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31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讲稿.docx

《中国文化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讲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讲稿.docx

中国文化讲稿

中国文化(讲稿)

中国文化(讲稿)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你们学校的兼课老师,教外语的,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聊聊中国文化。

时间计划2小时30分钟,我用2小时,余下的时间留作互动,希望你们提问。

“中国文化”,题目太大,2个小时怎么讲?

有必要先琢磨好。

因为这个题目关系到我们的祖先,关系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也关系到我们的后代。

所以,上了这个台子,台子上当有台子上的规矩。

一,内容不可以胡说八道;二,方法必须简明易懂;三,作用必须有利于你们的成长。

好,现在废话少说,进入正题。

今天我将讲的内容有四个部分:

1、为什么要谈中国文化?

2、什么是中国文化?

3、中国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4、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一、为什么要谈中国文化

我原来想过,按常规,把“什么是中国文化”放在前面先讲。

先明确概念,以至于不跑偏了题。

但是,再三斟酌之后,还是决定把“为什么要谈中国文化”摆在了前头。

一个公共行为必先有动机。

先是因为什么,而后才是为了什么,再后来才是该怎么怎么。

今天你们是我的听众,只有你们的需要才能决定我今天该说说么,该怎么说。

再者说,你们的素质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如今,中国文化是个热话课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热,现在有点热得烫手了。

原因我想有三个:

1、国门打开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经济上是比不了啦,老祖宗的东西,如文化,怎么就不能哪来比比。

2、经济市场化了,追逐利益的欲望如鸟出樊笼,太野了不行,用文化的篾条编上一个笼子去罩住它,是否罩得住且不说,罩总比不罩的好。

3、GDP上去了,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了,贫富差距也拉开了,调和失衡的社会心态,用文化的祖传秘方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为这些原因谈中国文化,那都是专家、学者、报纸、电视所做的事。

我是个平常人,今天谈中国文化,用的是平常心,原因自然来自平常的体验。

我的职业不是老师,当老师,一是客串的,二是自封的,不过还是满当回事的。

过去我在别的学校教过法语、汉语、会展,有时越主代庖讲点英语,现在又在你们这儿教法语。

这叫客串。

自2003年起,我承担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一部分会务工作,每年从大专院校学校招募20-30名志愿者,协助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要想完成任务,首先就要把他们从学生变成partners,教会他们承担责任,履行责任。

这时候我也是个老师,是自封的,临时的。

不过,相处的时间很宝贵,从他们身上我读出了许多东西。

下面,我举三个例子,来说说我为什么要和你们谈中国文化。

第一个例子,你们学校的晨读

有两次,一次走廊上,一次在教室,我碰见过两个用功的同学,一个是背词典,一个读英文。

第一次,在走廊上碰到那个背词典的,我问他为什么用这个方法学,他答不上来。

好,我来回答,这不是个好方法。

以前我用过,不大管用。

为什么?

没有思路引领的学习,就像没有线串的珠子,散乱,无用,很快会忘掉。

你们也许会说,这是个积累呀,难道错了吗?

对,积累没错,但积累要讲究方法。

不是你投入多少努力,你就能得到多少收获的。

笨鸟先飞,先飞当然好,可别忘了,先飞是为了不再当笨鸟。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不想办法不该让学生当笨鸟呢?

第二次,在教室碰到那个读英文的。

从她读的音调来判断,她没有弄懂那段文字的内容。

为什么这么说?

人,只有当你思路畅通时,说话才是流畅的。

读书同一个道理,没弄懂,思路就不通,句子一长,就露馅了,就连该在哪里停下来换气都不知道。

通俗点说,就是缺了胆气。

没弄明白,心里没底。

缺了胆量不是?

缺了胆量这个气哪里壮的起来。

我给那位同学做了个示范,最开头的一段话,三四字行,我看一遍,背了出来。

他惊讶了,问我为什么她读多少遍都背不出来,而我怎么看一遍就背出来了。

她的惊讶让我揪心。

都大学了,还不知道怎么读书。

读任何东西,理解是基础。

理解有两个意思。

一、按理而解:

这个理讲的是词的概念、句子的语法、正常人的思维方式。

二、解得一理:

理就是思路,就是什么句子的意思,就是将词串起来的那根线。

这两位同学学习英文的方法在你们当中是否具有代表性,我没有调查过,不敢妄下结论。

但从我打过交道的学生来看,被动性的模仿太多了,主动性的思考太少了。

这是个通病,问题只出在学生身上?

