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653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是不是社会问题?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精神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地位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具备了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在婚姻关系上却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种现象也被媒体称为“剩女时代”,“剩女”的择偶难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剩女”究竟为何而“剩”,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客观原因影响着主观原因。

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剩女”的报道内容分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对“剩女”问题进行探讨,说明由于社会性别敏感度不够,很多报道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男性的利益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剩女”本身的利益和这一群体出现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影响。

关键字:

“剩女”;社会性别;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Is"Leftoverwomen"asocialproblem?

-fromtheperspectiveofgenderanalysisreportof"leftoverwomen"phenomenon

Abstract:

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nationalstrengthofChinahasbeendevelopingrapidly,people'smaterialandspiritualaspectstoimprovelivingstandards,women'sstatuscomparedtobeforealsohavegreatlyimprove,moreandmorewomenarehighlyeducated,highincomebutinmarriageisnottheidealend-result,thisphenomenonalsohasbeendubbed"leftoverwomenage","leftoverwomen"matingdifficulttobecomeaprominentproblemintoday'ssociety."Leftoverwomen"and"left",whytherearesubjectivereasons,thereareobjectivereasons,objectivereasonstoacertainextentaffectthesubjectivereason.Thisarticleattemptsthroughtothereportsof"leftoverwomen"contentanalysis,withagenderperspectivetotheproblemof"leftoverwomen",reflectingthesocialgendersensitivityisnotenough,alotofreportsarebasedonthemaleperspective,theinterestsofthementoputforwardandsolvetheproblem,thusignoretheinterestsofthe"leftoverwomen"itself.

Keyword:

leftoverladies;gender;mediareports;Contentanalysis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龄未婚女性以“剩女”的新名词出现在了媒体的传播之中,同时“剩女”的现象也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剩女”也成了大众口中关于性别、婚姻、家庭的重要话题。

众多的电视节目,比如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爱情连连看、我们约会吧等活跃于各大卫视屏幕;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也被大众所熟知;以“剩女”为主线的电视剧也不胜枚举,《我们结婚吧》、《单身女王》、《剩女进化论》等等。

可以看出社会对男婚女嫁的问题的重视,“剩女”群体则是被关注的一个焦点。

近些年来“剩女”这个词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对“剩女”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剩女”就是被“剩下”找不到男人的一群弱势群体,也有人认为她们是有追求不愿妥协的现代新女性,是战士。

在社会择偶梯度效应的影响下,“剩女”择偶要求比较高,希望找到强过自己的男性,而与“剩女”条件相当的男性更愿意找条件略差的女性,“剩女”因此迟迟找不到理想对象,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关于“剩女”的电视剧、电视节目以及各种漫画等充斥着大众的生活,大众对“剩女”的解读往往是随着各种报道而产生的,而当今社会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严重,人们对社会敏感程度不高,因此在解读“剩女”现象的时候视角会有偏颇从而对“剩女”有不公平的看法产生。

大众媒体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剩女”现象产生的社会问题,从男性视角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而对女性的权力和社会地位提升的关注则是少之又少。

(二)研究的状况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剩女”的研究不在少数,而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择偶观、婚恋观上,内容大都涉及到了大龄女性对婚姻的态度和择偶的标准,并且都选择择偶梯度效应、交换论等理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分析大龄女性被剩下的原因,试图通过改变“剩女”们的婚恋观和择偶态度来帮助她们改变被“剩下”的现状。

人们都试图通过改变“剩女”本身来缓解她们所带来的这一社会现象,对她们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解释“剩女”产生的自我原因,从而改变她们,改变现状。

在相关的学位和期刊论文中,对“剩女”的讨论略为丰富。

龙晓添的《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用性别视角对“剩女”产生的原因,以及她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并且理性地对待之。

李东机的《是“剩”还是“被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城市中30至37岁之间的剩女,从个人择偶标准和社会变迁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大龄剩女婚嫁困境的基本原因,并且提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剩女的婚配模式。

