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486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碎补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骨碎补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骨碎补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骨碎补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骨碎补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碎补丸.docx

《骨碎补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碎补丸.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碎补丸.docx

骨碎补丸

骨碎补丸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骨碎补丸【药物组成】荆芥穗1两,白附子(炮)1两,牛膝(酒浸,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两,骨碎补(去毛,炒)半两,威灵仙(去苗)半两,缩砂仁半两,地龙(去土,微炒)2钱半,没药2钱半,自然铜(醋淬9遍)半两,草乌头(炮,去皮脐)半两,半夏(汤洗7次)半两。

【处方来源】《局方》卷一。

【方剂主治】肝肾风虚,上攻下疰,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手臂少力,腰背强痛,脚膝缓弱,屈伸不利,行履艰难。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酒送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送下。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分骨碎补丸【成分名】骨碎补【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英文名】fortunesdrynariarhizome【性味与归经】苦,温。

入肾、心经。

【功效】补肾,续伤。

【临床应用】1.用于肾虚耳鸣、久泻等症。

本品能温肾止泻,对肾虚久泻之症,常与淮山药、补骨脂等配合应用。

2.用于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

骨碎补不但补肾以坚骨,又能活血以疗折伤,对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常与续断、自然铜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

【处方用名】骨碎补、申姜、毛姜、猴姜(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骨碎补丸《和剂局方》:

骨碎补、荆芥、白附子,牛膝、肉苁蓉,威灵仙、砂仁,地龙、没药、自然铜,草乌、半夏。

治肝肾风虚,筋脉拘挛,骨节疼痛。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

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本草纲目》:

主补肾,故治耳鸣及肾虚久泄,肾主骨,故治折伤,耳痛。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

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覆瓦状叠生在孢子叶柄的基部;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7~13对,宽2~3cm,基部裂片短缩成耳状;叶柄短,有翅。

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在中脉两侧各2~4列,无盖。

孢子期夏季。

附生于树干、岩石上。

主产湖北、浙江。

【采制】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

【性状】根茎扁平条状,常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

表面密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边缘有睫毛,经火燎者鳞片焦灼并有脱落,呈棕竭色,两侧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

体轻,质脆,折断面红棕色,有17~25个维管束排列成环。

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含橙皮甙(hesperidin)、柑橘素(naringenin)等。

【性味】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附注】同属植物中华槲蕨d.baronii(christ)diels的干燥根茎同作骨碎补入药。

【注意事项】宜忌:

阴虚及无淤血者慎服.毒副作用: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口服煎剂引起中毒1例的报告,症状表现为口干、多语、有恐惧感、心慌胸闷.骨碎补丸【医家论药】骨碎补,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本草纲目》)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淤破血之治也.(《本草求真》)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本草正义》)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本草述》)【用药配伍】1、配狗肾,治疗肾虚久泻。

2、配自然铜,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症。

3、配牛夕,治腰膝酸软疼痛,筋骨乏力,筋骨疼痛等。

4、配熟地,补益肝肾,培元固本,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牙痛,目暗不明,腰酸腿软等。

5、配茺蔚子,一寒一温,一行一补,相得益彰,治疗目暗不明。

【炮制方法】骨碎补:

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砂烫骨碎补:

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

《雷公炮炙论》:

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资源分布】①槲蕨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中华槲蕨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③石莲姜槲蕨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

④崖姜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

⑤大叶骨碎补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⑥海州骨碎补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台湾。

【药材鉴定】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

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

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

气无、味淡而微涩。

以粗壮扁平为佳。

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l~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突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l厘米。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

气微弱,味微涩。

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

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

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

质坚硬,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

气微弱,味微涩。

【古籍考证】出自①《本草纲目拾遗》:

"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

或作骨碎布,讹矣。

江西人呼为胡姜,象形也。

""岭南虔、吉州亦有之。

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②《日华子本草》:

"猴姜,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③《开宝本草》:

"骨碎补,生江南。

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闾。

"④《本草图经》:

"骨碎补,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

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骨碎补丸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

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

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

"⑤《本草衍义》:

"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

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

"⑥《纲目》:

庵闾主折伤破血,此物(骨碎补)功同,故有庵闾之名。

""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贸众叶,谓叶如庵闾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化学成分】槲蕨根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还含柚皮苷(Naringin)。

