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592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docx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案二年级

第1课难忘夏天

一、课型  造型·表现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油画棒与水粉颜料结合以及其他的的形式表现画面。

3、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具有夏季特征的事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会运用油画棒与水粉颜料结合的形式表现具有夏季特征画面。

2、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说出他们记忆中的夏季并表现出来。

四、教学准备

1、师:

颜料、水粉、范画、花裙子、纸、剪刀夏季的图片、照片物品等。

2、生:

颜料、水粉、纸、剪刀、水果、夏季的图片、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

1、教师出示游戏:

“连连看”

红      橙      黄      蓝      绿      紫

以上颜色哪些可以与夏天有联系?

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水粉颜料涂抹各种色彩,(事先准备好一张用白色油画棒画好夏季景观的白纸)随后出现一张油画棒水粉画。

3、夏季的色彩太多了,如此的丰富,夏天里发生的有趣的事也同样的丰富,让我们跟随色彩走进难忘的夏天。

(二)准备

1、(师生拿出准备好的夏季用品)走进夏天我们要做些准备,你们都带了什么来?

2、同学分小组相互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如:

泳衣、泳镜、游泳圈、太阳镜、花裙子、太阳帽等。

也可简单将自己或同伴装扮一下。

用头巾扎一扎,带上小墨镜……

3、让我们出发,一会儿会到哪儿呢,同学们,仔细看噢!

(三)回忆夏天

1、模仿秀

装束特别的小朋友,你要到哪儿去呢?

通过你的动作告诉大家吧!

(学生可以表现游泳、郊游、溜冰、骑车……)

2、品尝好东西

小朋友可以拿出自己的水果,相互品尝,说说他们的味道。

有哪些小朋友种过水果?

摘过水果?

在哪儿?

夏天都会有哪些水果?

除了水果夏天还有一些什么好吃的?

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

撕纸、剪贴、画一画等。

欣赏:

打开书P2看看书上的作品多有趣。

(四)讨论

1、在我们的记忆里,夏天有火热的太阳,有绿树下的浓荫,有暴雨雷电,有游泳时的欢乐。

同学们讨论一下,夏天里还有什么?

2、同学们相互讨论,教师到各组参与。

(五)创作

夏天里大自然的色彩很丰富,特别的事也很多,请你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六)评价:

1、同学门相互欣赏各自的作品,比一比谁的夏天最特别、最有趣。

2、猜猜看:

哪些颜色使人感到炎热?

哪些颜色使人感到凉爽?

我们国家是夏天的时候,别的国家也是夏天么?

 

第2课机器人伙伴

一、课型  造型·表现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并努力想象、创造的意识。

2、认识科学的进步,对未来科学的展望。

3、通过想象,表现一幅机器人的活动画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想象讨论机器人的未来生活并加以表现。

2、难点:

想象的奇特,有预见性。

四、教学准备

1、师:

机器人玩具,有关机器人的影视动画、图片,范画。

2、生:

记号笔,彩色水笔,机器人玩具、图片、故事书。

六、教学过程:

(一)表演、装扮

1、教师出示一些废旧材料,如:

报纸、易拉罐、纸盒、木棒……提问:

你能用这些废旧材料组合出什么东西?

(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机器人”,提问:

这是用废旧材料组合出的什么?

3、你可以用这些材料将你自己打扮成机器人吗?

同学们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将自己装扮成机器人。

机器人装扮好了,谁来模仿一下它们是如何走路、说话的?

请学生模仿表演。

动作可以有阶段性的停顿,像机器人一样的停顿动作。

谁来评评哪个同学模仿的像?

学生相互评价讨论。

(二)讨论

1、你见过机器人吗?

在哪儿见到的?

2、你见过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机器人的式样特征。

3、它有什么功能?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

4、想像未来的机器人还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它长的什么样?

学生展望,想象要奇特、多彩。

小组学生简单描绘一下,还可展示各自的设计草图。

这些机器人还真可爱,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机器人伙伴,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三)欣赏

1、机器人图片

哪个机器人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交流机器人故事书。

简单介绍此书故事内容。

欣赏课本上机器人的图片。

它们在做什么?

(四)演示、创作练习

1、教师演示画一个机器人。

它的头、身体还可以是什么形状的?

