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691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docx

养老问题研究报告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为178亿,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为1.19亿,占比为8.87%,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老龄型国家的判断标准。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数量巨大,老人有80%以上在农村,在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社会的一大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养老问题问题越来越复杂,养老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开展、社会稳定,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综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者们已达成共识,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约有9亿之多,在全国老年人口总数当中,农村老年人也占据了绝大多数。

如何解决好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对我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可以说,使我国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不仅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方案生育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而且对整个世界也是一个重大奉献。

由于长期以来多方面的历史原因,我国农村的经济根底十分薄弱,可直接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资金非常有限,农村90%以上的老人仍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或由子女赡养。

近20年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中国农村家庭构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日益向小型化开展,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农村经济及家庭构造变化迅速,农村核心家庭增多,青年人婚后与老人分居现象较以往普遍;而且中青年农民外出经商、打工者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

在许多农村地区,家庭赡养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在贫困地区,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老人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现象也为数不少,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去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农村老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高龄老人)的养老变得较有保障。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的内涵

就养老问题的四方面内涵:

“谁来养〞、“养不养〞、“怎么养〞以及“养得怎样〞来说,有学者认为:

谁来养是养老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农村人口在该方面的专门论述不多;“养不养〞既是法律、道德问题,又是涉及局部老年人生活甚至生存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少有涉及;“怎么养〞即养老模式问题,是养老问题研究以及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受关注最多的;“养得怎样〞是养老质量的问题,应是研究养老问题的根本目的所在,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备受无视。

笔者认为,由于养老主体(谁来养)、养老态度(养不养)、养老方式(怎么养)以及养老效果(养得怎样)是养老问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四方面内容,因此在现有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对此四方面都有涉及,只不过着墨不同,论述重点各异,并且多是在养老方式研究中综合表达出来的。

另外,还应考虑养老客体(即谁在被养)以及养老环境(即围绕养老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气氛及相关措施等)两个因素,因为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同质总体,不同个体间养老需求差异迥异;养老环境作为对养老起衬托和支撑作用的客观存在,其差异性同样会影响养老的其他要素。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农村养老问题最集中的表达为农村老人生活困苦,生活幸福感低。

具体表现为:

1.经济上贫困。

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是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而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另外,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多寡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收入和孝心。

2.生活上无人照料。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很多老人成了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照料。

尤其是在老人生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其生活更是悲惨。

3.精神上孤独甚至受折磨。

空巢老人的出现,使得这些老人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农村社会中又严重缺少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使得农村老人在精神上倍感孤独。

同时,农村社会的虐老、弃老等现象时有发生,老年人身心俱伤,甚至绝望。

农村养老出现蹦境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制度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主要表达在养老的传统文化支持出现衰落,即孝道观念弱化、家庭责任和义务观念淡薄;社会变迁因素表达在家庭构造变迁、老龄化、城市化加剧和人口流动加快,出现家庭规模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主导权利转移等;制度因素影响表达为,城乡二元体制、优惠制度向城里人倾斜、传统标准资源功能减弱或消失、新的制度资源进入农村缺乏(田雪原,2002);经济因素的影响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农村较低水平的生产开展能力,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开展厅式和落后的开展环境,老人自身经济收入低等都会影响养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养老面临的严峻挑战

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渊源,尤其是家庭养老方式,一直在农村的养老制度中起着主要支撑作用,但随着中国正在发生的急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这一局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现行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支柱,其存在根底可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认识。

经济根底主要表现在农村的经济开展水平较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供养;农业经济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的农村生产方式使农村老年人“活到老干到老〞;农村社会福利差,医疗水平低等。

社会根底反映在城乡二元社会构造造成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国家的非平衡开展战略和事实上存在的等级制度,使政府和社会尚未承当起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任务;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性;传统文化中家庭养老是美德;法律对家庭养老提供了保障;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家庭养老表示认可和肯定等。

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学者们的一致看法。

其影响因素涉及方案生育、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因此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构造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等后果。

但不同因素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影响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

关于方案生育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和家庭构造变化,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其对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影响,因为方案生育的推行在规模和构造上使家庭发生变化,规模上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家庭收入减少,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

构造上家庭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不管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从子女角度所进展的研究也证实了子女在照料老人方面确实存在诸多困难,经济困难和时间不够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也有的学者认为对于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今后一、二十年内陆续进入老年期的农村老人,由于其生育率较高,生育子女数普遍在2个以上,因此子女数不构成其养老的主要问题。

