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246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docx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功能

正确认识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功能,对确立相应的动员战略思想,并推动动员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

要弄清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首先要理解战略的相关概念。

战略是什么?

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和策略。

国家战略是筹划和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和精神力量,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富国兴邦,以达到国家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

国家战略其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

有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军事战略。

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在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实际分析估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建军和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

不同的国家、阶级以及它们的战略思想家,都是从其各自国家、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战略思想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国家特征和阶级特征。

往往谋求地区、世界霸权的国家,奉行的是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进攻战略思想。

而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国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国防动员是实施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防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国防力量建设与运用,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

日本的战略理论家小山内宏在1972年出版的《现代战略论》一书中说,“国防战略”,“以守卫国土为目的”,“以军事力量保卫国家”,“保卫国民”。

瑞典的国防战略以防止战争、保存国民为目的。

80年代以来,外国和中国广泛使用这一战略概念,有些西方国家使用的“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政策”、“防务政策”等概念,与国防战略概念近似。

它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受国家战略的指导和制约,通常由最高国防决策机构制定。

美国把国防战略置于国家战略之下、军事战略之上。

国防战略主要目的是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及其他可能使用的手段,遏制和抵御外来侵略,确保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

国防战略不仅重视运用实战手段打赢战争,而且重视运用威慑手段遏制和防止战争,维护和平。

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是指国防动员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全局上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地位和作用。

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军事战略,是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军事斗争的目标;二是选择实现军事斗争目标的途径。

无论确定军事斗争的目标,还是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都不能不考虑国家动员的基础和能力。

我国无论过去和将来都将一如既往的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作为防御型的军事战略,一般都以打赢可能面临的各种规模、强度不同的反侵略战争为出发点,无论打赢任何规模、强度不同的反侵略战争,都将以与之相适应的动员基础和能力为前提,都不能忽视国防动员的基础和能力。

例如,一个国家是立足于速决取胜,还是持久取胜,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是以何种手段或方式达成战争目的,等等,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判断武装力量动员、政治动员、经济动员、科技动员、支前动员、民防动员等动员能力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本国的动员实情和国防战略的现实环境作为主要依据,既不能超越现实国力允许的范围,也不能过高估计敌人的力量而畏敌如虎,采取“绥靖”政策。

因为,无论保障国家安全、消除威胁的精神条件还是物质条件,无论是有形力量还是无形力量,也无论是现实力量还是潜在力量,都是制定和实施军事战略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因素,忽视了这种客观基础和因素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国防动员是国防建设的核心内容

国防行为是国家的最高行为,是为了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即,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以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综合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其中,包括国防力量的运用、开展国防斗争、国防力量的建设和国防体制、法制建设。

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力、物力、财力、外交、精神诸要素调动、协调、汇集起来,平时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战时或紧急情况需要,运用动员体制的作用下,由国防动员潜力快速高效地转化为实力,为打赢反侵略战争、维护国家安全服务。

可见,国防行为的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国防动员来达成的。

国防动员在国防建设中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

三、国防动员是实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总体战”的重要保证

“总体战”是德国军事理论家鲁登道夫·埃里希提出的军事概念,其含义是:

主张最大限度地动员发挥本国所有的物质力量进行全民战争,一切服从服务于战争,“倾全力以求胜利”;有足够的国防军和后备队,并有良好的训练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军事斗争要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精神斗争等手段相结合;战争中的军需民用要先行计划和准备,战争对经济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临战时要迅速完成军队的动员、集结和展开等。

“总体战”是针对全面战争而言的,强调的是动员全民支持参加战争的重要性。

从政治角度讲,“总体战”理论与指导我国革命战争、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人民战争思想,十分相似。

人民战争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实践,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战略思想。

人民战争强调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没有人民的支持,战争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地发动和卷入一场全面战争,全面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小,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局部战争,是高技术局部战争。

虽然,高技术局部战争是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主要表现形式,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小,但应对未来战争的动员准备必须是全面的。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的突然性、破坏性大大增强,远距离打击、不接触打击、精确打击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显著特点,即使是大国,战争的前沿和后方也已变得十分模糊,必须要求平时保持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才能预防和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

而国防动员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不仅要是从政治上精神上保证人民的国家认同,树立坚定的爱国思想和国防意识,而且要从物质上经济上进行科学有效的积蓄和储备,还要健全和完善动员体制机制,等等。

国防动员建设要求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长远的而不是临时的,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着眼于战略的而不是战术的。

因此,“总体战”理论对作好军事斗争准备,对打赢未来反侵略战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按照人民战争的“总体战”要求进行国防动员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四、国防动员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目标的中枢

在国家安全遭受威胁的情况下,使国防实力能够迅速的“膨胀”起来,是国防动员的主要功能。

在平时国家没有必要保持与战时相适应的军力,只要具备强大的战争潜力和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实力的体制机制,就可保障战时形成必要的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