2、请若干位学生上黑板用几何形组合机器人。

3、学生想像创作,画一个机器人,可以在画面上加上废旧材料,还可以写上说明文字。

(五)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举行机器人展示会,全班巡回观摩。

2、评选几位作品创意奖。

3、故事续编

故事开端:

科研人员设计出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造型独特……功能十分强大……

故事结局如何,请你说一说。

和着音乐全班集体学做机器人。

(六)辩论角:

未来的机器人会比人更聪敏吗?

机器人能帮助人,但也会对人造成伤害吗?

 

第3课  水墨情趣

一、课  型  造型·表现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了解各种颜料,工具的性能,画法。

3、运用综合手法使画面丰富,有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水墨画画法。

2、难点:

能将各种工具综合运用。

四、教学准备

1、师:

国画颜料、水粉颜料、油画棒、笔、调色、盘、剪刀、胶水、范画。

2、生:

彩色水笔,调配颜色用的笔、盘、颜料、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比较

1、小朋友们,老师这有一些画要请小朋友们一起欣赏,仔细看,看完了告诉老师每幅画分别用了哪些颜色,用了什么方法画的?

(比一比哪位同学看的准又快)

2、看一幅、贴一幅

分别有:

a水墨画  b油画棒画    c水粉画  d版画  e拼贴画

(逐个讲解、分析,并标出各种图画的绘制方法)

(二)尝试

1、复习、巩固各种画的单一画法

a、水墨画:

采用国画颜料、水、墨    注意:

水份的控制

b、油画棒:

采用油画棒              特点:

不溶于水(示范)

c、水粉画:

采用水粉颜料、水        特点:

水粉不同,画出的效果不同

2、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尝试各种方法。

如:

用油画棒画一画线条;用毛笔加些小点、小圈;用水粉颜料涂一涂色等。

提示:

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注意观察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样的效果。

(三)欣赏

1、综合绘制方法的范画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画,与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有何不同?

相同在何处?

这幅画把刚才我们看到的方法都用上了。

分析:

这幅画每个地方分别用了什么技法?

(生讨论,生)

讲解:

将水墨、油画棒,水粉等结合起来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画面更丰富。

2、打开书Р6、7,在书上同学们还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画面,同学们同桌一起看一看,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

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的创意、材料。

(四)启发、创新

1、除了刚才老师讲的这些,你还能想出哪些好方法?

A、指印法    B、点点法    C拓印法

2、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示范给同学看,同学们可以补充不同的想法。

(五)创作

学生作业设计:

用多种技法,以水墨为主画一张综合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指导重点:

水份控制

(八)评价

1、优作讲评,不足作业提出修改方法

2、金点子:

同学们可以尝试用刚才画好、印好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如剪纸、改变成一把小伞、制作成一件小手工、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在自己的白色T恤衫上画一画……。

 

第5课小挂件

一、课型  设计·应用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

2、将收集、加工后的什物串起来,制作1—2串挂饰。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学习认识小挂饰的造型特征和特点,掌握制作小挂饰的方法。

2、难点:

能否安全并熟练的操作使用工具。

四、教学准备

1、教师:

各种挂饰及图片,胶水,针线等材料。

2、学生:

收集彩色纸,吸管,落叶,纽扣,贝壳针线,透明胶等工具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教师出示一些挂饰的实物,如项链、手链、脚链、腰带、耳坠、包饰、手机饰品、钥匙坠、风铃、信插……

2、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些东西吗?

你知道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3、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挂饰”!

4、哪些物品可以称为挂饰呢?

(二)游戏

1、那么我们就用这些小挂饰来装点一下教室、自己和同学吧!

2、学生任意挑选一个喜欢的小挂饰,把它放在合适的地方,如:

·挂在自己或同学的脖子、手上

·挂在书包上

·挂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挂在钥匙上……

3、你觉得谁挂的既合适又漂亮?

·学生欣赏大家的装饰,相互评价。

(三)认识

1、平时你在哪儿也见过挂饰呢?

说一说你找到的小挂饰的样子、特征等。

2、教师出示各种各样丰富的手工小挂饰,学生欣赏。

3、看看这些小挂饰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有用吸管做的                ·有用彩色的线做的

·有用纸片做的                ·有用纽扣做的……

4、今天你带来了哪些制作材料呢?