孙青美的《社会性别、认同与困境——剩女择偶问题的研究》用随机访谈和资料分析的方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剩女的择偶问题,认为剩女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和男性对她们角色期待的错位是造成剩女择偶困难的本质原因,这个视角值得认真研究分析并且借鉴。

然而国内大部分对“剩女”的研究都停留在解决问题上,对“剩女”的解读没有实现突破。

2、国外研究情况

剩女绝对不是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

在国外的学术研究中,特别指西方的学术讨论,男女性别的不平等和社会性别的分离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

美国部分社会学家认为很多美国女性对自己的期望过于高,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将就。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反而越来越挑剔,从而不得不接受和适应单身生活。

近几年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剩女”并非人们想象当中的自在潇洒,她们内心也为自己身处的尴尬社会处境而感到焦虑和忧愁。

根据09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大约40%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状态,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将近一半过着单身生活。

在对部分中产阶级的女性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单身女性认为自己的处境进退两难。

一方面社会舆论的压力让她们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人们的想象却又使她们常常遭受忽略。

比如,某些社交场合,大龄单身女性常成为人们的焦点,人们乐于为她们的婚姻大事出谋划策。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都觉得她们已经成婚有孩子了,于是就忽略了“剩女”们的真实情况。

因而“剩女”们很多时候迫不得已不断地向周边人解释她们仍旧是单身,而这些行为多少会让人尴尬而且往往也会伤害女性的自尊心。

剩女现象不单单是女性本身如何对待婚恋的问题,它成为社会的一个关注焦点,而媒体也往往强化“剩女”的社会压力,并且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大下功夫,始终认为“剩女”的存在是没必要的,是社会的一个隐患,而忽视“剩女”出现带来的正面性。

(三)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剩女”这个话题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从古至今均存在大龄不结婚的女性,同时也是个“世界”话题——除了中国有对“剩女”问题进行研究,国外均有有关“剩女”的相关研究文章。

放眼全世界,“剩女”现象绝对不是仅出现在我国,相对于国内,国外的开放程度使得民众对于“剩女”一词的态度更加乐观和积极,认为单身和结婚只是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很多国外大龄女性跟男友住在一起但是没有走进婚姻,是因为对待婚姻的态度十分谨慎。

再看国内,民众对于“剩女”的态度大都是消极的,对“剩女”的认可度普遍偏低,此外,很多“剩女”本身对自己的角色也存在消极想法,一方面是对目前的单身状况的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在乎他人不善意的评价。

本文试图通过社会性别的角度入手说明“剩女”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社会的性别制度和体系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的“眼中钉”,换个积极的角度出发试图说明“剩女”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社会性别平等的推动者。

社会性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在1976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对西方的妇女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促进了妇女研究的发展。

1988年,美国后现代女权主义史家理论家琼·斯科特(JoanW.Scott)把社会性别定义为“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社会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

”通俗点讲,社会性别可以看作是一定社会文化下产生的一种性别等级制,在当前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占据统领支配的地位,女性则身处被统领和被支配的地位,且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权利的分配。

9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这一概念被引进中国,中国的学术界以及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后,中国的学者们开始用社会性别理论来试图研究妇女问题和两性关系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眼界也越来越开阔。

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男女性别问题越来越关注,期望在性别问题上能够得到一种中肯的解读。

然而,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性别统治依旧是社会主流,时常出现站在男性视角下将“剩女”问题妖魔化并且曲解了女性的形象。

“剩女”如何定义?

如何看待“剩女”现象?

“剩女”是否真的难嫁?