战争潜力寓于国防动员潜力之中,而国防动员潜力则寓于综合国力之中。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发展中,国防动员潜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战争潜力也得到了充实。

在国防动员准备的过程中,对可用于战争(防御作战)的那部分综合国力进行科学规划,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并在战时通过动员实施的合理的区分和使用,即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战争的需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动员组织保证、体制保证尤为重要。

没有完善的动员体制的保障,再强大的国力也很难迅速转化为国防实力。

反之,没有完善的(设置科学、指挥协调、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国防动员体制的保障,不注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一味强调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重要性,穷兵黩武,必然会拖跨经济,一旦国家经济崩溃,国防建设必然就不能自存自保,国防不能自存自保,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便为期不远了。

因此,实行防御战略的国家,必须将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紧密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两者互为保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国防动员就要发挥其中的体制和机制作用,成为二者的纽带和中枢。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都从本国利益出发,都不会轻易使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多的是采取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战争不再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手段,世界各国为了确保和平,维护自身的利益,更加重“防”,而不是重“打”,把构建快捷高效的动员平台,增强威慑能力作为巩固国防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使和平能够更加持久,以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国防动员建设,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军民兼顾”的方针,建立健全国防动员领导体制,制定完善的动员法律体系,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划,着眼于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不断强化国防动员的功能作用,使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巩固我国国防,维护世界和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动员建设之路,是我国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

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的有利作用。

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是指国防动员本身所具有的基本作用。

主要包括“积蓄”功能、“转化”功能、“连接”功能、威慑功能和复员功能。

一、“积蓄”功能

国防动员的“积蓄”功能,即,积蓄国防潜力的作用。

国防动员过程,一般分为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复员三个阶段。

国防动员准备,是为了动员实施的需要所进行的一系列筹划和准备过程。

可分为平时动员准备、临战准备和应急准备。

国防动员准备的“积蓄”功能主要体现在和平时期,从物质和精神上建立、储备、巩固、增强国防动员潜力。

积蓄国防动员潜力,包含着积蓄政治精神动员潜力、军事动员潜力、经济动员潜力、科技信息动员潜力等,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实的,也有虚的,是在总体上是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防御的能力,即安全保障能力。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不断增强国防军事实力。

国防军事实力是对战争起直接作用的主要因素,主要由军队、武器装备、军事体制、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等构成。

增强国防军事实力,主要是在平时通过颁布一系列国防动员法律、法规、制度,并运用组织、行政、计划、科学确定战略战术等手段,加强军队和国防后备军建设,增强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发展提高国防科技水平,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信息含量,增强军事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做好战略物资储备等。

二是赋予社会重要生产部门和组织的国防功能,即,用法律的行政的措施规范诸如铁路、民航、港口、公路、运输、主要管道、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建设,使之符合平战结合的要求;赋予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轻工部门、其它生产厂家和大型流通企业战时军事生产、保障、供给的任务,在政策上给以一定的扶持和保护,以增强平战转换和战时生产的能力;同时,赋予城市规划和建设防空、防核、防化、疏散、隐蔽、持续保障的功能。

三是培养强化全体国民的爱国精神和国防意识,提高政治动员能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公民抵御外来侵略的精神基础,是民族凝聚力的支柱,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只有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构筑起坚强精神长城。

同时,要加强国防教育,树立全体国家坚强的国防意识。

国防意识是公民对国家国防问题所持的思想观点,一般表现为公民对国家防卫和战争问题的关注程度,对国防建设和国防措施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国防建设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要通过国防教育树立国民的国家忧患意识、国防战略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使国防深入人心。

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国防意识作为“全民防御”的战略思想基础和全体国民的重要精神支柱。

国家在国防动员准备中,通过对公民实施国防意识的培养,对于从思想上做好应对战争和紧急情况的准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公民国防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平时形式多样的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不断强化公民的国防意识,构筑民族精神的长城,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形成压倒一切的气势,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一切胆敢来犯的敌人望风而怯步,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治精神力量的积蓄,决不能当作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进行长期的教育渲染,代代传承下去,不断的深化、巩固,才能铸就永不颓靡的国防精神长城。

而科技信息动员能力的积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是一个不断淘汰和更新的过程,决不能墨守于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的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已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表现形式,战争的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强,由于战争的突然性、不可预见性,使国防动员的“积蓄”功能更加明显。

只有平时做好“积蓄”,在战争或紧急情况下,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

前苏联、美国、瑞士、瑞典、以色列、英国这些国家是十分重视平时国防力量的“积蓄的”。

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之所以及时调整工业布局,实施国民经济的战略东迁,完全得益于战前的“积蓄”。