学生相互展示自己所带的制作材料。

5、教师介绍一些其他制作材料,拓宽学生视野,教师边介绍边出示

一些大自然图片及挂饰图片,还可配上轻柔的背景音乐:

·如果你生活在乡村,那么除了收集废旧物品,你还可以到野外去采集大自然的馈赠——缤纷的野花、柔韧的枝条、五彩的浆果、玲珑的石子、美丽的贝壳……

(四)演示

1、教师出示制作小挂饰的材料:

彩色小纸片、线、一个小铃铛等。

2、教师演示制作过程:

·用铅笔把纸头戳个小眼;

·用线穿过纸片打个结;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串入各色纸片,在相等的地方打结;

·最后在小挂饰的尾巴上系一个小铃铛!

(五)讨论、制作

1、老师刚才制作了一个漂亮的小挂饰,你准备用什么东西串挂饰呢?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指导: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串在一起都会好看的,一般情况下,组成一串挂饰的什物种类越少越讨巧,或者将有联系的什物串在一起。

3、有些东西需要加工一下,像纸片,有的需要裁剪、绘画,有的需要折叠,这样串起来才会好看。

3、定稿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工具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穿针、引线、打结等技能问题

·有些物品比较坚硬,难以穿透,为安全起见,可先用透明胶带粘贴或用绳捆绑,再串联。

(六)评价、拓展

1、完成之后,学生佩戴起或者悬挂起自己制作的挂饰进行展示。

2、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学会将还能利用的材料与将要丢弃的边角料区分开,清理掉废弃物后将余下的什物分门别类收拢。

3、建议学生,在节日里,制作一串精美的挂饰送给亲朋好友或师长。

  

 

第六课《亮眼睛》

教学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

本课让学生接触眼睛,感受眼睛带给人的精神内涵,并了解自然界中动物各种各样的眼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

穿插一些复眼等学科知识,让学生懂得人与动物的关系及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材料和手段,感受和表现眼睛,体验观察、想像和创作的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人类和动物眼睛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亮眼睛的形状、颜色、特征和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

亮眼睛的不同表达方法;眼睛的情感意义表达。

教学准备:

教具:

人、动物眼睛图片若干。

学具:

课前准备有关资料、绘画或手工制作工具等。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

1、课前组织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每一组有收集专项:

人的眼睛,陆地上动物的眼睛,水里、空中动物的眼睛。

2、课堂上组织学生介绍、互相欣赏各组带来的资料,推荐一张最精彩的亮眼睛,上台来展示,向大家介绍它的形状、特点:

(青蛙、猫、人的眼睛等)

——观察、尝试

1、动物学家告诉我们,狗是近视眼,蛇是远视眼,鹰是千里眼,有些昆虫的一只眼里包含着许多小眼睛,叫复眼。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小镜子,对着镜子做出不同表情,观察自己的眼神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亮眼睛”用笔简单的勾勒,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快速的进行勾画

——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主要讨论作品是否能用简洁的线条表现眼睛的形状,外形是否有美感。

2、学生进行自评叙述,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欣赏、比较

1、出示照片:

苍蝇。

请学生仔细观察苍蝇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从形状、色彩上来说)

2、出示“希望工程”宣传图片“小女孩的眼睛”。

请学生说出整张图片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眼睛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摄影记者就是通过对这个小女孩眼睛的抓拍,表达了她纯真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山区小朋友对读书的渴望,引起了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注。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动物眼睛的外形、功能的特征。

4、欣赏画家和其他同学是如何表达“亮眼睛”的。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幅画,说出自己的感受。

——练习、评价、小结

1、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

注意眼珠子的刻画。

“亮眼睛”中重点刻画眼睛,对眼睛周围的东西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描写,用来衬托眼睛。

2、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工具和方法,画一幅“亮眼睛”,可以表现动物的,也可以表现人物的。

表现出眼睛的形状、颜色、神态等。

3、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看看谁画的眼睛最亮、最有神。

4、教师总结。

 

第七课  《感觉肌理》

教学思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课。

本课的主旨是让学生走进生活、自然,在生活、自然中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让学生通过尝试、体验、感悟,意识到生活、自然是我们美的源泉,丰富了他们的感知,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审美能力。

