期信号

a、异位疼痛。

b、胃部不适。

C、呼吸急促。

d、不明原因的疲乏。

e、异样的感觉。

f、45岁以上有耳折症者80%患有冠心病。

g、体力活动时伴有心慌、气急、疲劳、呼吸困难。

h、看惊险电影,饱餐或寒冷时感到心悸或胸痛。

i、出现脉博过快或过慢或不规则。

j、熟睡或做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慌胸闷须坐一会儿才好转。

k、在公共场所中比别人更易胸闷、憋气、呼吸不畅。

f、一过黑

g、暂短性视力障碍,多在一个小时内自行恢复。

h、剃须修有征。

i、哈欠连绵。

j、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在发生鼻出血后的一至六个月内有50%的人会发生脑出血。

四、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五、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多见、最重要的类型

Ø概念动脉血管某些部位的内膜下有脂质沉积,与

其他成分一起逐步发展所形成的硬化性斑块。

外观呈黄色小米粥样,故称粥样硬化。

Ø易发部位大型动脉(如主动脉)

中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

Ø危害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Ø变脆、变硬(失去弹性)

高血压

一、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不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而且可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冠心病、脑卒中和早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必然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而且这个压力是有一个正常范围的,不同的致病因素和致病机制导致压力超过这个范围,并持续不正常升高。

当收缩压(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时就称为高血压。

三、临床上高血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

第二类是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病因明确,是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例如肾脏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血管的疾病、颅脑病变,都可以有血压高的表现,这类高血压又称作症状性高血压。

四、高血压的危害

•由于高血压多无症状或仅有头痛、头重、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手脚麻木等,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或被简单地认为休息不好或感冒所致。

•等到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及相应的症状时才引起患者重视。

然而此时已给病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五、高血压的健康饮食

1、少盐:

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而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呈正相关,WHO在高血压预防措施中建议:

每人每日摄盐量在6克以下。

2、看不见的盐:

味精、酱油、番茄酱、芥茉等调味品;咸菜、酱菜等腌渍品;香肠、午餐肉、酱牛肉、烧鸡等熟食;冰冻食品、罐头食品及方便快餐等;甜品、零食、冰激凌、饮料等含钠盐也很高。

3、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里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们可以降低血压,血中胆固醇浓度,降低中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心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生。

4、适量蛋白质与少量的脂肪

科学保健

1.限制总能量:

控制体重在标准体重范围内肥胖者应节食减肥,体重减轻每周1.0~1.5kg为宜。

体重每增加12.5kg,收缩压可上升10mmHg,舒旅压升高7mmHg。

2.适量蛋白质,应选用高生物价优质蛋白质,按1g/kg.d补给,其中植物蛋白质占50%。

3.减少脂肪,限制胆固醇。

4.多进食粗粮,促进肠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对防治高血压病有利。

5.限制钠摄入,补钾,补钙,补充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

血脂与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

一、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脂类的总称,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等。

通常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如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

高脂血症是由于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导致某些脂蛋白单项或多项升高或降低

二、高脂血症化验指标

•甘油三酯↑

•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血液粘稠度↑

三、高血脂症分类

1.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

2.单纯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3.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

饮食原则:

1.防治肥胖

2.减少钠盐

3.减少膳食脂肪

4.控制单双糖摄入量

5.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

6.戒酒

冠心病类型

1、隐性冠心病亦称为无症状冠心病

2、心肌梗塞(死)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

持久缺血而局部坏死(如图)

3、心绞痛心肌暂时的急剧的缺血与缺氧引起

劳累性心绞痛

自发性心绞痛

4、心肌硬化(心肌纤维化)

心肌长期渐进性缺血所致

心律失常型

心力衰竭型

•饮食原则:

1.热能。

热能的摄入量要达到维持理想体重要求,过多过少都无益。

2.脂肪。

摄入量要少,占总热量20-25%,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值1:

1-1:

2为宜。

3.减少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

小于300毫克为宜。

4.蛋白质。

占热能12%左右。

5.糖类。

淀粉占总热能的50-55%,控制白糖、红糖、蜜糖的摄入。

6.减少钠盐的摄入量。

不超过5克,最好3克。

7.禁饮烈性酒。

中风或脑卒中

一、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小中风)

脑梗塞(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二、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脑溢血)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正确选择健康产品:

综合调节血脂

有强抗氧化能力

保护血管、改善血管内皮细胞

痛风

一、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其代谢产物尿酸在血液中积聚,因血浆尿酸浓度超过饱和限度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包括:

