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339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docx

测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

1.适用范围

本《管理手册》是依据GB/T19022—2003(idtISO10012:

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和JJFlll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并结合本公司计量工作实际情况编写。

本手册为实施******计量检测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纲领性文件,适用于本公司:

a)是本公司开展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

b)对公司生产、检验全过程计量工作提出管理要求;

c)为******计量检测体系的评审提供依据;

d)展示******计量检测体系的保证能力。

本手册规定的要求,适用于******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包括的所有过程。

2.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

2.1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手册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手册的条文。

本手册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将探讨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

GB/T19022-2003(idtISO10012:

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GB/T19000-2000(idt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JJF100l-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11l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2.2术语、定义

本手册采用GB/T19000-2000(idt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22-2003(idtISO10012:

2003)《质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VIM:

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中的术语和定义。

2.2.1测量管理体系: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即所需的组织、结构、过程、程序和资源)。

2.2.2计量要求:

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规定提出的测量要求。

注1:

这些要求通常是由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组织自身需要确定的,并体现在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过程的运行特性上。

注2:

计量要求可从规定的产品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测量设备要求中导出。

2.2.3顾客:

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示例:

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

注:

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2.2.4顾客的要求:

它代表了市场的需求、政府和法律的要求、所有内部和外部用户的意见;主要体现在:

对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产品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合同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公正性的要求,还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模拟市场时的相互要求。

2.2.5测量过程: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2.2.6测量过程控制:

对从测量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监视和分析,连同纠正措施,以便使测量过程连续地维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

2.2.7测量设备: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2.2.8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

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

计量确认包括:

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2.2.9计量器具的检定: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和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或出具检定证书。

我国规定的强检项目:

(1)两大类:

社会公用;企事业单位作为量值传递用的最高标准。

(2)四个方面:

贸易结算;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医疗卫生。

2.2.10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1:

校准结果既可赋予被测量以示值,又可确定示值的修正值。

注2:

校准也可确定其它计量特性,如影响量的作用。

注3:

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

2.2.11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2.2.12测量准确度(精密度):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约定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2.2.13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值的真值。

2.2.14标准物质:

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特性,用以校准测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给定材料赋值的物质或材料。

注:

参考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液体或固体,例如:

校准粘度计用的水,量热计法中作为热容量校准物质的蓝宝石、化学分析校准溶液。

2.2.15计量职能: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控制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规定职责权限的功能。

3.质量方针、目标

3.1质量方针:

公司建立的计量检测体系应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3.1.1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计量需求是定量的,必须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资源、过程和活动。

3.1.2根据法律、法规、顾客及公司要求确定的计量要求:

3.1.2.1确定这些计量要求所涉及的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3.1.2.2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作和得到控制所需要的准则和方法;

3.1.2.3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3.1.2.4监视、分析这些过程,确保所有的测量设备经过确认;

3.1.2.5实施必要的措施,以期使这些过程受控并持续改进。

3.2质量目标:

3.2.1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而影响正常生产;

3.2.2按照允许的时间完成所有的计量确认;

3.2.3不存在不清晰的计量确认记录;

3.2.4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所有计量技术培训。

3.2.5以高效的工作效率为目标,各类测量工作的及时率必须达到98%,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24小时。

4.计量检测体系

4.1组织机构

4.1.1公司计量网络图

 

4.1.2计量管理和技术机构网络图

 

4.2计量检测体系总要求

******依据GB/T19022-2003(idtISO10012:

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和JJFlll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的要求建立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予以持续改进。

为了实施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应做到:

●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确定体系范围和内容,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计量检测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

其中的测量过程应受控,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控;

●计量检测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持续改进。

4.2.1文件要求

4.2.1.l总则

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体系的第一层文件:

管理手册。

包括文件化的体系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等,见“4.2.1.2”,是计量确认体系中的纲领性文件;

b)体系的第二层文件:

程序文件。

针对ISO10012:

2003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公司计量管理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执行程序,对实施计量管理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和活动进行描述,且具有可操作性;

c)体系的第三层文件:

作业性文件。

针对各个具体活动的操作而制定的管理性、技术性细节文件,是对第二层文件的补充和细化,以确保体系运行过程的重要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如作业指导书、检验规程、操作方法、各类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及其它与计量检测有关的外来文件等;

d)体系运行所形成的记录规定(见“4.2.1.4”);

e)体系文件可以采用任何载体,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

f)体系文件的基本要求:

●系统性:

文件各个层次之间要层次清楚、接口明确;

●符合性:

要符合ISO10012:

2003标准的要求和本公司计量管理实际,充分将标准与实际相结合,所使用的术语应与国际标准或通用的规范中的解释相一致;

●适宜性:

文件要适合本公司的性质、规模、资源等情况,要随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体系文件;

●有效性:

文件要便于理解和执行,要关注体系运行效果,是否产生明显绩效;

●权威性:

文件已经批准发布即成为必须执行的法规性文件,也是审核的依据之一。

4.2.1.2管理手册

a)本手册以ISO10012:

2003标准的结构为主,结合本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编制和保持;

b)手册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使用和修订的控制执行《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

c)手册的内容包括:

●计量检测体系的范围、方针和质量目标、企业的一般信息;

●本公司计量检测体系的组织机构,应遵守的体系要求;

●对计量检测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能反映出本公司检测体系的总体框架和思路;

●规定出各职能、各层次的职责和权限。

d)本手册提供了“支持性文件”第二层文件的查询途径,并在手册附件中给出了《计量检测体系程序文件清单》。

4.2.1.3文件控制

为有效控制体系文件,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为现行有效的版本,本公司制定并保持《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a)文件的控制范围

企划部负责建立并监督《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控制程序》有关规定的执行,

对文件编写、审核、批准、发布、修改、分发和作废等做出具体规定。

b)文件的审批、评审和标识

●所有体系文件发布前应得到授权人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

●管理手册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发布,程序文件由企划部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布;

●企划部应根据体系运行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公司一、二层体系文件进行一次全面评审,作业性文件的评审由各部门根据活动、作业流程的变化而及时组织评审,因评审或其它原因对文件进行修改时,文件发布前应再次批准;

●文件的编号和标识按《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以确保文件清晰,易于识别。

c)文件的更改

●体系文件的更改由企划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做出相应的修改;

●文件更改后应在《文件更改一览表》上注明更改日期、更改原因、更改后生效时间、更改后版次状态和更改前后的内容等;

●更改后的文件履行审批手续后按原文件发放程序进行发放,同时收回旧版本文件或由各部门标识保存,以防误用。

d)文件的发放、回收、销毁、保存、借阅:

●各体系文件使用部门按企划部批准的发放范围进行文件的发放,并确保与体系运行有关的关键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版本的文件;

●文件的发放应填写《文件发放登记表》

●作废文件应从使用场所收回并及时销毁,若因任何原因而留用作废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加以适当的标识;

●网上公布/更新有效的受控文件清单,防止使用过期或作废的文件;

●文件的借阅应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

●外来文件由各文件对口主管部门收录、审批和发放,各部门按《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管理;

(e)支持性文件

《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4.2.1.4记录控制

为规范体系运行记录的管理,为体系运作提供证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并为体系持续改进提供分析依据,质检部负责建立并保持《计量检测体系记录控制程序》(LYCX/JL-04),对记录的标识、检索、保护、保存、保存期和处置进行有效的控制,来自供方和相关方的记录也应成为管理记录的组成部分。

a)记录的种类和保存形式

●记录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术性记录包括:

测试报告、校准报告、测试记录、校准记录、测量设备运行记录、产品校验报告、鉴定报告,以及产品检验的各种记录等;

另一类是管理记录如:

内部审核报告、管理评审报告、计量要求评审报告、有关法律法规信息以及体系运行的各种表格记录等;

●记录的保存有文字记载、电子媒体。

b)记录的管理

●计量员负责计量记录的填写、收集、标识、归档、保存和处理,填写记录应字迹清晰、标识明确、内容完整、真实、日期明确、签名齐全;

●原有或正执行的规范性记录,按照已使用名称和编号准则作为记录的标识。

新增加或尚未执行的记录表格的编号按《计量检测体系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记录的登记和归档应便于查阅,并避免损坏或丢失;

