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843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docx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

质量和密度系统复习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一、知识积累整合

 

1.质量

 

(1)质量: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理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t=103kg,1kg=103g,1g=103mg。

 

(3)估测物体的质量:

一头大象约5t;一名中学生约50kg;一枚一元硬币约6g;一张邮票约50mg。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所谓属性,就是一种不变性。

质量不会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5)质量的测量工具: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有:

案秤、台秤、杆秤。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是托盘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调节使用方法: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有的天平只一个),使横梁平衡。

横梁平衡的标志是:

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若指针在左右两端摆动的幅度相等,也表明横梁平衡。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注意:

不能用手)向右盘里加减砝码,(简记“左物右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天平“平”的方法:

天平之“平”体现在三处:

一是底座要放水平;二是称量之前横梁要水平,这需要调节平衡螺母;三是称量时横梁要水平,这时决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需要的是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

 

(3)加减砝码的次序和方法:

要按照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添加砝码。

当在右盘放上一个较大的砝码,横梁右端下沉,就要换一个比之小一级的砝码,如此依次进行。

什么时候开始移动游码呢?

要知道,向右移动游码就相当于在右盘加砝码,游码移到最右端时的读数就等于最小的砝码值。

所以,当在右盘放上最小的砝码,横梁右端下沉,这时,就要把最小的砝码拿下来,向右移动游码。

 

(4)天平的读数:

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

关于游码的读数,一要依照游码左侧所对应的数值读数,二要看清标尺的分度值。

 

3.密度

 

(1)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物体具有质量和体积,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注意:

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3或kg·m-3。

密度的常用单位是克每立方厘米,符号g/cm3或g·cm-3。

密度还有其他单位,如kg/dm3等。

 

(3)密度表

 

密度表中给出了常见的一些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应牢记);固、液、气体中,气体密度最小,固体的密度一般比液体大;表中的密度都是在常温、常压下测得的,说明密度与温度的高低、压强的大小有关;水和冰的密度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变了,密度改变;冰、蜡和植物油的密度相同,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4)密度的应用

 

密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利用

及其变形

,可以求质量和体积。

 

4.密度的测量

 

(1)量筒(量杯)的使用

 

①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其单位是毫升(mL),1mL=1cm3。

 

②测量固体体积:

形状不规则的小固体可用量筒(或量杯)配合水来测量:

若固体在水中下沉,可用排液法测量其体积;若固体在水面漂浮,可用针压法或沉锤法测量其体积;若固体体积太小,可用累积法。

 

(2)物质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

,就可以计算出密度。

测量小固体和液体密度时,要注意实验的操作顺序,以减小误差。

 

二、易混知识比较及考点预测

 

1.易混知识比较

 

(1)物体与物质

 

物体是指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东西,如:

桌子、凳子、铁钉、铁锤等;而物质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桌子、凳子是物体,它们都是由木头构成的(当然还有其它材料),木头是物质。

东西是由材料组成的,这是生活语言。

用物理上的语言描述: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属性与特性

 

属性不随外界因素而变化。

质量由物体本身决定,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质量保持不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特性随外界因素而变化。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密度与物质本身有关,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无关。

当外界条件(如温度、物质的状态和压强)发生改变时,物质的密度将发生改变。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物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一般认为物质的密度不变。

 

2.考点预测

 

研究近年各地与本专题有关的中考题,可以发现,试题普遍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试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加大了对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体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切实发挥试题的教育价值。

考查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质量、密度概念的理解,天平和量筒的操作与使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中如何减小误差,只用天平(或量筒)和水如何测量物质密度,应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

涉及的题型有填空、选择、实验、计算、解释说明等各种考查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预计本章知识在下面几个方面的考查将会得到加强:

 

(1)质量、密度的概念。

质量和密度是整个初中物理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力、压强、浮力的基础,一直是命题的热点。

考点主要集中在对质量、密度概念的理解,对单位意义及换算的掌握,对各自物理属性的理解等。

 

(2)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测量质量、密度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的要求。

把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是命题的方向。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及物质的含量、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并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计算大型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等。

 

(4)测密度的实验。

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实验,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实验,是历年各地中考的热点。

但今后更加注重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可能给你一个实验步骤,要求同学们对实验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评价,会分析误差。

也会注重创新创造能力的考查,可能只给你天平或量筒中的一个,甚至是天平无砝码,量筒无刻度,看大家如何设计实验,完成密度的测量。

 

三、核心要点剖析

 

考点1 质量

 

考点剖析:

质量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学习重力、压强、浮力及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

本考点重点考查的是质量的概念、单位,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等。

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计算中质量单位的换算及质量的物理属性是常见的考查内容。

 

例1(2011福州)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磨掉铁块一个角

 

C.把它轧成薄铁片           D.从地球运到月球

 

分析:

铁块熔化成铁水,是状态变了,组成铁的物质未变;磨掉铁块一个角,组成铁的物质减少;轧成薄铁片,形状变了,组成铁的物质未变;从地球运到月球,地理位置变了,但组成铁的物质未变。

 

答案:

B

 

点评:

回答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应牢记质量不会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度而改变。

此题容易错选D,一些同学认为物体从地球运到月球,会变轻,所以质量变小。

其实这里的“变轻”是指重力变小,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不要把重力和质量搞混了。

 

考点2 天平的使用

 

考点剖析:

天平能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由于其结构较精密,使用方法较复杂,能考验大家有没有规范的操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成为各地中考历年必考的内容。

考点主要集中在天平的调节与使用、加减砝码的次序和方法、砝码和游码的读数等,考查的题型以填空、选择、实验为主。

用天平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测量液体的质量等,体现了实验方法的应用,常出现在选择或探究题中。

砝码生锈、天平未平衡就使用、物体与砝码左右颠倒放置、在太空中能否使用等情形,能考查大家的创新思维能力,中考也有涉及。

 

例2(2011芜湖)某同学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1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该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当他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砝码;当他在天平右盘中放入一个50g砝码、一个20g砝码和一个10g砝码,并将游码拨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

 

 

解析:

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横梁左端高,右端低,所以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右盘的砝码质量偏大,应该减少砝码。

右盘中砝码总质量为80g,游码左侧所对应的数值为3.2g,则物体的质量为83.2g。

 

答案:

左 减少 83.2

 

点评:

试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和读数,解决问题时要能够根据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判断横梁的位置。

指针停在分度盘的中央,说明横梁平衡;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横梁左端高,右端低,这时应该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或者将横梁左端的平衡螺母也向左移动。

读游码时,大家常出现两个错误:

一是读游码右侧的刻度,二是把分度值当做0.1g,应注意避免。

 

考点3 密度

 

考点剖析:

密度也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是力学综合实验的基础,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利用密度表讨论问题、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概念有关的物理现象等。

题型涉及填空、选择、实验探究、计算、解释说明等几乎所有题型。

 

例3(2011·四川绵阳)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

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钢=7.8×103kg/m3)制造,耗钢130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质量为(    )。

 

A.0.05吨   B.0.26吨  C.2.6吨    D.50吨

 

解析:

此题的关键点是要理解“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这就告诉我们“气凝胶”的体积等于钢的体积。

因此,要根据

先求钢的体积,再用

可求出“气凝胶”的质量。

当然求解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钢的体积

“气凝胶”的质量

 

答案:

A

 

点评:

求解密度问题常见的隐含条件有三类:

(1)质量不变。

如冰熔化变成水,水凝固变成冰,物质状态变了,但质量不变。

(2)密度不变。

如想知道一块长方体巨石的质量,可以测量它的密度和体积去计算。

怎样知道它的密度呢?

就可以从它上面取一块小石头,测量出小石头的密度,则小石头的密度等于巨石的密度。

(3)体积不变。

除本题情况外,常见的如两种液体都用同一容器盛满,则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再如,若待测物体是固体,使容器先盛满水,把固体放入后,部分水会溢出,则溢出水的体积与固体体积相等。

 

考点4 密度的测量

 

考点剖析:

密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实验,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体现在测物质密度过程中,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方案的设计,天平、量筒的正确使用、读数,密度公式的使用,以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估等。

密度还能够与压强、浮力等实验结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4(2011·广东)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如图2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依据图中的数据填入下表的空格中。

 

物理量/单位

空杯的质量

m/g

杯和酸奶的质量m/g

酸奶的体积V/ml

酸奶的密度

ρ/Kg·m-3

测量值

 

 

 

 

 

(2)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__  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

 

解析:

试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测量液体密度的过程,涉及天平、量筒的读数,密度的计算,实验的评估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综合性较强。

解题的关键要看懂试题中测密度的过程:

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这样可以计算烧杯内的液体质量。

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进量筒,可以测量出液体的体积,利用就可以计算液体的密度。

上述过程中由于烧杯壁上不可避免的要沾有液体,使液体不可能全部倒进量筒,使测得的体积变小,因而测得的密度变大。

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呢?

眼睛别只盯着烧杯内的液体,把目光转向量筒中的液体,测量量筒中的液体密度,思路会豁然开朗。

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是40ml,量筒内液体的质量是甲、乙两次质量的差。

 

读物体的质量时把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

解题材时注意看清各量的单位。

 

答案:

(1)31.4,83.2,40,1.295×103,偏大;

(2)更换实验顺序:

乙、甲、丙(或乙、丙、甲)

 

点评:

我们知道,只要测量就存在误差。

实验中的误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测量仪器不够精密产生误差,测量人估读产生误差,实验步骤不合理产生误差。

前两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后一种误差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