前苏联早在1928年就制定并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已基本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它的机械制造业、拖拉机制造业和石油工业的总量,占欧洲的首位、世界第二位。

它的钢铁、粮食等重大战略物资生产也迅速增长。

并于1938年1月开始推行了第三个五年计划。

到1941年战争爆发,前苏联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已经相当可观。

它的工业产值1928年仅214亿卢布,到1940年已增至1385亿卢布。

1941年11月,在德国占领区,人口占全苏联总人口的40%,职工占32%,工业产值占33%,煤炭占63%,电力占42%,谷物占38%,重要战略物资产量占40—60%,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被破坏了68%。

面对这种极端困难的局面,前苏联采取人口和工业东迁的战略措施,共东迁了重要工业企业1523个,职工1000多万人(均为大型企业、军工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

到1942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的改造工作,国防工业全面得到恢复,而且超过战前的水平,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色列是一个弹丸小国,其现役部队不到15万人,而预备役实力则达46万人,为现役部队的2.5倍还多,而且战斗力要求不低于现役部队,它可以在24小时内动员40万预备役人员投入战争,整个动员力量可达到常备军的3倍兵力。

二、“转化”功能

国防动员的“转化”功能,是将国防动员潜力转化为国防军事实力,即战争实力的作用。

国防动员潜力是国防军事实力的基础,由于其自然散在的特性,不经过外在的作用,它是不会自行转变为国防军事实力的,只有通过国防动员体制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管理、控制、分配和使用,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强制手段,国防动员潜力才能转化为可资维护国家安全,适应战争需要的国防军事实力。

第一,和平时期,国家在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文化,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的主要资源使用重心和主要方向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无论平时国防建设、积蓄国防动员潜力、进行国防动员准备的需要,还是战时满足战争的需要,要改变资源的流向,这种调整,靠一般性的协调、调控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施加国家意志力的影响和作用,动用国家强制力才能达成,也就是说,达到要改变国家资源的使用方向的目的,只有通过体现国家意志力的国防动员措施,才能实现。

第二,国家公民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环境,平时进行的国防教育、军事训练,虽然能培养公民一定的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但这种意识毕竟是一般性的意识,是一种完全脱离或远离战争甚至紧急状态现实实况的意识,公民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可能时时保持战时要求,一旦突然面临紧急情况或战争现实,往往思想上心理上准备不足,容易造成恐慌和混乱局面,特别是一旦面对突发性强、破坏强度更大的高技术战争,心理的负荷会加重,容易造成精神上迅速沉沦。

因此,强有力的国防动员对化解公民心理上的精神沉疴十分重要。

国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及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继续有效的政治教育、战争教育、思想动员、形势教育,就能统一国民的思想,消除战争顾虑,鼓舞斗志,树立信心,也才能有效的调动各种资源为战争服务。

第三,战争的核心力量是军队,军队也必须经过动员才能发挥作用。

在平时,军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威慑力量存在,无论是编成情况,还是装备情况,均不可能保持战争状态。

一旦战争爆发或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开拔,则必须迅速实现齐装满员,各种保障必须迅速配套到位。

而各部队,各军兵种人员组成、装备配置、担负的任务又不一样,要实现协同展开,也必须行之有效的组织方案,服从统一指挥,否则会造成混乱。

而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是多军种,多兵种,多方向,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的协同作战,范围涉及到海、陆、空、天、信息、电磁等诸多领域,涉及的部门、系统更加广泛,各兵种军种之间,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之间,军地之间都必须保持紧密的联系高度的协同,才能形成整体的战争实力,做到这些只有国家发挥国防动员的作用。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典型的陆、海、空、天、电子一体化高技术战争。

战争中,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无不所用其极,高技术装备以及高技术装备武装起来的美国大兵可谓是出尽了风头,许多高技术装备首次亮相战争舞台。

这场战争,美国除动员了25万正规部队外,还征调了25万的预备役人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地方不同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打好这次高技术战争提供技术保障。

美国不仅动员了它全部的军用卫星,而且动员了近70%的民用卫星为战争服务。

美国正在建设的快速反映部队,目标是只要接到命令,可立即开赴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并投入战争。

三、“连接”功能

国防动的“连接”功能,是指国防动员建设过程中,发挥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要表现在连接平时和战时、军队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一)连接平时与战时

国防动员的核心目的是适应战争满足战争的需要,平时的动员准备,很大程度上是战争动员的基本内容。

如,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可为战争实力的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防动员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可为战时体制的快速转换创造条件。

在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由于战争的突发性增强,破坏性加大,战争的进程大大缩短,战争的消耗巨大,谁将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往往在战争爆发的初始就能够决定下来。

