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94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docx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

企业领导干部也要学点辩证法

1.“能力”、“办法”和“方法”——

毛主席在延安时就说过,领导干部“学好哲学终身收益”。

为什么呢?

因为,方法是一切本领或能力的灵魂。

能力是什么?

能力只是“本领”,而方法才是本领的灵魂!

我们常说某人在某方面有本领,这意味着他在这方面富有经验和办法,俗称为在该方面“能力强”。

但是,经验、办法真的能代表“能力”吗?

我认为不然。

在经验和办法背后还有一层更高境界——即“方法”。

方法不等于办法。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搞清楚“方法”的含义——方法这个词条,在辞海种是没有的。

现代汉语词典讲,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

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将“方法”定义为:

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对这两个定义,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这都是在给“办法”下定义,而不是给“方法”下定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方法和办法常是同义的、混用的。

可这并不利于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为,办法还只是“经验”,而不是“方法”!

“方法”应指“办法”背后的道理和内在必然性。

(在语词中,“方”指“术”,是颁发的意思;“法”指必然的规则、道理。

黑格尔说:

“哲学的真正的实现是方法的认识”,“它既不能从一门低级科学,例如数学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听任内在直观的断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

而这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逻辑学》第一版序言——黑格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哲学的使命是要找到方法,方法不是简单的办法,它不能套用某种科学,哪怕是向数学那样基础和普遍的科学,也不能靠经验,或者像形式逻辑那样的外在的逻辑推理。

方法只能源于事物自己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方法论是从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中所引出的,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通俗讲,“办法”是“知其然”,而“方法”才是“知其所以然”。

不是所有“有办法”的人,都必然有“方法”。

办法与方法并不直接统一。

有办法的人,不一定自己觉到办法背后隐藏着的方法。

这些办法可能是他经验来的或是模仿来的。

同样,纸上谈兵的人,自以为有理论、懂方法,但如果他不是知行合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也不叫有方法。

对走上领导岗位5-7年以上的企业领导干部而言,制约他们工作上境界,上水平的“瓶颈”,已经不再是工作经验问题,而是方法问题,而且,随着其领导地位的提升,这种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大。

我所接触到的相当一批企业干部,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经验丰富。

但是,方法论素养则相对较弱。

表现为会做,但讲不出道理,或讲不清道理,往往缺乏多问一句为什么的习惯。

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之,把经验办法和方法作适当的区别,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对企业干部增能力、上水平,无意是很有意义的!

2、那么,怎样提高“方法”上的能力?

我认为办法有三:

一是学哲学。

因为,哲学的一个别名就叫“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广义讲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狭义讲也指在某一门具体学科上所采用的方法的综合。

这两个定义只是层次差别,实质是一致的。

概言之,就是所有方法中的总方法、元方法,或方法背后的方法。

哲学是研究总规律、总道理的,所以它叫方法论)。

通俗讲,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方法,即寻找方法的方法。

把握了方法论,在找寻方法时就能更科学合理、更快捷有效。

有人说,与其它业务培训比,党校培训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特色。

我说,这是很大的误解。

党校不仅有自己突出的专业特色,而且其专业价值极强——这就是突出方法论的学习。

二是重反思(反思,英文是Reflection,意思是返回,反映,反省。

指人们对已经检验过的东西的再思考)。

要利用党校学习机会,深入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办法、力争把它上升到方法的高度,也就是要求大家做到对自己的工作领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案例教学、学员讲坛、课题研究、专题研讨都是直接指向上述目标的有效培训手段)。

三是抓问题。

要在实践中、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方法。

只有问题和矛盾,最能体现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黑格尔说,实物只有在否定自己的时候才真正回到它本身。

事物只有经历否定之否定才能达到本质!

矛盾与问题是人们把握事物奥秘的最便捷的“机遇和窗口”。

理论本身还不是方法,理论只有在“做功”时才体现为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做功”!

所谓“务实”,就是指“务问题”而不是“务实惠”,即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实惠、利益。

而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认识,就是把务实、讲实际,理解为务实惠、讲利益、这是庸俗的实用主义。

领导干部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这是提高方法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重反思和重问题要同志们在今后学习工作中去体会,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企业干部学习哲学、用哲学”的问题。

怎么学呢?

系统学哲学原理吗?

问世间。

直接学习方法论行不行?