难道不出在所有做家长的,做长辈的,尤其搞教育的身上?

这是不是“中国文化”该谈的问题呢?

第二个例子,上学期,我应邀做辩论会的评委

那是上个学期,8月的一个晚上,辩论社举办了一场辩论会,两个题目,一个是有关素质教育的,一个是有关男女平等的。

活动很有意义,收到邀请时,我很兴奋。

为什么?

因为辩论会能集中地反映出参与者的价值观和知识及能力水平。

央视上播放大学生辩论赛,我看过不少,有精彩的,但喝彩还是抹不去内心的伤感。

内容知之不深,规则含混不清,目的急功近利。

在这样状态下的自鸣得意和鲁迅笔下阿Q画圈的得意表情有多大区别?

电视上的辩论会,我只是观众。

而你们的辩论会,我是参与者。

能够看到真实的你们,能有机会跟你们说一声,不要不加思索地去模仿。

我愿意。

什么是辩论?

辩论不是拳击,应当是认识由不同到统一的交流方式。

无论是对辩手,还是对观众来说,认识上的求同当重要过胜负带来的刺激。

大家同顶一片天,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法则,必会天下大乱。

大规模的战争虽然看不着,但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争斗则无时无处不在。

辩论会上急眼后的大嗓门、扣帽子、打棍子,说到底就是少了需要共同遵守的法则和遵守法则的精神。

辩论会之后,我做了现场点评,后来应邀和辩论社的同学又做了了一次交流。

好的就不说了,不足的地方我总结了三条:

1、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尤其是深度。

生存环境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有些有真假问题。

如今信息爆炸,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真宝贵,假的可怕。

我们获取知识不应该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锻炼指挥行为的思维能力。

编制这个程序的基础信息符号错不得。

辩论中有说到“大学”的,有说到老子“传道”的,有说到古人“格物”的,有说到“5000年中国精神”的。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信息符号,而符号下的信息,我们弄明白吗?

如果没有弄明白就被编入思维程序,必会发出错误的行为指令。

2、语言表述中的语法、逻辑错乱不少。

语法和逻辑,形式上,是语言习惯所形成语言规则。

但在实质上,它们是人类大脑对自然规律的反映。

小时候读书,我们可能都走过这样一段路。

如何使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刚开始学,仿佛用了就有了水平,于是有些不该用的地方乱用,闹出笑话。

后来才渐渐地明白,“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拿来捏在一块儿的,这就是逻辑。

语言规则是关系到人类关系的基础规则,是衡量是非对错的基础标准。

汉语是一种规则模糊的语言,语法也是20世纪初才有的,一部分是总结来的,一部分是从西语模仿来的,总结得不全,模仿得不透。

我想你们和我一样,真正学语法是从学外语开始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学外语是件好事,说话当更讲条理。

当然,学得好不好,在于你用心不用心。

3、价值观依然模糊,少了一点理解和求同的心。

价值观,简单地说,有两个意思。

一、是我们思维后得出的对事物的评价,也就是善恶美丑、好坏对错的是非判断。

二,是确定我们个人行为目标的准则,也就是图什么。

它影响并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社会的性质。

为什么我说“模糊”,因为健康的思维应当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辩手的言语前不顾后,后不承前,利益取向好坏掺杂。

这个问题,不怨你们,它是普遍性的问题。

你们听说过这么一句关于人生的古话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致事)。

就说三十和四十吧。

“立”是立业谋生,“不惑”就是凡事不糊涂了。

“立”在“不惑”之前这个顺序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的理解有两个。

一个是:

没搞明白前先做事,做事不用搞明白。

另一个是:

社会不需要个人的独立思维能力,等你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时候,已进入中年,没了锐气。

大家说说,这是不是一个文化问题?

毛主席,你们知道是谁吧?

我借用他对青年人说过的一句话: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到40岁才有自己的头脑,太迟了吧?

所以,我要给跟大家谈谈中国文化。

第三个例子、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带过的一个志愿者

这是两年前的事,海南经济技术学院的一个学生,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通过他堂哥的关系,到我这来当志愿者。

他和我的第一次见面给了我很大的刺激。

当时在临时的办公场所,有好些学生志愿者忙碌。

他进门,寒暄,坐下,立即拿出一包烟,给我递上一根,这根烟刺激了我。

烟是芙蓉王牌的,24块钱一包。

他出自湖南农村,家境并不富裕,这样的一包烟是不是有点奢侈了?