这些问题对“剩女”的研究和分析都过于表面化和肤浅,没能从跟深入的角度去探讨这一问题。

事实上,“剩女”的出现可以说是女性崛起的一个表现,是女性对男性社会中女依附于男这一主流观念的挑战,对于追求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有着推进作用。

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她们不再是从前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与男性竞争且平分秋色,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她们对幸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再一味地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男人带给她们的家庭美满上,而是在爱情婚姻和事业成就上权衡利弊,独立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对“剩女”的研究和分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今社会发展中有关社会性别平等的问题。

在当今提倡男女平等的环境下,“剩女”的出现会不会对传统的性别统治发起挑战和产生影响?

大众在关注和大肆讨论“剩女”问题的时候,为何会出现对其妖魔化的现象?

“剩女”被报道过程中是否被媒体关注了其自身的权益且得到应有的尊重?

正确地解读和理解“剩女”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其的一种正名。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中,性别不平等似乎约定成俗被大众所接纳和默认,男性永远是统治和领导地位,而女性则是被统治和被领导的角色,“剩女”的出现对传统的性别统治社会发起了一项巨大挑战是人们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对媒体有关“剩女”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检测大众对“剩女”的理解和所持有的态度是否客观公平,是否有从女性本身的权力出发去解读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四)研究意义

对于“剩女”的研究篇幅可谓不在少数,大众媒体对“剩女”的关注度也十分强烈。

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体报道中的“剩女”的分析,来分析“剩女”目前的现状,以及对“剩女”产生的原因的归纳,并且通过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剩女”存在的意义,端正大众对“剩女”的心态,帮助全面了解“剩女”,改变对“剩女”的刻板印象,消除“剩女”的自身危机,促进两性平等发展。

“剩女”实际上是男性视角对大龄未婚女性的解读,表现出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

社会性别视角批判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权力的压制和对女性的曲解,主张跳脱传统的男性视角而用男女平等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剩女”这个词的意义。

有利于大众在传播有关“剩女”信息的时候,提高社会性别的敏感度,为大众普及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性别理论

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其文章或著作中讨论过社会性别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女权运动下诞生的一种观念体系,现在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了西方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范畴,并且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一些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

 社会性别理论把两性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学关系,认为它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对于男女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通常是对两性生物性别的延生,人们对性别的观念是社会化的结果,所以这不是不能被改变的。

社会性别理论通过社会性别的不同、社会性别塑造以及社会性别制度为主要内容,矛头直指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性别等级和无视社会性别的性别敏感缺失,并且由此深入探讨和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权力资源分配和社会制度根源。

其反应出来的是两性之间的一种不公平关系,实则为一种权力的从属关系,并且它深刻地贯穿在大众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家庭生活等各种领域。

(二)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通过将不定量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为定量的有利于观察和研究对比的数据信息,并利用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并且做出对所讨论事情的判断和得出结论。

本文收集信息的方法是,在XX中输入“剩女”这个关键词,得到相关信息,共检索出2008年01月0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媒体关于“剩女”的报道475篇,包括重复内容,论坛帖子和有关小说,经过筛选,选择100篇相关报道作为样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媒体报道眼中的“剩女”形象,这个样本虽然不能代表中国媒体的全部,但是能集中反映媒体报道的问题。

三、媒体报道中“剩女”现象概述

(一)“剩女”现状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人生事件似乎早就被概括好了:

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孩子。

这种生存模式被大多数人适应和接受。

但是在审视女性完成这些事件时的眼光要比审视男性来得更加严格。

规定的年龄就该做相应的事,到了适婚年龄的女性自然而然的就被任命结婚生子的任务。

若是到相应的年龄没有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就成了大龄未婚女青年,由此可见大龄未婚女青年绝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它的问题也一直得到社会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大龄未婚女这个词也被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剩女”一词所代替,并且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

据有关数据表示,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而这些只是保守数据。

《海峡时报》一篇报道有关的漫画则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

“中国有多少剩男剩女2014剩男剩女最新标准”;“婚姻家庭咨询专家:

长沙剩女数量远超剩男”;类似于这类标题的报道都在关注“剩女”的比例,从比例中不难发现“剩女”的产量要高于“剩男”。

上海热线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剩女”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已有82.79%的女性认可单身这一观念,并且在高学历女性中这一数字更加庞大。

