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568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九江市2009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弃掷(zhì)婀娜(nuó)勖(xù)勉凝神屏(píng)气

B.花穗(suì)圭臬(niè)俯(fǔ)仰开花结(jié)果

C.迤逦(yǐ)迷眩(xuàn)伺(sì)机悬崖勒(lè)马

D.信札(zhá)浸渍(zé)逞(chěng)能量(1iàng)体裁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心脾苍茫苗裔冒然行事

B.坐标簇新温婉向隅而泣

C.冠冕惶悚迂讷常年累月

D.沉湎式微题纲装腔作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

②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

③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A.发源兴致索然未尝B.策源兴致索然何尝

C.策源大煞风景何尝D.发源大煞风景未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制造”受到较大冲击,然而,大部分有品牌的实体经济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

B.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C.看得出来,刘翔对以0.01秒之差与金牌擦肩而过,心里仍耿耿于怀。

于是,李彤便成了记者最合适的“话筒”

D.受不利气象条件和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双重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出现了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程度达到了五级重度污染。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小学生应该注重朗诵,而不是背诵,_________;而___________。

(2)我有一个梦想,在佐治亚的红山上,_________将能够和____________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①背诵往往是囫囵吞枣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充其量只能称为皮毛的东西

②朗诵能读出文章的气韵,能品咂到文章的精髓

③昔日奴隶主的儿子④昔日奴隶的儿子

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剪纸在中国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早在汉唐时,民间妇女就有使用彩帛和金银箔剪成方胜①、花鸟贴在鬓角的风尚。

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或庆典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作为装饰,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贴在门楣上的叫“门签”;也有用于礼品的装饰或刺绣的花样。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莲花、葫芦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而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剪纸,表现的内客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

剪纸也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北朝墓群中,考古学家发掘的两张田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一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是从纸出现以后开始的,汉代纸的发明无疑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显示了极高的手工艺术水平;民间出现的漏版印花板,是人们将厚纸雕刻成花版,把染料漏下印到布匹上,形成的美丽图案。

宋朝剪纸开始普及。

民间礼品习惯用剪纸作“礼花”,窗上习惯贴剪纸作“窗花”,还有用剪纸装饰灯彩荼盏等;江西吉州窑把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还有借鉴剪纸的形式,把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人物造型,发展成了另一种民间艺术——皮影戏。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作为装饰家居、美化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

很少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最基本的队伍,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剪纸是女红的必修技巧,不少农村女孩子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如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就能剪出新的花样采。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

(选自《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2009年2月)

[注]①方胜:

古代一种首饰,形状是由两个像菱形的斜方形一部分重叠相连而成,后也泛指这种形状。

6.下列不能作为剪纸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根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节日或庆典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作为装饰,贴在窗户上或贴在门楣上,也有用于礼品的装饰或刺绣的花样。

B.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汉代以后才开始出现,唐代处于大发展时期,宋朝开始普及,明、清时期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

C.唐代的漏版印花板,是人们将厚纸雕刻成花版,把染料漏下印到布匹上,形成的美丽图案。

D.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

7.下列各项能够说明剪纸艺术“古老而长青”的一项是()

A.剪纸这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历经千年积淀,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技巧精美,可谓源远流广,生机无限。

B.剪纸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民间妇女就有使用彩帛和金银箔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的风尚。

C.明、清时期民间用剪纸来装饰家居、美化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

D.不少农村女孩子向前辈或姐妹学习剪纸,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自然景物。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剪纸的内容很广,如娃娃、莲花、葫芦、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反映的都是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B.1967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北朝墓群中,考古学家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是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

C.剪纸艺术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有的格粗朴豪放、秀美艳丽,有的华丽工整、秀丽玲珑:

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

D.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礼花”、“窗花”、装饰灯彩茶盏、陶瓷花样、“皮影戏”等艺术形式。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

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

改隶张国梁麾下,积勋至副将。

画梁殁,代领其众。

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

九年,出镇南关①。

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

七年,还广西。

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

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

已,闻树声贤,诣广州。

闻谅山②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

龙州③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备险奥,乃令筑长墙,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

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群议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

“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

必死拒之!

”士气皆奋,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

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

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悉返侵地。

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

子材招慰安集之,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

子材亦毅然自任,于是率全军攻郎甲,分兵袭北宁。

而罢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

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挥涕不能已。

入关至龙州,军民拜迎者三十里。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

[注]①镇南关:

又称友谊关,位于中越边境。

②谅山:

与下文文渊、郎甲、北宁均为今越南地区名。

③龙州: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边防要地,与越南高平省毗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宵薄敌垒薄:

逼近

B.子材亦毅然自任任:

承担、担当

C.请战,不报报:

报告、汇报

D.子材亦挥泪不能已已:

停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国梁殁,代领其众B.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

其意常在沛公也申之以孝悌之义

必死拒之D.乃挈军还

C.

