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399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经济学基础.docx

第1章经济学基础

第1章经济学基础

在深入学习本课程之前,很有必要化一定的时间来了解经济学的基础。

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

两重性:

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

从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可以知道,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企业的发展(60自行车、手表、缝纫机,70――冰箱、彩电、洗衣机,80空调、音响、摄像机,90以后汽车、洋房、数码),这种变化,使得企业发展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问题的产生于资源的稀缺性,必须对此进行选择,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利润现值总和的最大化

第一节基本经济问题

任何社会以及经济制度都面临共同的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

实际上是关于企业产品决策的问题。

生产品种、生产多少、在什么时间和地点进行生产。

经济学的目标:

用稀缺的资源去生产人们非常需要的物品,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在经济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应该用这些资源来生产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样的劳务,避免生产人们不太需要或完全不需要的产品。

生产是将投入转为产出的活动

投入又被称之为资源。

资源分为四种类型:

(1)土地:

又称自然资源,指狭义的土地、森林、矿藏、河流等一切自然资源。

(2)劳动:

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3)资本:

资本货物(或资本品),指人类所生产出来的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一切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的总称。

(4)企业家才能:

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总和,简称为“企业家”或“管理才能”。

以上四种称为“生产四要素”。

投入、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经济学中是等义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生产也是资源配置的行为及其过程。

资源配置:

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

主要有两种方式:

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生产的结果是产品,如果经过市场交换,称为商品。

在经济学上,对“商品”和“产品”有严格划分界限,即只有经过市场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但现在西方经济学的原版教材中,它们是等价的,消费者自产的产品中隐含着机会成本。

商品表现形式为货物和劳务。

从形状上看,分有形和无形。

有形如汽车、房子等

无形如教育、餐馆招待等。

从价格上讲,商品一般大于0,

等于0为免费商品→空气,

小于为有害商品→副产品污染

严格讲,资源被区分为“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前者价格一般大于零,后者的价格一般等于零,如空气。

商品亦称产出,与“投入”相对应。

消费:

使用货物和劳务、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便是消费。

2、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包括:

由谁来生产,用什么资源来生产,用什么技术来生产,用什么组织形式来生产。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的问题。

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都决定了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

为使效率达到最高,应该选择合适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

厂商选择的生产方式受什么因素约束,不同的国家在生产方式不同,如我国北方每个农户耕作10—20亩,而澳大利亚则上万亩。

尽可能使各种产品在数量上与各自的需求量保持一致。

数量过多的产品会出现积压,过少的产品则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没有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求的目的。

3、为谁生产。

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说这个社会产生的财富,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分配。

如果分配方式合理,多数人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否则,可能只有一部分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有一部分产品和资源严重闲置,而另外一部分人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质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宏观经济学)。

指谁来享用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就是该生产出来的商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

商品的分配→收入→高→消费多。

4、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通过合理配置来解决。

合理配置的标准是:

在各个产品的生产上,既不存在资源的闲置,也不存在资源的紧缺。

实现合理配置,首先就要在量的比例上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实现有效利用。

实现了有效利用,也就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解决“怎样生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公平分配。

因为“为谁生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分配问题,只有通过公平的分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地利用资源。

第二节经济体制对以上三大问题的回答

三大问题→共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解决方式不同。

主要了解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s)分为四种类型:

传统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1、传统经济(traditionaleconomy):

有时称“习惯性经济”customaryeconomy。

指生产方式、交换、收入分配都遵循其习惯的一种经济。

或者是由世代相传的传统所决定。

古代的埃及和今天的印度具有传统经济的部分特征。

经济活动让位于宗教和文化价值观。

2、计划经济(plannedeconomy):

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初都选择了计划经济,有时也称社会主义经济(socialisticeconomy),“指令性经济”(commandeconomy),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

所有的决策都由中央(地方)计划决定。

3、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

自由放任型经济(laissez-faireeconomy)

自由企业经济(freeenterpriseeconomy)

有时也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capitalisticeconomy

对市场经济我们要了解四个方面:

第一、定义:

有两种观点:

1、在这一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主要问题,是由市场中的个人和企业的行为来回答,而不是由政府的行为来回答的。

2、在这一经济中,有关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

“主要地”,这也就是说不是完全的。

完全的或纯粹的市场经济就像完全的或纯粹的计划经济一样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从以上可知: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种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问题是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所决定的。

