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479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B [“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

2.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B [材料中的百家争鸣思想学派强调在中国长期存在,墨家失传较早,影响较小,故排除C项;其思想中强调个人修养的是儒家和道家,法家强调法律对人的管理作用,故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影响时间最长,材料中提到在中国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故排除A项;道家的“无为”思想是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

]

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D [“《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的渐趋法制化,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

]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

D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故A项错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战国时期荀子所述,故B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战国时期孟子所说,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是朱熹的主张。

]

5.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论语卷一

经文评语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

[按:

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B [材料认为孔子的论述“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反对神化孔子。

A项强调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B项李贽反对以孔子思想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反对神化孔子,符合题意,正确;C项是康梁利用孔子为变法制造依据,没有体现出反对神化孔子,不符合题意;D项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对孔子的批判,不符合题意。

]

6.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由此可知(  )

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

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

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

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

D [材料体现出宋代皇家画院注重绘画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理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材料中绘画意境相符,故D项正确。

]

7.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

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D [由材料不能推断出火药的广泛应用,因此不能说明当时进入热兵器时代,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南宋之前火药技术是否已经用于军事战争,没有体现出“开始”,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该火炮是否来自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忽放一霹雳砲”,导致“金军大败”,说明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

]

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材料反映(  )

A.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B.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

D.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A [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根据材料“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可以得出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可以得出C项不符合题意;商代尚未出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

9.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

这种“新文化”(  )

A.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C.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D [根据“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可知这种“新文化”属于平民文化,显然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与这种“新文化”不符,故A项错误;注重铺陈排比修辞手法的是汉赋,而汉赋不属于平民文化,故B项错误;根据“新文化形态在崛起”可知此时处于宋代,宋代并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根据“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可知这种“新文化”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

10.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

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

这充分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D [戏剧是一种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曲,开始走向成熟在元曲之前,故B项错误;题干中“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推知反映的是维护君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和君权的卫道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

]

11.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

立法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但自然则要求人人平等,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

这表明智者学派(  )

A.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

B.反对雅典的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

C.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

D.论证了“天赋人权”的核心价值

A [由材料内容“自然则要求人人平等,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说明智者学派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蕴含着自然法思想,故A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智者学派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智者学派认为人与人不平等不是源于自然,说明他们倡导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材料中智者学派仅从自然法的角度认为人人平等,但未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故D项错误。

]

12.著名思想家但丁(1265-1321)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

马尔西略(约1275-1342)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

这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

C.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D [材料中并没有对民主追求的任何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但丁和马尔西略既非宗教改革家,其两人所倡导的都是“王权高于教权”而非“教权高于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论及的是政教分离及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与“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论及的是政教分离及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要建立主权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

]

13.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写道: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

”下列选项不能为此佐证的是(  )

A.宗教改革改造了西方人的信仰

B.宗教改革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

C.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D.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 [由题意可知文艺复兴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用“因信称义”代替“因行称义”,从而改造了信徒的信仰问题,因而造成社会性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政治运动,因而不能体现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与特权,因而造成了社会性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强调信仰的自主性、独立性,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14.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

”这些宗教观点(  )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B [根据题干可知,该材料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而不是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的表述可知,该宗教观点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这样就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从而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故B项正确;题干是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而不是强化了其权威,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故D项错误。

]

15.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

这说明启蒙运动(  )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C [题干反映启蒙运动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但不能就此说明启蒙运动起源于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一场文艺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说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大量的文艺作品,在上层社会宣传启蒙思想,还通过大量印刷报刊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和接受启蒙思想,由此可知,启蒙运动认识到了普通群众的力量,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不是浪漫主义,故D项错误。

]

16.有学者描述说:

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

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此描述旨在强调(  )

A.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B.牛顿定理对其他自然学科的影响

C.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D.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

C [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代,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牛顿定律与其他自然学科的关系,故B项错误;牛顿定理推动人类认识社会的变化,故C项正确;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故D项错误。

]

17.西方科技史专家丹皮尔指出:

伽利略“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

”这里的“真正方法”(  )

A.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B.为“日心说”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C.奠定了近代科学实验的基础

D.成功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了总结

C [哥白尼的“日心说”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故A项错误;“日心说”出现在伽利略成就之前,B项不符合逻辑,错误;伽利略“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奠定了近代科学实验的基础,故C项正确;牛顿力学成功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故D项错误。

]

18.“什么是生命的法则?