那么,战争的胜利就更多地有赖于平时的动员准备程度。

平时的动员准备充分,积蓄的动员潜力巨大,转化能力强,取得胜利的把握就大,否则,取得胜利的把握就渺茫。

因此,只有平时在国防人力、物力、财力上有充分的准备,动员体制健全完善,平战转换能力强,才能有效保证战争的需要,才能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权。

由此可见,平时动员准备是战时动员的基础,战时动员则是平时动员准备的最终目标,从平时动员准备到战时动员的开展和实施这一过程是靠国防动员本身来连接的。

(二)连接军队和地方

国防动员连接军队与地方的功能,是指国防动员可以使军队与地方保持息息相通的关系。

无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还是国防建设事业,军队与地方都不可分离,都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军队无论平时的建设还是战时遂行作战任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离不开地方的支援和储备,这种支援和储备要通过国防动员体制的、计划的、法律的、行政的措施才能实现。

例如,平时和战时的兵员补充,重要的物资储备、交通运输保障、工业企业的军品民品生产转换,战时的支前参战,战时的秩序维护、军用设施的管护、民力的征调等,都需要依靠地方去完成。

而地方赖以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要依靠军队来保证,地方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其它重大紧急情况的时候,也需要军队的支援和帮助,这当中,军队的调动,也同样需要体制的、法律的、计划的、行政的措施加以保障才做得到。

(三)连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相反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

平时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是为了增强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任何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上去了,物质基础坚实了,国防建设才能有保证。

而经济建设必须有巩固的国防作为坚强的后盾,只有可靠的国防才能造就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经济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发展的成果才能保得住。

因此,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经济建设为代价来建设国防,也不能因为经济建设而放松国防建设影响国家的安全。

那么,要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就要通过国防动员体制和计划来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做到军民结合、长远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平衡发展。

四、威慑功能

威慑,就是国防实力发挥出来的使敌人望而生畏望而退缩,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目的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国防军事效能。

国防动员的威慑功能,是指国防动员具有显示战争决心和足够实力,使敌方望而生畏望而退缩的作用。

国防动员的威慑功能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上,当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国防动员的一系列活动所显示的国防力量对敌方的行动和目的将形成影响和制约,通过这种无形的影响和制约,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使本国获得平安。

具体来讲,国防动员的威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防动员是卫国决心的充分显示

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如何,平时的国防动员准备情况就是很好的证明。

国防实力过硬的国家,平时国防动员准备必然显示出一个国家具有浓烈的安全防患意识,显示出一个国家对外的高度警惕性,也必然表明一个国家承认对本国安全的威胁因素依然存在,表明一个国家捍卫本国利益的坚强决心,表现在国防政治上、国防精神上是一种决不屈服的意志,是一种顽强的斗志,是一种敢打必胜的信心,是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任何聪明的敌人都不可能置若罔闻,无动于衷,都要掂量三分的。

北欧小国瑞士是一个富庶的国度,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法西斯德国对它是觊觎已久。

但为何一直不敢下手?

就是因为瑞士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国民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尚武意识很强,有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时它只保持不到2万的常备军,但可在48小时之内使全国的兵力增加到110多万人。

瑞士政府规定,凡20—50岁的武装民兵,都由政府统一配发给每人一支自动步枪或冲锋枪和手枪,子弹24发,并统一配发军服。

狡猾的希特勒经过再三权衡,选择了让瑞士保持中立。

(二)国防动员是战争势实力的显示

国防动员活动包括国防动员准备、动员的实施和复员三个基本环节,国防动员准备不仅是硬实力(军队、武器装备、物资储备等)的准备,还有软实力(精神力量)的准备,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构成国防军事实力,既战争实力的最主要因素。

国防动员的实施是国家在遭受战争或重大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调动国家精神力和物质力以应对战争威胁和其它安全隐患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终极目标是满足国家自卫型战争的需要。

在国防动员过程中,精神力量、物质力量的组织、准备、调动、使用,无不是战争实力的直接或间接的显示,这种战争实力的显示对敌方而言无疑是一种威慑力量。

2004年8月,我国在东部沿海试射了一枚“东海——10”型巡航导弹,该型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目标误差不超过10米。

这次导弹试射虽然是正常的演习,但正直台湾地区举行所谓的总统选举,台分子活动猖獗,选择在这个时间进行,对台分子是一种震慑。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方面,开展大办民兵师活动,对加强我国国防力量,增强我国国防威慑力,具有积极作用。

就连赫赫有名的二战名将蒙歌马利观看我国民兵军事演习后,无不感慨的说:

“战争的规律之一是不能进攻中国,要是进攻中国就一定大倒其霉。

因为中国就象一块吸水石一样,任凭你有原子弹,有大量新式武器装备也无济于事,必将被中国人民所击败”。

蒙歌马利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就是他看到了我国当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体制所产生的巨大威慑力。

五、复员功能

国防动员的复员功能,是指将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