就算你不小心染上了抽烟的毛病,那买什么价格的烟也该掂量掂量。

父母的辛苦怎么就不懂得心痛哪?

如果他平时买的不那么贵,而是专门为跟我买的。

那说明,他是为如何见我,为如何取悦于我而动了一番心思。

一个人立身处世靠的是责任意识和做事能力。

拉关系,走门子,讨好献媚,那不是正道。

在这上面的心思用多了,正经的事自然也就不那么上心了。

随后的交谈中,他冒出这么一句话,再次刺激了我一下。

看到边上的孩子们在忙,他问道:

处长,你不在的时候,他们不会这样吧?

这促使我迅速结束了的谈话,并将他安排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了。

为什么?

他问的那句话告诉我,他在怀疑别人忙碌的真实性。

他与这些人从没打过交道,没有丝毫的了解,怎么就怀疑起来了哪?

这是个什么心态?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别人往坏处想。

别人坏了,自己就好了。

这叫攀比,比不过,生气。

由生气再生出嫉妒,嫉妒再变为仇恨。

这样的心态,对人那叫心眼小不容人,对己那叫心胸窄不容事。

这样的人让自己活得太累,知识和素质的提高就难了。

因为急功近利心态会拒绝与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个人素质提升的参照也只能是身边比得着的对象。

最终,怎么做,你都还是个井底之蛙,无非用气把肚子胀得比别人大一点。

这孩子的心态是环境造成习惯性行为,希望正在从习惯走向性格的过程当中。

大家要知道,一中行为重复多了,就变成习惯,而一种习惯持续久了,就会变成性格。

一旦性格成型后,改就很困难了。

而性格往往决定人的一生。

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一直着关注他,论坛结束后我和他谈过一次。

他流下了眼泪,善良的本性还没有被完全窒息。

他说,没有人告诉过怎么做,但周围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这个心态具有普遍性,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写照。

好,三个例子讲完了。

举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中国文化不能空谈。

它不是一件可以随意换掉的衣服,它是合在我们身上的一层皮。

谈它就要谈出痛痒的感觉来。

人在同一个文化环境里待久了,习惯了会麻木的。

所以,不痛不痒的空谈,没有实际意义。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个人表现,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我们谈谈什么是中国文化,看看究竟是不是有关系。

二、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范畴太大。

文化,这个词本身就是个多领域,多层次的概念。

而中国文化又是贯穿了几千年的文明现象。

文化,词典上的解释是: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侧重于指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讲文化就讲“精神”方面的内容。

这个范畴还是太大,我们民族积累了几千的精神财富,这个家珍要数起来,可是要有时间,有耐心才行。

怎么办,大家看看这么处理行不行:

任何事物都有里外两面。

“中国文化”所指的精神财富也同样有其外在的和和内在的。

内在的就是思想。

现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中国文化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好,都跑不了这里外两面。

不过,眼下“文化”被经济掉了,市场上兜售的产品五颜六色,香味扑鼻。

这个产品的名字叫“国学”,包在里面的心叫“国粹”。

好,让我们先来对“国学”和“国粹”有个简单的了解。

这里说的内容,都是文化产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东西,有几千年的积累,因时间问题,当然还因本人的学识有限,只能拉个条条了。

从形式上来讲,可分五大类:

小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经学:

易经、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乐经(汉代失传)

l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

史学:

正史、编年史、政书

诸子: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

文学:

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从著作上来讲,人们概括起来,最重要的是:

三玄:

《周易》、《老子》、《庄子》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从思想上来讲,有三教九流之说:

三教:

儒、释、道。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

儒奉孔子,道奉老子。

释,用的佛教的传世人是释迦摩尼的释,意指佛教。

九流:

是《汉书•艺文志》里的说法,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这个与前面形式分类中的诸子差不多。

九流的说法在前,重形式、诸子的说法在后重内容,所以列出的“家”有所省略。

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三教九流,让大家对林林总总的国学现有粗线条的认识。

儒、释、道多说两句,其他就一句带过了。

好,先说三教,儒、释、道。

电视上、书本上、网络上,那些货架上找得着的东西我就不讲了。

我讲点专卖品,拎重点,做提示。

1、儒学

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思想流派,称之为儒家学说家比较合适,简称儒家或儒学。

它被称为教是进入专制王朝时代以后的事。

儒学,据说起源于春秋时的孔子,儒学经典共有13部。

用据说,是因为孔子除编撰《春秋》外,没有留下什么写的东西。

一部《论语》,也是弟子或弟子的弟子编的。

他自己说过自己“述而不著”。

那么儒家经典有13经之说,让我们看看是哪些:

孔子之前的:

《周易》、《诗经》、《尚书》、《仪礼》、《乐经》

孔子编的:

《春秋》

东汉加:

《论语》、《孝经》

唐朝加上的:

《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

宋朝加上的:

《孟子》

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原有14本经,《乐经》在秦朝失传,以后只剩下13本经。

从这13经,可以看出,儒家学说不是孔子一个人的。

而孔子不过是给一个治国安民所需要的理论贴上的标签。

这个理论形成过程有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

春秋时期,孔子游学,其说都是游于六经之间的论述,或是注解,或是感慨。

六经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述而不著,他的学生给他编了个言论集,叫《论语》,核心思想是讲仁义,尚周礼。

后被封为“圣人”。

第二阶段;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子思有个学生,叫“孟子”,他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记录的是他的言行行以及他与时人或弟子的相互问答。

核心思想是,性善,仁政,民贵。

后来被奉为“亚圣”。

第三阶段:

汉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论充实了儒学,通过设立“太学”宣扬儒学,以图统一臣民的思想。

(罢黜百家的建议是一个叫董仲舒的出的。

其实,他才是儒学里给皇帝做出最大贡献的。

贡献的什么呢?

三纲五常。

“三纲”是: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

仁、义、礼、智、信。

第四阶段是:

宋朝和明朝。

这个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理论系统化。

十一世纪,宋代有姓程的两兄弟(程颢、程颐)将道家学术融入儒学,创理学,中心思想史万物以天理为理,人以心会理,必先灭人欲。

这就是所谓的“格物穷理”。

一百年后。

他们的弟子朱熹,差不多遍注经典,集儒学各派思想,将这个天理延伸为伦理。

与朱熹同期,有一个叫陆九渊的人,将儒学中的孟子学说于佛教(禅宗)思想结合,创立了心学。

中心思想大体是,宇宙在我心,我心即天理。

在再过了三百多,一个叫王阳明的人将心学提升了一步,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其他时期的儒学,大体都以孟子的学说为主;,清末民初出现的新儒学无非是伦理观的集成加上时代的需要,希望把儒学立为主导国民思想的国教。

在这方面,康有为倡导的新儒学和我们今天对儒学的宣传差不了多少。

关于儒学,最后我做一点提示:

儒家影响了中国上千年。

但总体上来说,它不是哲学,而是维系社会平衡的伦理。

只有其名下的宋明理学和心学接近了哲学,而明朝的王阳明在一辈子格物穷理之后得出了接近现代的普世价值观的认识:

心地善良与否绝地决定了对事物的认识。

可惜的是,王阳明在中国几乎被舍弃掉了,而在日本被奉为“学圣”,其名声在孔、孟之上。

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哲学家。

这点,我赞同。

黑格尔,西方哲学宗师,读了孔子的书,哪本我不知道,但他把孔子贬了一番。

他说:

孔子说的东西只是哪里都找得到的伦理常识,不过是一些善意的、老道的道德训诫。

他的书不翻译出来,也许还能留下好名声。

孔子冤枉啊,理论的书没写过一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别人封为儒学的掌门人,就更不知道是哪位自称弟子的人让他顶替了这份骂名了。

儒学,怎么会没有一点好东西?

黑格尔没读到罢了。

他如果读了王阳明的东西,我想他一定会是另一番感慨。

2、佛教

由于时间问题,也由于个人认识问题,在这里我不想多谈佛教了。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我的认识:

佛教是舶来品,就像一颗从一个气候带移植到另一个气候带的植物一样,能存活下来的一定是变了样。

如果还能产出果实,那也一定是变了味的。

由于环境的问题,由于翻译理解的问题,佛教最早的教义被模糊了、分解了、异化了。

进入中国后,很快被本土化。

从构造上看,换上了了不少国产的零陪件,如儒学、道学、玄学、医学和武术。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佛教不是教。

它并不能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影响每个人,尤其是管理社会的人。

从作用上看,虽然有不少伦理训诫,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平衡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负面影响,如“今世受苦为来世享福”的转世说法隐约了人生中的矛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劝诫方法卸去了是非标准,成为坏人祈福避祸的精神处方。