这方面的尝试也有很多,办法主要是结合实际问题讲哲学观点、用哲学观点。

比如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降到了唯物论等六大观点。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与哲学方法论做了一个比较——他认为,原理表现的是一般规律,而方法表现的是人们自觉运用规律知道自己的认识和行动;

规律回答世界“是什么”,方法回答“怎么做”;

规律好比是武器,方法则失误的操作要领和技术。

虽然他也是把方法作为办法层次的、操作性的东西。

但是,他这门课的意义在于,强调了被我们过去所忽视的世界观于方法论之间的区别。

的确,掌握了哲学原理,还不等于就有了方法论。

学以致用是一次很艰难的飞跃!

研究方法论与研究原理不同的是,方法论研究离不开经验基础,它着眼于经验的升华过程,着眼于在具体事件中体现出的规律性的东西,它最后落脚于对问题的解决有多大的帮助。

理论只有在“做功”状态时,才体现为方法!

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提炼出九个重大的方法论观点——

即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生产的观点(真理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价值的观点)}——阶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

这9个观点,各有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道理,可以独立运用,而他们彼此之间,还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体现着一种整体性(从实践观到阶段之间,有一个由社会存在“流”和社会意识“流”构成的“双螺旋”结构)。

比如,唯物的观点(侧重矛盾双方的第一性问题,区分本原与派生关系)、辩证的观点(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分析法)、实践的观点(社会存在的本质,自然历史过程——即辩证决定论,学以致用)生产的观点(劳动,分工,第一生产力的演进)、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阶段、境界的可持续发展)、真理的观点(实事求是,认识论圆环)、价值的观点(真理的实践品质,真理所揭示的趋势要化为现实就要首先化为人的意志,人的利益、情感在理性与意志之间的重要中介作用)、阶级的观点(社会利益关系及矛盾斗争,政治源于此)、群众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类历史的根本承载者,社会转型必须经群众革命,党的群众路线的立场与方法)。

其中,辩证观点(矛盾分析法)则是贯穿在其它方法中的一个基本方法。

今天,不可能系统地一一介绍这些观点,我想只选取其中的“辩证观点”作为“麻雀”,具体解剖一下,希望在座领导能从中获得启发,调动起进一步学习哲学的兴趣。

4.辩证观点的方法论重点在“矛盾分析法”,而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则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一切存在都是矛盾的过程。

矛盾推动者人类实践,也束缚着人类实践。

人们在实践中突破矛盾束缚,克服矛盾,使自己的本质要求现实化,即是自由!

人类实践总是在追求着自由、追求完美(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行动的)。

既然存在既是矛盾,那么是不是我们认识了所有矛盾,我们就自由了?

不然!

“自由”要求人们不仅能“认识”必然,还要能“运用”必然!

即必须“改造”世界,而不是单纯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要求我们从个别到一般,改造世界则要求我们从一般再到个别!

旧的哲学满足于一般地“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改造”世界!

你若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针对具体的矛盾,解决具体的问题,光有普遍性的认识是绝不够的。

所以,矛盾分析法的核心是解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而且最终落实到矛盾的特殊性上来!

我下面讲到的矛盾分析法是如下的路径讲矛盾的:

即矛盾的生成(基本矛盾原理)、矛盾的条件(主次矛盾)、矛盾的博弈(矛盾主次方面)、矛盾的最终方向(矛盾的肯定与否定)。

为了把这一精髓尽量条理化、通俗化,我为大家介绍一张简图:

大家拿到的这张图,是我学习毛主席《矛盾论》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的一张逻辑关系图。

这图是自上而下逻辑层层递进的。

图中有好几种颜色:

黑字是原理或强调;

棕色是定义;

绿色是定义的通俗解读;

红色是方法论意义;

蓝色是举例或补充;

俗话说“一图胜过千字”。

本图的价值在于,它将矛盾分析法原理浓缩并图示化,比较直观,便于记忆;

另外,这张图虽是以原理为脉络,但突出的却是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和运用的技巧,即着眼于“实用”。

它的缺点问题在于,它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在原理的理解上有我个人的局限性,所以,仅能供参考,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结合实际的经验,早日形成自己的矛盾分析法模型。

5、今天,我主要为大家介绍本图中的四个方框及矛盾对抗性和非对抗性原理:

即认识矛盾特殊性的五个“维度”——它们分别是“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为了便于把握其中的精髓,我把它们概括为——

“五抓”:

即抓根本、抓关键、抓机遇、抓立场、转均衡;

“五管”:

即管战略、管流程(计划)、关博弈、管信念、管控制;

“五方法”:

即从事物的根源处找规律的方法、逻辑在先者历史在先的方法、利用博弈双方实力消长的机遇觅取胜机的方法、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方法(从属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相互斗争求发展,相互制约求平衡的方法;