●记录应规定保存期限,本公司记录保存期限见《计量检测体系记录控制程序》附表

c)支持性文件

《计量检测体系记录控制程序》

4.2.2计量检测体系法制要求

4.2.2.1总则

计量检测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规章和技术法规规定的要求。

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4.2.2.2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需要使用计量单位的,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标注产品标识;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国际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适用法定计量单位。

4.2.2.3计量人员

●通过对本公司计量检测设备检定人员,测试、试验、修理人员,化验分析人员,计量专、兼职管理人员和计量确认体系审核人员等计量人员的管理,有效地发挥其测量保证作用,建立起一支技术水平高、有经验、有能力、会管理的计量人员队伍,保证本公司计量体系各项工作有效实施。

●计量检测人员必须经上级计量主管部门考核并取得计量证书后,方可进行计量检定、校准工作,无证人员不准从事计量检定和出具捡定合格证书。

●对计量确认体系进行审核的人员,除符合体系审核要求所具有的学历、水平外,还应参加有关体系审核员考核并取得由计量专门机构颁发的计量确认体系审核的内部审核员证书。

●各部门计量专、兼职管理人员根据各项计划及时将需参加培训对象名单通知培训对象本人,并限期到培训地报到。

●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全过程,有考核要求的,应参加考核,工会应对每个培训对象建立培训档案。

●外出培训人员回公司后应将考核成绩向领导汇报,并存人个人培训档案。

4.2.2.4计量标准

用于本公司计量检定(或)校准用量值传递的长度计量、热工计量7项计量标准,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l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4.2.2.5强制检定

本公司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强制检定的周期应按规定的要求执行。

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的铅封和保护装置由负责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实施。

4.2.3计量检测体系技术要求

4.2.3.1总则

组织计量检测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4.2.3.2检测能力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计量管理体系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公司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配备和测量的要求。

4.2.3.3检测水平

●需要时,应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

●可能时,应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管理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1.1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计量检测体系从最高管理者到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的控制。

5.1.2职责分配

5.1.2.1最高管理者职责:

●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

●任命管理者代表;

●为建立、实施和保持计量检测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

●负责公司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购置计划的审批。

5.1.2.2管理者代表职责

●贯彻国家计量法规和标准,督促、检查、指导全公司计量检测体系的管理工作,使其持续有效地运行;

●负责批准计量程序文件、体系方针、计量文件,并确保计量检测体系目标的制定;

●负责主持计量检测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以确保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5.1.2.3质检部职责

●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建立计量检测体系,统管全公司的计量管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省市技术监督局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负责组织与计量检测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并负责内部人员的培训。

●负责建立健全公司计量管理制度,制订计量工作规划,汇总和编制计量器具周检计

划,组织各单位实施并进行监督考核;

●负责汇总计量检测设备购置计划,更新改造计划,并提请最高管理者批准;

●负责计量捡测设备报废、封存、调拨、降级的审批。

5.1.2.4企划部职责

●负责组织内审,确认外审不符合项及其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负责组织收集管理评审材料,审核管理评审报告,落实管理评审提出的整改要求,协调体系运行中存在的纠纷;

●负责计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修改和管理。

●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并实施,保存审核记录;

●负责公司所有涉及测量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的识别和管理。

●计算机管理员负责计算机控制软件原程序的收集、报送、以及备份程序的保管工作。

5.1.2.5办公室职责

●根据公司业务和测量工作质量的要求,确保计量检测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的有效配备;

●负责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规划、对职工考核和评聘。

5.1.2.6计量室职责

●建立公司热工、长度计量标准,并对公司所属范围内的热工、长度计量器具按规定进行周检,按时完成计量检定、校准及修理工作;

●负责计量标准设备的定期送检工作,并将每年计量溯源完成情况及时报质检部。

5.l.2.7采购部职责

⏹负责选择合格的分供方,按计划进行计量检测设备、器具的采购;

5.l.2.8物流中心职责

●负责按规定进行计量检测设备的发放。

●按规定做好测量设备的贮存和管理,确保在贮存期间测量设备完好,计量性能符合要求。

5.1.2.9内部审核员职责

●熟悉理解公司的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掌握ISO10012标准及体系文件;