利润=总销售收入—总成本之差。

企业是按照消费者需求来生产的市场上的商品。

消费者选择购买某种商品,就是用货币投了这种商品及其生产者的一票,同时,消费者的货币又成为企业支付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来源,因此,企业总是受利润的驱动来解决生产问题。

2、企业间的竞争决定着如何生产的问题。

价格机制。

对生产者来讲,迎接价格竞争,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用最为有效的生产手段使成本极小化。

3、为谁生产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决定的。

要素市场的供需联合决定了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它们被称为生产要素价格。

将所有的要素收益加总使得到总收入,因此,人们的收入分配取决于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以及要素的价格。

市场经济是一个精巧的机制,协调着人们之间,活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行为

第三、市场机制中最重要是价格体系

市场的定义:

市场是某一商品的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一种安排。

者说市场是联结某一特定货物和劳务买者(需求者)和卖者(供给者)的一种制度或机制。

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机制或制度

市场机制中最重要是价格体系。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协调着人们的活动。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苏格兰,斯密出生不久,在海关当监督员的父亲就去世,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直至他母亲1784去世。

斯密一生受母亲影响,一生未曾婚娶.

14→英格兰格拉斯哥大学,17→获得学位,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

之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巴利奥尔学院学习6年,这种经历使它终生保持一种古典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倨傲态度。

回到苏格兰,他在一些大学作了一系列成功的讲学

1751→被格拉斯哥大学聘为逻辑学教授。

不久,又被聘为更具威望的哲学教授。

1763年辞去教授职位。

在这段时间,作为私人教师到欧洲进行教育旅行。

在法国度过了3年时间,认识了当时的一些重要学者,如魁奈,杜尔哥,让雅克,卢梭和伏尔泰。

1766年返回英国,退休居住在柯卡尔迪。

斯密的学术成就

1759年道德情操论,1776年撰写《国富论》(国民财富性及原因研究),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尽管内容包含了历史、政治理论、哲学,甚至包括了人类学。

最初5册书,但出版是两卷本。

书中主要对劳动分工、商品的自立价格和市场价的区别,价值论和分配理论。

发表二年后,被聘为苏格兰关税委员,主要稽查走私,其实,在《国富论》中,他一直赞美走私是一种对抗“不自然”立法的合法抗议行为。

1790年斯密去世,在去世之前他亲自监督焚烧了几乎所有自己未发表的手稿,多达16册手搞之多。

价格所具备的二大功能:

(1)价格提供了信息

价格高低→反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为消费者、生产者以及中间商提供了各自所需的信息。

(2)价格提供了激励

信息+企业的利润动机→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

价格机制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如果价格扭曲,便会资源误置。

“寻租理论”,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会造成凭借权力取得“租金”即“非直接生产性利润”,

寻租可以是合法的,如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

非法的如权钱交易。

(又称为“看不见的脚”)。

无论是合法还是非法,共同特征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实际上寻租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第四、市场成功与市场失败

市场成功:

如果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其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市场失败:

单纯的市场调节可能会出现缺乏效率的情况。

它是反对单纯利用“看不见的

手”来调节经济,而赞成政府在其失败领域进行有效的干预的一种理论。

市场失败的原因:

市场有可能是垄断的,或者为寡头的,可能存在着外部性,可以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等……

4、混合经济:

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

萨缪尔狲在界定该名词的前提是以私有制为背景。

如果撇开所有制,各个国家都是在某一种程度上的混合经济。

市场经济与混合经济是二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

混合经济在某一种特定场合下使用,强调其中含有政府干预。

5、政府的经济目标

----充分就业,希望没工作的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工作。

失业→资源的闲置和无法

弥补的浪费

---稳定的价格水平,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效率:

提高经济效率可以使得相同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公平的收入分配:

避免收入分配的两级分化,社会动荡

-----经济增长: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

第三节经济学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1、几个重要概念

1)、稀缺: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

-----欲望的无限性

人的欲望(即人的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它包括物品、劳务、娱乐、旅游和某种环境等。

人的欲望是不断提高的,无限的。

中国有句古语:

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

人的需要是由低级→高级,需要也表现为不同层次。

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以及感到所处环境不安全的人,也就不能表现出对高层次的需要,当一个需要满足后,情绪中下一个较高水平层次的需要便支配人们的意识功能。

虽然,一般情况下,同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对同一种特品的需要是有限的,离开了一定时空的限制,人们的需要或欲望则是无限的。

----资源的有限性

相对于人类社会无穷欲望实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来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稀缺性从一方面看是相对的,就是说,它不是指生产的各种物品的绝对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物品也是有限的。