含柚皮甙(naringin)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据中国药科大学周铜水等研究,三萜类化合物有:

何帕-22(29)-烯(hop-22(29)-ene)、何帕-21-烯(hop-21-ene)、何帕-22-醇(hop-22-ol)、羊齿-9(11)-烯(fern-9(11)-ene)、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乙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酮(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one)、正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icacid)及β-谷甾醇等。

【化学鉴定】薄层层析: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

滤液点于聚酰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

1:

1)展开,展距10cm,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柚皮甙斑点(Rf=0.3)显棕色。

【相关选方】①治腰脚疼痛不止:

骨碎补一两,桂心一两半,牛膝三分(去苗),槟榔二两,补骨脂三两(微炒),安息香二两(入胡桃仁捣熟)。

捣罗为末,炼蜜入安息香,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

(《圣惠方》)②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

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

(《雷公炮炙论》)③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

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

共为末,炼蜜丸。

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

(《本草汇言》)④治牙痛:

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

打碎,加水蒸服。

勿用铁器打煮。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⑤治金疮,伤筋断骨,疼痛不可忍:

骨碎补(去毛,麸炒微黄)、自然铜(细研)、虎胫骨(涂酥炙黄)、败龟(涂酥炙微黄)各半两,没药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一钱,以胡桃仁半个,一处嚼烂,用温酒一中盏下之,日三、四服。

《圣惠方》骨碎补散)⑥治打扑伤损:

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

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片帛包,干即易之。

(《百一选方》)⑦接骨续筋:

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

(《泉州本草》)⑧治挫闪:

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

(《闽东本草》)⑨治关节脱位,骨折:

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成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

⑩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

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骨碎补丸【原生形态】①槲蕨,又名:

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

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

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很象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

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

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

②中华槲蕨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

根状茎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

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厘米,宽约0.8~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无毛;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5~13厘米,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

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毫米,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

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

③石莲姜槲蕨,又名:

近邻槲蕨。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

根茎肉质粗肥,横走,密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鳞片,其边缘有睫毛。

叶二型,无毛,营养叶淡棕色,革质,阐卵形,长8~16厘米,宽6~10厘米,羽裂深1/2~2/3;孢子叶柄长8~20厘米,叶片长25~45厘米,宽20~30厘米,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羽状深裂达叶轴;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对略短或不缩短,中部的长12~18厘米,宽1.5~2.5厘米,渐尖头,边缘有疏浅缺刻,网状叶脉明显。

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靠近主脉,无囊群盖。

附生山区树干或岩石上。

④崖姜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

根茎肉质粗厚,横走,密生棕色长条形有睫毛的鳞片。

叶簇生,无柄,光滑,硬革质,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宽15~25厘米,羽状深裂,向下部渐狭,中部以上的裂片长10~20厘米,宽约3厘米,全缘,无毛,先端长尾状渐尖,基部有关节,叶脉明显,网状,网眼有分离的内藏小脉。

孢子囊群生于靠近侧脉的网眼上边和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近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呈断线形,无囊群盖。

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树干上。

⑤光亮密网蕨,详猪毛蕨条。

⑥大叶骨碎补,又名:

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

根状茎粗壮横走,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膜质、棕色鳞片。

叶近生,纸质,无毛;叶柄及叶轴棕色;叶片三角形,长宽各约60~90厘米,4回或5回羽状分裂,顶部渐尖并为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中部以上逐渐变小;小羽片有短柄,连同小羽轴有狭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长的尖齿。

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稍下的弯弓处,或生于小脉分叉处;囊群盖盅形。

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⑦海州骨碎补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

根茎长而横走,密生阔披针形的鳞片,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

叶远生,叶柄硬直,长约10厘米;叶片三角状五边形,长宽几相等,约8~14匝米,4回羽状细裂,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宽各约5~7厦米;末回裂片长圆形,宽1.5~2毫米,钝尖,顶部二裂为不等长的粗钝齿,叶脉单一或交叉,每齿有小脉1条。

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盅状,向边缘开口,成熟时孢子囊突出口外,覆盖裂片顶部,仅霉出外侧的长钝齿。

附生于石山。

折叠编辑本段消痛骨碎补丸【成分名】白附子【英文名】RHIZOMATYPHONII【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

