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试题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92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寄生虫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寄生虫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寄生虫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寄生虫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试题库.docx

《寄生虫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试题库.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生虫试题库.docx

寄生虫试题库

兽医寄生虫学习题

一.解释名词

1.寄生虫

暂时或永久性寄生在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宿主营养并给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寄生动物叫寄生虫。

2.生物源性寄生虫

必须有中间宿主参与才能完成生活史的寄生虫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也称间接发育型寄生虫。

3.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

或指从寄生虫的性成熟并产生胚胎,又经过生长发育,到第二代新个体的性成熟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4.暂时性寄生虫

只在需要摄食时才与宿主短暂接触的寄生虫。

5.永久性寄生虫

从生到死终生居留于宿主体的寄生虫。

6.内寄生虫

凡是暂时或永久性寄生于宿主体内某器官、组织内的寄生虫称为内寄生虫。

7.外寄生虫

暂时或永久性寄生在宿主体表或皮内的寄生虫称为外寄生虫。

8.土源性寄生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在粪便和土壤中直接发育到感染性阶段的寄生虫称为土源性寄生虫。

9.兼性寄生虫

既可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自由生活的寄生虫称为兼性寄生虫。

10.超寄生虫

寄生于寄生虫的寄生虫称超寄生虫。

11.中间宿主

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称为中间宿主。

12.宿主

凡是体内或体表被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

13.终末宿主

寄生虫性成熟阶段(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14.带虫宿主(带虫者)

患寄生虫病后自然康复或临床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之时,对寄生虫保持着一定的免疫力,但也保留着一定数量虫体感染的动物宿主即带虫宿主。

15.带虫免疫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保持一定的数量时,宿主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即为带虫免疫,这种现象就是带虫免疫现象。

一旦宿主体内虫体完全消失,这种免疫力也随之结束。

16.固有宿主

寄生虫在其体内能正常发育到成虫阶段的宿主。

17.非固有宿主

寄生虫在其体内不能正常发育到成虫阶段的宿主。

18.传播媒介

通常指脊椎动物宿主之间起传播寄生虫病作用的低等动物,尤指传播血液寄生虫病的吸血节肢动物。

19.生物性传播者

某种生物在传播病原体过程中,病原体在其体内进行一段发育,起到既是宿主又是传播媒介的作用,这种生物即为生物性传播者。

如蜱传播牛的双芽巴贝斯虫等。

20.卵生

新产出的虫卵内胚胎尚未分裂或胚胎处于分裂状态的繁殖方式。

21.卵胎生

新产出的虫卵内已形成幼虫的繁殖方式。

22.胎生

雌虫直接产幼虫的繁殖方式。

23.感染性虫卵

幼虫发育到感染性阶段,仍留在卵壳内而不孵出,习惯上称之为感染性(或侵袭性)虫卵。

24.感染性幼虫

幼虫发育到感染性阶段即对宿主具有感染力时已从虫卵内孵出,称之为感染性幼虫。

25.完全变态

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其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均有显著不同,两期之间必须经过蛹期。

这一类的变态称为完全变态。

26.不完全变态

昆虫的生长发育中,经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

各发育阶段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发育程度不同。

这一类的变态称为不完全变态。

27.变态

寄生虫的虫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即叫变态。

变态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28.一宿主蜱

幼蜱、若蜱、成蜱在同一宿主体上完成二次蜕皮及三个吸血活跃期,成虫饱血后离开宿主才落地产卵的蜱。

29.二宿主蜱

发育在二个宿主体完成,即幼虫寻得宿主吸血、蜕皮变为若虫;若虫饱血后落地,蜕皮变为成虫,成虫再爬到同种或不同种的另一宿主体吸血、交配后落地产卵。

这种蜱称为二宿主蜱。

30.三宿主蜱

幼蜱、若蜱、成蜱三个阶段分别在三个宿主体吸血,饱血后都需要离开宿主落地蜕皮或产卵的蜱。

31、裂殖生殖:

也称复分裂。

细胞核和其它基本细胞器先后分裂数次,而后细胞质分裂,同时产生大量子代细胞。

32、配子生殖:

也称有性生殖。

裂殖生殖过程最后一代裂殖子分化形成雌、雄配子体,其进一步发育形成雌、雄配子,雄配子进入雌配子体内受精形成合子的过程。

33、孢子生殖:

卵囊内卵囊质分裂形成孢子囊、子孢子的过程称为孢子生殖,也叫孢子化。

34、潜隐期:

从吃进球虫卵囊(病原)到粪便中出现新世代卵囊(病原)所需的时间称之为潜隐期(潜在期)。

35、显露期:

粪便中出现新世代球虫卵囊(病原)到粪便中查不到卵囊(病原)所经过的时间称之为显露期。

二.简答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主要是:

机械性损害、夺取营养和血液、毒素的毒害作用和引入其他病原体传播疾病(传播其他病原体)。

2.线虫的繁殖方式:

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3.吸虫在中间宿主螺蛳体内的发育一般包括:

胞蚴、雷蚴和尾蚴三个阶段。

4.圆叶目绦虫的中绦期包括:

囊尾蚴、拟囊尾蚴、多头蚴、棘球蚴、链尾蚴五种类型。

5.土源性线虫的发育史包括:

蛔虫型、蛲虫型、毛首线虫型(或鞭虫型)、钩虫型和圆线虫型五种类型

6.生物源性线虫的发育史包括:

旋尾线虫型、原圆线虫型(或后圆线虫型)、丝虫型、龙线虫型和旋毛虫型五种类型。

7.孢子虫纲原虫的发育史包括:

裂体生殖(或裂殖生殖、裂殖增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或孢子增殖、)三个阶段

8.艾美尔球虫的发育史包括:

裂体生殖(或裂殖生殖、裂殖增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或孢子增殖、)三个阶段

9.弓形虫的发育史包括

出芽生殖或二分裂繁殖(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和配子生殖(在终末宿主体内进行);孢子生殖(在外界环境中进行)。

10.肉孢子虫的发育史包括

裂体生殖(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在终末宿主体内进行)。

11.隐孢子虫的发育史包括:

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阶段,均在宿主体内进行。

12.住白细胞虫的发育史包括:

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阶段。

13.硬蜱的生活史分为:

生活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稚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生活史类型包括一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三种类型。

14.可导致宿主肠壁形成结节的寄生虫有:

棘盘赖利绦虫、猪棘头虫和牛、羊、猪结节虫(食道口线虫)等。

15.可致宿主出现回旋(转圈)症状的寄生虫病有:

脑多头蚴病、羊鼻蝇蛆病、莫尼茨绦虫病(扩展莫尼茨绦虫病、贝氏莫尼茨绦虫病)等。

16.常用的抗吸虫药有:

硫双二氯酚(别丁)、丙硫咪唑(抗蠕敏)、苯硫咪唑、吡喹酮、硝氯酚(拜耳9015)三氯苯唑(肝蛭净)等。

17.常用的抗绦虫药有:

硫双二氯酚(别丁)、丙硫咪唑(抗蠕敏)、苯硫咪唑、灭绦灵和吡喹酮等。

18.常用的驱线虫药有:

左旋咪唑(左咪唑)、丙硫咪唑(抗蠕敏)、苯硫咪唑(硫苯咪唑、苯硫苯咪唑)、伊维菌素(害获灭)、阿维菌素(虫克星)、敌百虫等。

19.常用的杀疥螨药有:

溴氰菊酯(敌杀死)、戊酸氰醚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二氯苯醚菊酯(灭虱精)、伊维菌素(害获灭)或阿维菌素(虫克星)、敌百虫等。

20.常用的杀痒螨药有:

溴氰菊酯(敌杀死)、戊酸氰醚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二氯苯醚菊酯(灭虱精)、伊维菌素(害获灭)或阿维菌素(虫克星)、敌百虫等。

