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275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宿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B.四面边声C.长烟落日D.孤城紧闭

(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

(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句子含义分析。

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

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3.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

“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C.“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的情景。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D.两首诗词都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并非选项中的“与朋友分别”。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人生前景充满信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两首诗词虽然运用了典故,但都不是表现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之情。

故选D。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1.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据此理解作答。

7.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黃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

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同时,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又回到现实中来。

据此,C项中的“阴雨天气”“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色彩灰暗”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

杜鹃花科。

④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⑤炎瘴:

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⑥斗:

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D

2.

(1)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

故A项理解有误。

B项,正确。

C项,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

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所以C项中“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

D项,正确。

E项,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

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

所以,E项中的“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

据此,答案为B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

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

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

据此理解,依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小题。

题西太一宫壁其一①

王安石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

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

西太一宫:

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②蜩(tiáo):

指蝉③陂(bēi):

池塘

1.这首诗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请赏析前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这两句描写“柳叶”“荷花”“蝉鸣”极具有画面感,诗人巧妙运用了色彩和声音,“绿暗”,极写柳色之浓;“红酣”,极写荷花娇艳;隐于柳绿中的蝉儿,不见其形,只闻其声。

诗中红绿对照,色彩艳丽,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描写了夏景之美。

2.这首诗由眼前西太一宫的景象联想到江南的景色,触景生情,尾句“白头想见江南”,直接抒发自己对江南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解析】

1.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

“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

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

“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

“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句“白头想见江南”,诗人由眼前美景,追忆远在江南故乡,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

晁补之

来见红蕖溢渚①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②。

注释:

(1)渚:

水中的小陆地

(2)汶阳:

汶河之北。

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案】

1.柳梢黄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

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

1.“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2.诗人置身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见花红柳绿,苦苦寻觅的山西村掩映其间,顿觉豁然开朗的情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

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

是小猪。

足鸡豚:

意谓鸡豚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

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山”“水”“花”特点。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12.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记叙。

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

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

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