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978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

9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0-12-14   

(2010年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南通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南通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和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既定蓝图,认真研究了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目标任务,就编制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前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历史任务,不失时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五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的目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持续跨越、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预计,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0亿元左右,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000元左右,均是“十五”期末的2.3倍;财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700亿元左右,是“十五”期间的3.1倍。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中由第14位跃升至第7位,进入全球重点综合竞争力城市500强。

各县(市)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空间格局根本改善。

苏通长江大桥通车,洋口、吕四两大深水海港通航,如皋港区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崇启大桥接近合龙,沪通铁路即将开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加速形成。

苏通科技产业园等一批跨国跨江联动合作开发园区相继启动,滨海产业带建设有序推进,沿江沿海发展平台整体崛起。

实施通州撤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拉开了特大型城市建设框架,市域城镇体系更趋完善。

经济质态显著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船舶、海工基地异军突起,六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快速递增,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开放型、内生型经济增长强劲,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总额分别跨入全国10强和30强;民营经济主要指标位居全省第二,名列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十大城市榜首;资本市场“南通板块”快速凸显。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成效斐然。

普及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群体效应,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享誉全国。

成功举办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和省“十六运”,文化大市、创新型城市、教育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步伐加快。

首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被誉为“东方经验”,夺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机关作风建设与绩效考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获得首届全国城市绩效管理创新奖。

民生事业长足进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今年分别达到21800元和9700元左右。

新农村建设展现新面貌,基本消除农村人口绝对贫困现象。

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

率先建成充分就业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低于全省全国水平。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于2009年提前三年在全省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南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2)“十一五”时期南通发展的主要经验。

经过“十一五”的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之路,被誉为科学发展“南通现象”,其主要经验是:

坚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推进跨越赶超。

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阶段特征,以务实创新精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加自觉地在跨越发展实践中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围绕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新南通的目标,按照更高、更全、更快、更实的要求,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努力实现进程领先性、内涵丰富性和成果普惠性的有机统一。

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同时,及早作出了率先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动员部署。

坚持立足市情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

我们从有江有海靠上海的独特优势出发,始终不渝地遵循“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不断强化区域发展的战略取向和工作导向。

抓住《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出台的机遇,编制并实施《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及行动纲要。

突出构筑大桥、大港、大学、大园区、大产业、大城市等战略支点,推动江海联动开发和接轨上海、跨江合作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互动并进。

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紧环境下抓机遇,好中求快争一流,促进经济速度和效益双领先。

一以贯之地猛攻有效投入,着力构建集约型、集群型、开放型、内生型、港口型、都市型等经济形态,以增量带动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制定和落实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着力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强化节能减排。

坚持靠体制机制创新赢得发展优势。

我们敏锐把握南通进入桥港时代后生产要素流动的新动向,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要素汇聚的最佳环境,持续实现利用外资“撑杆跳”,致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

持续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不断激发创业创新的民间活力,有效增强抵御外部环境风险的内生力量。

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农村、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率先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以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我们在聚焦中心工作的同时,推动各领域工作争先创优,不断彰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特色。

切实加强发展的薄弱环节,力促南北县(市)竞相跨越、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认真提炼、大力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持续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扎实构建社会和谐新南通,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广大党员干部焕发出攀高争先、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和干劲,全社会形成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生动局面。

  五年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坚持和发扬这些宝贵经验,从而指导和推进“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

  (3)“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两大国家规划赋予南通重要的发展定位,凸显出我市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独特作用,必将产生巨大的政策集成、功能集合和要素集聚效应。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驶入又好又快的轨道,区域综合竞争优势呈现加速释放特征,工业化和城市化将迎来高速发展时代,预示着“十二五”时期南通仍处于持续跨越的黄金发展周期,现代化建设前景无限美好。

我们要科学研判形势,自觉肩负使命,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现代化建设大业推向前进。

  但也必须看到,“十二五”期间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

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

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仍显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更趋强化;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有待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前进中克服困难,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4)“十二五”时期是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根据省委“两个率先”的总体部署和我市发展进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阶段,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

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步伐。

  二、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全力抢抓两大国家规划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2018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之路。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科学发展本质要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持续推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优化,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赶超晋位,续写科学发展“南通现象”的崭新篇章。

  ——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贯穿于建设现代化新南通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必须深度参与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地区融合发展。

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发挥南通独特优势,全面落实两大国家规划对南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关于促进长三角区域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和区域合作发展,在更高更广平台上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南通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努力成为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和沪苏通“小金三角”中的重要一极。

  ——必须更加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富民进程,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南通国际化水平。