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绝对的,资源相对不足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时期,在落后的原始社会或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资源稀缺性,现今社会的各个国家资源稀缺性都存在。

因此,资源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资源的稀缺性。

一个富翁拥有近乎无限的购买力,因而一般商品和劳务对他不构成稀缺性约束,但他仍受到时间的这一稀缺资源的约束。

经济学家把资源按是否支付代价来划分为:

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与非经济资源和经济资源相对应。

自由物品也称为自由财货,是指非常丰富的、人类可以自由地、免费地使用的资源,如空气和阳光等资源,人类可以不费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这种资源不属于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稀缺性范畴。

经济物品也称为经济财货,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才能使用的资源,即有价格的资源。

在当代社会里大多都是这种资源,他们存在着稀缺具有相对不足的特点,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

经济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的。

人力资源的多少受人口数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数和劳动时间量的限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量与生产物品量成正比。

物质资源包括天然资源(如土地、原始森林等)和经过人类加工过的资本品(即机器、设备)。

当然,自然界并不吝啬,宇宙是无限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知识掌握的角度,资本品的创造和使用程度也同样如何。

所以,在一定时期中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人们的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法则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要的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它导致稀缺。

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2)、选择行为:

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

稀缺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现实,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节约的学问。

没有稀缺性,便没

有经济学。

如果任何行为都由外在因素给定,对于主体而言没有选择可能性,那就没有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行为的科学。

由于稀缺性,导致选择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对现有的资源的使用去向作出选择。

选择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它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

不存在稀缺性,便没有必要选择,也没有必要去节约。

从这个意义上说:

经济学就是一门关于如何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

生产X,或者Y;收入有限,购买A或是B。

时间有限,决定做S,或是T。

3)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

选择,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实际上被称为资源配置的问题。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

这里的有效是指“有效率”,而不是“有效果”。

“有效果”是就事物发生了行为主体希望的变化结果而言的,它没有包含通过支付了什么代价获得这一结果的内涵。

“有效率”则不仅包含通过支付了什么代价获得这一结果并且付出了一定的成本。

“有效果”≠“有效率”,如果机会成本过高,一个有效果的决策可能是缺乏效率,由于资源是有稀缺性,又由于人们具有行为选择性,因而必然会发生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来地进社会福利的问题。

4)机会成本:

衡量最优化的标准是机会成本

实际上:

选择的原则是最优化,衡量最优化的标准是机会成本。

当我们决定生产某种产品来满足某种欲望的,就必须放弃另一些产品的生产和其他欲望的满足。

开商店获利2万元

10万元

开饭店获利3万元

炒股票获利3.5万元

期货获利4万元

10万进行期货——放弃的是2、3、3.5万元,放弃的最好的用途是炒股。

所以,在期货投机时,其机会成本→放弃炒股票

机会成本定义,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途径。

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

不是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观念上的成本和损失。

——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选择也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

当然你的选择也会给别人带来机会成本。

卡拉OK→得到享受→放弃宁静→给别人得不到宁静。

别人被迫放弃的宁静就是你这种选择给别人带来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进行期货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炒股票而不是开商店和饭店。

机会成本→所有选择中→次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或者说是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

2、生产可能性曲线

通常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前沿,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说明以上“稀缺→选择→机会成本”。

假设

1、固定的资源。

在一定时点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2、充分就业。

在现有生产过程,所有的生产要素(前面介绍过的四种资源)均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不存在着资源的闲置。

3、生产技术。

在考虑问题的时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4、两种产品。

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黄油和枪炮,分别用x和y代表。

现有的资源可以全部用于生产枪炮(y),或全部用于生产黄油(x),或者生产x和y的某种组合。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假定某一经济的产量组合如表1.1所示。

黄油和枪炮的生产可能性组合

产品类型

可供选择的产量组合

A

B

C

D

E

黄油(x)(亿公斤)

0

1

2

3

4

枪炮(y)(万)

10

9

7

4

0

将上述各种生产组合(A、B、C、D、E)在图中描点,并做连线,便得到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

它是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所有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

它是在以上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斜率为负它一般凹向原点,隐含着成本递增法则成立。

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有效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如W点)表明在现有假设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组合,内点(如H点)则表明缺乏效率。

从图上看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

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

图中的W点便代表着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组合。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是生产A点,还是E点,或者其他点?

