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624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影视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影视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影视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影视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鉴赏.docx

《影视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鉴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视鉴赏.docx

影视鉴赏

第一讲

电影与娱乐

观众从电影获得娱乐享受的四条途径:

一、视听快感

电影独创的视听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讲故事手段和接受故事的经验

二、明星崇拜

电影明星成为大众梦想的养料,供影迷们追随、迷恋、膜拜。

三、梦幻效果

乔治·梅里爱最早把戏剧、魔术、特技引入电影,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幻想功能,第一次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剧的要素——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分幕分场等运用到电影里四、故事消费

故事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力量,不同民族的故事,构成这个民族国家的想象共同体。

影视艺术是承载传播这一想象共同体的主要媒介

(二)故事的娱乐方式1、“娱乐即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一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足为止。

对电影观众来说,娱乐即是这样一种仪式:

坐在黑暗的影院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银幕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随着对故事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

”2、影视故事以娱其心智为主要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精神内涵,而且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撑。

3、故事具有对情绪的疏导和宣泄作用。

(三)渴望丰富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认同1、由于影像接受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观众通过移情对主人公产生认同心理,并卷入到故事之中。

2、故事给观众提供交流和模仿的对象

电影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个人、集团、阶级、社会要求和理想价值观念体系。

一、直露型

电影审查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行政干预作为主要管理方式,政策缺乏稳定性,致使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被抬高到不适当的地步

二、间接型

影片主人公分别代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人物的主张、态度、立场随着情节发展逐渐明朗,编导并不对这些价值观念作明确的交代,而是通过影像、声音等表达方式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间接暗示并引导观众产生解读兴趣。

三、中性型娱乐片(或称商业片)往往淡化社会环境或时代,刻意营造一个模糊的、中性的背景,即使逻辑上破绽百出,只要故事情节能够基本流畅地叙述下去,视听效果差强人意就行电影与科技

1654年,德国人发明了幻灯术。

1824年,法国的尼埃普斯拍摄第一幅静物照片《餐桌》1825年,费东和派力司博士发明幻盘Thaumatrope1877年,法国人雷诺制成“活动视镜”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发明“摄影枪”1887年,爱迪生和助手迪克逊发明胶片凿孔方法

1894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1894年底,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三普辛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印度沙龙,公开售票举行第一次商业性电影放映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作品《工厂大门》、《婴儿喝汤午餐》、《水浇园丁》、《火车进站》1927年,美国的华纳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在美国首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开始引进数字技术第二讲

影视鉴赏对象与元素

一、对电影艺术语言要素的欣赏

(一)画面与画面构图1、景别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远景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当远景镜头中只有少数人物时,人物会显得非常小,而环境的特征则格外鲜明,这时一般是要强调环境与人的特殊关系。

◆全景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

有比较明确的表现中心,一般有两个结构元素:

人物与背景。

全景关注的是人在环境中的情况,通过人物在环境中的位置、运动等交代事件和传达意念。

◆中景现成年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中景可以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人物的造型、动作、运动或者一部分场景的设置,从而交代人物之间、人物和场景的关系。

又称“过渡镜头”◆近景现成年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面积占画幅一半以上的景别。

在这种景别里,环境只剩下相当简略的轮廓,变为背景;同时形成了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适于展现亲密对话、细微的表情、小幅度动作或重要的道具,特别是人物的表情和眼神。

◆特写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

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

2、画面构图

◆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处于中心的地位◆陪体与主体构成一定的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人或物。

具有突出主体、说明主体、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环境指影视画面里主要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包括前景、后景、背景三个部分。

从构图的风格化的角度,构图可以区分为:

(二)声音

人声(包括台词)、环境音响与音乐◆对白:

传递、交流、沟通、表达的基本功能,同时用来表现个性、塑造形象、推动剧情。

◆旁白:

代表作者或剧中人物对剧情进行简要介绍或评述的语言。

◆独白:

人物独自表述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声。

第三讲

电影美学思潮与流派

一、什么是电影美学电影美学是关于电影的美及美的创造,研究的是电影中的审美意象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问题。

二、四类电影美学思潮1.写实主义电影美学思潮2.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思潮3.娱乐电影美学思潮4.政治电影美学思潮写实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一、基本观念1、电影本质:

认为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电影应该进入现实、了解现实。

2、反映现实的尺度:

比较严格地遵守客观、真实、中立的原则

3、电影本体:

写实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纪实性,强调电影记录手段和技术。

4、电影功能:

写实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认知性。

它认为电影的功能是认知性,而不是娱乐。

5、创作的人文倾向:

写实主义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概言之:

讲究电影的真实性二、发展过程1.朴素写实主义的美学萌芽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机”,他们发挥了电影的照相功能,客观记录外界的人与事物,拍出了《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进站》等影片。

电影成为“重现生活的机器”2.纪录片流派对于写实主义的继承§美国探险家弗拉哈迪开启了人类学纪录电影运动,真正继承了写实主义传统。

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

以维尔托夫为中心——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记录现实,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特定的含义,用电影来认识世界。

3.德国新客观派电影(1925年)

主张客观、详尽、真实地再现现实,又称“街道电影”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的《街道》、乔治·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和布鲁诺·拉恩的《街头惨剧》等4.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30年代以后)多以法国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主张在表现日常生活真实图景的同时,通过各种电影手段表达出某种诗情画意。

先驱者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代表作《母狗》、《游戏规则》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以反对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并以朴实、真挚的风格展现战后意大利的现实情景诞生的标志:

1945年由罗西里尼执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主要代表作:

《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艰辛的米》、《温别尔托·D》等标志性的口号:

“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6.写实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心理式写实主义——通过事件对人的内心进行描述。

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一、基本观念1、电影本质:

现代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表现性,认为电影是对世界、自我的认识的表现和感受,因此,它更注重象征性与心理化2、电影本体:

现代主义电影往往采用陌生化的电影形式,通过对同一性的破坏,表达特定的精神含义3、电影功能:

现代主义电影则强调电影是对人生经验、审美经验的一种超越4、创作的人文倾向:

现代主义电影体现着对世界及人的本性的思考

5、技巧上:

用事件的无逻辑组合(生活流手法)或非理性的意识活动(意识流手法)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用跳接、自我介入或其他主观随意手法来破坏传统的技法概言之:

讲究电影的风格二、发展过程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20年代)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20年代)以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为主,包括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达达主义是1916-1921年间存在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艺流派。

宗旨是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和常规,反对文学艺术甚至达达主义本身。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表现主义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代表作品:

《机械舞蹈》、《幕间休息》、《一条安达鲁狗》等*主张非情节化和非戏剧化,盲目反对叙事,反对舞台化与文学性;*鼓吹纯粹的运动、节奏与情绪,反对真实与理性;*要求把现实变成梦幻,塑造充满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世界;*把物放在比人更重要的地位,排斥逻辑思维。

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迄今为止奉行不渝的“三无主义”:

无理性、无情节和无人物性格有助于电影摆脱平铺直叙的刻板手法和对生活的单纯复制,促进了蒙太奇理论、特别是表现性蒙太奇技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新浪潮”电影最大的特点:

强烈的个人色彩——“作者电影”风格代表作品:

《筋疲力尽》、《四百下》等“作者电影”理论具体地规定了“电影作家”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

*具有最低限度的电影技能;*影片能明显地体现出导演的个性;*影片必须有某种内在的含义,导演必须使其个性贯穿在其所有作品之中3.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运动(20世纪60年代起)代表人物:

米·安东尼奥尼、费德里科·费里尼在表现形式上,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规则,展示创作者的哲理或主观想像的世界,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影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将心理外在化、将哲理形象化的电影修辞方式4、当代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瑞典的伯格曼以一种“作者电影”的方式开创了“主观电影”、“内省电影”、“哲理电影”的先河《第七封印》、《野草莓》、《呼喊与细语》内心的真实、艺术的想像和形式上的出奇制胜是电影创作中三条重要原则娱乐电影美学思潮

一、基本观念1、电影本质:

娱乐电影认为“游戏性”是电影的本质。

它具有假定性、封闭性、模式性以及强烈的目的性2、电影本体:

娱乐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梦幻性特点,其主要体现自然是“造梦工厂”好莱坞。

3、电影功能:

娱乐电影倾向于对观众欲望的满足,通过消除观众对于现实的某种匮乏感来满足观众多角度、多层次的需要二、发展历程1.几个重要人物梅里爱:

用手摇摄影机制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停机再拍、叠化等一系列原始的技巧镜头格里菲斯:

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2.娱乐电影的重镇:

好莱坞(20世纪20年代后)*好莱坞的制片制度A.垄断性的跨国企业;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哥伦比亚B.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

C.突出演员作用的明星制度娱乐电影成为思潮的标志:

类型片的出现3.类型化——好莱坞电影的经典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定创作出来的影片,是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类型电影的实质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类型影片是以巨大的数量和一种特定的规范在各制片厂的"流水线"上拍制出来的,是在好莱坞商业原则下的"一种寻找内容的形式"类型电影的三个基本元素:

.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西部片cowboyfilm:

以美国西部风光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野土地为题材的影片。

颂扬、推崇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

它是美国所独有的一种影片类型,最能反映出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歌舞片musicals:

物成为大明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基本情节;能歌善舞但命运坎坷的定型人物;五彩缤纷如入仙境的宏大歌舞场面。

1927年10月6日:

《爵士歌手》标志着歌舞片的诞生。

代表作品《出水芙蓉》、《雨中曲》、《音乐之声》*喜剧片comedies:

纳特开创的,以卓别林为代表。

查理·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言情片爱情、亲情、友情,每个人都有情感,因此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角落也格外容易。

*灾难片灾难片因其宏大的场面,惊险的情势,掺加以爱情、友情等无处不在的细腻情感而深受喜爱*恐怖片horrorfilm:

描述荒诞离奇的故事,极力渲染惊险、恐怖效果的影片类型。

《卡里加里博士》成为有史以来有影响的第一部恐怖片*犯罪片gangsterfilms:

括强盗片、警匪片、黑色片、侦探片等,这类电影所使用的类型名称界限不很清楚,相互也有重叠现象。

犯罪片的核心是强盗片通常是以城市为背景,以一桩罪案的始末为内容,以一个罪犯为主要人物。

*科幻片sciencefiction:

科学幻想为主要内容,在故事情节的进程中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做幻想式的描述,描述荒诞离奇的故事,极力渲染惊险、恐怖效果的影片类型。

政治电影美学思潮

一、基本观念1、电影首先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2、电影的生产在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3、电影功能:

政治电影凭借一种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来教育人、影响人,使受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认同政治意识形态二、发展历程1、政治电影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法国1968年5月17日,电影技术人员、导演、演员、大学生和电影评论家们决定召开法国电影的三级会议,反对戴高乐主义和法国电影现行机构,命令所有电影同仁无期限罢工,以谴责和摧毁使电影成为商品的反动机构

2、意大利政治电影运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第四讲蒙太奇与长镜头

一、蒙太奇的基本含义

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的心理,将影片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

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

狭义地解释,蒙太奇是指电影语言符号系统的修辞手法或技巧。

二、蒙太奇的基本原理1.蒙太奇的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2.蒙太奇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三、蒙太奇的简史1.最早的蒙太奇:

英国的布莱顿学派电影1900《中国教会被袭记》2.手法与技巧的发展完善: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3.蒙太奇理论的真正形成:

苏联蒙太奇学派库里肖夫:

“创造性地理学”和“库里肖夫效应”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普多夫金:

“关系蒙太奇”的概念

四、蒙太奇的类型与功能

(一)蒙太奇的基本类型1.叙事蒙太奇:

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A.线性蒙太奇:

沿着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

B.平行蒙太奇:

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同时同地)的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或者几个表面毫无联系的情节或事件互相穿插、交错表现,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中

C.交叉蒙太奇:

表现的是同一时间内的两条或多条线索的齐头并进,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彼此依存,互相促进,而且发展迅速,交替频繁,最终汇合在一起。

D重复蒙太奇:

称“复现式蒙太奇”。

它是指影片中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场面乃至各种元素在关键时刻一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等艺术效果,深化观众的印象。

A.对比蒙太奇:

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以凸现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B.隐喻蒙太奇即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

C.心理蒙太奇它通过镜头的组接或声画的有机结合,生动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征是声画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续性、节奏的跳跃性

(二)蒙太奇的功用1.叙事的功能

(1)创造叙事的连贯性

(2)创造运动(3)创造时空

2.创造含义3.创造节奏二、长镜头的概念1.什么是长镜头:

影片中镜头尺寸和延续时间都较长的镜头。

即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和场面调度以及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等视距和视角的变化),在画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和构图。

2.长镜头的产生:

原始长镜头”安德列·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二)长镜头的美学特征写实主义电影美学特征①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动作来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②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③连续拍摄的长镜头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法则,备感真实(三)长镜头的运用

(1)纪实性长镜头的运用:

重于表现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性

(2)场面调度长镜头的运用:

面调度长镜头即通过精心设置的景别、场面、人物动作、构图以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的变化,来体现和强调创作者为这个镜头所规定的思想含义。

第五讲

第一代导演:

拉开帷幕

一、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1908年,意大利人雷玛斯在上海建了第一家“虹口大戏院”。

第一代导演代表:

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1913年,《庄子试妻》,编导黎民伟。

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扮演“扇坟”中的侍女角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长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1923年,郑正秋、张石川编导《孤儿救祖记》,及《劳工之爱情》、《玉梨魂》、《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等影片,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基础。

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形成了“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和“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二代导演:

黄金年代

一、“左翼电影运动”为代表的第二代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同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对左翼电影运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1933年3月,以夏衍为组长的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

1、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2、中国电影开始从单纯的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3、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成就最大的导演:

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袁牧之三十年代的重要作品:

《狂流》、《春蚕》、《女性的呐喊》、《民族生存》、《铁板红泪录》、《盐潮》、《三个摩登女性》、《上海二十四小时》、《姐妹花》、《到西北去》、《桃李劫》、《风云儿女》、《中国海的怒潮》、《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等。

第三代导演:

战火中的青春

一、时代的烙印1、创作上明显受苏联电影的影响2、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质朴影像以及它在意识形态方面和中国的相似性,而被一再效法3、很注意从戏曲、话本传奇、话剧等姐妹艺术身上汲取营养二、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代表作品:

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1.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53年拍出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2.北影在1956年拍出了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9年又拍出了第一部宽银幕彩色电影《风从东方来》。

第二阶段:

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1.从1966年至1970年各故事片生产厂全部停产,整整4年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

2.从1970年开始,八个“革命样板戏”移植到银幕。

3.从1973年到1976年,共摄制了76部故事片。

4.代表作品:

《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第三阶段:

“文革”结束后代表作品: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伤逝》、《骆驼祥子》第四代导演:

中国电影的复兴

以谢飞、杨延晋、吴天明、黄蜀芹、郑洞天、滕文骥、黄健中、胡炳榴、张暖忻、丁荫楠、杨光远、翟俊杰等人为代表1、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2、单纯明朗的理想主义色彩3、夹缝中的一代※和第三代导演相比较,他们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更年轻的、“破坏性”更强的第五代导演相比,又缺乏鲜明的个性、锐气和彻底的精神二、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特色1.写实传统2.文学价值接受中国叙事文学传统外,也和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传统暗合※影片结构完整※对戏剧矛盾冲突的整体确认※注重人物塑造第五代导演闪亮登场

一、80年代中期的文化生态

1、中国艺术从一贯的自我封闭状态中苏醒起来,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2、中国艺术中传统的、个体手工业似的生产模式不是惟一的生产模式,开始重视文化的产业性。

以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黄建新、顾长卫、冯小刚、冯小宁、胡玫、李少红等为代表。

红高粱》的出现,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1.浪漫主义情怀2.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文化反思内核和现代电影语态的表里合一3.对历史的反思4.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行走的一代——第六代导演

一、告别革命:

90年代初的文化生态1、他们自觉地与正统意识形态保持距离

2、重新寻找自我,重新确立和探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成了一个不变的主题3、商业需求的压力:

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李欣、宁浩、姜文等二、我在我创作:

新生代导演的创作特色1、写实性2、原创性3、现时性4、个人性5、开放性6、碎片化台湾电影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一、台湾电影的特点1、文学性:

湾电影从根脉上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很紧密,骨子里渗透进去的东西,外在的压力越大,就越显示出传统的强大。

台湾电影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这和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有一定的相似性。

讲究文学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电影的构造,台湾电影追求深度,对生活的揭示不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而是追求文化上的含义。

浪漫琼瑶风台湾电影也经历了琼瑶作品为代表的“言情时代”2、人文性:

987年,53位台湾电影工作者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

在这份“电影宣言”中,他们呼吁:

“给另一种电影一个生存的空间!

”他们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视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文化建树活动,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底层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影片渗透着厚实的人文底蕴,在视听语言的表述上,“其运镜——叙事方式体现出一种历史意识的萌发和深化,充盈着主体苏醒的现代活力”。

3、乡土性:

以钟理和、陈映真、林海音、王桢和、黄春明等人为代表的70年代的“乡土文学”的兴起和对现代诗的论争,也深刻影响了台湾电影。

1982年,台湾四个年轻导演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张毅以低成本拍摄了《光阴的故事》,这部作品被称为是“浊流中的清泉”这些电影作品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既冷静又饱含着深情,对现实审视的兴趣远大于对历史的追究,对正在消失的人伦、人情充满了忧患和关切。

台湾电影中体现出的乡土性,拉近了和老百姓的距离,使这些作品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

二、影史留名

(一)杨德昌:

不停的拷问一位用生命去刻画台湾众生相的哲学导演。

享誉国际,获奖无数的创新型导演,为台湾新电影的先驱之一。

杨德昌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性与社会“大环境”冲突的不断探究,不停的拷问。

1982《光阴的故事》1983《海滩的一天》1985《青梅竹马》1986《恐怖分子》1991《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4《独立时代》1996《麻将》2000《一一》

(二)侯孝贤:

时代情怀他的电影真正记录了一代台湾人的历史记忆,真正完整地再现了台湾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甚至成为研究当代台湾社会文化的一部教科书。

“我的电影想要抓住的感觉,与其说是尝试要为这几十年来的台湾历史进行注解,其实是更像把一首“台语”老歌给唱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