至少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在农村地区不会因为子女数太少而影响家庭养老。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

关于城市化与流动人口,有分析指出,由于家庭养老中,行使日常照料职责的主要是已婚女性,而已婚女性的流动性较小,男性作为提供整个家庭经济支持的角色,其外出打工反而会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此,子女外出打工并不会影响到家庭养老。

也有研究认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迂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

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会受较大影响。

关于思想价值观念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有学者归因于子女不愿养老,认为家庭养老的问题并不在于子女数的减少或子女外出打工无人赡养,而是在有人赡养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依然比拟低劣。

这主要是子女不愿养老引起的。

从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条件和在家中的地位可以验证这一点。

王梅等的研究,也发现农村子女对老人不孝的比例在上升。

也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年轻人价值观念在变化,老年人独立意识也在增强,老年人不愿意依附年轻人来养老。

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被认为是一个影响因素,如人均收入增长,存款储蓄上升,就为农村家庭养老“子女供应型〞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另外,从养老需求的角度来讲,老年人口扶养比增大,老年人高龄化加剧的现实,使家庭养老资源需求上升,进而也对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

从现有研究来看,尽管观点存在分歧,但认为社会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会对农村人口的养老方式造成影响,已成为学界共识。

笔者认为,1.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人口养老方式的影响是从多角度、多方位综合实施的,家庭规模与构造的变化,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于养老主体与养老客体,通过养老环境影响养老态度和养老方式,最终形成新的养老效果,也许对老年人有利,也许对老年人不利,取决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终合力;2.社会经济变革会对农村现有的各种养老方式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家庭养老,也会影响到自我养老的具体实现方式,并对集体养老或社区养老以及社会养老产生新的挑战或需求。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困境的实务与研究进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下的农村老年群体

1.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根本的价值观,即认为人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老年人作为社会成员,他们有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人生价值和个体尊严应该得到子女和生活的成认和尊重。

老年人的价值表达为老年人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珍贵的人生经历可供晚辈借鉴学习。

老年人还对子女、家庭的维系和心理支持具有积极意义。

2.老年群体有根本需求,即老年群体有生理需求、平安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以生理需求、平安需求为内容的根本人性需求的满足,必须依赖于社会提供资源和保护。

老年群体根本人性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平安需要得到保障,这就要求子女及社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而老年人尊重需求的满足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因此,全社会应该树立“尊老、爱老〞的观念。

老年人归属与爱的满足那么需要子女为其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

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他们自己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及社会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环境和条件。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的必要性

由于中国传统孝道的衰落,敬老爱老之风日渐式微;农村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儿孙们流入城市;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缺乏导致农村老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抚慰、日常照料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

可以说,从家庭和国家两方面来说,老人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在目前情景下,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问题十分突出,导入社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福祉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1.生活贫困要求导入社会工作。

现在农村很多老人处于贫困状态,因为我国农村养老主要靠家庭,国家养老仍处于探索阶段,他们根本靠自己的积蓄和根本的赡养费生活,但这局部数额少,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常常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有学者在河北的调查显示,以农村每对老人有2.19个儿子计算,如果父母与儿子分开居住,每月每个儿子给父母lO一20元不等,按l0元一月计算,父母每年可得250元,每天不到一元,老人们根本生活在自然经济状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属“零消费〞。

而且除物质生活困难以外,有子女在外打工的农村老人还要照料孙子孙女们,70多岁的老人种田并不罕见,80多岁还要种菜的人也较多。

也就是说,在城市老人已经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断脚仍然在为生存而挣扎;当城市老人在茶余饭后扫秧歌的时候,他们却在为根本的生活而奔波。

社会工作重要功能就是复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可以为生活在贫困中的农村老人给予救济,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效劳方案为农村老人争取资源改变生存状况。

还有就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向老人介绍如何申请与领取困难救济,争取国家的、社区的和慈善机构的各种资源,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

2.缺乏照料需要引入社会工作老年人通常体弱多病,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有的生病后也得不到就有的照料。

农村老人需要生活上的照顾和医疗保健方面的照顾,这种现实状况也急迫地要求引入社会工作。

有这样的一个报道,有—位90多岁老太太,儿子们在海南经商,家庭条件较好,物质生活没有问题,但由于儿孙们长期在外,日常生活都是靠自理,生活质量十分低。

还有—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孙子在外地工作,200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突发中风倒在地上,白天邻居发现她没开门,猜想可能出事,破门而入,此时老人已经死亡。