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发作的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内含有尿酸钠晶体痛风石(尿酸钠结晶的聚集物)主要沉积在关节内及关节周围,有时可导致畸形或残疾、肾尿酸结石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约10%~25%有痛风家族史.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

饮食、酒精、疾病等会造成种族和地域间的差别。

凡使嘌呤合成代谢或尿酸生成增加,及(或)使尿酸排泄减少的缺陷、疾病或药物,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例如高嘌呤饮食、酒精、饥饿;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病、慢性肾衰、糖尿病酸中毒;药物如利尿剂、小剂量水杨酸、滥用泻药等。

三、临床表现

•典型的痛风病程经历四个阶段:

①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③间歇期;④痛风石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一)高尿酸血症

正常人血液中尿酸钠的饱和度上限,在体温37℃,血pH7.4时,约为0.38mmL(64mg/L)。

女性高于0.36mmol/L(6mg/L)男性高于0.42mmol/L(70mg/L)即为高尿酸血症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典型症状是骤然起病,通常第一次发作是在夜间,约85%~90%是单关节受累,最常侵犯的部位是第一跖趾。

在几小时之内,受累关节变得热、暗红、肿胀、刀割或咬噬样疼痛,疼痛高峰可持续24~48小时,病程持续时间可在数小时或数日不等。

(三)间歇期

在两次发作之间是间歇期,大多数患者第二次发作在6个月至2年之间,少数5~10年才复发,个别患者则无第二次发作。

一般情况下,未经有效治疗的病例,发作频率增加,间歇期缩短,症状加剧,炎症持续时间延长,受累关节数目增加。

有部分患者第一次发作直接进人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而没有缓解期。

(四)痛风石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从痛风首次发作到慢性症状出现或可见痛风石形成的时间是不同的。

痛风石的沉积形成与高尿酸血症的程度或时间是正相关。

痛风石的核心是尿酸钠,在其周围可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其内有巨噬细胞、上皮肉芽肿纤维增生等。

痛风石为黄白色赘生物、形态无规则,大而表浅,皮肤菲薄,破长期不愈,有白色物排出,可析出尿酸钠结晶。

痛风石可发生在许多部位,甚至可累及心脏,典型部位在耳轮、第一大足趾、指、腕、膝、肘等。

它们直接侵犯关节及肌腱而使关节运动受限、造成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在未用药物治疗的痛风患者中,约有半数出现痛风石。

(五)痛风的肾脏病变

体内尿酸主要是由肾脏排泄,当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出现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在肾脏内沉积可引起肾脏的病变。

20%左右的痛风病人有慢性进展性肾脏病,这种肾病与病程的长短及治疗控制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临床表现有腰痛、浮肿、高血压、轻度蛋白尿、尿呈酸性或血尿等,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六)肾结石

•尿酸肾结石是由于尿酸结晶沉积在肾及尿路,形成泥沙样、砂砾状或大的结石。

原发性痛风患者中约20%有尿酸结石,男性较女性多见。

肾结石的症状因结石的大小、形状、部位而异,其主要表现为疼痛,约40%~50%患者有腰及上腹部间歇发作性疼痛,当结石进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输尿管时,引起剧烈蠕动,促使肾结石排出而可能出现绞痛,绞痛突然发作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虚脱等。

肾结石疼痛时,常伴有肉眼或镜下血尿,有的并发尿路感染。

四、营养治疗

(一)限制总能量,保持适宜体重,避免和治疗超重或肥胖。

(二)多食用素食为主的碱性食物,尿液的pH值与尿酸盐的溶解度有关。

当pH值在5.0时,每分升只能溶解尿酸盐60mg;pH6.0时,尿酸盐可有220mg溶解,pH在6.6时,几乎所有的尿酸盐呈溶解状态,但大部分痛风患者尿液的pH值常较低,尿酸过饱和易出现肾结石。

(三)合理的膳食结构

在总能量限制的前提下,蛋白质的热比为10%~15%,或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0.8~1.Og,蛋白质不宜过多,因为合成嘌呤核苷酸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高蛋白食物可过量提供氨基酸,使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也多,高蛋白饮食可能诱发痛风发作。

脂肪热比<30%,其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约为1:

1:

1,全日脂肪包括食物中的脂肪及烹调油在50g以内,碳水化合物热比55%~65%。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防止产生酮体。

注意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四)液体摄入量充足

液体入量充足增加尿酸溶解,有利于尿酸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每日应饮水2000ml以上,约8—10杯,伴肾结石者最好能达到3000ml,为了防止夜尿浓缩,夜间亦应补充水分。

