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396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会计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会计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会计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会计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理论.docx

《会计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理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理论.docx

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

第一章:

会计理论概述

一、会计理论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第一章会计理论概述。

既然要讲会计理论,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会计理论。

其实在当今的会计界,对于会计理论这个名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比如在我们教材中就列举了一些,首先是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他认为:

会计理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它是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它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

而另一位会计学家贝克奥伊认为会计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实践和反复检验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利特尔顿的看法是:

会计理论是会计指南、惯例、原则等一系列基本会计概念的含义及其内在相互关系,是对会计实务的描述和解释。

这些都是外国会计学家的看法,再来看看我们国家的会计学家。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认为:

会计理论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

陈金池教授也指出:

会计理论通常指会计实务所依据的基础概念。

不难看出,不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这些会计学家对于会计理论的看法都离不开另一个名词——会计实践。

那么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抛开会计不谈,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同样的道理,会计理论也来源于会计实践。

首先我们可以将会计实践分成若干领域,比如财务会计领域、成本会计领域、管理会计领域、预算会计领域等等,再对这些领域进行理性认识,我们就对这一特定的领域形成一些会计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是零散的、孤立的,我们将这些零散的理论一、理论二、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各个领域的会计学科理论,再将这些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就形成了之后再第二章要介绍的会计理论体系。

那么这里形成的会计理论有对会计实践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会计理论解释了会计实践的内在本质,反映其内在规律性;第二,会计理论可以指导会计实践活动。

形成了会计理论,我们如何判断这些理论是不是科学、合理的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还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会计理论的合理性,所以会计实践还对会计理论有着反馈和检验的作用。

从这个图上我们能看出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会计理论呢?

这里我们给出一个定义:

会计理论是指人们概括归纳长期的会计实践经验,反映会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指导会计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会计理论的分类。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按会计理论的作用分类,这是我国会计界较为认同的一种分类方法。

按这种方法分类,会计理论可以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是以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为依据,阐述会计基本原理、研究会计运行模式、揭示会计内在规律的理论;会计应用理论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阐述会计应用技术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理论;会计开发理论是以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为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研究会计的新领域和新问题,创建会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会计的新产品和新知识的理论。

可以说这三种理论就像一颗大树一样,基础理论就是树根,应用理论可以看成树干,而开发理论就是树叶。

除此之外,会计理论还可以按照逻辑进行分类,分为会计概念、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

也可以按照研究方法分类,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

二、形成与发展

知道了会计理论是什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会计理论从哪里来,又要到那里去,所以第二点介绍一下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纵观我们的会计史,会计理论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飞跃,第一次就是借贷记账法的出现。

虽然早在13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就已经有人采用“借”“贷”符号来进行复式记账。

但是对会计理论进行专门研究或者说开启了近代会计理论序幕的,还是在15世纪。

1494年,意大利的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他出了一本书,名字叫《算数几何及比例概要》在这本著作中对借贷记账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卢卡巴其阿勒本人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近代会计之父。

当然,这个时期的借贷记账法仅仅涉及一些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并不完善。

然而随着欧洲各个国家之间商品交换的增加和贸易往来的扩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开始发生转变,由最初的独资方式逐渐发展为“代理”和“合伙”。

新的经营方式促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这些变化也促进了我们会计的改变:

一是会计个体概念日显重要,会计的主要服务目标定位于企业;二是强化了持续经营和会计期间概念,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走向规范;三是损益计算与分配理论发生改变,企业利润不再全部归业主所有;四是资本保全观念开始形成。

一直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会计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期爆发了什么事件?

欧洲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机器在工业企业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使会计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促使会计本身实现自我改进和完善。

一方面,刚才我们提到大机器在企业的使用,强化了固定资产在会计中的地位,促进了折旧会计的产生;另一方面,大型机器设备的增多,使的折旧费用、燃料动力费用等间接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加大,成本计算趋向复杂,成本的准确性对价格的影响更加显著。

从而促使成本会计产生,并重点解决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成本记录与会计账簿一体化、标准成本方法应用等三个问题。

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企业利润成倍增长。

为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扩大公共开支,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制,措施之一就是课征所得税。