  (6)“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更加强盛。

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0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江海开发、跨江合作实现更大突破,成为江苏和我国东部沿海重要增长极,初步确立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

  ——科教更加发达。

科技创新体系充满活力,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更加和谐。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各类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得到普遍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保持全国领先;法治南通、长安南通建设再上新台阶,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持久稳定,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新时期南通精神不断弘扬光大,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大市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创新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生态更加优良。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生态得到切实保护,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建成国家生态市。

  ——人民更加幸福。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力争居民收入五年实现倍增;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健康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幸福感明显提高。

  到2015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努力走在全省江北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把南通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

  三、认真落实扩大内需各项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准确把握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导向,充分用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7)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落实中央和省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消费需求重点工程,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文化、健身、旅游、娱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创造和激发农村新的市场需求。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消费信贷,规范消费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加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8)切实扩大有效投入。

保持投资持续健康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各类资金重点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及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

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实行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创造最终需求。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

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努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提高生产性投资的产出效益和公益性投资的社会效益。

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

  四、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9)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进一步壮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发展优势。

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深入实施新兴产业规模倍增计划,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长三角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加快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成长型产业。

着力推动船舶及重装备、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纺织基地,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石油化工、精品钢材等基础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现代能源产业基地。

  (10)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规划发展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通设立分支机构。

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业,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客户支持以及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外包,打造中国呼叫产业城,建设长三角北翼服务外包首位城市。

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商务服务项目建设,建成一批重点商务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商务服务机构,打造长三角北翼商务服务高地。

鼓励和引导合理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体育产业,建设独具魅力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和旅游休闲城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和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11)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加强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土地集约、环境保护,着力发展大产业、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

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高标准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增强园区国际竞争力。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集聚,引导骨干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加快发展一批龙头型大企业。

支持优势企业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拓展经营领域和业务规模。

着力推进企业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打造“小巨人”产业集群,重点推动船舶配套、家用纺织、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转变。

  (12)全面加快信息化建设。

实施信息南通工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

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使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管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

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立覆盖全市的高速信息服务网络。

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打造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和安全保密设施建设,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安全。

  五、全力推进江海联动开发,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深入落实《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统筹推进港口建设、产业发展、滩涂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打造沿江沿海两大发展平台。

  (13)优化沿江沿海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优化产业、港口与城镇布局,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

着力加快沿江沿海两大产业带建设,在沿江建设产业集聚度高、接纳上海和苏南辐射快、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科技产业密集区,有序推进部分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在沿海构建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洋口港区、吕四港区为中心,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特色产业带。

充分发挥运输大通道的传导作用,构建联通江海、贯通腹地、沟通内外的辐射带动轴。

合理规划和建设沿江沿海重点镇,促进城镇组团发展。

进一步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科学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

  (14)加快建设现代化江海港群。

把港口建设作为江海联动开发的重点,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强港、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的目标,坚持江海联动、市县联动、统筹开发,突出深水泊位开发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口岸开放,提升港口功能。

抓住国家对长江深水航道实施新一轮疏浚整治的机遇,推进沿江航道提级、港口扩能。

着力建设洋口、吕四等港区,开展腰沙·冷家沙区域综合开发研究论证,打造沿海综合性港区和深水港群。

  (15)完善以综合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配套完善的原则,加快构建多式联运、协调衔接、互为补充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铁路干线网,重点开工建设沪通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通苏嘉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打造长三角北翼的铁路枢纽。

优化高速公路网布局,建成崇启大桥、锡通高速、通洋高速,力争开工建设海启高速、崇海大桥。

加强内河航道网建设,提高骨干航道技术标准和通航能力。

加快改造南通兴东机场,建设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大型辅助机场。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长江节点整治及支流治理工程,提高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和水资源保护能力。

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加快建设枢纽型电网和油气品运输管网。

  (16)科学开发利用岸线和滩涂资源。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对岸线和滩涂重要资源的统筹管理。

整合优化沿江沿海岸线资源,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和纵深开发水平。

加快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和沿江沙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围填新增土地统筹用于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

  六、增强转型发展动力,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7)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心环节,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增强龙头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次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更大力度推进产学研紧密联合,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领域。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18)加快创新载体建设。

整合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创新项目,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重点推动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南通科技园等园区向高层次、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鼓励和吸引国内重点院所来通设立分院所,支持优势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

  (19)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动教育事业率先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建成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和省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巩固和提升南通基础教育品牌优势。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支持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发展。

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南通大学发展,加快培养本地急需的各类人才。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调整学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解决好特殊群体孩子上学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捐资办学。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提高南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服务型、开放型、终身型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0)努力建设人才强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市建设目标。

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