不知东方之既白尔其元忘乃父之志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都属于冯子材令军民“感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②亲率勤军袭文渊

③必死拒之④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⑤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⑥军民拜迎者三十里

A.②④⑤B.①②③C.①⑤⑥D.②③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子材是广东钦州人,曾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同治年间相继在镇南关、贵州任职,后因为疾病调回到广西。

B.法国入侵越南时,张树声派使者去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最初拒绝,后来听说张树声的德才好,就接受了邀请。

C.法军兵分三路进攻。

冯子材用言行激励将士,与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法军,迫使敌人逐渐退却。

D.冯子材班师回国时,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情不自禁挥泪相别,进入中国边境,又受到当地军民的敬仰和迎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

(4分)

译文:

(2)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3分)

译文:

(3)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

(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春日

晁冲之

男儿更老气如虹,短鬓何嫌似断蓬。

欲问桃花借颜色,未甘著笑向春风。

(1)李诗用字讲究,其中“自”字精炼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分)

答:

(2)两首诗都是写“春日”,表现的感受是否相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第1题必做,2—5题任选3题)(8分)

①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是。

《诗经》与《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两座高峰,其中《诗经》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先河。

②曹操《短歌行》中的“,”,借用了《管仲·形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③“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中把它高度浓缩为“,”两句。

④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泪”的诗句,情韵丰富。

比如杜甫《春望》中用“”来表现国破家亡时内心的伤痛;李商隐《锦瑟》中用“”描绘出一幅奇美且让人想象无穷的画面。

⑤,。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七里香花开

刘彦林

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式回放。

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

特别是融暖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韵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

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沫浴在用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

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通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炊烟袅袅腾升着,静态的山水有了是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素花园。

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水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苍翠的山野。

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绿叶的包裹,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笫绽放。

清晨出门。

山野会给你一个惊喜,仿佛一夜之间,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或许每一张小巧的嘴里倾诉着对春光的赞美吧!

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着一架,一坡望着另一坡,整个山上成了洁白的海洋。

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

这时清风徐徐,香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我记忆最深的是——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

每当七里香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乘农活不忙,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下。

他们先用镰刀割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如果手快,一上午可以剪满一背篓七里香花。

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归。

次日,就可以去卖了。

那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

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到了第二年,她又会捧献出更多的花朵!

每年,七里香给每家可增加上百元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了新买的短袖、短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而逝,当回过头来瞧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

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得令人顿生遗憾和怜悯。

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肆意的伤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节制的开荒,使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将她们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

但这能埋怨被贫穷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

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市的差距,很令人欣喜。

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

我曾无数次扪心自问: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仅仅是喜悦吗?

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异常怀念满山洁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选自2008年12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16.文章第一段写到童年时山野的记忆,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答:

17.第二段中说“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请具体说说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芬芳”的?

(6分)

答:

18.文章以“七里香花开”为题,有哪几种寓意?

(5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身陷闹市,无缘接近山乡,只好站在庭院中,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浙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算是一种对春天的补偿。

B.文章第三段在描写春末夏初七里香满上遍野开放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七里香的美。

C.七里香不仅装饰了童年的记忆,装点了山野,也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实惠,所以作者对当年村里人剪七里香卖钱的做法,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D.文章认为,现代文明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反而让作者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疏离、环境的恶化,心中充满深深的隐忧。

E.通观全文,作者对七里香花充满了爱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梦魂萦绕。

这既缘于儿童时的情结,也缘于对优美环境的喜爱。

六、(9分)

20.下面是记者在美国采写的一则新闻稿,请你以目击者的身份,把记者写的这一幕编成一条短信,发给国内的朋友。

(要求聚焦感人场面,表述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美国亚利桑那时间2月6日下午3时(北京时间2月6日凌晨6时),7名在1月30日车祸中不幸遇难的中国游客的家属齐集在当日发生车祸的现场,以中国传统方式祭奠罹难的亲属。

人们肃立默哀,遇难者至亲的哭喊声让听者无不动容。

7名死难者的家属在牌位前哭喊着亲人的名字,“快回来呀,我们带你回上海!

”一句句喊声催人泪下。

现场有两名美国妇女希瑞和戴比看着眼前的场景不停地抹眼泪。

事发当天,希瑞在离车祸现场200米处的“Rosie’sDen”饭店听到爆炸般的巨响,奔到现场时,眼前的惨景让她一生难忘。

她赶紧从店里取来了毯子,裹在伤者身上。

她抱起身受重伤的女孩钟雨静,因为听不懂钟的叫喊她只能紧紧地搂着钟,直到钟雨静在她怀中去世。

这家饭店的另一名女服务员戴比在事故发生后不久赶到现场援助。

她说她能做的就是一趟一趟地从饭店拿咖啡给现场的救援人员,在路上不停地为伤者祈祷。

答: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瑜伽”开头,把这段文字压缩成一个单句。

(要求保留主要信息,不超过60个字)(5分)

古代印度有一套帮助人类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健身体系。

五千年前,古印度高僧们从现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此,人们开始进行自身健康的维护和调理。

长期的钻研与归纳,一套完整、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诞生了,这就是瑜珈。

答: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儿子要把一袋种子扔掉。

“一袋好好的种子,为什么要扔掉呢?

”父亲问。

“春天过去了,种子留着有什么用?