21.常用的杀蜱药有

溴氰菊酯(敌杀死)、戊酸氰醚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有机磷类杀虫剂(二嗪农,巴胺磷)和双甲醚等。

22.常用的杀外寄生虫药有:

溴氰菊酯(敌杀死)、戊酸氰醚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二氯苯醚菊酯(灭虱精)、伊维菌素(害获灭)或阿维菌素(虫克星)、敌百虫等。

23.常用的抗锥虫药有:

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苯磺苯酰脲、喹嘧胺等。

24.常用的抗梨形虫药有

咪唑苯脲、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锥黄素、硫酸喹啉脲等。

25.常用的抗球虫药有:

杀球灵(三氯苯乙腈、地克珠利)、百球清(甲基三嗪酮)和氨丙啉、磺胺类药(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喹噁啉、磺胺氯吡嗪、磺胺五甲氧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尼卡巴嗪等。

26.常用的抗鸡球虫药有

杀球灵(三氯苯乙腈、地克珠利)、百球清(甲基三嗪酮)和氨丙啉、磺胺类药(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喹噁啉、磺胺氯吡嗪、磺胺五甲氧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尼卡巴嗪等。

27.寄生于家畜胰脏的寄生虫有:

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枝睾阔盘吸虫等。

28.寄生于家畜肝脏的寄生虫有:

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华支睾吸虫、矛形双腔吸虫、肝毛细线虫、住白细胞虫、兔肝球虫和猪囊虫等。

29.寄生于家畜肺脏的寄生虫有:

有牛、羊、猪、马肺线虫如胎生网尾线虫、丝状网尾线虫和长刺后圆形线虫、棘球蚴、猪囊尾蚴等

30.寄生于畜禽血液内的寄生虫有:

丝状线虫幼虫、锥虫、巴贝斯虫、泰勒虫、住白细胞虫等。

31、寄生于畜禽的外寄生虫有:

硬蜱、软蜱、疥螨、痒螨、蠕形螨、毛虱、羽虱、血虱、蚤等。

三、判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打“√”,不正确的打“×”

1.伊氏锥虫以横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纵

2.结肠小袋纤毛虫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横

3.牛胎儿毛滴虫以横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纵

4.弓形虫属典型的专性二宿主寄生虫。

×兼性

5.住肉孢子虫属典型的兼性二宿主寄生虫。

×专性

6.弓形虫的孢子生殖过程在终末宿主体内完成。

×外界环境

7.住肉孢子虫的孢子生殖过程在外界环境中完成。

×终末宿主

8.隐孢子虫的孢子生殖过程在外界环境中完成。

×终末宿主

9.兔球虫在宿主体内即完成孢子生殖过程。

×外界环境

10.鸡球虫在宿主体内即完成孢子生殖过程。

×外界环境

21.环形泰勒虫引起中间宿主的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

22.环形泰勒虫引起中间宿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23.双芽巴贝西虫引起中间宿主的溶血性贫血。