在《中国男女婚恋观系列调查之“剩女”的自白书》中表明48%的硕士和更高学历的单身女性认为自己属于“剩女”,而本科、专科、高中以下学历的女性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6%、30.1%、23%。

可以看出硬性条件越好的女性越是容易将自己当成“剩女”。

(二)媒体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1、“剩女”的性质

当今时代,社会上“三高”女性——“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女性越来越多,并且很多此般优秀的女性都在适合结婚的年龄被“剩”下了,媒体用“剩女”这个词来称呼这些优秀的大龄未婚女。

“剩”的字面意思是“多余的,余留下来的”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看出这种称呼是对女性的一种污名化,也是对女性心理的一种施压。

不但如此,“剩女”一词背后有着浓浓的男权主义思想,这个词的提出是站在男性视角上,全然无视女性本身的意愿,而强加给女性的一项标签,女性自身的权益和自我发展的追求被大众媒体所忽视。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众媒体报道中对“剩女”性质的定义——是基于谁的视角提出了“剩女”这一问题,来构建所要研究的问题。

2、“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

“剩女”现象产生以来,媒体对其的报道篇幅有增无减,其中对于“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报道的主要内容。

相较于从前,传统的男权思想在现代人的思维里已经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跟欧美国家对于未婚女青年的开放观念不同,中国或者说东方国家(韩国、日本)对待“剩女”的态度相对是滞后的,并且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是男权主义的社会文化,这种社会文化下不管是经济发展的滞后还是教育的落后,都会对女性的权利造成损害并且打压女性地位,从而反过来影响女性的自我认识阻碍她们自我的提高。

本文要探讨的是媒体在报道有关“剩女”产生原因的时候是否反映出当下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或者是在掩盖社会性别等级。

3、“剩女”现象产生的影响

这也是媒体报道中出现得较多的一块内容。

“剩女”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风波,一时间,关于“剩女”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和电影充斥着大众的视野,“剩女”成为了媒体很好的消费对象。

“剩女”的出现确实给社会带来了一些影响,其中表现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就是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适合结婚年龄的人群里男女比例失调,是人口结构失衡的一个隐患,影响人口结构的转变,减缓社会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男女比例,造成社会不稳定。

然而,“剩女”问题的主体是女性本身,女性作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权利的保障和社会地位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

如果忽视了这些层面,就容易仅对以男性利益为首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报道。

本文将检测大众媒体是否只考虑对男权社会利益的影响,而忽视女性自身的需求。

4、“剩女”应对对策

大众媒体在报道解决“剩女”问题的影响时,其提出的战略方法是为了提高女性的权力促进两性平等还是仅针对男性社会利益?

这里需要引入两个概念:

现实性社会性别利益和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

现实性社会性别需求是指在目前社会性别关系中,不改变当前的社会性别分工,为履行现存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而需要满足的需求、实现的利益。

这种利益的实现不挑战两性关系格局,其利益的满足将延续两性的现存角色。

战略性社会利益则针对妇女从属男人的地位和权力关系而言,以改变现有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为目标:

实现家务劳动及养育孩子的平等分工;清除对女性的暴力,保障妇女不受侵犯;突破社会性别的男女定型;提供社会性别平等教育;改善妇女控制、使用资源的机会;加强在决策上的妇女参与;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等。

四、研究结果

(一)新闻标题

对新闻标题采用四个指标进行分析,

(1)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标题,通常强调的是“剩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以男性的视角分析“剩女”成因以及对她们提出建议;