叶基生,1~2年生的有l叶,3~4年生的有3~4叶;叶戟形,长15~35cm,宽7~30cm,先端渐尖,基部箭形;叶柄肥大,半圆形,基部扩大成鞘。

花序柄从块茎生出,圆柱形,内侧稍扁平,绿色,带紫色纵条斑点;佛焰苞先端渐尖,下部管状;肉穗花序长约14cm,雄花在上部,雌花在下部,两者间距约2.5cm;附属器圆柱形,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

浆果红色。

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林下或山沟阴湿地。

主产河南、甘肃、湖北。

采制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用硫磺熏1~2次,晒干。

性状块茎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

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及芽痕。

质坚硬,断面白色。

粉性。

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化学成分块茎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肌醇、粘液质、蔗糖等。

【性味】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疲痰核、毒蛇咬伤。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1、中风口,半身不遂。

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2、风痰眩晕(头痛,胸隔不利)。

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在。

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3、赤白清真斑。

用白附子、硫磺,等分为末,加姜汁调稀,以匣蒂蘸搽。

一天可搽数次。

4、喉痹肿痛。

用白附子末。

枯矾,等分研细,涂舌上,有涎水吐出。

5、偏附疝气。

用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6、小儿慢脾惊风。

用白附子半两、天南星半两、黑附子一钱,并炮去皮为末。

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方变治大人风,止吐化痰。

【制法】生白附子:

除去杂质。

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

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

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周边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

味淡,微有麻舌感。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

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

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

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鉴别】本品横切面:

木栓细胞有时残存。

内皮层不明显。

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侧较大,常环状排列,向中心渐小而少,黏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及周木型。

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12分粒组成,以2~4分粒者为多见。

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针晶长约至97(136)μm,螺纹、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3~6g。

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中药化学成分】块茎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胆碱(choline),尿嘧啶(uracil),琥珀酸(succinicacid),酷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棕榈酸(palmiticacid),亚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三亚油酸甘油酯(linolein),二棕榈酸甘油酯(dipalmitin)。

并含白附子凝集素(typhoniumgiganteumlectin)。

折叠编辑本段治脚膝缓弱【成分名】威灵仙【英文名】RADIXCLEMATIDIS骨碎补丸【别名】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棉团铁线莲(山蓼)ClematishexapetalaPall.或东北铁线莲(黑薇)Clematismanshurica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采集时间】秋季采挖。

【制法】拣净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段,晒干。

【性状】威灵仙:

根茎呈柱状,长1。

5~10cm,直径0。

3~1。

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

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0。

1~0。

3cm;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

气微,味淡。

棉团铁线莲:

根茎呈短柱状,长1~4cm,直径0。

5~1cm。

根长4~20cm,直径0。

1~0。

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部圆形。

味咸。

东北铁线莲:

根茎呈柱状,长1~11cm,直径0。

5~2。

5cm。

根较密集,长5~23cm,直径0。

1~0。

4cm;表面棕黑色;断面木部近圆形。

味辛辣。

【鉴别】本品根的横切面:

威灵仙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黑色。

皮层宽,均为薄壁细胞,外皮层切向延长;内皮层明显。

韧皮部外侧常有纤维束及石细胞,纤维直径18~43μm。

形成层明显。

木质部全部木化。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棉团铁线莲外皮层细胞多径向延长,紧接外皮层的1~2列细胞壁稍增厚。

韧皮部外侧无纤维束及石细胞。

东北铁线莲外皮层细胞径向延长,老根略切向延长。

韧皮部外侧偶有纤维及石细胞。

【性味归经】辛、咸,温。

归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

【药材】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黄褐色,上端残留木质茎基,下侧丛生多数细根。

根细长圆柱形,长约8~16厘米,直径约1~4毫米,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细纵纹。

质坚脆易折断,皮部与木部易脱离,断面平坦,类圆形,皮部灰黄色,木部黄白色。

根茎质较坚韧,断面不平坦,纤维性。

气微弱。

味微苦。

以条匀,皮黑、肉白、坚实者为佳。

主产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山东、四川、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四川所用的威灵仙是地上部分,为干燥的茎叶,茎之表面黑色,有纵沟与节,中空,质脆,易断。

气微、味淡。

同属植物作威灵仙使用的尚有:

①山蓼又名:

绵团铁线莲、黑薇。

根茎呈短柱状,黄褐色,上端残留茎基,下侧丛生细根。

根长4~10厘米,径0.8~1.5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细纵纹,少数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细条状木部;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木部与皮部间常有裂隙,木部类白色,略呈方形。

根茎及茎基部质坚韧;折断面不平坦,纤维性。

气微,味微苦。

使用于东北、华北、山东、江苏。

②小木通,使用于云南、湖南、广西、浙江,参见川木通条。

③柱果铁线莲,又名:

老虎师藤,使用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西。

④毛柱铁线莲,使用于广西、福建、湖南。

⑤单叶铁线莲,使用于广西、江西、安徽、浙江,参见雪里开条。

⑥山木通,使用于广西、江西、浙江、安徽,参见山木通条。

⑦东北铁线莲,使用于东北。

⑧黄药子,使用于江苏、浙江,参见铁脚威灵仙叶条。

骨碎补丸此外,尚有以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使用于陕西,参见金刚刺条)、鞘柄菝葜(使用于甘肃,参见鞘菝葜条)及华东菝葜(使用于山东,参见粘鱼须条)的根茎及根作威灵仙使用。

《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所载的威灵仙,为玄参科植物轮叶婆婆纳,此种威灵仙目前未见使用。

《滇南本草》所载的威灵仙,系菊科植物显脉旋复花,参见草威灵条。

【备注】用于风湿所致的肢体疼痛及脚气疼痛等症,常与羌活、独活、牛膝、秦艽等配伍同用。

用于诸骨鲠喉,可单用威灵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数次含口中,缓缓吞咽。

植物形态藤本。

新鲜茎光滑无毛,有明显的纵行纤维条纹。

茎叶干后变黑色。

羽状复叶对生,粉绿色,光滑;小叶3~5,狭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7cm,宽1.5~3.6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上面沿脉有毛;叶柄长4.5~6.5cm。

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被片一,白色,外面边缘密生白色短柔毛。

瘦果狭卵形而扁,疏生柔毛。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山谷或灌丛中。

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广泛分布两广地区。

采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根茎呈不规则状,长1.5~10cm,直径0.3~1.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两侧及下方有多数细长根。

根圆柱形,略弯曲,长7~25cm,直径0.1~0.3cm,表面棕黑色,有时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

质硬脆,断面木部类方形。

味微苦。

化学成分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头翁素(anemonin)、毛茛甙(ran-unculin)、铁线莲皂甙(clematoside),尚含多种甙元为齐墩果酸的皂甙。

【主治】1、腰脚诸痛。

用威灵仙末,每服一钱,空心服,温酒送下。

又方:

用威灵仙一斤,洗干净,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为末,加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用泡药的酒送下。

2、手足麻痹。

用威灵仙(炒)五两,生川乌头、五灵脂各四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丸盐汤送下。

忌茶。

3、喘咳呕逆,不能进食。

用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共研为末,加皂有水熬膏,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七至十丸,姜汤送下。

一日服三次。

一月后见效。

忌茶、面。

|4、腹中痞积。

用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此方名“化铁丸”。

5、肠风泻血。

用威灵仙、鸡冠花各二两,在米醋二升中煮干,炒为末,以鸡蛋白调作小饼,炙干后再研为末。

每服二钱,陈米汤送下。

一天服两次。

6、痔疮肿痛。

用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

【威灵仙新用妙方】传统认为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三大功效,常用量5~15g。

因其性走窜,药理学证实其还有解除食管、支气管、输尿管、胃及胆道等处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并有较强的消炎止痛作用,因此,临床实践中又摸索出其许多新用妙方。

急性腰扭伤威灵仙20g,当归尾10g,牛膝15g,牛蒡子l0g。

水煎服,日1剂。

一般3~5剂收功。

慢性咽炎、梅核气威灵仙、全栝楼各20g,青蒿、茯苓、陈皮各15g,黄芩、枳壳各12g,浙贝母、竹茹、桃仁各10g,生甘草5g。

水煎服,日1剂。

或威灵仙30g,水煎去渣,加醋、蜂蜜

骨碎补丸各10g,煮沸,分2次服,日1剂。

急性龟头炎、阴囊湿疹威灵仙60g,浓煎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