25.梨形虫引起中间宿主的溶血性贫血。

×

26.梨形虫引起中间宿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

27.胰阔盘吸虫腹吸盘大于口吸盘

×小于

28.枝睾阔盘吸虫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小于

29.腔阔盘吸虫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近似等于

30.腔阔盘吸虫腹吸盘大于口吸盘

×近似等于

31.圆叶目绦虫经子宫孔向外排虫卵

×假叶目

32.阔盘吸虫的发育史中无雷蚴阶段

33.假叶目绦虫通过成熟孕节经常不断的自动脱落排虫卵。

×圆叶目

34.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小点状密布于节片后缘

×贝氏莫尼茨

35.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泡状,位于成节后缘,排成一行。

×扩展莫尼茨

36.孟氏迭宫绦虫头节呈球形,有顶突,顶突后外方有四个圆形吸盘。

×指状

37.圆叶目绦虫头节呈球形,头节上有四个吸盘。

41.阔盘吸虫的发育史中有雷蚴阶段。

×无

44.阔盘吸虫口、腹吸盘近于等大

×不等大胰大于、支睾小于腔等于

47.异刺线虫雄虫有二根不等长、不同形的交合刺,左侧的短粗,右侧的细长。

48.罗氏吸吮线虫雄虫有二根不等长、不同形的交合刺,左侧的细长,右侧的短粗。

49.旋毛虫雄虫没有交合刺。

×有

50.鞭虫(毛首线虫)雄虫有一根交合刺。

51.蛲虫(尖尾线虫)雄虫有一根大头针状的交合刺

52.成熟的棘盘赖利绦虫孕节呈哑铃形。

53.成熟的四角赖利绦虫孕节呈近方形。

54.假叶目绦虫的卵黄腺成泡状散在于节片的实质中。

55.圆叶目绦虫的卵黄腺位于卵巢附近,分为两叶或一叶。

56.毛蚴从肝片形吸虫卵孵出后,主动钻入螺体内感染螺蛳。

57.含毛蚴的肝片形吸虫卵被螺蛳吃入后感染螺蛳。

×主动钻入

58.假叶目绦虫的卵黄腺位于卵巢附近,分为两叶或一叶。

×圆叶目

59.圆叶目绦虫的卵黄腺成泡状散在于髓质中。

×假叶目实质

60.成熟的四角赖利绦虫孕节呈哑铃形。

×近方形

61.成熟的棘盘赖利绦虫孕节呈近方形。

×哑铃状

62.蛲虫(尖尾线虫)雄虫有二根等长的交合刺。

×一根大头针状

63.鞭虫(毛首线虫)雄虫无交合刺。

×有一根

64.旋毛虫雄虫只有一根大头针状的交合刺。

×蛲虫

65.罗氏吸吮线虫雄虫有二根不等长的、不同形的交合刺,左侧的短粗,右侧的细长。

×左细长右粗短(异刺线虫)

66.鸡异刺线虫有二根不等长不同形的交合刺,左侧的细长,右侧的短粗。

×罗氏吸吮虫(左短粗右细长)

67.兔疥螨的前两对腿长,超出体缘。

68.兔疥螨的后两对腿短,不超出体缘。

69.绵羊痒螨的四对腿均较长,均超出体缘。

70.兔痒螨的四对腿均较长,均超出体缘。

71.血虱的头部比胸部窄。

72.蠕形螨的四对腿均较短,均不超出体缘

73.羽虱的头部比胸部宽。

74.毛虱的头部比胸部宽。

75.蚊具刺吸式口器。

77.猪血虱的口器属咀嚼式。

×刺吸式

78.虱的头部宽于胸部。

×羽、毛虱

79.毛虱的胸部比头部宽。

×血虱(窄)

80.羽虱的胸部比头部宽。

×窄

81.蠕形螨的四对腿均较长,均超出体缘。

×(兔痒螨)

