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4050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docx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

古典诗词分类

1、山水田园诗。

通过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思想感情。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就是通过描写去香积寺沿途所见景物,表现出他晚年沉湎佛意的恬静心境。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2、边塞诗。

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武之事。

包括戍边的艰辛、对战争的厌恶、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3、咏物诗。

描写某种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发思想感情。

运用象征,托物言志,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褒扬或贬斥等各种思想感情

4、怀古诗。

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

包括物是人非的惆帐、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5、送别诗。

亲人或朋友之间送别,写诗相送。

包括劝勉鼓励、积极乐观,缠绵悲苦、依依难分。

6、闺怨诗。

包括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

7、即景叙事诗。

包括通过描写景物,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通过叙述事件,表现人物美丑,揭示事件意义,表达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或赞颂或揭露或批判的感情及观点态度。

8、羁旅行役诗。

包括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皇帝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

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

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

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古典诗词的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艺术风格

1、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表达亲切,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例1: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例1:

①“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说理使道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使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10)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11)互文

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两词互文见义。

(12)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3)通感

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幻觉,可以互相沟通,在艺术描写中可以由一种感觉引起相类似的另一种感觉,以丰富语言的想象力和加强状物抒情的效果。

例: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

(14)顶真(顶针,联珠,蝉联)

即邻近的句子首尾相接,用前句末尾一词作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递下接,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鄙乡。

鄙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

2、表现手法

(1)比兴

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2)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如: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3)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如:

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如: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怜贾生实悯自己,讽汉文实刺唐帝。

(5)以小见大

①以少总多: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少”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概括性:

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二是具体性:

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

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溅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景物增加了个性,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②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特点:

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如:

“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联想到东风驰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二是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如: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6)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如:

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实写现实中的景和事,下片虚写想象中的景和事,上下片虚实结合,表达出了词人离别的痛楚。

(7)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①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②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8)铺陈:

就是展开叙述。

如:

《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9)渲染:

从旁着意叙述和描绘,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

如:

《孔雀东南飞》中写太守家订婚下聘礼的一段诗: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①渲染的对象。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②渲染的手法。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③渲染的原则。

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④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10)烘托、衬托:

从侧面或反面着笔叙述和描写,以突出主要内容。

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这是正面烘托(衬托)。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11)动静结合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两句明暗对比:

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

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12)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13)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

如:

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4)用典:

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15)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16)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3、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又叫做直抒胸臆,就是对所表现的对象直接表明诗人的情感、态度。

2、间接抒情。

诗人借助诗歌中的景物或事件含蓄委婉地表达感情。

(1)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物抒情。

这种抒情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表明心志。

(3)借事抒情。

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①以乐写乐

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②以哀写哀

例1:

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陈亮《小重山》)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③以乐写哀

如:

《诗经·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托物言志与象征有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