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837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docx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与二次创业

作者:

黄俊立

 作为27年来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民营经济可以说是汇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的各种矛盾,各种新旧思想、新旧规则、新旧利益在此发生着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激烈的碰撞与交锋。

通过对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基本单位,是民营经济中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经济实体。

本文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成长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对当前广为讨论的、针对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问题作出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内涵

  

  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发现,不管在实践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中国人民总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比如,“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这种提法是民间在描述具有某种特征的经济形式时所使用的一个最为频繁的词语。

因此,为了准确把握什么是“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需要把我们的思考放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中。

  1978年之前,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公有制之外的经济形式被当做异己力量、被称做“资本主义尾巴”,在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之后,几乎全被“割掉”。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在人口政策上的失误,很多新增就业人口无法在体制内找到工作机会,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城乡分割的情况下,由于农村的就业问题被掩盖着,所以“文革”10年中下乡的大约2400万名知识青年,还是被土地“吸纳”了。

但“文革”过后,这些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城镇的就业压力再次凸显。

迫于生计,城镇的一些待业青年开始自发地采取个体经营的方式来进行自救。

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默许了城镇待业人员这种自发的经商行为,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管制。

1980年8月,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来解决就业压力的政策主张。

尽管当时只把范围限制在商业和服务业之内,但这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端。

随后,中央又明确把这种公有制之外的经济成分界定为“非公有制经济”,对其存在和发展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政策。

在中国政府的官方文本中,这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成分。

显然,这是从所有制形式上来进行的归类。

由于具有机制上的灵活性,非公有制经济一出现便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态势,不仅迅速占领了计划外的一块市场,而且还不断对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着冲击。

  然而,社会上对“非公经济”的称呼并不是很统一,例如,相近的说法就包括“私有经济”、“私人经济”、“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等等。

由于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私”字比较敏感,而“民营”这一概念比“私营”或者“私有”温和,所以,绝大多数人倾向于使用“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这种提法(据考证,“民营”一词最早出现于国民政府时期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经济”以及“民营企业”概念是一种折衷或妥协的产物。

这种折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一新兴的经济形式在当时的生存和发展。

除此之外,民营经济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或者经济学概念,还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内涵:

  第一,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官营企业而言。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建国后公有制经济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

1993年3月之前,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它是一种行政权力介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企业形式。

而集体所有制企业则既非一种“共有的、合作的私有产权”(周其仁,1994),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国家所有权企业,而是有着一个“婆婆”(即隶属于某一行政或企事业单位,比如国有企业、乡村集体)、并由该“婆婆”对其实施控制的企业形式。

集体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层的任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集体”的名义行使权力的上级行政主管做出。

所以,可以把这种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称为“官营企业”。

与此相对应,人们就很自然地把那种经营权由私人控制的企业称为“民营企业”。

  第二,民营企业是指以企业形式存在的民营经济。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是民营经济中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两种基本形式。

198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从雇工人数上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行了区分。

该条例规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而个体工商户则指雇工人数不超过8人、资产属于私人所有的盈利性经济组织。

这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法规上就具有了特定的含义。

显然,民营企业包括着私营企业,而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第三,民营企业中还包括一部分公有制企业。

1984年,国有企业的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

在将近二十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是推行所谓的“两权分离”。

通过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等形式,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样便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非官营企业——国有民营企业。

例如,联想公司就一直被人们看做是国有民营企业的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事实上的国有民营企业,即在一些国有企业里,由于企业核心人物的企业家才能和个人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她(他)的地位在一定时间内难以被替代,从而使得企业更多地按照这个核心人物的个人意志运转,在经营上具有“民营”的特点。

  总之,民营企业是一种从经营权而非所有权的角度来定义的经济形式。

从内容上讲,民营企业是指一切以盈利为目的、且经营权不直接受行政权力干预的经济实体,它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私人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其中,私营企业是它的代表形式。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特点

  

  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归纳和概括,例如产权的角度、管理的角度、技术的角度等等。

在本文中,笔者则从企业老板的角度来对民营企业在成长中的特点进行总结。

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主要考虑的是民营企业所普遍存在的“老板对企业发展进程具有独特的影响”这一事实。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的总体特征基本上可以用下面这句话来进行概括:

老板等于企业,企业等于老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企业的兴衰是紧密地维系在老板个人身上,即当老板精明能干的时候,企业往往发展得比较顺利,而当老板犯错误时,整个企业就跟着犯错误。

换一句话说,在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我们总能发现一个成功的企业老板;而在一个失败的企业背后,也必然会有一个失败的企业老板。

  从对企业老板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总结为混沌、激情与理性三个阶段:

  

  1.民营企业的混沌年代(1978—1992年):

在争论中发展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民营企业春天的来临。

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维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民营企业还是一个充满着争议的经济形式。

从1978年到1992年,以民营企业为主要内容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政策上是以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的形式出现。

而作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国有企业则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统治和领导地位,继续控制和使用着社会绝大多数的稀缺资源。

而所谓“补充”,就是指次要的或不重要的,是一种拾遗补缺。

这在具体政策上体现为“两个限制”:

一是,限制民营企业使用包括银行贷款、石油、矿藏、钢材、煤炭等重要物资在内的体制内资源;二是,限制民营企业进入一些被认为重要的行业。

但是,这“两个限制”也并非无懈可击。

由于地方财政的紧张(尤其是在“分灶吃饭”政策实施之后)和体制转型所形成的利益驱动,一些民营企业成功地利用价格上的“双轨制”和体制上的“挂靠”这两种具有渐进性质的措施,来绕开这两大限制。

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推动,也是我们在今天重新评价“双轨制”和“挂靠”做法的作用时所必须考虑的。

“挂靠”是指民营企业以某一公有制单位的名义注册登记、定期向公有制单位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而成为一个形式上的集体企业的做法。

这种民营企业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戴红帽子”企业,它也算得上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一种最早的“借壳”。

尽管“挂靠”为民营企业进入一些受限制的行业或利用体制内资源、政府优惠政策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法律形式和实际内容上的不一致,这种做法也因此存在着很多隐患。

例如,当挂靠单位决定“接管”被挂靠企业的时候,被挂靠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就得不到任何保护。

同时,企业由于挂靠而享受优惠政策所形成的资产以及这部分资产的增殖,在最终归属上也是很难界定的。

  尽管民营企业存在上述种种约束,在理论上也有关于它是“姓资”还是“姓社”的诸多争论,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政策上的反复,但由于其自身机制的优势和社会上所存在的“两大空白”(市场空白和法律空白),使得它在这种充满争论、又充满机遇的混沌的环境中,一直快速地向前发展着,并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特点。

我们可以用下面这样两个关键词来进行概括,这两个关键词也是当时的流行语。

  

(1)农民企业家

  仔细分析,“农民企业家”这个名词其实是不科学的。

因为农民和企业家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企业家从事工商业经营。

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但这个概念之所以出现并成为社会的流行语,主要由于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时民营企业老板主要来自于农民。

据估计,这一数字大概占了70%,而剩下的30%则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待业青年、曾经犯过错误的一批人。

为什么这部分人成为当时中国经商的主流?

一是因为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率先有了自己的积累,部分农民把这部分积累或者剩余投向工商业领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二是因为,选择经商就意味着放弃,即需要放弃以前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放弃是有代价的,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为“机会成本”。

稍一分析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的这部分人,基本上被置于社会的最底层,处于社会上的“少数派”地位,处境较差,所以,“放弃”对他们来说成本是极其低的,因而显得“胆量”较大,有的经商根本就是出于“被迫”、“无奈”。

而对当时那些有着稳定收入、背景“较好”的人来说,除非自己受到非常不公正的待遇,否则放弃的机会成本就相对较高了。

所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经商办企业的并不占主流。

正是由于在这一时期的企业家里,出身于农民的占据多数,社会上就用“农民企业家”来概括他们的特点。

  第二,民营企业老板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

统计表明,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老板,在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上是相对较低的,例如,人们经常用两个70%来刻画这一时期民营企业老板的状况,除了上面所说的70%出身于农民外,70%的老板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由于“出身”、“文化程度”和“所从事工作”本身就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因素,因此,民营企业老板社会地位之低、被人们用“农民”来刻画就不难理解(由于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至今在很多城市中,农民还被当做是“土气”和“保守”的代名词)。

  总之,由于处于社会的底层和不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所以当时的企业老板就被冠上了“农民企业家”这一称呼。