”儿子答。

“等到明年春天,把它们播种下去,不是照样可以发芽吗?

”父亲说。

儿子……

请以“当我们错过播种的季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不得写成简单的材料扩写或续写,不得写成其它文体,不得另拟题目,不得抄袭和套作。

 

九江市2009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

一、(1—5,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屏bǐng;B结jiē;邑;D渍zì)

2.B(A冒一贸;C常一长;D题一提)

3.C(①发源,河流起源;策源,运动活动的策动开始,与语境相符。

②兴致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不能用于盲论,与语境不符;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含贬义,用于与好事相对照。

③何尝,即不曾,反问语气;未尝,即不是,委婉语气)

4.A(B成分残缺,在“各国政府”前加“促使”,在“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前加“对”;C.重复赘余,“心里”与“耿耿于怀”重复;D句式杂糅,在第一个“污染”后加上“状况”并加“,”在“程度”前加“其”等语)

5.B(②从逻辑强调角度考虑;④从对象主次角度考虑)

二、(6—8,每小题3分,共9分)

6.B(是剪纸的历史)

7.A(了解全文情意;BC是说“汉唐”“明清”剪纸的实用,没有涉及“长青”;D是说女孩子学习剪纸的方式,没有涉及“古老”;后三项表达都不全面)

8.C(A“反映的都是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缩小了范围,详见第二段;B“我国最早”不对,见第三段中“我国目前发现”;D“皮影戏”是用动物的皮雕刻成人物造型而发展成的另一种民间艺术,不是剪纸艺术)

三、(9一12,每小题3分,共12分)

9.C(报:

批准)

10.A(A他的,代词;B凭,介词/用,介词;C他,代词/取消独立,助词;D于是,连词/你的,代词)

11.D(①是回家后的生活情景;②③④是令军民“感奋”的原因;⑤⑥是令军民“感奋”的结果)

12.A(“赴贵州提督任”是在光绪元年,“因为疾病调回到广西”不对,从文中“七年,还广西。

明年,称疾归”可知应该是称病回家。

四、(13一15,共24分)

13.(10分)①(使者)等到到达(冯子材家)时,(发现)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说明来意,(冯子材)推辞了这事。

(4分,“比及”、“短衣赤足”“启”各1分,句意1分)②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

(3分,“敌声”、“逆科”各1分,句意1分)③越南人民对法军的暴虐感到痛苦已经很久了,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他们。

(3分,“苦”、“相犒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4.(6分)

(1)(2分)写出了一种空廓无聊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

(1分)既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又含有对世态炎凉的不屑之意。

(1分)

(2)(4分)不相同。

李诗借春光远逝,落花狼藉,家门自闭等意象,表现自己孤寂与忧愁。

晁诗意境开阔,乐观向上;通过“借颜色”、“向春风”等语,表现出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答出“不相同”1分,两诗的感情基调答对各1分,能分析1分,共4分)

15.(8分)(第1小题必做;2—5小题中任选3小题,如果考生全做,只看2—4小题。

每空填对得1分,有任何错误该句不给分)

①川端康成现实主义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④感时花溅泪沧海月明珠有泪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五、(16—19,共21分)

16.(共6分)

以乡野那色彩绚烂,充满生机的美好春色与闹市的冰冷、孤寂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突出对乡野五彩斑斓的春天的赞美,也包含了对空虚的城市的无奈与厌弃;(2分)引出迷人的七里香,为下文张本。

(2分)(大意对即可)

17.

(1)家乡的小山村被七里香环绕,构成了童年生活的花园。

(2)漫山遍野开满了七里香,让人沉醉。

(3)乡亲们剪七里香卖钱十分欢快。

(每点2分,共6分)

18.(5分)表层意思:

以“七里香花开”为题,表明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和文章的切入点,揭示文章的写作内容。

(2分)深层寓意:

缅怀“七里香花开”的日子,呼唤“七里香花开”,希望再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丽的景致。

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缅怀”、“呼唤”、“主题”各1分。

共5分。

19.(4分)AD(A“站在庭院里眺望”是儿时的回忆;D“现代文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不对,原文是: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仅仅是喜悦吗?

”)

六、(20—21,共9分)

20.答案示例:

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祭奠现场,罹难者家属的哭喊催人泪下;美国民众的善举使异国亡灵得到温暖,感人至深。

(要求符合目击者身份,表述流畅,能聚焦哀伤感人的场面)(4分)

21.瑜伽是古印度高僧把从生物中体悟的大自然法则、验证到人身上、用以发挥人的潜能、维护和调理自身健康中形成的一套健身体系。

(5分)

七、

22.(60分)参照2008年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

当初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升补为千总。

后变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累积战功做到了副将。

国粱死了,代替他统领他的部队。

同治初年,率领三千人镇守镇江。

同治九年,调到镇南关。

光绪元年,赴贵州担任提督。

光绪七年,调回广西。

第二年,借口生病回家。

过了两年,法越之战爆发,张树声邀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派遣使者前去请驾。

(使者)到了(冯子材家)时,(发现)他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说明来意,冯子材推辞了。

后来,听说张树声贤明,就到广州去。

听说谅山有警,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