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

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第三,选择就要付出代价,选择就有机会成本。

假设该经济开始用其全部生产要素生产A点(即x=0,y=10),而从A点移到B点(即x=1,y=9),这样,增加一个单位的x的产量的机会成本便是一个单位的y的产量。

再如,从C点(x=2,y=7)到D点(x=3,y=4),这样,增加一个单位的x的产量便意味着要放弃3个单位的y产量,因此,这时增加一个单位x产量的机会成本(简称x的机会成本)便是3个单位的y产量。

由此可见,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点的斜率就代表着在该产量水平上x的机会成本,其斜率为负表明要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势必要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第四,具有凹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递增法则”。

它是指随着黄油(x)的产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黄油产量所需放弃的枪炮(y)产量呈递增的趋势,或者说,黄油的机会成本随其产量的增加而递增。

为什么成本递增法则能够成立呢?

关键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资源并非完全适应于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即资产专用性。

比如,教授和木匠在生产能力方面就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

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便反映了这一特征。

如图1.2所示,从E点到D点,意味着让那些最适用于生产枪炮y的资源转向生产枪炮,从D点到C点其次,从C点到B点再其次。

因此,每放弃一个单位的黄油,所能增加的枪炮呈递减的趋势,分别为4、3、2、1反过来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黄油,所需放弃的枪炮产量呈递增的趋势,分别为1、2、3、4这也就是说,随着黄油产量的增加,生产可能性曲线变得愈来愈陡(即斜率的绝对值愈来愈大K=0----900),这也就是机会成本递增的图像表述。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也许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成本递增法则。

假定一个人的时间可以分解为“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由于时间有限,工作时间的增加意味着休闲时间的减少。

工作时间愈长,所要放弃的休闲时间也愈多。

在给定某一个时点上,增加每一个单位工作时间的机会成本会愈来愈大,比如休息时间减少可能伤害身体,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可能会伤害友情,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减少可能会伤害家庭。

如果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这就意味着随黄油产量的递增,其斜率变得更为平坦,即黄油的机会成本愈来愈小,这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相悖。

当然,如果资源能完全适应于生产黄油和枪炮,或者说,资源具备完全适应性,那么,机会成本便为一常数。

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为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了。

第五,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

如果在现有的假设条件下,某一经济在H点生产(见图),隐含着两种可能性;其一,资源出现闲置;其二,没有达到现有的技术水平。

这两种情形都说明该经济没有实现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

某种资源配置是有技术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的同时不可能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的话。

比如说生产可能性曲线的B点,它首先隐含着某种资源配置的格局。

现在要改变这种格局,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黄油,同时将更少的资源用于生产枪炮,即从B点到C点移动,这时增加了黄油的产量,同时又减少了枪炮的产量,或者说,没有发生以下这种情况,即增加黄油产量的同时没有减少枪炮的产量。

因此,B点是有效率的。

更确切地说,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隐含着资源配置是有技术效率的。

这一效率的定义是由意在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术效率亦可被称为帕累托效率。

换一个角度可以说,某种资源配置是没有技术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的同时有可能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的话。

假设某一经济的产量组合以H点为代表,现在改变目前的资源配置的格局,使得经济从H点(见图1.2)到E点,它表明可以生产更多的黄油,而同时又不减少枪炮的产量。

因此,H点便为无技术效率点,更确切地说,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资源配置是没有技术效率的。

从没有效率的点到有效率的点的演进被称作为“帕累托改进”。

如果帕累托改进不存在,便实现了效率;如果帕累托改进有可能,便没有实现效率。

第六,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

比如,资源的数量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会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方移动,代表着经济增长。

第四节经济学方法论的问题

经济学在论证其核心内容时,做了如下假定:

----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

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就是以利己为动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泛指一切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且能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的人。

“恶本好利”:

厌恶成本,希望在取得一定利益时成本尽可能小;“好利”是希望在既定成本下所得到利益尽可能大,即利用一切(包括市场信息在内)机会来寻求最大利益的人。

-----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人

熟知市场上的全部行情,以及与商品有关的知识,如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全部商品的价格、性质、质量、特点均有充分了解,知道自己对一切商品的爱好程度等。

-----资源的假设

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都是稀缺的

-----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假设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上述前提假设是建立在产权界定明晰基础上的,若不明晰,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个人理性配置资源只会造成经济、社会秩序的紊乱,因产权界定不清不仅会出现分配不公,还会形成以强凌弱,掠夺资产的行为。

在以上假定条件下,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三大基本动机:

1、努力去理解和解释经济事件

2、极力去预测未来的经济事件

3、如果能够解释和预测经济事件,则会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