这也为我们会计实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所得税税率一定的情况下,纳税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应税所得额是多少,但是在当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约束各个企业的,各家企业对于应税所得额的算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两家企业都生产的同一种商品,同样都盈利100万,但是一家固定资产折旧用的是直线法,另一家用的是年数总和法,我们知道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是不是提的折旧大,后期提的折旧少。

这样就使得最后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两家企业虽然都是100万,但是明显是不太公平的。

因此为了保证纳税额的公平合理,不同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就逐渐趋向了一致,这是一点。

此外,存货的计价方法也逐步趋向合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历史成本、收支配比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

这是征收所得税带来的影响。

此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企业的组织形式又发生了变化。

还记得之前我们提到过一次企业组织形式变化是什么时候么?

对是这里,企业由独资逐渐变为代理和合伙,而这一次则是出现了公司。

可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强化了委托代理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受托人的经济责任,重新定位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由此带来的变化主要有:

一是持续经营概念和资本保全概念更显重要。

不知道大家学过公司法没有啊,一般情况下,在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里,业主的资本投资只能转让而不得撤走,承担着企业的最终经营风险,而债权人失去了对业主私人财产的索偿权利。

二是必须严格划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合理分摊跨期费用。

为什么呢?

刚才我们说到,公司制下,股东想要撤资是不是只能把手中持有的股票只能转让,而在转让过程中,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最小失误,股东需要根据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决策,那么为了正确评价公司当期的经营成果,就必须严格划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合理分摊跨期费用。

三是会计报表得到改进和完善,使之渐成体系。

由于两权分离,导致股东很少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也无法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因此,所有权人(股东)必然要求企业定期披露会计信息。

到此为止,可以说就是整个近代会计的发展历程。

之前我们说会计理论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借贷记账法的出现,下面我们介绍第二次飞跃:

20世纪30年代,公认会计原则的建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经济大危机,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经济损失之大、影响领域之多,空前绝后。

在此次大危机中,有会计界人士认为:

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缺乏可比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大家公认的、上市公司必须遵循的会计标准,以保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和可比性。

这种观点一经提出,学术界响应省一片,不仅如此,这种观点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对此就十分赞同,美国1933年公布的证券法规和1934年公布的证券交易法规,都要求股份公司出售股票前必须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按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会计报表,这就促使公认会计原则应运而生。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是近代会计理论和现代会计理论的分界点,虽然也有不同看法,有人则认为是管理会计的兴起是分界点,但是显然我们教材的作者更倾向于第一种。

聊完了会计理论的两次飞跃,下面我们在看看最近几十年,我们的会计理论有哪些动态和发展呢?

首先就是刚刚我们提到的管理会计的兴起和发展。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以后。

管理会计的兴起,使会计由传统的核算型转向核算与管理并重型,由单纯对外提供报告转向对外与对内提供报告相结合,会计职能明显扩大。

其次是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

经过“二战”后20多年的建设,西方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加强。

与此伴随的问题:

一是社会生态环境恶化,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劳资矛盾突出。

为此,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陆续制定和公布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职工福利的规章制度,加之劳工组织也对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提出了强烈要求,促使企业开始考虑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包括: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福利、服务社区事业、维护各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等,而不只是片面追求盈利和维护某一团体的权益。

显然,传统会计的计量和报告模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上述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人士开始从会计角度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问题,探索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手段与方法,进而促成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理论的产生。

第三,物价变动会计产生和发展。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许多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物价都呈持续上涨趋势。

这种现象严重动摇了传统会计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基础,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和币值不变假设受到极大冲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

为了如实反映企业在物价变动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效避免信息使用者因不了解企业“内幕”而发生决策失误,理论界人士开始探索物价变动时期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手段和方法,一些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也着手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物价变动会计理论随之产生。

第四,电算化会计的产生。

计算机在会计上的普遍应用,不只是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披露变得快捷和可靠,而且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程序和方法,扩展了会计职能,延伸了会计领域,进一步完善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

可以预测,未来的会计理论必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质的飞跃,这种理论或许不再是现代会计理论的延伸、扩展和完善,而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

第五,国际会计理论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大幅上升,国际投资额迅猛增长,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由此带来的会计问题是,会计信息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能否建立在国际范围内共同认可的会计标准并促使各国自觉遵守,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各种会计组织都在寻求和探索能够在国际范围内通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催生了“国际会计”这一新的会计学分支。