从这一称呼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成长的动力,又看到了这一时期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

  

(2)暴发户

  长期的计划经济实践,严重地束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1978—1997年),我国经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掉短缺的局面,这种短缺的经济格局所形成的巨大市场潜力,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同时,由于存在着很多法律上、政策上的空白与漏洞,就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民营企业老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用武”之地,使得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地敛聚起巨大的财富,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从而避免了西方社会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经历的那种血与火的惨痛过程(但也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原罪”问题)。

对最近几年《福布斯》杂志上榜的我国亿万富翁的发家史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这些亿万富翁用了平均不到10年左右时间就完成其财富的这种积累!

而在新加坡、日本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积聚起百万美元的家产,平均需要几十年时间,而西方和海外的华人社会,这一过程更长,多数都经历了三代人以上。

这些经营者的致富速度,社会不能不惊奇,很多人便不自觉地在这些企业家的头上冠上一顶“暴发户”的帽子。

  

  2.民营企业的激情年代(1992—1997年):

在肯定中发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战略。

与此同时,党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

例如,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要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再是过去的“补充”。

这一思想隐含着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的政策取向。

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开始变得明朗起来,政治风险大大地降低,打消了很多人对私人从事工商经营的顾虑。

民营企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

神州大地到处都掀起一股股经商的热潮,到处都飞扬着人们创业的激情。

当时对这股经商的热潮,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即“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经商态度上的转变。

  由于这一时期市场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伴随着创业激情而来的是财富的迅速涌现。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既是一个激情的年代,也是一个浮躁的年代。

正是这种浮躁,才导致很多企业的先天不足。

  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家的特点可以用下面两个关键词来概括:

  

(1)知识分子

  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经商人员的素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有一定社会关系或学历较高的那部分人群。

由于这批人中知识分子占了较大部分,所以笔者就笼统地用“知识分子”来概括他们。

  为什么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经商人数会急剧增加?

我们仍然可以从机会成本理论中找到解释。

正如前面所说,过去知识分子不愿意经商是因为放弃的成本对他们来说太高,而随着社会上其他群体收入的不断增加,收入增长缓慢的知识分子感觉到继续留在现有工作单位的机会成本在迅速上升,于是心理上就越来越不平衡起来。

这种不平衡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就达到了顶峰,例如,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诸如“脑体倒挂”、“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之类的说辞,就是知识分子对其处境不满的一种表达。

由于缺乏“用手投票”的机制,知识分子后来在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之下选择了“用脚投票”,即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转向通过办企业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例如,北京的中关村地区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享誉海内外,但是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却是在1992年以后,一大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陆续创办起来的。

  

(2)下海

  笔者注意到,当知识分子弃文从商时,社会将之称作为“下海”;而农民、待业青年的经商,仿佛天经地义,从来没有人用“下海”来描述他们的这种选择,所以我们需要分析这个词。

“下海”里的“海”指的是商场、商海,“下”表示从地位高到地位低的一种转变。

显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下”字上,它折射了前面我们所讨论的那种传统价值观(对经商的轻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分子经常被归于“君子”的范畴,所以他们去经商被认为是“委屈”了,是“降低”了身份,所以才谓之为“下”。

下海的知识分子除了具有自己的知识优势之外,他们还更熟悉如何去利用体制内的“资源”。

这种“熟悉”对企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包括关系在内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分子在下海后能很快地从自己过去所储备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有关帮助和支持,从而把关系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沟通架起一座“桥梁”。

这座“桥梁”除了可以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资源来增加自己的收益之外,还使得市场因素渗透到了传统的计划体制之中,从而加快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

总之,知识分子的下海除了提高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实力之外,也用自己的方式对传统体制进行着冲击。

  

  3.民营企业的理性年代(1997年至今):

在竞争中发展

  1997年是中国宏观经济从总体上的“短缺”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分水岭。

有效需求不足或总供给过剩意味着市场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都残酷。

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市场越来越难做了。

同时,以债务纠纷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纠纷明显增加,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种力量,经济交往中的诚信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与此同时,1997年7月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使我国产品的对外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加速了一批出口导向型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的破产。

  总之,在宏观经济退潮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民营企业失败了,更多的民营企业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并对自身的经营方式和体制开始进行深入的反思。

同时,针对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各种培训班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民营企业进入了一个理性、反思、学习的年代!