82.血虱的头部比胸部宽。

×窄

83.兔痒螨的四对腿均较短,均不超出体缘。

×蠕形螨

84.绵羊痒螨的四对腿均较短,均不超出体缘。

×长超出

85.兔疥螨的前两对腿短,不超出体缘。

×后

86.兔疥螨的后两对腿长,超出体缘。

×前

88.雌虱腹部末端钝圆。

×分叉

89.雄虱腹部末端分叉。

×钝圆

四、写出下列寄生虫对人、畜禽宿主的感染性阶段

1、斯氏艾美尔球虫

孢子化卵囊

2、柔嫩艾美尔球虫

孢子化卵囊

3、巨形艾美尔球虫

孢子化卵囊

4、毒害艾美尔球虫

孢子化卵囊

5、堆形艾美尔球虫

孢子化卵囊

6、弓形虫

滋养体,快、慢殖子,孢子化卵囊

7、住肉孢子虫

包囊(含缓殖子)感染终末宿主,孢子化卵囊或孢子囊感染中间宿主

8、结肠小带纤毛虫

包囊或滋养体

9、梨形虫

子孢子

10、环形泰勒虫

子孢子

11、肝片形吸虫

囊蚴

12、胰阔盘吸虫

囊蚴

13、腔阔盘吸虫

囊蚴

14、枝睾阔盘吸虫

囊蚴

15、华枝睾吸虫

囊蚴

16、矛形双腔吸虫

囊蚴

17、前后盘吸虫

囊蚴

18、日本分体吸虫

尾蚴

19、前殖吸虫

囊蚴

20、姜片形吸虫

囊蚴

21、猪肉绦虫

囊尾蚴感染终末宿主,虫卵感染中间宿主

22、牛肉绦虫

囊尾蚴感染终末宿主,虫卵感染中间宿主

23、细粒棘形绦虫

棘球蚴感染终末宿主,虫卵感染中间宿主

24、泡状带绦虫

细颈囊尾蚴感染终末宿主,虫卵感染中间宿主

25、多头绦虫

多头蚴感染终末宿主,虫卵感染中间宿主

26、扩展莫尼茨绦虫

似囊尾蚴

27、贝氏莫尼茨绦虫

似囊尾蚴

28、棘盘赖利绦虫

似囊尾蚴

29、四角赖利绦虫

似囊尾蚴

30、有轮赖利绦虫

似囊尾蚴

31、猪蛔虫

含第二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

32、异刺线虫

感染性虫卵(含幼虫)

33、蛲虫(尖尾线虫)

含第三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

34、捻转血矛线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35、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36、辐射食道口线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37、普通圆形线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38、无齿圆形线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39、马圆形线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40、犬钩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41、猪毛首线虫

含第一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

42、羊毛首线虫

含第一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

43、旋毛虫

肌肉中的包囊幼虫(L3)

44、蛭形巨吻棘头虫

棘头囊

45、罗氏吸吮线虫

感染性幼虫(L3)

46、结膜吸吮线虫

感染性幼虫(L3)

47、长刺后圆形吸虫

感染性幼虫(L3)

48、复阴后圆形吸虫

感染性幼虫(L3)

49、萨氏后圆形线虫

感染性幼虫(L3)

50、有齿冠尾线虫

感染性幼虫(披鞘L3)

五、列举下列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若为畜禽,则写出寄生部位

1、双芽巴贝斯虫

黄牛、水牛、瘤牛红细胞内

2、牛巴贝斯虫

牛红细胞内

3、马巴贝斯虫

马属动物红细胞内

4、弩巴贝斯虫

马属动物红细胞内

5、沙氏住白虫

鸡等禽鸟类白细胞内

6、卡氏住白虫

鸡等禽鸟类白细胞、红细胞内

7、弓形虫

200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和禽类,如:

肉食兽,食虫动物、啮齿动物、猪、草食兽等有核细胞内、血液及组织内

8、环形泰勒虫

裂殖生殖阶段寄生于牛有核细胞内;配子生殖阶段寄生于红细胞内

9、猪、人肉孢子虫

裂殖生殖阶段寄生于猪血管内皮细胞内,之后寄生于猪肌肉包囊内

10、牛、人肉孢子虫

裂殖生殖阶段寄生于牛血管内皮细胞内,之后寄生于牛肌肉包囊内

11、布氏姜片吸虫

扁卷螺、凸旋螺、大脐圆扁螺、尖口圆扁螺及半球多脉扁螺

12、前殖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螺蛳;第二中间宿主:

蜻蜓成虫和稚虫

13、日本分体吸虫

湖北钉螺:

有肋钉螺和光壳钉螺

14、前后盘吸虫

淡水螺蛳

15、矛形双腔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

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

蚂蚁

16、华枝睾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螺蛳;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17、枝睾阔盘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

蜗牛;第二中间宿主:

针蟋

18、腔阔盘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

蜗牛;第二中间宿主:

红脊草螽、尖头草螽

19、胰阔盘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

蜗牛;第二中间宿主:

中华草螽

20、肝片形吸虫

淡水螺蛳(椎实螺)

