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644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docx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

认识周长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小结

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

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

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

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

(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

(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教学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

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

(两个同学轮流进行)

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

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页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①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②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

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的题目。

(1)学生独立操作: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2)汇报交流:

你围了什么图形?

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2,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

每人准备一支彩色笔。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基础练习

 

二、指导练习

 

三、拓展练习

 

四、全课小结

什么是周长?

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中的1,2,3,4题。

1.第1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彩色笔画一画,画完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各图的边线。

2.第2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思考,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3)全班交流展示时,指名回答,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说出你的理由。

3.第3题

(1)学生先测量,再独立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按整厘米数计算)

(2)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指名回答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怎样计算的。

如果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测量,教师要给予肯定。

4.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测量出作业本封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周长,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回答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

5思考题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说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出示习题。

A、B分别是两边的中点,甲、乙两部分的周长相比,结果如何?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甲、乙两个部分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cm和6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cm,宽5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小结

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

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cm和6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

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教师强调:

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

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教师:

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教学例3

出示: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单位:

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2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cm,宽6cm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答: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

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cm,宽5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至第91页练习十八中的1~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

每人准备一张方纸巾、一本美术书。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练习

 

三、发散思维

四、全课小结

(1)提问:

什么叫做周长?

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教师:

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中的1~7题。

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3.第3题

(1)理解题意,明确小黑兔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一周,要求小黑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周长。

(2)教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第4题

(1)理解题意,明确求“大约要买多少厘米花边?

”就是求专栏的周长。

(2)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

5.第5题

(1)准备工具:

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凳(上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方纸巾、美术书。

(2)小组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按整厘米数填)

(3)全班交流。

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

6.第6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7.第7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尝试解决。

(3)全班交流。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指导学生做第96页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

(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通过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观察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2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小黑板,胶布。

学具:

圆形、正方形、两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创设情境

 

二、探索新知

 

三、拓展练习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有关孙悟空和猪八戒吃桃的故事。

(略)

(2)同学们,你们能帮猪八戒回答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回答)

对,半个,每人能得到1个桃子的一半。

1个桃子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3)今天我们要将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板书课题)

(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请一位同学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

(指名上来操作)

这位同学是怎样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的?

(指名回答)

除了可以这样分以外,还可以怎样分呢?

(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操作,展示不同的分法)

(2)小结: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一半,用分数表示是12,读作:

二分之一。

(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并会读、写分数)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强调必须是平均分),并与同桌交流。

(4)让学生折不同图形的几分之一,并把折成的图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展示,说说你折的是几分之一。

(5)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已涂上颜色的正方形纸,让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能表示什么?

(6)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谁能帮猪八戒回答孙悟空提出的问题呢?

教师出示小黑板,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判断。

把一个○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的二分之一,对吗?

集体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并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例3,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几分之几,并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几分之几,会认、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两张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猜一猜

 

四、巩固练习

五、课时小结

1)在小组内说说你认识的几分之一,并用长方形纸折出你认识的几分之一。

(2)请小组代表折一折、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板书。

(3)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1)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6份并在其中2份涂上颜色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涂上颜色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

(让学生回答)

没有涂上颜色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那么46里有()个像26,46……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小结:

分数上下两个数中间有一条线,我们把这条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3)教师说分数,学生写分数,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指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4)让学生翻开书98页独立完成例3,再集体订正。

(1)出示一条线段。

男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2

女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3

让学生猜一猜谁表示出的线段长,为什么?

(2)先小组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猜得对不对?

男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女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第1,2,3题,并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1、例2,课堂活动1,2题以及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谈话激趣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指名口答,并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你们还想继续和分数交朋友吗?

今天我们还是学习和分数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1)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回答)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先看这个问题:

求两人一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口答师板书:

15+25=,怎样求15加25等于几分之几呢?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5份,先将15涂上它的颜色,再用另一种颜色涂上它的25。

问:

涂上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

它表示的是什么?

那么15+25等于几分之几?

请学生站起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想:

()个15加上()个15等于()个15,就是()。

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一样的情况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并集体订正。

(4)再看第二个问题:

求女孩比男孩多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再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5-15=15

(5)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并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7)翻开书103页,让学生完成例题填空。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并集体交流。

(2)判断。

(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教学反思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页例3以及练习二十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练习

 

五、课堂小结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板书课题)

(1)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吃什么蔬菜,能告诉老师吗?

(让学生回答)

你们喜欢吃的蔬菜种类还真多,那你们见过种菜的菜地吗?

让学生描述一下菜地的样子。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小芳家的菜地中,都种了什么菜?

好吗?

(2)出示小芳家的菜地(根据教科书104页例3)

我们先来看看小芳家种了什么菜?

(出示蔬菜名称,让学生回答)

再让学生看每种菜占菜地的几分之几?

(指名回答)

(1)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

(4)指名口答,并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1拓展练习

(1)在生活中还遇见过类似的问题吗?

谁能举例说一说?

(2)出示教科书108页思考题。

按题目要求先让学生做题,再分小组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算式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联系以及每道算式结果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关系。

2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5,6,7,8题,再集体交流。

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反思

 

年、月、日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9页例1和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

3.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并收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练习巩固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出示教材109页有关年、月、日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观察。

提问:

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信息都与年、月、日有关。

揭示并板书课题:

年、月、日。

1组织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说一说:

关于年、月、日你课前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教学例1(认识年、月、日)

(1)观察、思考、统计。

课前同学们还收集了各种不同年份的年历,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现在请你们观察手中的年历,解决以下问题:

②把各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月)123456789101112合计

天数(天)

③有31天的月份是(),有30天的月份是(),2月有()天。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认识大月、小月。

指名口答下列问题,教师适时板书:

①1年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②1年中有30天的是哪几个月?

③请你猜一猜:

31天的月份叫什么?

30天的月份叫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并板书。

④还有一个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你们知道是哪个月吗?

追问:

2月有多少天?

(为什么有28天和29天的区别呢?

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4)巧记年、月、日

大月和小月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我们怎样来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

①指名交流。

②介绍“拳头记忆法”:

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教师还可以提供以下儿歌让学生选择记忆。

如:

“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完成教材11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组交流,指名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科书115页第1题。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117页例1及第118页课堂活动,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认识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计时法。

2结合生活实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相应时刻,并感受不同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24时计时法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