以淡茶水、矿泉水、鲜果汁、菜汁、豆浆等为宜。

(五)禁酒

(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七)选择低嘌呤食物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骨骼退化的表现,特征是骨头变得疏松脆弱,容易破裂和骨折。

一、发生的原因

1、骨质疏松的发生通常与内分泌、遗传、营养及缺乏运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与年龄、性别也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一些疾病和药物也是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如糖尿病、营养缺乏、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2、易发人群:

老年男女患病率均较高,尤其以老年女性更甚,这主要是因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显著减少,由此导致骨矿物质的加速流失,骨骼外形虽然和正常一样,但其骨质内部出现吸收、消溶、骨质变薄等现象,其间出现大小不等的孔隙,呈现中空、疏松,因而变脆,疏松的骨骼失去支撑功能,无力承受日常生活的重负,稍受外力磕碰即断裂、粉碎,使骨折的机率增加。

3、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

﹙2﹚、注意烹调方法。

烹调方法也相当重要,一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等,含有较多的草酸,影响钙的吸收。

﹙3﹚、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浓咖啡能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

﹙4﹚、运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有利于钙的吸收。

运动中肌肉收缩、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5﹚、防止缺钙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无规律,也会加重体质酸化,加速钙的流失。

﹙6﹚、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

4、骨质疏松食物选择

骨质疏松患者应注意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各种发酵类谷类食品,各种乳类、鸡、鱼、瘦肉、蛋类、绿叶蔬菜,或黄、红色蔬菜、水果、豆制品、虾皮含钙量都很高。

同时,应多吃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A丰富的食品,如蛋黄、动物的肝脏、黄、红色蔬菜、水果等,都有助于补充体内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A

糖尿病的防治

一、什么是糖尿病?

二、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据统计,每年至少增加150万,每天约3000人。

半数为40-60岁年龄,未被发现的占75%,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将超过一个亿,世界公认糖尿病是致残第一、死亡第二的疑难病之一。

更为可怕的是,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

二、糖尿病的种类

1型糖尿病:

大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中老年。

患者起病时症状明显,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

多数发生于成年,也常见于青少年,起病时症状不明显,不一定要用胰岛素治疗。

3妊娠糖尿病;指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才发现的糖尿病,大部分在分娩后糖耐量可恢复。

4特殊类型糖尿病:

指由于特定的基因缺陷。

如各种单基因突变的糖尿病都归此类。

三、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

•糖尿病的病因:

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化学、药物、病毒)和免疫因子紊乱有关。

目前认为糖尿病与基因损伤有关。

•糖尿病的症状:

“三多一少”指的是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

四、糖尿病症状的具体分析

1.多尿:

糖尿病人血糖显著升高超过肾糖域,使尿糖排出增多;

2.多饮:

由于多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病人感觉口渴,以饮水补充,故出现多饮,排尿越多,饮水越多;

3.多食:

由于大量葡萄糖从尿中丢失,加之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组织细胞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体内能量及热量缺乏,引起饥饿感,故而多食。

4.体重减轻:

由于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大量消耗,加上组织失水,使病人体重下降而出现形体消瘦。

•空腹血糖>6.1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7.8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但老年诊断标准略高1mmol/L。

五、糖尿病的分类

I型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胰岛素绝对抵抗,必須依赖外源胰岛素来治疗,称为I型糖尿病,又叫青少年型糖尿病,多发于20以前的年青人,病情一般较急、重;体重多消瘦。

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II型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相对抵抗,不需要外源胰岛素来治疗,只需改变不良方式即可控制病情,称为II型糖尿病,叫成年型或成年起病型糖尿病,特点是多发生于成年人或老年人,但近几年来,II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已呈年轻化的趋势,Ⅱ型糖尿病是发病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类糖尿病。

年龄越大,患病机率就越大,妇女患该病的几率大于男性,年龄大于65岁时性别差异更加明显。

近几年,儿童也加入到II型糖尿病的队伍中。

六、糖尿病的成因

一是遗传因素,

二是环境因素。

1、细菌病毒感染

导致Ⅰ型糖尿病主要因素。

有柯萨奇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先天性风疹病毒;损伤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是制造胰岛素细胞,遭到破坏,无法分泌胰岛素。

感冒也会诱发糖尿病。

所以,免疫功能增强很重要。

2、能量摄取过多

吃得过多,刺激胰脏分泌大量胰岛素,使胰脏处于不停工作状态,功能易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

饮食过多热量变成体内脂肪。

所以,肥胖不运动人、脂肪肝人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胖人要保持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在正常水平,所需要的胰岛素量是常人2倍至4倍。