他开始思考所有生命为求生而奋斗的背后动力:

物种要想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兴盛就得进化,否则就得灭亡。

”这一理论(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重新觉醒

B.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创世说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科学回答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B [人文精神的重新觉醒指的是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生命是自然进化而来,故B项正确;生物进化论是在1859年提出,故C项错误;科学回答了时空的本质属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

]

1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写道: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这反映了郑观应的思想(  )

A.发展到政治实践阶段

B.打上了“中体西用”的烙印

C.对西方宪政认识肤浅

D.本质上属于儒家的民本思想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维新思想仅是提出了君主立宪的设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这是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政体停留在一些表面的认识,故C项正确;早期维新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范畴,故D项错误。

]

20.在陈独秀看来,“儒者三纲五常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源”,“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就是“忠、孝、节、义”,“伦理道德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材料反映出陈独秀(  )

A.主张伦理道德革命 B.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C.主张变革政治学术D.以立宪反对君主专制

A [根据题干信息“伦理道德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得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

21.1894年11月,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其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其宗旨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不仅包含汉族,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B.孙中山民族思想实现新的超越

C.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各族人民反抗满清统治的愿望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仅指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思想,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思想成熟,故A项错误;从“‘中国’主要是指汉族”到“‘中华’不仅包含汉族,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可知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实现了新的突破,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C项错误;从“中国”到“中华”的转变只是表明孙中山个人“民族观”的变化,故D项错误;]

22.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他们”的作品(  )

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C [根据“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光色变化”“发挥光色原理”可以判断“他们”的作品属于印象画派美术作品(强调光和色的作用),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A项错误;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B项错误;印象画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故C项正确;表现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D项错误。

]

23.“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曾经哀叹中世纪是理智的谬误时代,而他们却怀着尊敬甚至留恋的心情去看待以往的年代,从中找到一种富有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东西,或者是寻觅到在当代已经看不到的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

”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

A.浪漫主义者B.批判现实主义者

C.现代主义者D.革命现实主义者

A [浪漫主义追求个性解放,既揭露现实,又憧憬未来,体现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想象力丰富,注重心理描写。

依据材料“从中找到一种富有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东西,或者是寻觅到在当代已经看不到的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可知,反映的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故选A项。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故排除B、C、D三项。

]

24.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

该指示(  )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B [本题考查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A项错误;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指示,有利于学术的繁荣,B项正确;毛泽东的历史阶段划分已经不被使用,C项错误;革命史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

25.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

A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故选A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

“小学、大学如何?

”曰:

“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并说出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即可,材料“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体现了三纲;材料“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材料“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

(2)问,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朱熹主张“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可知,小学养性,大学穷理;第二小问“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

第(3)问,第一小问“时代特色”结合材料“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可知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批判君主专制;第二小问“重要原因”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表现回答即可。

答案:

(1)主张:

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

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区别:

“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

(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命题: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答“格物致知”即可得分)

(3)时代特色:

批判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重要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强化或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

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专制国家里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个别的帝国。

那里的教育主要是教人怎么样相处:

“为人只讲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所以范围是很窄狭的;只是把恐怖置于人们的心中。

三分不痛不痒的真话与七分结结实实的假话结合得天衣无缝。

这种教育把一些极简单的宗教原则当知识置于人们的精神中而已。

在那里,知识招危险,竞争足以惹祸;至于品德,亚里士多德不相信上述品德是属于奴隶的。

这就使这种政体的教育范围极为狭窄。

因此在像中国这种国家里,儒家教育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等于零的。

它不能不先剥夺人们头脑中应得的一切,然后再给人们一点点的东西;不能不由培养坏臣民开始,以便培养好奴隶。

——孟德斯鸠论儒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关于中国形象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该观点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6分)

解析:

(1)问中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得出中国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精神,根据材料一“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

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得出中国政治制度融政治与道德于一体,是开明君主制的典范;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及材料一中“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得出批判法国当时封建专制的理论需要;根据材料一我们可知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与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而没有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得出对中国儒学和政治缺乏全面认识。

(2)问中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和材料二“在像中国这种国家里,儒家教育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等于零的”得出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批判儒学;第二小问相似点,尽管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儒学持对立的态度,但我们只要从他们的阶级立场和根本目的方面思考即可得出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1)观点:

中国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精神;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