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438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

2018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计48分)

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君主专制导致君主无能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指出:

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这种状况是由嫡长子继承制“立长不立贤”的弊端造成的,故选A;B、C两项答案基本雷同,可同时排除;D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君权流于“象征化”无关。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B.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D.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国君给以粮食和钱币作为官吏的俸禄;国君用玺、符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国君的权力加强,故是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C项正确。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变革的信息,排除A。

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

C.王侯拥有高贵的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以文景时期为界,王侯墓风格由“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转变为“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发展和政治稳定。

A不是原因,是表现。

B片面,C不是“转变”的原因,因为“转变前后”王侯的政治地位都是高贵的。

4.有学者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强调

A.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作者认为唐朝伦理纲常破坏,导致藩镇割据,因此作者意在强调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C项正确;七国之乱属于汉朝地方反叛中央事件,与材料唐代不符,排除A;传统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极大破坏,与材料唐代不符,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盛使儒家思想的冲击,与材料唐代不符,排除D。

所以选C

点睛:

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史论。

本题主要把握好历史事件的时间即可,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唐代”“君不君,臣不臣”,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历史学是“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

“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其言论意在

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

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可知,该学者反对用佛道文化“易中国之人……易中国之道”,冲击、取代“中国”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石介认为,佛教来自西方、道教来自胡人,不应让佛道思想冲击中国之道--儒家学说,故C项正确;材料“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体现了石介维护儒家传统的一面,故D项错误。

6.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置庄田,招佃农,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朝时期佃户租种土地可以自主选择,故A项正确。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

租佃经营开始于土地私有制确立时,不是宋代,故C项排除。

民间赈济不是地主的义务,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租佃制

7.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

“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

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反映清朝

A.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B.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孔毓璞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也体现了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设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不能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

8.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原因往往最根本,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故A项正确。

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排除。

民主思想传播在鸦片战争之后19世纪末期,故C项排除。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

9.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答案】B

10.郭嵩焘(1818年-1891年)是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他在位时不仅积极研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点。

然而其主张却不容于当世,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B.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艰难曲折

C.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D.中西隔绝影响了国人的认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主张因为积极研究和肯定西方政体,背上“汉奸”的骂名,体现了其主张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批判,实质上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道路的曲折,故B正确。

材料信息与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无关,排除A。

材料涉及郭嵩焘肯定西方政体的优点却被受到批判,与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无关,排除C。

D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西学东渐,排除D。

所以选B

点睛:

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

一是郭嵩焘因为其积极研究和肯定西方政体,背上“汉奸”的骂名;二是“本质”反映了西学在中国传播遭受曲折。

11.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A

【解析】材料提到,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即下一步是建立正式政府和正式宪法,故A项正确;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不属于本质,故B项排错误;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未突出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12.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教育的核心

【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写道‘共和国……人人平等……大总统……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C项正确;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B、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3.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B.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C.强调思想启蒙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答案】C

【解析】1916年正值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B项错误;“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错误。

1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开始重要的战略转变。

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

A.决定发动农民运动B.与新的反革命势力作斗争

C.放弃了攻打城市的目标D.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B

【解析】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体现出中共与国民党的对立,说明当时与新势力的斗争,故B正确;大革命时期已经发动农民运动,故A错误;放弃了攻打城市的目标是秋收起义之后,故C错误;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时期,故D错误。

15.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B.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C.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D.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37年”、“1938年”的时间可知是抗战时期,《红星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和影响,而《西行漫记》这一名字则削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强调,减小了因国共之间的纷争而产生的发行阻力,有利于该书在中国更好的发行,排除B,A项正确。

遵循新闻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