课时:

1~2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师提供各种不同肌理的物品,让学生去触摸、感受,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2、能够使用生活中物品的肌理效果或自行设计创造肌理效果来美化作品。

教学重点:

营造肌理“实验场”,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利用和掌握不同的肌理效果来创作画面。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肌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

教学准备:

教具:

各种物品、范作。

学具:

作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采集脚本,欣赏肌理

1、安排学生到室外寻找各种肌理的表面(地砖、墙砖的不同肌理效果)进行磨印。

对采集的肌理效果进行分析欣赏,并能说出肌理的组成和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肌理的范画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感悟到用肌理表现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认真观察、分析、了解作品的制作方法。

——实物展示、引发想像

教师出示各种生活中的物品,(石头、木头、花生壳、地面和脚印、服装粗细纹理的肌理对比等)。

学生通过观看,充分发挥想像,构思一幅有趣的肌理画面。

——鼓励创新、大胆描绘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方法(磨印、盖印、剪贴后磨印)与同学互相探讨,大胆进行创新。

——展示、评价、小结

1、互相欣赏作品进行评;也可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如何构思。

3、让学生课后记录接触到、看到的物品的肌理,下节课带来交流。

第二课时

——感悟、想像

1、教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建筑、服装、日用品等多幅图像,学生欣赏、了解不同肌理对比、和谐、节奏之间的美。

2、启发学生对生活展开丰富想像,小组讨论,发现生活中不同肌理的东西,把回家收集的资料带来欣赏、交流,讨论如何应用这些肌理进行创作。

——启发、大胆创作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以把磨印好的肌理剪贴成图案;也可以把现成的物品剪贴成形,再磨印、盖印。

——展示、评价、小结

 

第八课  《什物拼贴》

教学思路:

本课是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课。

通过寻找生活中各种材料,发挥想象力,自由的拼贴以及相互的交流让孩子们更热爱自己身边的事物,提高合作意识,获得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用撕、剪、拼、贴等方法和纸张、废布片、铅笔屑、棉花、丝线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进行平面造型练习。

2、运用看看、画画、拼拼、贴贴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

3、体验和享受生活与创造的喜悦。

教学重点:

合理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表现方法,做出有创意的平面造型练习。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观察和想像。

教学准备:

教具:

各种废旧材料、手工制作图片和实物欣赏图片。

卡纸、双面胶。

学具:

各种废旧材料、彩色卡纸、双面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教师用废旧的布条通过简单的剪、拼、贴,做出简单的小动物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备活动:

让学生明白,什物拼贴是简单易行的手工制作,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活动。

——欣赏、分析

1、欣赏各种什物拼贴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对什物拼贴的了解,感受制作的乐趣。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和同座位讨论这幅图里用了哪些材料,哪里你觉得设计制作的最巧妙。

——制作分享

1、小组合作,讨论什物拼贴的制作方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比一比谁的构思最具有独特的美感。

2、通过自己的材料产生联想,找出拼贴的切入点,尝试拼贴练习。

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创作有自己思想意识的作品。

——展示、评价、小结

1、指导学生小组推选代表上来展示本组合作的作业,说出大家的构思,用了哪些材料,表现什么主题。

其他同学欣赏、评价,说出自己对他们作品的感受。

2、教师小结,提出建议,课后平时带着收集更多的什物,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更好看的作品。

  

 

第九课  《印出来了印出来了》

教学思路:

本课是属于“探索·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

纸版画制作有较大的趣味性,关键是动手制作的快乐。

本课着重让学生体验纸工材料为主的

印拓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在活动中接触版画的制作思路和特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时:

1~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以各种废旧材料为媒介的拓印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2、尝试版画制作的乐趣,体验手工拓印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究、掌握运用拓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在尝试、实践的游戏中感悟纸版画的艺术魅力,用多种材料尝试制作,大胆地进行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

教学准备:

教具:

实物投影、各种纸材、水粉颜料、水罐。

学具:

课前搜集有关版画方面的资料。

剪刀、胶水,各种纸材、颜料工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做成的纸版画作品,介绍版画的知识。

学生欣赏,说出自己对这

张画的感受。

2、教师示范剪贴成一样简单的物体,然后涂颜色印出来。

学生观察制作过程,引发自己动手做的兴趣。

——交流探索

1、你见过哪些版画作品?