第六,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发展。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时间上尽管可以上溯到20世纪60年代,并且在90年代之前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真正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并应用于会计实践,则是90年代以后,而其背景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和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将成为企业的主要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将成为企业的主要价值。

这种环境促使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

人力资源会计的四个阶段:

(1)弗兰霍尔茨提出人力资源会计(1960年代)

(2)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于实践(1970-1980年代)(3)人力资源会计陷入困境(1990年代)(4)人力资源会计复苏(世纪之交)

以上都是我们现代会计理论近几十年的发展动向,其实这些很多也是现在会计理论的研究探讨的重点。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来找些资料、文献多看一看,对各位写毕业论文会有一些帮助。

好,我们介绍了会计理论的两次飞跃、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动向,那么是什么推动着会计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呢?

对此理论界有三种观点:

(1)生产力论。

其实之前我们在介绍两次飞跃时也说了,每一次会计的发展都是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

因此,生产理论认为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经济改革论。

认为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惟有通过经济改革,才能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保障会计工作秩序、优化会计人员行为,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

(3)委托代理论。

认为现代会计理论的产生基础是现代企业的代理关系,没有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就没有现代会计,因此,委托代理关系的完善是促进会计理论发展的动力。

三、会计理论的研究意义

我们介绍了会计理论是什么、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那么为什么要研究会计理论呢?

或者是说我们研究会计理论有什么意义呢?

1、对会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理性分析,形成新的会计知识。

刚才我们也说了物价波动、人力资本、跨国公司业务、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是时下最新、最热门的问题。

2、衡量、评价会计实务的利弊得失,趋弊兴利。

诸如收支配比、权责发生制、公允价值等存在争议性的话题。

3、创建新的会计思想和方法,为未来会计实践指明方向。

比如: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的结合。

第二章:

会计理论体系

一、会计理论体系的定义及认识思路

会计理论体系又称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各种相对独立且具有自身功能的会计理论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还记的我们第一章开始的时候那张图么?

通过对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形成了某一会计领域的各种理论,对这些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这一领域的会计学科理论,再对这些学科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会计理论体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会计理论体系呢?

1、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从理论上诠释某一会计领域的会计实践问题,或者说对会计工作具有某方面的指导作用。

比如说:

刚才我们介绍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人力资源会计实践问题;会计对象——阐述会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会计假设——提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理论体系由各种会计理论要素组成,各理论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推理关系。

这些要素包括:

会计目标、对象、假设、环境、原则、程序、方法等。

3、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理论体系,反映一个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英美会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苏联会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会计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推理性、动态发展性。

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开辟新的会计领域、产生新的会计问题。

折旧使得会计理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二、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要构建会计理论体系,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就像中国人说万事开头难,西方人也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对于会计理论体系而言,其逻辑起点对其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会计理论界普遍将逻辑起点的选择作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

那么对于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究竟有哪些不同的主张呢?

具体来讲有以下五种:

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

下面我们挨个介绍一下。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概念最早由美国会计学家佩顿提出;1959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开始专门研究会计假设;1961年会计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的出版,标志着会计假设研究进入高潮。

基本主张:

会计假设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要素很难成立,故应以此作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

相关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会计假设---原则---程序---方法---报告---目标

评价:

不是本源范畴,逻辑不严密,易与实践脱节,只能作为前提,不能作为起点。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7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提出这一观点;78年该委员会发表《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8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会计机构达成共识。

基本主张:

会计作为一个人造信息系统,必须首先有目标,没有目标的系统是不能存在的。

(系统论的观点)故应以会计目标作为构建起点。

相关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会计目标---假设---原则---程序---方法---报告

评价:

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性较强,有助于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统一,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联系;但主观性较强,因为目标的确定更多取决于主观愿望。

(三)会计环境起点论

90年代初我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会计面临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会计理论体系随之改变。

基本主张:

环境决定一切,任何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故应以此作为构建起点。

相关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会计环境---目标---报告---原则---程序---方法

评价:

环境属于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环境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以此为起点,无法保证会计理论体系的稳定性。

(四)会计本质起点论

80年代初我国会计学者杨纪婉、闫达五提出。

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之前为管理工具),这一观点改变了会计的传统理念,提升了会计的社会地位,创建了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学派。

