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755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

”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

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

”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

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析】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难点:

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蚕卵、放大镜、尺子、养蚕用的纸盒、桑叶、莴笋叶。

教师准备:

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猜谜导入:

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傍晚三只脚。

(猜人生各阶段)

(谜底:

早上是婴儿期;中午是青少年时期;傍晚是老年时期)

2.谈话:

这是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几个阶段,那动物的一生呢?

设计意图:

通过猜谜和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出示“蚕”的图片,通过研究蚕的一生来了解动物的一生。

4.提问:

你养过蚕吗?

关于养蚕你知道什么?

5.谈话:

在一年级我们了解过蜗牛和鱼这两种动物,像蜗牛和鱼一样,蚕也是从卵开始生命历程的。

蚕卵有生命吗?

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板书课题: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一年级认识的蜗牛和鱼等小动物引出本课主角“蚕卵”,同时通过询问是否养过蚕,来了解学生对蚕的已有认知。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

1.明确活动要求。

(1)每组领取蚕卵后将其放在白色A4纸上进行观察。

(2)先用肉眼观察蚕卵颜色、形状、大小,组内交流描述蚕卵的形态特征。

(3)再使用放大镜和尺子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4)保护好蚕卵的安全,避免观察工具对蚕卵造成伤害。

(5)观察时间为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观察记录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3.小结:

蚕卵呈中间内凹的圆饼状,小米粒大小,宽1毫米,厚约0.5毫米。

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赤色、紫黑色,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

活动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过渡:

经过一段时间蚕宝宝会从蚕卵中破壳而出,这一过程叫做孵化。

2.出示刚出壳小蚕的图片。

介绍刚出壳的小蚕身体呈褐色,形似蚂蚁,所以叫做蚁蚕。

3.提问:

蚕卵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孵化出蚁蚕?

我们要饲养一些蚕,应该做些什么?

4.出示资料卡。

5.明确活动要求。

(1)阅读资料卡,将蚕卵孵化所需要的条件用“—”画出来。

(2)小组研讨蚕宝宝的“家”需要的条件还有哪些。

(3)画出蚕宝宝“家”的简易设计图。

6.学生汇报研讨结果并展示设计图。

7.小结:

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温度要适宜(25℃左右);不能太干燥,保证一定的湿度;在盒子上扎孔,有助于通风换气;蚕宝宝爱吃桑叶,不喝水,要拿洗净、晾干后的桑叶去喂它;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为迎接蚕宝宝出生做的准备。

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活动三设计观察计划

1.谈话:

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蚁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预设问题:

你有没有自己刚出生不久的照片?

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出生不久的你照一张照片呢?

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

2.谈话:

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如何做才能真正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3.出示教科书中的观察计划表,启发学生思考重点观察什么,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记录。

4.小组参考教科书中的范例,设计自己的观察计划表。

5.学生汇报展示。

6.出示往届学生做好的观察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图片,丰富学生的记录方式。

设计意图:

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与方法。

三、拓展

1.谈话:

及时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2.要求:

课后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完成长期记录任务。

3.小结: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养蚕,及时记录,争做“养蚕小能手”。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以及激励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颜色:

淡黄色→紫黑色

蚕卵大小:

小米粒大小

形状:

中间凹陷的圆饼状

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

干净、通风、适宜温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记录蚕卵的样子需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并用文字说明;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要求学生准确记录观察时间,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

记录要强调真实呈现观察结果,但画蚕卵时可以适当放大。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2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单元内容由蚕的繁殖拓展到其他动物繁殖、由蚕的一生拓展到昆虫的一生及更多动物的一生,在此过程中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

本单元共8课,包括两条线索,第1、3、4、5、6课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

第2、7、8课,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领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的卵、繁殖和动物的一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认识不同类别的动物。

本课是第1课“观察蚕卵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也是本单元关于动物繁殖方式的第1课。

探索板块由“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以及“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两个主要活动组成。

通过这两个活动,了解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

本课展示了6种常见动物的卵,与蚕卵进行比较观察,重点观察这些卵在形状、颜色、数量、大小和软硬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对动物的卵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本课通过讨论交流来了解动物产卵的地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观察过蜗牛、鱼等常见动物,在此基础上,借助第1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认识更多动物的卵。

三年级的学生除了蚕卵也见过不少其它动物的卵,但是学生对卵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它们是人类的食物,其中,最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

为什么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动物为什么要产卵?

它对动物自身有什么意义?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更没有仔细研究过。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探究得到新的知识,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自主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共同“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

4.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

5.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6.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2.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3.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2.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动物的卵的特点,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难点:

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生鸡蛋、熟鸡蛋、蚕卵、鹌鹑蛋等常见动物的卵,不同动物卵的图片,放大镜,小刀,培养皿等。

教师准备:

关于卵的幻灯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

请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蚕卵的图片,介绍许多动物像蚕一样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小游戏:

出示动物的卵及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给动物的卵“找妈妈”。

3.提问:

不同的动物的卵一样吗?

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

4.引出课题:

带着这两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板书课题: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设计意图: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整课内容,以回忆和游戏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着急让学生回答。

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由蚕卵拓展到其他更多动物的卵,由此,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预设:

学生发现动物的卵在大小、颜色、数量、形状等方面不同。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进行比较,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数量、软硬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

2.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卵进行分类。

(1)提问:

我们怎么给动物的卵分类呢?