(2)中性标题,比较客观地报道“剩女”现象的相关信息;(3)强调女性权利的标题,标题中明确出现“女权”字样;(4)其他。

经过统计发现,以男性视角的报道标题有59篇,占样本的59%,中性标题有23篇,占样本的23%,其他18篇,占18%,没有强调女性权利的标题。

“‘剩女’之所以被剩的N种原因”这是以男性视角评价“剩女”的典型标题。

其他还有“80后最易沦为剩女十类女人”“北京‘剩女’超过50万专家称六大原因所致(图)”“写给剩女的88条忠告”“剩女攻略:

打造魅力味道”“风水案例大揭秘告别“剩女”有绝招”“最欠抽的10类80后剩女”“你有多少“剩女”隐患”“细数当代美女成剩女的四大悲哀”等。

可以看出女性权利在标题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剩女”大都以被“治理”的对象出现在报道中,是男性视角下的一个“问题”,以“剩女”独立身份出现在标题中的报道没有强调“剩女”作为女性具有的女性权力。

(二) 导语

导语的分析基本与标题一致,

(1)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导语,通常强调的是“剩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以男性的视角分析“剩女”成因以及对她们提出建议;

(2)中性导语,比较客观地报道“剩女”现象的相关信息;(3)强调女性权利的导语;(4)其他。

统计发现,以男性视角为中心导语的报道有37篇,占37%,中性导语有28篇,占28%,其他(包括无导语)29篇,占29%,强调“剩女”权力的正面意义的占6篇,占6%。

比以男性为中心的标题略好,强调“剩女”的女性权利在导语中得到了体现,但是,导语之后的报道主题内容,依旧偏回了以男性视角审视“剩女”的方向上,比如,“性学家解读:

为何剩女特别多?

”这篇报道,导语内容为:

“在“剩女”这个反动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

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

”从正面意义上解释了“剩女”这个词,也提及了女性的选择权,但是报道内容却还是在对“剩女”进行分析,并没有强调其女性的权力。

(三)报道内容是否涉及女性权益

经统计发现,100篇样本没有报道内容明确提及女性权益的,“‘剩女’为何在这个时代出现?

”中有涉及到“剩女”出现在社会中表现的积极意义,““无论她们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我们这个时代的‘剩女’,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独立女性群体。

”——黄菡这样认为。

”报道中把“剩女”看成了独立的群体,而不是依附于男人,被男人统治的角色,正确的看待了女性追求社会地位的权力。

媒体把“剩女”问题妖魔化,认为“剩女”之所以被“剩”是因为其本身对待婚恋的态度有偏失,将各方面条件都优秀的女性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都定义在结婚有完整的家庭上,没有充分考虑“剩女”本身愿意被剩下的个人意识层面的原因,社会层面、家庭层面都是媒体放在首位解释“剩女”现象的原因和关注的重点,“剩女”情感方面的需求,人生志向的追求都是被大众媒体广为忽略的。

(四)“剩女”的影响

统计发现,提及有关“剩女”现象产生影响的报道不多,数目不超过20篇,其中只有,只有两篇报道关注了对“剩女”本身的影响,分别为“北京“剩女”超过50万专家称六大原因所致”中提到“剩女”受到的更大社会压力,关注了女性身心健康的需求;“剩男剩女对社会的三大危害”中提到的对“剩女”本身被周边环境催促而影响正常生活。

其余的关注集中在对家庭(父母)、社会产生的影响。

父母方面,主要是“剩女”的婚姻问题成了年迈父母的心头大事,帮待字闺中的优秀女儿到处相亲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有关报道有:

“父母专场相亲会七成以上是“剩女”父母”;“‘父母相亲团’搞不定剩男剩女”。

其余是关注“剩女”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对婚配率、性别结构比的影响而危害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男性视角下,对“剩女”的自身发展产生很多的限制,在特定年龄没有结婚就会遭受大社会舆论巨大的压力,报道没有关于“剩女”现象限制女性追求个性发展能力提高的解读,女性的自身发展权力被媒体所忽略。

(五)解决“剩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实用性社会性别利益还是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

统计发现,在报道解决“剩女”问题时,媒介报道中采用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