它们分别对应上面所说的四分方框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1,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原理——抓根本——管战略——从事物的根源处找规律的方法;这里讲的是矛盾的生成;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抓关键——关流程(计划)——逻辑在先者历史在先的方法;这里讲的是矛盾展开的具体条件;

3,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抓机遇——管博弈——利用博弈双方实力消长的机遇觅取胜机的方法;这里讲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

4,矛盾的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原理——抓立场——管信念——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方法;这里讲的是矛盾最终的解决;

5,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原理——抓均衡——管控制——相互斗争求发展,相互制约求平衡的方法。

这里突出讲了一些实用的策略。

6,抓根本(抓“纲”)

●这里运用的是基本矛盾的原理(定义:

规定食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叫基本矛盾,也叫根本矛盾。

它是贯穿该事物一切过程和现象的“总线索”)。

●什么叫“抓根本”?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就叫抓住根本(揭示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总线索或总规律就叫“抓根本”)。

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是贯穿在该事物的一切现象和整个过程中的总的线索。

抓住这个总线索就抓住了“纲”,只有抓住“纲”,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有一些干部做一行工作多年,却始终不能给该项工作下一个自洽的定义,始终是跟着感觉走,这说明他还没有抓住该项工作的本质规定性,还没有真正“登堂入室”。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律、根本原因等概念其含义基本相同,都是指事物的基本矛盾)。

●对于企业干部而言,有两个地方特别考验大家抓根本的能力:

一是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二是执行层的“工作定位”。

●先讲讲战略决策与抓根本的关系——分两步:

决策+战略高度=战略决策。

●决策

领导的职责是做决策、用干部、控全局。

要完成这个职责就必须学会抓根本!

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是要管住“人”还是要管住“事”,都要抓住它的要害。

而抓住问题的总根子就是抓住了要害!

以决策为例:

决策既是“谋”+“断”。

所谓“谋”者,陈之以“利”也。

即收集信息,比较利弊;

所谓“断”者,权之以“利”也。

即下决心选择行动的立场和方向;

●毛主席说,相比谋而言,“断”则更重要、更难、难就难在以为什么为“根据”来“断”。

这种用于正确地下决心的“根据”与抓根本的能力息息相关!

我称这种决断的根据为“决策参考系”。

我认为这和西蒙说的“决策简图”,以及圣吉说的“心智模式”是一个意思。

西蒙的决策人理论讲到一个观点,就是决策需要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但任何决策者自己头脑中感知的世界,实际上是对纷繁燥乱的真实世界做过重大“简化”处理后得到的一个模型。

他在决策时所利用的是一副简单的图景,也就是包含他认为最紧要、最关键因素的一副图景。

他就是靠这样一幅“简图”来决策的。

西蒙的这个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我们所熟悉的经济学大师做分析、下结论考的都是自己发明或从别处学来的“经济学模型”;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形势分析专家或各类智囊,他们谈问题、做分析也离不开一些专业原理。

我们常常看他们做结论,但却不知道他们做结论的分析工具,真正关键的是那些分析工具——“决策参照系”。

举例:

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

他的决策参照系是“生产力第一”原理,是“利益分析”原理;而“科学发展观”讲究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它的决策参照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协调原理,是利益必须与利益关系相协调的原理(社会和谐原理),“利益”与“利益关系”,其间差了两个字,但决策参照系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经济着眼利益,政治着眼的是利益关系及矛盾。

当前国内的主要问题正在从经济不够发展,转变为经济与整治的不协调!

觉悟到这一点东西,我们党用了十多年(其实不止)时间,发展中大了好几回“靶子”,可见它的不容易!

我们每一个干部,就算你不是“专家”,但你做分析、下结论,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你的决策参照系。

通常,这个理由有两大类“参数”:

一类是立场,另一类是条件。

立场是指自己的利益或价值取向;条件是指自己可掌握和利用的各类资源。

但是,这是正确的决策参照系吗?

同志们会说,这当然对,立场就是目标,条件就是知己知彼。

做决策这些还不够吗?

●我说还不够,还缺一个更重要的、更易被忽视的、更困难的参数,那就是“大趋势”。

大趋势才是最根本的决策“参数”,尤其是要做战略决策时,大趋势更是不可或缺的参数。

平常,人们最易忽视的就是这个大趋势,认为它是高瞻远瞩者的“专利”!