21、有轮赖利绦虫

蝇类、步行虫、伪步行虫、金龟子

22、四角赖利绦虫

蚂蚁、苍蝇

23、棘盘赖利绦虫

蚂蚁

24、贝氏莫尼茨绦虫

土壤螨(地螨)

25、扩展莫尼茨绦虫

土壤螨(地螨)

26、多头绦虫

牛、羊等反刍兽的大脑、脊髓内

27、泡状带绦虫

羊、猪腹腔的任何器官,尤其是肝脏浆膜、大网膜、肠系膜等,肺脏也有寄生

28、细粒棘球绦虫

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马、猪等各种家畜、啮齿类及多种野生动物与人的肝、脾、肺及其他各种器官

29、牛肉绦虫

牛科动物,包括黄牛、水牛、瘤牛和牦牛等的全身肌肉内

30、猪肉绦虫

猪、野猪、狗、猫、人、骆驼的横纹肌及其他各器官组织

31、牛副丝虫

蝇类

32、长刺后圆形线虫

蚯蚓

33、复阴后圆形线虫

蚯蚓后圆形线虫:

蚯蚓

34、萨氏后圆形线虫

蚯蚓

35、异刺线虫

蚯蚓

36、圆形似蛔线虫

食粪甲虫

37、有齿似蛔线虫

食粪甲虫

38、六翼泡首线虫

食粪甲虫

39、刚刺鄂口线虫

剑水蚤及鱼、蛙爬行动物和人体内

40、奇异西蒙线虫

剑水蚤及鱼、蛙爬行动物和人体内

41、斧钩华首线虫

蚱蜢、象鼻虫、甲虫

42、旋形华首线虫

等足类:

如光滑鼠妇、粗糙鼠妇

43、美洲四棱线虫

直翅类昆虫

44、罗氏吸吮线虫

蝇类:

如胎生蝇、秋蝇等

45、甘肃吸吮线虫

蝇类:

如胎生蝇、秋蝇等吸吮线虫:

蝇类

46、结膜吸吮线虫

蝇类:

如胎生蝇、秋蝇等

47、马丝状线虫

蚊、吸血蝇、蠓、虻等吸血昆虫

48、鹿丝状线虫

蚊、吸血蝇、蠓、虻等吸血昆虫

49、指形丝状线虫

蚊、吸血蝇、蠓、虻等吸血昆虫

50、蛭形巨吻棘头虫

金龟子一类甲虫成虫及幼虫

六、列举下列寄生虫的终末宿主;若为人、畜、禽,则写出寄生部位

1.猪、人肉孢子虫

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内

2.环形泰勒虫

残缘璃眼蜱、小亚璃眼蜱

3.牛、人肉孢子虫

人的小肠上皮细胞

4.卡氏住白虫

5.弓形虫

猫科猫属和山猫属动物的肠上皮细胞内原虫

6.驽巴贝西虫

革蜱、璃眼蜱、扇头蜱

7.沙氏住白虫

8.牛巴贝西虫

篦子硬蜱、全沟硬蜱、微小牛蜱

9.双芽巴贝西虫

微小牛蜱、消色牛蜱、囊形扇头蜱、刻点血蜱等

10.马巴贝西虫

革蜱、璃眼蜱、扇头蜱

11.胰阔盘吸虫

牛、羊、猪、骆驼和人胰脏胰管内及胆管和十二指肠

12.腔阔盘吸虫

牛、羊、猪、骆驼和人胰脏胰管内及胆管和十二指肠阔盘吸虫:

胰胆管12指肠

13.枝睾阔盘吸虫

牛、羊、猪、骆驼和人胰脏胰管内及胆管和十二指肠

14.华枝睾吸虫

人、猪、犬、猫、鼠、鼬、貂、獾等动物的胆管、胆囊

15.前后盘吸虫

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的瘤胃和网胃内(成虫)及真胃、小肠、胆管、胆囊(幼虫)