减肥速度过快,易造成糖代谢紊乱。

减肥应保持胰岛素平衡。

3、长期过度压力

长期过度压力也叫高度应激状态。

压力增高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帮助承受外来压力。

但肾上腺激素经常促使胰脏分泌胰岛素来抽调血糖,供应机体所需能量,承受外来压力,胰脏工作负荷加重,功能急剧下降,无法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就不足。

所以有人得了一场重病,病好了,却患了糖尿病。

因重病经历了过度的压力,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现实生活来自各方面压力,要学会疏导压力,变压力为动力。

预防各种疾病。

4、多次重复妊娠

妊娠时,胎儿生长需要母体供给大量的葡萄糖,使得妊娠的人常常会能量摄取过多,同时,雌激素、孕酮的分泌过量,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也就是我在发挥功能,你就不要发挥功能了,胰岛素不能起作用了,产生胰岛素抵抗了,钥匙失灵了。

七、糖尿病的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等各种急性代谢紊乱。

•慢性并发症:

主要是由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脏器损害。

大血管病变:

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变(脑血栓、脑梗塞)和下肢全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

微血管病变:

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神经病变、皮肤病变以及糖尿病特征性病变。

•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人的并发症比非糖尿病人高达10—25倍。

1、血管病变

心脑血管、下肢血管、眼底毛细血管和肾脏毛细血管病变。

血液中过多糖类无法进入细胞供应能量,需要能量来生存。

于是贮存的能量脂类和蛋白质就被释放出来供应能量,脂类和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加速。

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会聚积成酮体,形成酸中毒,这就是糖尿病酮血症。

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就会在血管壁上堆积下来,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这就是糖尿病型心脑血管病变。

当发生动脉硬化时,全身动脉的血液循环功能减弱,特别是腿部和足部,因血液循环的减弱可导致麻木、疼痛、痉挛、溃疡,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坏疽而不得不截肢。

这就是糖尿病型下肢血管病变。

由于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分解加速,细胞无法得到修补与再生,人会衰老下去。

血液中过多糖类无法进入细胞,总得有个出处。

肾脏为了维持体液的平衡,就要把多余的血糖往外排,长此下去,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使得肾小球的过滤功能下降。

同时,肾脏的毛细血管被游离脂肪酸堆积而硬化,尿液排出困难,会形成尿毒症。

这就是糖尿病型肾脏病变。

眼部的毛细血管被游离脂肪酸堆积,会发生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形成白内障而失明,这就是糖尿病型眼底病变。

其实,人的血管遍布全身,只不过,心脑血管最危及人和生命,肾脏病变我们容易查得出来,眼底病变我们能够直接看出。

所以,通常上临床上所说的血管并发症主要指这四

2、神经病变

神经系统只能依靠糖类来提供能量,而不是脂类和蛋白质。

所以,当神经细胞得不到能量时,就会发生功能性衰退。

这是糖尿病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如感觉神经病变:

听力下降,看东西双影,眼球活动障碍,有灼烧感,蚁走感,痛觉失灵。

如运动神经病变:

肌肉萎缩,肢体疼痛,脚下无根,像走在棉花上一样,如植物神经病变:

便秘、腹胀、排尿障碍,阳痿不育。

很多糖尿病人会因神经病变而失去生活的信心.

3、容易感染

由于血液中的糖份过高,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如念珠球菌、大肠肝菌、肺炎球菌等。

二是由于血液循环减弱,使得白细胞的呑噬能力下降,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所以,糖尿病人易发生感染,而且发生感染后比非糖尿病人愈合更慢。

八、糖尿病的营养调理

1、合理膳食是基础:

一、控制总能量。

每餐七八分饱,少吃多餐,不要限于一天三顿,防止低血糖的症状。

对于肥胖者要减少能量的摄入,消瘦者适当增加能量。

二、碳水化合物要区别对待。

碳水化合物分单糖、双糖和多糖。

单糖和双糖含糖份高,吸收快,血糖升得快,不要吃,如蜂蜜、白糖、精制糖,有些水果等。

多糖类可以吃,如米、面等谷类和土豆、山药、红薯等薯类。

三、低脂饮食。

低脂不等于不吃脂肪。

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如鱼类,特别是深海鱼类可以常吃,炒菜用植物油,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不要吃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猪油、牛油、羊油、肥肉、奶油、鸡皮.

四、低盐饮食。

食盐每天要控制在5克以下。

五、是常吃粗粮。

少吃精米精面,尤其是白得出奇、亮得少有的面粉和大米,对心血管不利。

2、营养补充不可缺

A蛋白质。

蛋白质与脂类、碳水化合物相比,吸收速率慢,血糖波动不大,利于血糖稳定。

构成细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