我对佛教的研究太少。

它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

它的经文多如毛,用一整间屋子恐怕都装不下。

读的太少,所以也不敢展开了去讲。

前面的这些,是我从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作用的角度得出的一点看法。

3、道教

道教学说,在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今天,名气逐渐攀升。

为探索民族文化的根,专家学者、《百家讲堂》以老子、庄子为题很是忙乎了一整子。

讲《论语》出名的于丹没有放过老子和庄子,讲《三国》的易中天也没有放过老子和庄子,已近人之将死其言亦善之年的老文化部长王蒙老人也拿老子和庄子来好好煲了两锅汤。

关于道教的传统说法是这样的:

道教源于2500多年前的老子,成形于公元2世纪;以老子的《道德经》及其之前的《周易》为源泉,以《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为经典;主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清净寡欲,修生养性,无为而治。

其主流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老子学说是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在里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教在东汉时开山立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

由于时间的关系,道教教义、流派及形成的细节在这儿就不多说了。

仅谈谈我个人对道教的认识:

其实,道教与老子、庄子没有任何关系,武当山的道教更是假借老子之名。

在隋之前,老庄仅为说,虽与孔孟有差,但根本不是什么教。

道教起形于汉,成形于宋,本质上是流传在民间的五花八门的怪说和异术的总汇。

这些怪说异术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仙家(派),以黄帝经为出生之本,假借老子之名,以求长生为务,不但自求修炼成仙,而且以炼丹求财行骗。

炼丹术分内外家,纯蛊惑之需。

另一类为劾禁家(派),即流传千年的巫家余裔,自称天师,谋打醮算命、画符降妖之营生。

其间,有冠道家之名行医和练武者,虽归为神仙家一类,倒也存得一些真实之本性。

道教之所以成形,主要的原因有五代十国北胡民族的落后文化(以北魏为最);有宋朝社会前期强盛下的宽松和后期虚弱下的混乱;有明朝草根皇族对正统意识的反动和对非正统意识的接纳。

宋和明,皇权非正统,应该是道教得以昌盛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道教中对道德经的阐释(无、柔、玄)是彻头彻尾的曲解。

这个曲解也许源于古人,也不排出于道教本非教因而自无成体系的教义的原因。

老子成了太上老君,老子说的东西越搞不懂,道教的各种说就越神乎。

很可能正因为如此,在很多道观和很多崇道的古迹处都有大大的“玄”字。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玄学,它的鼻祖叫王弼,魏朝时人。

据说他是个天才,16岁成名,有点像现在的郭敬民。

他注解老子,自己不懂一定要让别以为他懂,于是就往经文中的“玄”字灌进了让人无法证伪的辩术,创立了玄学。

这个“玄”字被解释成玄乎的玄,到今天一直玄乎了1700多年。

如何理解道教的源本思想,也就是道家思想,是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众说纷纭,千人千解。

不过千年以来有一个共识:

老子的思想是大智慧,里面装着面南术、养生学、哲学、兵法,科学、性学,可以说是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

你们都是学语言的,我也是。

一个句子,一段话应当有几个意思?

我想,用不着回答吧。

究竟怎么回事?

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老子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

我钻进去好好打探了一番。

全弄明白不敢说,至少弄明白了一点:

好像老子说的不是哪个意思。

这个问题对于弄懂中国文化很重要,我会在最后一部分里给大家一个交代。

好,到现在,儒、释、道三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我讲完了。

儒、释、道合为中国文化,这是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确实比较客观地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外表。

在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也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内道外儒。

外表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里面是什么?

你们是学生,我也是学生。

要记住,学,如何学比学多少重要。

学任何东西,不可以拿了就往嘴里放。

要学会审视它。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人类更需要的不是接收而是认同。

4、九流

“九流”当中包括了前面讲过的儒、释、道。

余下6家,我简单带过。

墨家:

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兼爱、非攻、节用”。

创始人是墨翟,后人称其为墨子。

法家:

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

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阴阳家:

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名家:

是战国时的学派,名是“辩”的意思,是古代的逻辑学。

代表人物公孙龙。

纵横家:

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合纵派”和“连横派”的合称。

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杂家:

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

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

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什么是中国文化,到此我简单介绍完了。

文化形形色色,最后都要归到思想上。

三教九流的说法就是个证明。

三教九流是人们对传统思想流派的统称。

从时间上看,九流在前,三教在后。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以后历代王朝的思想正统。

可见,思想的流派开头多,后来少,社会意识逐渐被归入儒、释、道;儒、释、道三者的主次关系是:

儒是主唱、佛是伴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