日常生活只要目标明确,从条件出发,就可以了。

(比如,当前流行一个所谓领导决策的“三圈”理论,认为领导在作决策时只要考虑三个“参数”即可——即“价值”、“能力”和“支持”。

这里的“价值”指对目标的选择;“能力”指达到目标的执行力,如经验、办法等;“支持”指达到目标的客观条件,如环境资源和可资利用的社会力量等。

这个“决策参照系”虽然很有道理,但也算不上什么新思想。

中国古代的孙子就讲过胜仗了。

但是,这种决策是常规意义上的决策,不应指战略决策,不应该指战略决策!

但是,真实情况并不如此。

在哲学上,内在必然性又叫“根据”,它才是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真正主宰者。

没有现实根据,你再渴望也无奈。

举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打乒乓、蒋介石与毛泽东;九王多嫡。

总之,与条件和目标相比,大趋势才是决策的根据。

●什么叫战略高度?

●毛主席讲凡是涉及到“全局与长远”的问题就是战略问题。

但是,该怎么理解“全局和长远”?

“全局”涵盖多大范围?

一个企业的战略策划,考虑到省情、国情还是“小小寰球”?

“长远”是跨越多久?

五年?

十年?

一百年?

闹不清这些问题还怎么做战略?

没有哪一个企业家在做战略时没有他自己认为合理的“大局观?

,可是,结果却差别极大!

●由此,我觉得应把战略思维的“大局观”理解为“从大势出发布局谋篇”!

的确,不是所有的决策都可称为战略决策,决策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常规”决策(就事论事,解决问题),只有涉及到“大势”的决策,才能称之为战略决策。

不同的组织层级都有自己的“大势”,它不是指空间和时间上的“大”,而是指“潮流”!

企业组织被这样的一股潮流裹挟前进,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这潮流起于一省,则战略眼光应关照一省,起于一国则应关照一国,起于寰球则应关照寰球;这潮流兴旺三载,就应关照三载,兴旺百年,就必须关照百年!

所以说。

战略谋的是“大势”!

即以最积极有力的方式应对潮流,这就是战略高度!

(举例:

日本明治维新是站在世界大势看日本,从乾隆到慈禧太一直是站在中国看世界;福泽谕吉;又如玄幻小说《寻秦记》、《新宋》中的项少龙和石越,在古代利用他们对历史大势的理解上的优势,可以作出“远超辈”的战略策划,从而影响历史。

小说是虚幻的,但是,反映的道理值得琢磨——战略的高瞻远瞩,实质就是对大势的把握!

●战略决策绝不能跟着感觉走,而要跟着时代潮流走。

“潮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

(唐,罗隐《投笔驿》)潮流代表着时代精神,它是历史规律的反映,规律是必须被尊重的,逆规律而行的一切目标最终都注定失败。

古人说,“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企业战略之所以难,就于在判断这个“先机之兆”太难!

这不仅是由于“先机之兆”起于微末,难以发觉;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持的哲学立场!

哲学立场分唯物与唯心,它关系着看问题的大方向。

通俗讲就是战略决策必须站在潮流看自己。

而有的干部习惯的是站在自己看潮流。

这个“方向”是不容颠倒的,这个“方向”既是战略决策中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涉及路线问题。

举例:

什么是路线?

如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等,企业文化建设路线?

路线即大方向;它也是哲学原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涉及唯物的立场),我后面还会专门讲到。

●我建议大家在做战略决策之前不妨自提“三问”:

当前局势是如何生成的?

影响局势进一步发展有哪些正反条件?

我在局势之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争取主动的态势?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它与所谓的“SWOT”分析法的异同)

企业干部一定要跳出经验,尊重规律、尊重大趋势,让自己的意志服从真理,而不是听命于“利益”!

我讲的四个方框时,还要讲这个问题。

立场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但真理才是第一性的、绝对的!

●再将执行层的“工作定位”与抓根本的关系

对企业执行层而言,“有为”和“有位”是一对基本矛盾。

把工作干出特色、干出业绩是多数干部的追求,但是主观能动性一定要服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和中心工作,不能“越位”。

大局和中心工作是大趋势,是根本,没有抓根本的本领,难以正确定位。

(“有为”可以改善人的地位或工作的“处境”,但并不能改变工作的“定位”;相反,改变工作“定位”,则必然造成“作为”的根本改变)

例:

国有企业的党建的地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问题(从单纯经济必然性来论证?

或从单纯政治必然性来论证?

有人说从经济角度讲、从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讲,它是生命线!

该怎么看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还要不要党建?

当前企业党建该怎么定位?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

保先在企业基层效果如何?