●根据审核情况编制计量确认体系审核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

●负责计量确认体系不合格项纠正措施的验证,提出对体系的改进意见。

5.1.2.10部门兼职计量管理员职责

●负责建立健全本部门按类别划分的计量器具台帐,要做好有关图纸、技术说明书,检定/校准证书、原始记录等归档工作;

●监督和指导本部门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组织本部门计量器具送检工作,以保证其准确可靠;计量检定人员负责对测量设备检定(校准、测试、检验、比对)等各种活动,负责对有问题的测量设备进行调整或处理,使其恢复所规定的计量要求;

●积极配合公司计量确认审核小组对其部门进行的内审工作,组织和协调本单位完成不符合项的限期纠正工作;

●及时向质检部部计量管理人员报送有关计量技术资料。

5.1.3过程有效性评价及改进

企划部应加强监督检查各部门职能落实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加以解决。

对重大问题,报请最高管理者及时处置,要加强沟通,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要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职能到位,责任到人,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1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包括:

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5.2.2计量检测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要求必须按着ISOl0012的条款去做,并且应具备相应的测量能力,包括:

●测量设备的配备满足要求,特别测量设备的允许误差、标称范围、稳定性与灵敏度等表征计量特性的能力;

●测量人员的资格和能力;

●符合测量要求的环境条件;

●测量方法等信息资源。

5.2.3向顾客或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体系运行对实现质量目标有效性和适合性的证据,如:

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内部审核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出具不合格报告,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及验证其有效性记录;体系日常监视的结果和发现问属采取措施的记录;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的外部审核结果及其评价记录。

●体系涉及的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的校准和验证的记录;测量设备调试或修理与再校准的记录以及发现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记录。

●顾客对满足其计量要求需求反馈信息的记录,顾客反馈信息,顾客满意度评价记录是计量检测体系满足内外部顾客规定的计量要求,计量检测体系运行是否有效的主要证据。

5.3质量目标

5.3.1测量设备配备率达到95%以上;

5.3.2测量设备完好率≥95%;

5.3.3测量设备周检率达到98%以上。

5.4管理评审

5.4.1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计量检测体系管理评审的控制。

5.4.2职责分配

5.4.2.1最高管理者任命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负责主持管理评审工作,负责批准评审计划和报告,并保证提供评审所需要的资源。

5.4.2.2企划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并组织评审输入资料,对评审决定及措施负责跟踪和验证。

5.4.2.3各部门负责提供管理评审资料,参与评审并实施改进。

5.4.3目的和实施过程

5.4.3.l管理评审的目的

对计量检测体系进行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评价,提出改进机会和变更需要,确保体系进一步完善。

5.4.3.2管理评审过程

管理评审过程的输入是计量检测体系,其输出是管理评审活动的结果,评审所做出的决策和措施及其所实施的改进和变更,其活动是策划、计划编制、信息准备、召开评审会议、做出决策、提出报告、采取措施、改进完善。

●为确保计量检测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管理者代表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开展管理评审工作,每间隔12个月进行一次,需要时,可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增加评审;

●管理评审计划由企划部负责编制、策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

●管理评审以会议的形式进行,管理者代表主持,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必要时可组织现场核实等活动;

●管理评审报告由企划部编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报告应做出评价,并对改进和变更做出决定和措施;

●企划部应做好管理评审活动的记录,并对管理评审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实施改进。

5.4.3.3评审输入

评审输入是为管理评审提供充分和准确的信息,是管理评审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计量检测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质量审核结果(由企划部、计量内审组人员提供);

●质量目标的可行性(由企划部及有关部门提供);

●随着新技术、顾客的要求、法制要求、技术法规变化或市场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对测量体系进行更新(由企划部提供);

●组织机构、人员和测量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充分性和适用性(由质检部、办公室提供);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由计量内审组人员提供);

●测量结果与规定的计量要求的符合性(由质检部计量室提供);

●重大不合格的处理(由企划部提供);

●过程的业绩,对体系的改进建议(由各部门提供);

●可能影响测量管理体系的其他变更(由质检部、各部门提供)。

评审输入由上述部门提供内容,写出书面材料报企划部,企划部负责管理评审所有的记录,保管和归档工作。

5.4.3.4评审输出

评审输出是管理评审的结果,它将导致计量检测体系及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改进,是最高管理者对计量检测体系做出决策的重要内容。

其内容应涉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