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家庭辅助及公共救济金、家庭寄养和家庭助理效劳。

社会工作的引入可以给予他们提供一些家政效劳、家庭安康效劳以及家庭管理效劳。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些方面进展指导,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3.精神孤寂需要社会工作的情感援助。

和城市社区—样,农村现在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也成了常态,有的几年不回家,群队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而在身边的子女要么己本身在为生活而奔忙,要么认为只要满足父母经济的要求就是有孝心了,很少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比方聊天等。

没有人关心他们想什么,除同龄群体外他们没有其他倾诉的对象。

重经济轻情感的赡养方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流。

社会工作除了提供经济救济和照顾之外,还有—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老年人进展娱乐活动,比方帮助老人进展健身,举办文娱活动和让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老人缓解精神压力,促进社会融合,提升生活满意度。

〔三〕社会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具体运用

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

个案工作是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效劳,以到达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

其中,“亲属责任〞是个案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原那么。

首先,鼓励亲人问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不仅使他们获得物质和实物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协调亲属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获得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

其次,亲人最熟知求助者的生活处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案主解决具体的生活困难,防止或减少资源的浪费。

基于个案工作的“亲属责任〞原那么,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中的“联合家庭模式〞介入农村养老问题,唤起子女关爱老人,物质上保障老人的根本生活,生活上给予老人必要的照料;鼓励子女与老人间的情感沟通,引导老人与子女间建立彼此接纳、感情交融的和谐家庭关系,从而让老人生活的幸福。

2.小组工作将面临一样困难的农村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集合起来,建立互助小组。

通过小组工作,运用小组集体的经历和力量解决老人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此外,小组活动还有助于排解老人的孤独无助感,让他们获得情感支持。

3.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加强社区建立,通过社区工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效劳。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倡导政府在政策上照顾到农村老年人,逐渐将农村养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养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内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同时,鼓励老人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

再次,在农村社区内大力倡导修建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并广泛开展适合农村老人的文化休闲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它不仅关系到公平、人道,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关注,更需要全社每一成员的关心和支持,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完善多支柱综合养老模式

前些年,西欧国家高福利政策令国人羡慕,但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高福利政策对国家财政的拖累,巨大的支出甚至导致一些国家濒临破产等现象又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特别是近l亿农村老人的根本生活保障,既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问题。

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任何政府都不是全能政府,任何政策都有历史局限性,新农保只是一项惠民政策、民生工程,其保障功能还相当软弱,我们不能指望正在试行的新农保制度能彻底解决中国农村养老的所有主要问题。

按学界通说,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主要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模式,各种模式养老方面都各具优势。

又都存缺陷,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哪一种养老模式都不能单独承当农村养老的所有责任。

鉴于单一养老模式的问题和缺乏长期内难以克制,实行多支柱养老模式已经逐渐被认同,成为大势所趋。

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主,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共存的“四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未来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然趋势。

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应该淡化新农保的保障功能,继续强调和鼓励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等其他必要方式。

〔二〕突出家庭养老功能

自古以来,家庭养老都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据初步调查,在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约占整个养老保障的92%,主要方式由:

老年人自食其力、靠子女、配偶或其它亲属供养。

家庭养老中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

一是可以降低财政支出,减小国家负担。

公立养老机构的建立、运营设备维护以及人头经费等开支,根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私立养老机构的建立运营即使不需要国家拨款,但是由于公办养老机构的严重缺乏,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国家已经开场向民营养老机构发放专项补贴。

无论是公立或是私立的养老机构,都需要国家财政加强保障。

如果选择家庭养老,这一局部财政支出将不必支出。

第二,家庭养老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落实。

儒家思想认为:

“百善孝为先。

〞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年老体衰时无力自我养活,依靠家庭、依靠亲人、依靠儿女乃天经地义。

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可以得到子女或老伴的细心照料,在精神和心理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抚慰,生病时有儿女、亲人在床边端药送水、嘘寒问暖,此乃人伦之大者,也是为人父母享福之关键所在。

这是再多金钱不能买来,也是其他社会养老所无法替代的最具人性和温情的养老方式。

〔三〕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新模式

与城市社区相似,农村社区是指以一定的地缘因素和亲缘因素相结合,在一定农村地域中村民之间各自生活、相互了解的社会共同体。

其根本特征为:

一是生活区域广阔,村民居住分散,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养活;二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较为不兴旺,商业意识落后,乡风淳朴;三是以某某坝、某某沟、某某湾、某某村或乡(民族乡)为活动中心,村民之间联系比拟严密,熟识化程度高,社区核心区域成员之间来往比拟频繁;四是社区内村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标准大体一样,重大社会问题的认同程度较高。

农村社区养老,是指由县乡人民政府根据一定的地缘或亲缘关系合理划出假设干农村社区,由民政、社会组织和社区养老需求者共同出资,聘请专业效劳人员,成立农村社区养老效劳中心,为在家中居住的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生病照料、心理疏导等必要养老效劳。

可以看出,与广阔农村地区相比拟,农村社区的人口相对集中,地域覆盖较小,成员之间或是亲朋好友,或是多年邻居,大家多年(有的甚至是祖祖辈辈)聚居生活在一个不大的区域,相互之间比拟熟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趋于一致,社区成员容易形成固定和具有较高程度的集体意识。

于是,亲戚邻里间相互照顾老人、帮助老人比拟方便,也利于老人力所能及地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能够满足农村老人的多元需求,减少其孤独感。

而且,政府、村社、学校或其他生活组织可以为农村社区集中提供一些社会效劳,这些效劳可以是生活物质,也可以是劳动帮助,还可以是聊天解闷等。

对于资源的提供者来说,这可能是微缺乏道的;但是经过社区的整合,它们却能发挥较大的社会作用。

〔四〕建立差异化的非均衡农村养老机制

根据地区经济开展水平、传统习惯和养老需求的不同,我国农村养老应建立差异化的非均衡养老体制,应该是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分类选择、分批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东部沿海一些经济兴旺地区已具备社会养老的充分条件,必须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养老。

经济欠兴旺的西部地区的要继续坚持和优化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农村五保制度。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欠兴旺地区将来也不实行社会化养老,而是强调当这些地区经济开展到了一定水平,各种条件满足后再稳步推行社会化养老。

笔者认为,制定差异化非均衡养老机制,需要在同一地区、不同人群间分批次实施保障方式。

根据工作状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将农村居民分为耕种居民和务工居民两大类。

耕种居民是指长期生活在农村,只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农村居民。

耕种居民长期生活在农村,眼界闭塞,收入较低,观念落后,对国家的一些新政策持有保存和疑心态度。

对于耕种居民,政府应放缓步伐,放慢工作节奏,鼓励但不强迫其参加社会保险。

务工居民是指离开农村,没有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在外务工,主要依靠打工挣钱的农村居民。

务工居民收入较高,眼界较宽,观念较新,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而且多数务工居民早就购置了一些商业保险,这些农村居民应该是农村社会化保险的先遣队和主力军,需要尽早吸纳,重点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述智,张仕平.关于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1,(01).

[2]康文龙.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的目标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1999,(02).

[3]陈彩霞.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J].人口研究,2000,(02).

[4]于景元.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01).

[5]陈香亲.中国农民养老的特殊性[J].人口学刊,2000,(04).

[6]梁鸿.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评价与剖析[J].人口学刊,2000,(06).

费孝通.家庭构造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7]丁士军.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老年人保障[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9]罗劲博.解决西部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种新观点--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J].新西部,2009,(10).

[10]徐湘林.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转型与地方政府创新--广西五保村建立的理论启示[J].新视野,2006,(01).

[11]陈文庆.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创新模式--广西五保村建立[J].传承,2007,(06).

[12]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1999,(01).

[13]王克.在代际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

[14]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1999,(05).

[15]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人口研究,2001,(06).

[16]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2001,(01).

[17]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2000,(03).

[18]蒋翠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意义及现实开展[期刊论文]-经济师2002,(04).

[19]崔彩云.王晓春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8,(18).

[20]王雅.刘建忠农村养老问题与解决方法--对辽宁长海、黑山二县的调查[期刊论文]-党政干部学刊,2001,

(1).

[21]李庄园.LIZhuang-yuan从"青县模式"谈北方农村养老问题[期刊论文]-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

[22]郝永康.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期刊论文]-农村·农业·农民A,2008,(8).

[23]朱文杰.ZHUWen-jie对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

[24]赵凤莲.ZHAOFeng-lian对欠兴旺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

(2).

[25]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