(2)教师提示:

以卵外是否有硬壳为标准给卵分类,将与蚕卵一样,外面没有硬壳的分为一类;与蚕卵不同,外面有硬壳的分为一类,鼓励学生思考其他分类标准。

(3)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教师出示动物卵分类(班级记录表)。

设计意图:

学生观察比较动物的卵的异同之后,引导学生利用班级记录表对动物的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活动二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

1.提问: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

2.出示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

(1)让学生先画一画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再指导学生将熟鸡蛋纵切开,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完成活动手册第6页“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2)教师提供给学生科学词汇,让学生用蛋黄、蛋白等科学词汇描述鸡蛋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

鸡蛋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而且经常吃鸡蛋的学生对鸡蛋的内部结构也是有感性认识的,用鸡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

3.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

(1)谈话:

煮熟的鸡蛋内部结构是这样,那么生鸡蛋里面也有这些结构吗?

(2)观察、交流:

学生观察打开的生鸡蛋,与熟鸡蛋的结构对应观察。

在学生观察生鸡蛋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打开鸡蛋壳,并强调要把生鸡蛋打到培养皿里。

设计意图:

通过对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内部结构的对比观察,引导学生知道鸡蛋的内部结构有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气室和胚盘,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卵黄上的小白点即胚盘,告诉学生小鸡就是由它发育来的。

之后,引导学生观察鸡卵的不同部分结构特点,推测在卵孵化出小宝宝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三、研讨

1.学生对鸡蛋的各部分作用进行推测,教师播放小鸡孵化过程的视频资料,学生直接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论证。

2.提问:

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

最终达成共识:

卵壳有保护作用,卵黄提供营养物质,卵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以提供水分和养料,气室可以提供氧气,胚盘将来发育成小鸡。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出鸡蛋各部分的作用,也正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告诉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要爱护动物。

四、拓展

学生课后在活动手册上完成以下任务。

1.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2.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情况。

3.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中间,观察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既提出了任务要求,又提供了观察记录的好方法。

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科学地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也能长期坚持记录下去,最终培养学生坚持观察、有效记录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我们根据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认识了更多动物的卵。

让我们继续科学地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你会发现它长大了,要坚持做好记录哦!

【板书设计】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

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画图的形式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鸡蛋和观察到的鸡蛋。

二是学生课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并准确记录观察时间和蚕的样子。

画鸡蛋的内部结构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科学记录,学生的图画要关注是否是真实看到的,是否抓住了主要特征。

不要只看画得像不像、美不美。

关于对蚕生长变化的记录,要坚持每天观察,观察后及时记录,观察记录的内容一定是同一条蚕的信息。

关于蚕的样子,要画出或写出观察到的新变化。

此部分作为拓展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教师可以设置养蚕记录的分享平台,如班级展板、班群相册等。

课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观察记录情况,引领学生自觉观察、坚持长期观察。

 

《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3课,也是第1课的延续。

第1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

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本课将处于4龄期左右的幼蚕拿到教室中,主要目的是观察研究蚕的幼虫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习惯,继续学习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

因此,实施本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蚕在这段时间内身体、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教学后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进入5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教师要指导学生改造蚕宝宝的“家”,为其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难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4龄期或5龄初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饲养盒等。

教师准备:

幼蚕生长变化的资料、不同时期幼蚕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

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我们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长大一些的蚕宝宝又是什么样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大家带来的蚕。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图片并讲解:

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天就会孵化出小蚕。

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1龄蚕”。

蚁蚕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

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长成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

蚕会经历4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蚕称为5龄蚕,蚁蚕到5龄蚕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

4.提问:

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5.学生回答。

6.揭题:

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从第1课开始养蚕,学生已经亲历了蚕卵孵化、蚁蚕长大变得白白胖胖的过程,现在的蚕大部分已经过3次蜕皮进入4龄期。

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聚焦在现阶段饲养的蚕上,引导学生明白他们熟悉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将学生的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

之后,以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为基础,将学生研究的视角聚焦到蚕的幼虫上,提出“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

长大一些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呢?

”的思考问题,明确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提问: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师生互动,完善蚕幼虫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4.提问:

哪些条件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5.学生回答。

6.小结: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设计意图:

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蚕吃食物、排除粪便、运动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蚕不吃不动处于眠的状态以及蜕皮、吐丝结茧、身体不断长大等现象。

对于蚕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认知。

一是通过现场观察自己养的蚕在蚕房中的行为,描述它们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通过观察蚕房中的粪便、被吃过的桑叶上留下的痕迹、蚕房中出现了蚕丝等现象推测蚕的生命活动;三是通过与刚出生的蚁蚕身体大小的比较,发现蚕在不断长大等。

活动二观察并描述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谈话:

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

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

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

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1对胸足,共3对胸足。

5.提问:

蚕用什么吃东西?

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

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

6.学生猜测。

7.讲解: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夹持物体,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

8.追问: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还有哪些变化?

9.学生猜测。

10.学生阅读资料。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并且鼓励学生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本部分内容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蚕幼虫的外部特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观察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观察记录单意在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也是研究生物常用的方法。

三、拓展

1.提问:

照这样长下去,蚕将会怎样变化?

2.学生猜测。

3.讲解:

一般情况下,蚕蜕皮4次后进入5龄蚕,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蚕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

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为了方便蚕结茧,我们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板做格子房,也可以用小棍搭架子。

如果没有及时为蚕搭好结茧场所,它在吐丝的过程中会因中毒而死亡。

设计意图:

蚕将会怎样变化?

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为接下来蚕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本课拓展部分是指导学生为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蚕吐丝结茧时需要借助外界物体固着吐出的丝。

指导学生用纸板做成的小格子,将其放在蚕房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蚕的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且变得光滑,排出的粪便颗粒越来越大,吃的桑叶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我们的蚕在逐渐地长大。

蜕皮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