  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的特点:

  

(1)失败

  我们知道,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要面临着被市场所淘汰的危险,企业出问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并不值得我们这样关注。

但是,这一时期我国民营企业的失败不是以分散的形式出现,而呈现出一种“集中”的特点:

一是时间上的集中,即民营企业失败数量在1997—1998年这两年时间突然飙升,以致有人把这两年称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破产年”。

二是出现问题的形式也比较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民营企业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而急转直下的。

  这种集中失败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所出现的第一次大滑坡,它带给了民营企业家许多的惊恐与困惑。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真分析和研究这种现象。

  为什么会集中失败?

显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离不开对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段历史的分析。

其实,民营经济的问题并不是1997年后才开始出现,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这些问题被短缺所推动的经济繁荣所掩盖。

当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之后,这些被掩盖着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因而,大面积的民营企业在这一时期被市场所淘汰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承诺的日趋兑现,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中国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发生着质的变化。

可以预计,民营企业如果不注意提高自己素质的话,失败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大浪淘沙,民营企业的失败也有它的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

同时,失败也将有利于民营企业从浮躁中走向成熟。

  

(2)企业家

  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基本上是一种人治型企业,所以正如前面我们所讨论的那样,老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对1997年之后大量民营企业失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企业的失败也确实与老板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样,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移到企业老板的素质上来。

企业老板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研究结果是,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由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人才来经营。

于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家”这个曾被人们不屑一顾的概念开始在我国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国内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也开始受到媒体的热捧。

  然而,“企业家”其实是非常难以定义的。

现代管理学也只是从领导和管理的角度上来分析经营者的素质,而回避了“企业家”这一说法。

因此,对企业家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现在,人们至少都已经认识到,企业家是一种素质,是企业家才能和企业家精神的统一体,而不是一种位置。

尽管我们对企业家的这些认识还有待深化,但上述这些讨论至少反映了社会对这种素质的人才的重视和呼唤。

这种重视和呼唤必将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大思路

  

  针对民营企业在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社会上开始有了“二次创业”的提法。

一般地,把民营企业从创办到实现了正的净现金流的过程称作为一次创业,其核心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自我循环、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

相应地,二次创业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自我积累、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

显然,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中的“次”指的不是具体的某次创业。

  企业的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类似于“打江山”与“坐江山”的关系。

“打江山”依靠的是胆量、是冒险精神,“坐江山”则依靠的是管理。

从实践中看,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制度和人才,而制度和人才则来自于企业的“放权让利”。

或者说,“放权让利”是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的大思路。

  第一,“放权”可以给企业带来制度。

  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并不缺乏纸上的制度,但是很难落到实处,成为废纸一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这除了企业老板带头破坏制度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权力的过度集中。

  在企业创业的过程中,老板依靠自己的能力或者个人魅力取得了创业的成功,因而大都具有绝对的权力。

设想一下,当一个企业老板集人事权、财权、决策权于一身的时候,那么他所制定的关于防止权力滥用的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呢?

但是,如果老板开始分权,即把自己掌握的部分权力让给别人来行使,他就会这样考虑:

我把这项权力给了张三,张三会不会滥用?

他会在什么情况下滥用?

如果滥用,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这样,在下放权力的时候,他就会与对方约法三章,规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

显然,这种“约法三章”的过程也就是制度的制定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老板也有积极性来执行和监督它。

  第二,“让利”可以为企业赢得人才。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能不能吸引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而人才的去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板对利益的态度。

中国古代就总结出了“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的经营智慧。

这就是说,当企业的老板把盈利全部装入自己口袋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给他干活;而当老板同员工一起分享利益的时候,则人才就会从四面八方而来。

这并不是说人才都是见钱眼开的,而是人才可以从老板对金钱的态度当中,发现企业的经营哲学、老板的胸怀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决定自己的去留。

  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重视通过管理层持股或员工持股的方式来实现利益的共享,从而实现多赢的目标。

“下放了权力,带来了制度;让出了利益,赢得了人才”,这是每个民营企业老板所应该牢记的。

因为,制度和人才是把一个民营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的基石,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成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重点内容。

同时,放权让利也使得老板得到了“解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把握企业的前进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