基本主张:

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的核心,故应以此作为构建起点。

相关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会计本质---职能---目标---假设---原则---方法

评价:

会计的本质目前尚无定论,以此为起点不利于推导其他理论要素,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80年代中期由我国会计学者提出。

(易庭源为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主张:

会计对象来源于会计实践,反映于会计系统之中,是认识会计内在规律的出发点;在会计实践中决定会计工作的循环程序,故应以此为构建起点。

相关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会计对象---本质---目标---原则---程序---方法

评价:

针对性和务实性较强,会计实务工作者容易理解,但较多关注客观性和现实性,较少考虑前瞻性和发展性,不利于建立科学超前的会计理论体系。

三、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要求

1、原则:

(1)体现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系统性、逻辑性、发展性)(3)注重会计理论体系的实用价值(指导价值)(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4)自主与借鉴相结合

2、具体要求:

对会计本源具有“揭示”作用。

对会计研究具有“导向”作用。

对会计环境具有“反映”作用。

对会计实践具有“联系”作用。

第三章会计模式理论

一、什么是会计模式

同样的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会计模式。

我们先抛开会计,看看模式是什么?

提到模式大家想到了什么?

苏南模式是经济模式是吧?

华西模式是农业方面的模式,南科模式是教育模式,大一点的还有什么?

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前几年的时候,世界上就有人在研究中国模式。

因此我们书上对模式进行了一下概括P50,通俗地讲,模式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规律,并用定量或定性方式加以综合描述的有机整体。

知道了什么是模式,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会计模式。

首先会计模式得是对会计事物的一个综合描述,由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组成,是一个反映各会计要素特征及内在联系的整体,而不是几个零散的、孤立的概念。

第二会计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依赖社会环境,因此会计模式的研究也应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会计模式和美国的会计模式由于其社会经济背景不一样,所以会计模式肯定也不一样。

最后,会计模式是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也就是说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我们书上也对会计模式给出了定义P51最下面,会计模式是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

二、会计模式的组成要素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会计模式离不开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也可以说会计模式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

那么究竟有哪些要素呢?

我们书上介绍了7种要素,也可以称为7种会计子模式。

1、会计目标模式;2、会计管理模式,下来会计管理模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

3、 会计规范模式,第三是会计规范模式,会计规范模式是对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和职业道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完整体系。

4、会计核算模式指的是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记录的依据标准、内容范围和程序方法等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核算体系;5、财务会计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是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核算模式解决了前三种,下来就是会计报告模式。

会计报告模式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披露内容、公开程度、传递方式以及服务对象等进行综合描述;6、会计监督模式是围绕会计监督的组织机制、对象范围、政策依据以及运作方式等建立的监督体系;7、会计教育模式是对会计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手段、方法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等按照一定特征和逻辑关系进行的整体描述。

之前我们说这些要素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联系。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首先我们所有的会计工作都是围绕会计目标展开的,因此会计目标模式是决定会计模式整体框架体系的关键,对其他各子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作用,我们把它放在最顶层。

会计管理模式受制于会计目标模式,但对其它子模式具有制约或影响作用,我们将它放在目标模式下面。

会计规范模式受到会计目标模式和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或决定,同时又直接决定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和会计监督等模式,所以会计规范模式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这三者自身的关系来讲,会计核算模式与会计报告模式必须协调配合,二会计监督模式应当能保证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报告模式的规范有序进行,起到一种保障机制。

最后虽然会计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式,但是,它也收到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规范模式本身对会计人员的思维和行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它对会计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会计教育模式也间接影响这下面这三种模式的建立。

这个图就反映了会计模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是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图。

三、会计模式的分类

知道了什么是会计模式以及会计模式由哪些要素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当今世界上有哪些种类的会计模式。

第三点我们讲会计模式的分类。

1、按会计依存的经济体制分类

(1) 竞争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那么这种会计模式有哪些特征呢?

主要特征:

会计规范主要是会计准则,但是跟我国不一样,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会计组织制定的;会计管理实行行业自制,会计人员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会计目标以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为导向;社会会计监督体系完善,会计报告强调公开化,信息透明度高。

(2)计划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是法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