为什么?

●但问题在于,要抓住根本、把握规律,并不容易

人一生哪怕在很小的一个领域中发现一个规律,都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代一些诺奖得主,贡献常是在一些非常具体、细节性的方面)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所追求的只是能把前人发现的规律真正学到手。

●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也很难,需要有正确方法,这个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事物的根源处找规律”,既要学会正确把握矛盾的生成!

同志们会说,要把握规律就要对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找到其内在联系。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研究分析的背后还有一个“历史的方法”。

因为,一切存在物都是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展开既是该事物的全部内在联系!

(换一个说法来表达就是:

过程是联系的展开,联系是由过程的“化石”)也称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一开始是很简单的,但这个简单中包含了理解这个巨系统的全部内容“钥匙”。

复杂物只不过是简单物的发展的结果。

把握住起点,就可化繁为简,最终就能把握住复杂。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讲到,要活的规律性的认识,要把握四句话: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前两句讲“廓清”问题,把握典型,后两句才是对问题进行“解构”,分析其内在联系。

要想对问题进行解构,就必须要“触动”其结构,变革其结构。

对有些认识对象,我们可以进行科学实验,通过改变其存在条件来观察其内部结构的变化,以了解其结构;但是对待一些重大的事件(宏大叙事),这些手段是用不上的(历史不容假设),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观察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它的历史就是它的结构!

其实,所谓科学实验,本质上也仍是一种可控的历史方法:

即用可控的条件,去解析事物的形成过程,以把握其内部结构。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一切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最深刻的方法论原则!

西方有个典故,叫“打开戈迪亚斯结”,譬喻解决极其复杂的事务。

传说古代亚细亚之王戈迪亚斯在其乘坐的牛车上用绳打了一个及其复杂的结,并称谁能找到头绪,解开此节,谁就为亚细亚之主。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侵入弗尼吉亚城后,闻说此事,也跃跃欲试,但同样解不开,于是他拔剑一挥,将此结一分为二。

此事被传颂了2100多年。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极复杂的事务,就好比揭开“戈迪亚斯结”一样,你如果真的学亚历山大,你就会被生活所嘲笑,因为,你没有解决矛盾,而是彻底取消了矛盾。

而在现实生活中,没人能够取消矛盾。

常识告诉我们,当实物的现象非常复杂,就像一团乱麻时,要把握住其中的内在联系(内在线索),只有找到这团乱麻的“线头”,然后以此为端倪,解开这团乱麻。

舍此无他法。

因为,在事物的起源处,基本矛盾的进化刚刚开始展开,此时它的“外包装”最少,最容易辨识它的本貌。

如果等到基本矛盾在各种历史条件下长期进化、变形,人们常易被它的复杂的表象所迷。

(所以,辩证法有一个重要原理叫“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即逻辑就是历史。

例如,资本论是从商品开始写起的,硕士课程要研究学说史等等)

现有的一切现象及其内在联系都是由简单的事物运动发展而来,因此,要说明事物的全部内在联系,最好的办法是说明其发展过程;而要说明食物的发展过程,当然要从起源处开始。

●企业干部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历史地看问题的习惯,因为这是我们的短处。

(我们习惯按规矩办事,企业职工大概是除了军人外最讲纪律的群体了,这是大工业长期训练的结果。

但是,让我们每事都问个为什么?

要注意一下事物的原因,那就难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一句名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既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全集》第二版第一卷9页)我再补充一句,抓住了事物的起源,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

为什么悟空挑不出如来掌?

因为,悟空代表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如来却代表着事物的规律性(如来者,如其本来也,指事物之本原和规律),显然人的能动性只能在规律的范围内起作用。

但是,要跳出如来掌,获得自由,是完全可能的。

办法是像唐僧一样,经九九八十一难,一步一步修到灵山。

也就是说,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克服矛盾,提高认识,一步一步溯源而上,直到根本,就能掌握规律(真经)。

当你达到根本时,你反身再看后来者,就象如来看悟空一样!

7.抓关键

这里运用的是主次矛盾的原理(定义: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和对事物存在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其中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见冯契主编的《哲学词典》。

这个定义还有不足,如,一个事物不是只有一个主要矛盾,而是,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既是通常讲的“关键“。

●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展开是要看条件的。

同类事物之所以其发展过程、路径会千差万别,主要是这些条件的差别性使然。

而所有这些条件对基本矛盾的展开和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同的,那种能影响事物当前发展进程的“瓶颈”条件叫主要矛盾,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它来标志。

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