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000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docx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课前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二、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问题预设:

1.写了杨家人儿子的什么事情?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孩子的事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

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

三、解疑合探:

1.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反复熟读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

他的父亲。

其,他。

(2)为设果:

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

以便给小儿看。

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

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

没有听说。

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

您家的鸟。

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

禽,鸟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谁来回答开始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5.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

为什么?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文中孩子的特点吗?

(4)学生根据上面的问题再次读文,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质疑再探

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解决了,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请提出大家一起解决。

2.谁能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五、运用拓展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出一两道题考考同学。

2.想象:

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六、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感受。

七、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八、板书:

10杨氏之子聪慧

思维敏捷

机智幽默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1课。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

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

2.板书课题并释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相关的内容呢?

二、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问题预设:

本文讲述了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故事?

讲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作者赞扬的人物是谁?

或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

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

三、解疑合探: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

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

(1)(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3)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4)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5)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6)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2.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

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

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件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

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

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3)感情朗读:

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

(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4)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有感情朗读。

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

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a.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b.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c.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四、质疑再探:

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五、课堂小结

1.分角色朗读其中一个故事。

2.你喜欢文中的谁,并谈一谈你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七.板书:

11晏子使楚

事情发展的顺序

起因经过结果

楚王想侮辱晏子和齐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回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晏子机智聪明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维护祖国尊严

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搜集二战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

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

4.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想了解有关的哪些内容?

二、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问题预设:

讲了与半截蜡烛有关的什么人和什么事情?

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

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

三、解疑合探: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二)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名回答。

(三)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四)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五)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

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伯诺德夫人:

(1)语言:

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

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2)动作:

(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

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

为什么要轻轻吹?

(3)神态:

(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

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揣测心理:

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5)尝试表演,评价。

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

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2)(“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3)揣测心理:

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4)尝试表演,评价。

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

(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

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思考:

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2)揣测心理:

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尝试表演,评价。

(六)小组组合表演

四、质疑再探:

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3、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我们要抓住什么来研究文中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心理等方法。

五、运用拓展

1.结合本课内容编一道题考考同学。

题型不限。

2.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七、板书:

12半截蜡烛

蜡烛里藏着非常重要的秘密

伯诺德夫人吹熄了蜡烛——又点燃镇定

保护蜡烛杰克端起烛台去柴房——夺回勇敢

杰奎琳端着蜡烛走上楼——拯救机智

教学反思:

 

 

 

 

13.《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3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相声段子学生搜集有关相声的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由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领略相声这门艺术独特的语言魅力。

(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问题预设:

打电话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写生活中的常见事情——打电话?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

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

三、解疑合探:

(一)浏览全文,谁能说说这则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

(二)相声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说话啰唆、废话连篇)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悟

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啰唆?

请再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集体交流:

(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学生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均可)

例如:

(1)你贵姓呀?

哦,老胡呀。

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

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

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2)甲:

不知道你猜猜。

猜不着?

猜不着使劲猜。

呃,猜不着我告诉你。

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

是够啰嗦的。

甲: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

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3)甲:

我正找你呢。

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

学习吗?

不学习呀。

开会吗?

不开会。

乙:

废话。

甲:

讨论吗?

不讨论。

乙:

人家没事。

甲:

太好了。

我请你听戏好不好?

票都买好了。

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

他在这报账呢!

(4)长安大戏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

小结:

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唆、废话连篇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把他取名为啰唆,真是名副其实,让人不由得发笑。

4.想像:

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

假如你是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样?

 师小结:

所以到最后不但浪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耽误了事情。

5.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四、了解特点,学习表演

1.学了这个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2.小结:

是的,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中说、学、逗、唱是它的主要形式,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引人发笑,让观众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中,在阵阵笑声中得到启迪。

3.学习表演

(1)观看录像(或听录音)《打电话》。

(2)同桌合作或自已找伙伴分角色读相声《打电话》。

(3)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五、质疑再探

1、激发兴趣:

   课文学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六、运用拓展

结合本课学习内容,自编一两道题来考一考同桌。

七、课堂小结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完本课的收获。

八、板书:

13打电话

打电话应尽量节约时间,但有人说个没完没了

1.抓住重点、简洁明了(行为文明)

对比

2.语言啰嗦、废话连篇(缺乏公德)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了解意义,揭示课题

1.讲述晏子劝说齐景公不杀养鸟人的故事。

2.教师小结:

成功的劝说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但也可能失败。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劝说别人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劝说”。

(板书课题)

二、观看小品,探究方法

1.颖的爷爷特别爱抽烟,你看,刚刚吃完饭,他就抽上了。

爷:

(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

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

什么日子?

颖: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

谁规定的?

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

联合国规定的。

爷:

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

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

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

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

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

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小组讨论,交流:

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集体交流:

我们来帮帮颖,说说怎样才能劝服爷爷不抽烟?

(以理服人,列举出抽烟的害处,让爷爷从内心里真切地感受到抽烟有害无益;以情感人,注意说话要情真意切,让爷爷感到你是真心为他好。

还要注意劝说的对象和方式,乐意接受你的劝说。

4.师总结:

劝说也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法,以大话套话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

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1.模拟角色劝爷爷:

假如你是颖,你怎么来劝爷爷?

(1)老师给大家提供吸烟害处的资料,阅读了解吸烟的害处。

(2)在小组内模拟劝说,评选出最佳劝说者。

(3)全班交流,比比哪个小组的劝说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2.联系实际,实践劝说

(1)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说说在哪些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劝说?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3)模拟表演:

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4)全班评议:

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四、小结:

生活处处有语文,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劝说,走出课堂,我们将劝说引向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板书设计:

       劝  说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态度诚恳 注意对象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引题:

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在庆祝某项活动时,会有一些教学代表或学生代表发言,这时候就要写发言稿。

那发言稿怎么写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明确发言稿特点

1.老师带来一份教师节到来时学生代表的发言稿,请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这庆份祝教师节的发言稿先向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再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最后再一次祝福。

发言稿的语言热情洋溢,情感真挚。

3.讨论:

那要是写竞选干部的发言稿,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呢?

 学生交流得出:

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4.写过发言稿或读过发言稿的同学讲一讲,你们写过或读过什么发言稿?

都写进哪些内容?

要注意什么?

5.教师总结:

不同场合所写的发言稿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

注意语言要简洁明快。

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尝试习作

1.学生根据习作提示选择写作情景,选择相同情景的同学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写作。

2.明确习作要求:

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尝试写作。

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评改交流

1.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指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评价方向:

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是否符合当时的场景,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小组交流评改。

3.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4.推选几名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自己的发言稿。

(老师可作为主持人创设一下情境)

5.教师小结作文情况。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