你认为版画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剪纸的作品、图片、小知识等资料。

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纸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形式,简单易学。

2、想想、讨论一下,我们今天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做纸版画?

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带来的材料可以做哪些部分?

先在纸上画一下、摆放一下、拼一下。

3、讨论一下,纸版画的制作步骤是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尝试练习

1、小组合作,先设计图形,画一画。

2、然后分部分剪贴在有颜色的彩色卡纸上,形成有立体感、层次的图形。

3、在上面刷上一种颜色或分别涂多种颜色。

4、拿白纸盖印,用手摩擦,印出彩色的图形。

——评价、小结

1、学生自评习作,看图形设计的是否有特色;是否还运用了各种材料,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是否构图形式,印出美感来。

2、教师总结本课活动情况。

3、课外延伸:

回家后尝试把不同肌理效果的布、草和硬纸混合贴在底版上,再涂上不同颜色,盖印出美丽的图案。

 

   

 

第十课  画触觉

教学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

本课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验到的一种生理感觉反应,让学生触摸各种不同材质的东西,然后把自己的感觉通过点、线条、色块画出来,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触摸、尝试,体验到物体对人肌体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感知,这种感知通过线条、色点、色块、笔触表现出来。

2、初步体验感觉绘画,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知绘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然后通过灵活有趣的触觉尝试和体验手段,使学生的联想外现成感觉绘画。

教学准备:

教具:

各种感觉物、大师的抽象作品。

学具:

各种表面不同质地的东西,作画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游戏、体验

1、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进行“盲人摸物”游戏,让他们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

如:

冷热水、石块、抹布、塑料、沙子、胶水等,说出摸到物体产生的感觉,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物体。

2、下面同学也联想一下自己摸到这些物体时会有什么感觉。

——尝试表现

1、让这几个进行过“摸物”游戏的同学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用点、线条、颜色去表现刚才摸过的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2、教师总结:

直线表示坚硬、光滑;折线表示粗糙和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和流畅。

颜色中蓝、绿可以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温暖和滚烫;黄灰、红、蓝表示麻、软等感觉。

——欣赏范作

1、教师出示大师的抽象作品,问学生你看到这些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用语言描述。

2、大师用了什么样的色点、色块、线条,你喜欢这样的画法吗?

还有更好的方法去表现吗?

——联想、表现

1、教师在黑板贴上几种实物,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摸到这样的东西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尝试用色点、色块、线条画一画。

2、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不同质地的东西,互相摸一摸,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用自己喜欢的色点、色块、线条去表现。

——交流评价、小结

1、鼓励学生互相交换作业欣赏,请同座位评价一下你画的是什么触觉。

推荐认为好看的作业,表现触觉清楚明显的作业上来向全班展示。

2、教师小结本课。

3、课外延伸:

回家后触摸今天没有摸过的东西,把触摸后的感受画下来。

 

第11课《装饰瓶》

教材分析:

装饰瓶是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一课。

本课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来自于生活,美化于生活,对生活以启迪和导向。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图、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瓶子的装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

2、初步掌握瓶子装饰的手段和方法,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在创造和设计中体验制作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瓶子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设计装饰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瓶子不同角度的观察、感悟、想像,培养装饰意识,能够运用巧妙的手段进行装饰。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

(从讲台下拿出一个空的芬达饮料瓶)同学们认识这个吗?

生:

(异口同声地)芬达饮料瓶子。

师:

这样的瓶子能有什么用呢?

生:

没有什么用,是垃圾。

生:

可以卖废品。

师:

(从讲台下又拿出一个装饰好了的瓶子)老师觉得后面一种想法好一点,但是大家来看看这个瓶子,你有什么想法。

生:

这个瓶子真好看,像穿了一件花衣裳。

生:

可以放在家里,美化房间。

师:

同样的瓶子,我们把他稍稍装饰一下,就能变废为宝,今天我们就来为手中普普通通的瓶子穿上花衣裳。

评析:

芬达饮料瓶是生活中常见的废品,将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在孩子们心目中,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而对装饰瓶子抱有很大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培养创作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