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91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docx

大学世界地理试题大全打印17

第一章

1、内海(internalsea):

政治地理中内海是指领海基线向内一侧的全部海水,包括:

  

(1)海湾、海峡、河口湾;  

(2)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  

(3)被陆地所包围或通过狭窄水道连接海洋的海域

我国的内海海域包括直线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直线划入的领湾、领峡、港口、河口湾等,包括琼州海峡、渤海湾以及沿海分布的几百个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专用港等港口在内的全部海域都是我国的内海。

边缘海(marginalsea):

又称“陆缘海”,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的海称为“边缘海”。

如黄海、东海、南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加利福尼亚湾、北海、阿拉伯海等。

  

东中国海、南中国海以及白令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

  

边缘海位是于大陆边缘,以岛屿、群岛或半岛与大洋分隔,仅以海峡或水道与大洋相连的海域。

主要潮波和海流系统直接来自外海,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变化比大洋大。

边缘海可按其主轴方向分为纵边缘海和横边缘海。

主轴方向平行于附近陆地的主断层线,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等,为纵边缘海。

主轴线与断层线大体上呈直交,如北海等,为横边缘海。

2、陆地上两条巨大的高山带:

①、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

②、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海底地形的划分:

①、大陆架:

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②、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

其下限不等,一般为2000~3000m。

③、大洋底(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

3、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

——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4、高、中、低纬度气候带的划分标准:

不同性质气团的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所包括的气候型、特征及其原因

赤道多雨气候:

①.分布:

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º~10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

②.气候特点:

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

③.植被土壤:

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热带干湿季气候:

①.分布:

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

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

②.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

③.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①.分布:

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

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

②.气候特点:

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

③.植被土壤:

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

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

②.气候特点:

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

③.植被土壤:

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热带海洋性气候:

①.分布:

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

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

②.气候特点:

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

③.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①.分布:

包括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ºW以东大约在40º~60ºN的地区等。

②.气候特点:

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③.植被土壤:

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分布:

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

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

②.气候特点:

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

2000mm以上。

③.植被土壤:

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

温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

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

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②.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

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

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

③.植被土壤:

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①.分布:

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

②.气候特点:

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

③.植被土壤: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亚热带湿润气候:

①.分布:

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º~35º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

②.气候特点:

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

③.植被土壤: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亚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

②.气候特点:

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

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③.植被土壤:

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①.分布:

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

②.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

③植被土壤:

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①.分布:

分布于南北纬25º~35º间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和西岸。

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南美的格兰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和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南部。

②.气候特点:

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它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

③.植被土壤: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①.分布:

一般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

②.气候特点:

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

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

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极地长寒气候:

①.分布:

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

②.气候特点:

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

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极地冰原气候;

①.分布:

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

②.气候特点:

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

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

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高地气候

第二章陆地自然带

1、自然带分布特点

①.热带雨林带:

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本带气候多属于多雨类型,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类最为活跃。

林下的红色风化壳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

②.热带稀树草原带

本带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发育,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有局部的分布。

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4个月以上的干季。

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群落,主要由禾本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地分布着成片的乔木或独株的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

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明显,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很丰富,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③.热带荒漠带

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部非洲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

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类型,植被缺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④.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很清楚地表现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在南半球则表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南部非洲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区。

气候属于亚热带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的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的高温和干旱引起强烈的蒸发,因此本带仍是一个缺水地区。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

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⑤.亚热带森林带

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亚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在南北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的东南部。

亚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⑥.温带荒漠带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

土壤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

⑦.温带草原带

在北半球表现非常典型,如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就是一条很宽的温带草原带。

由于一系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温带草原,都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

温带草原带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

温带草原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碱土及盐土呈斑状分布。

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⑧.温带阔叶林带

本带又称夏绿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南部亚带,因受海陆分布、寒暖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温带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温带大陆内部,则因大陆性气候较强,而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亚洲东部夏绿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栎林等。

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温带阔叶林带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其中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最为活跃。

⑨.亚寒带针叶林带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向伸展着,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

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动物界中主要是松鼠、雪兔、狐、貂等耐寒动物。

⑩.苔原带

本带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

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均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

土壤属于冰沼土。

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⑩.冰原带

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

这里全年皆被冰雪覆盖,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

冰原带动物界很贫乏,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以及在北半球或南半球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栖息着鲸和海豹。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

①.内在联系性

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②.空间组合性

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③.动态演变性

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

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4、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包括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带段性分异:

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省性分异: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第四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内涵: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国之间关税等经济交流障碍的消除;

2)、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国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

4)、一体化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或者两者的结合,达到要素价格的均等。

5)、各国经济在社会化大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经济往来走向经济合作直至经济融合的过程。

区域经济集团的特征:

成员资格的区域性;内部的开放性;对外的排斥性;利益的放大性。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①.区别:

国家主权的地位不一样:

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主权国家为核心,还渗入了政治因素,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国家难以控制的、自发的市场行为。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不一样: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推动的,也叫制度性一体化。

而经济全球化是由企业推动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因此,也叫功能性一体化。

理论依据不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依据是比较利益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依据是关税同盟理论和产业结构相似理论

②.联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都是因市场制度内在缺陷而引致的制度变迁。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必经的发展阶段,是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台阶。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又不完全一致。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其组织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独享性和排他性,这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税同盟的效应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TradeCreation)效应:

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其效果是:

(1)生产效应,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从一国看,以扩大的贸易取代了本国的低效率生产;从全部成员国看,生产从高成本的地方转向低成本的地方,自由贸易区内部的生产资源可以重新配置,改善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消费效应,即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

2、贸易转移(TradeDiversion)效应

指最初从区外国家较低成本的进口被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所替代。

从而形成的贸易方向的转移。

贸易转移将对成员国带来福利的损失,同时对于以前的产品供给国也是一种福利的减少。

3、扩大出口效应

现实中,一国参加关税同盟不仅能够带来一定的商品进口量的增加,还会带来出口的增加,对于一个希望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特别是小国)而言,它的加入往往并非看该关税同盟能给它带来多少进口的好处,更多的是看重其产品的出口市场。

总体上看,关税同盟将给参加国带来更大的出口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福利。

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在排斥第三国产品的同时,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所有成员国的国内市场组成一个统一的区域性市场。

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这种效应比较适合于一些国内市场狭小或比较依赖对外贸易的国家。

2、促进竞争效应

在各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以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国内的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居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因而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组成关税同盟以后,由于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谁在竞争中取胜,谁就可以享受大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利益,否则就会被淘汰。

各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纷纷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烈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3、刺激投资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国产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产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4、资源配置效应

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带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技术、劳动力和资本从边际生产力低的地区流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促进了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关税同盟的负面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形成的新垄断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

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一些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4、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所属类型

按其一体化水平来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