16.矛形双腔吸虫吸虫

牛、羊、猪、驼、兔、马、驴、人的胆管、胆囊

17.肝片形吸虫

黄(水)牛、绵(山)羊、鹿、骆驼等反刍兽的肝胆管内

18.前殖吸虫

鸡、鸭、鹅、野鸭及其他鸟类的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卵巢、泄殖腔和蛋内

19.布氏姜片形吸虫

人、猪、犬、野兔的小肠,以十二指肠最多

20.日本分体吸虫

人、牛、羊、猪、马、兔、犬、猫等动物和2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及啮齿类动物的肝内门静脉和肠系膜小静脉内

21.牛肉绦虫

人的小肠内

22.细粒棘球绦虫

犬、狼、虎、豹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

23.猪肉绦虫

人的小肠内绦虫:

小肠内

24.多头绦虫

犬、狼、狐狸的小肠内

25.泡状带绦虫

犬、狼、狐狸等动物的小肠内

26贝氏莫尼茨绦虫

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的小肠内

27.扩展莫尼茨绦虫

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的小肠内

28.四角赖利绦虫绦虫:

小肠内

鸡的小肠内

29.有轮赖利绦虫

鸡的小肠内

30.棘盘赖利绦虫

鸡的小肠内

31.刚刺颚口线虫

猪的胃内

32.六翼泡首线虫

猪胃黏膜内

33.奇异西蒙线虫

猪胃黏膜内

34.圆形似蛔线虫

猪胃黏膜内

35.有齿似蛔线虫

猪胃黏膜内

36.萨氏后圆线虫

猪、野猪及羊、鹿、牛等反刍兽动物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人偶感。

37.长刺后圆线虫线虫

猪、野猪及羊、鹿、牛等反刍兽动物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人偶感。

38.鸡蛔虫

鸡小肠内

39.复阴后圆线虫

猪、野猪、羊、鹿、牛等反刍兽动物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人偶感。

40.指形长刺线虫

黄牛、水牛、和绵羊的第四胃内

41.鹿丝状线虫

牛、羚羊、鹿的腹腔

42.蛭形巨吻棘头虫

猪、野猪及狗、猫、人的小肠内

43.结膜吸吮线虫

犬、猪、兔、人结膜囊、第三眼睑下及泪管内

44.马丝状线虫

马属动物的腹腔,有时寄生于胸腔、盆腔、阴囊等处

45.罗氏吸吮线虫

牛结膜囊、第三眼睑下及泪管内

46.大口吸吮线虫

牛结膜囊、第三眼睑下及泪管内线虫

47.马吸吮线虫

马泪管内

48.斧钩华首线虫

鸡和火鸡的肌胃角质膜下

49.旋形华首线虫

鸡、火鸡、鸽的腺胃和食道,偶见于小肠

50.美洲四棱线虫

鸡和火鸡的前胃

七、简述下列寄生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1、媾疫锥虫病:

①生殖器官症状:

生殖道粘膜炎症,红肿,无热痛。

尿道口外翻,排混浊黄色粘液,尿频。

生殖粘膜局部形成小结节或小水泡→破溃→糜烂、溃疡→结痂→痂脱→最后留下黄白色永久性乏色素斑(蛤蟆斑)。

母马屡配不妊或妊娠后易流产。

②皮肤轮状丘疹:

在患马皮肤,主要是臀、腰、腹部两侧皮肤上出现轮状丘疹,呈圆、椭圆或蹄形,直径4~20cm,中央凹陷,周边隆起,境界明显,触之无热痛。

丘疹可反复出现。

③神经症状:

神经麻痹。

腰神经和后躯神经麻痹。

一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

④全身症状:

病初体温稍上升,精神、食欲无异常。

后期渐进性贫血,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2、环形泰勒虫病:

高热稽留,体表淋巴结肿大,呼吸加快,食欲减少或废绝,可视黏膜等皮肤薄软处出现出血点或溢血斑,有的在颔下、胸前或腹下发生水肿。

病牛迅速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