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062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专题一.docx

现代汉语专题一

一、填空题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6.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7.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

  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织家了。

  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

  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4.“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章小姐)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

 16.《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7.“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19.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20.《春蚕》写于1932年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京派”的后起之秀萧乾是蒙古族的后裔。

2.“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锁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道‘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3.《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

4.《赞美》最核心的情感和信念是: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5.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创作了两部历史剧,其中,直到今天仍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保留节目的是《蔡文姬》。

6.茅盾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7.在《雷雨》中,周朴园曾与侍萍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即周萍和鲁大海。

8.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9.1946年,上海诗人杭约赫与臧克家等人创立星群出版社,出版了《诗创造》杂志。

10.《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丽尼的散文集。

11.周作人最欣赏自己的散文《知堂说》。

12.鲁迅30年代对“五四”散文发达状况的评价是: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13.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14.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

15.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

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

16.《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17.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他出生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18.《苍蝇》中旁征博引,其中有希腊史诗、日本俳句、我国的《诗经》等。

19.“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出自作品《影的告别》。

20.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

“《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二、单项选择题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出自鲁迅的( D  )。

    A.《示众》 B.《马上支日记》 C.《祝福》D.《呐喊·自序》

  2.话剧《获虎之夜》的作者是(  A   )。

    A.田汉  B.陈大悲    C.洪深    D.丁西林

  3.茅盾对小说《倪焕之》评价最高,这部小说的作家是( C )。

  A.郁达夫   B.鲁迅   C.叶圣陶    D.废名

  4.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5.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一个外国剧作家的影响,这个作家是(  C )。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  C.契诃夫  D.布莱希特

  6.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是( C  )。

    A.《故乡》  B.《风波》 C.《离婚》  D.《祝福》

  7.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还有( D )。

  A.《蔡文姬》   B.《屈原》C.《武则天》  D.《聂嫈》

  8.茅盾在《春蚕》中说到的“长毛造反”是指( C  )。

    A.“一·二八”事变  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起义D.武昌起义

  9.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其中,二强子的女儿是( D )。

    A.小文  B.大赤包    C.虎妞   D.小福子

  10.《雷雨》中的“鲁妈”是( A  )。

    A.侍萍   B.周萍    C.蘩漪    D.四凤

 1.“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

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簰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

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

”这段描写出自作品( A  )。

    A.《鸭窠围的夜》       B.《边城》

    C.《萧萧》          D.《柏子》

  2.张爱玲最不喜欢的新文学作家是( C )。

  A.鲁迅      B.老舍

   C.冰心      D.茅盾

  3.“京派”最有代表的美学家和评论家是( A )。

  A.朱光潜      B.周作人

   C.凌叔华      D.沈从文

  4.1977年2月26日,穆旦逝世于天津。

他的绝笔之作是作于1976年12月的( D  )。

    A.《死》        B.《电》

    C.《夜》        D.《冬》

  5.刘西渭的《〈边城〉与〈八骏图〉》以印象主义批评对沈从文小说以热烈的赞美。

这个刘西渭实际上就是“京派”作家( B )。

  A.萧乾          B.李健吾

   C.林庚          D.李广田

  6.对九叶诗人现代派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30年代现代派诗人是( B )。

  A.戴望舒      B.卞之琳

   C.何其芳      D.李金发

  7.阿Q认为,他一生“行状”上的惟一的一个污点在于( C )。

    A.被革命党剪了辫子    B.死前没能唱戏文

    C.画圈画不圆       D.被抓进又抓出

  8.周作人在《美文》中作为榜样的欧美现代小品文家有( D )等。

    A.艾略特         B.兰波

    C.里尔克         D.兰姆

  9.《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其主人公曹七巧是( B )。

    A.曹公馆的二奶奶       B.姜公馆的二奶奶

    C.曹公馆的七奶奶       D.姜公馆的七奶奶

  10.王佐良在《一个中国新诗人》一文中的一句话,被后来的穆旦研究者奉为圭臬的经典评价,这句话是( A )。

    A.“用身体思想”   B.“诗即不同张力的和谐”

    C.“抒情的放逐”   D.“丰富而且危险”

三、多项选择题  1.以残忍的“典妻”现象作为创作题材的小说主要有( B、C)等。

 A.《潘先生在难中》 B.《赌徒吉顺》C.《为奴隶的母亲》D.《湖畔儿语》

  2.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许多“诗剧”,其中主要有( A、B、C、D)等。

    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

    C.《湘累》        D.《凤凰涅槃》

  3.鲁迅表现“看/被看”模式的小说主要有( A、B、C、D )。

    A.《狂人日记》 B.《示众》    C.《阿Q正传》  D.《药》

  4.《子夜》描写了五条重要的线索,其中重点描写的“三大火线”是( A、B、D )。

    A.资本家在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B.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C.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和吴荪甫“双桥王国”的美梦彻底破灭

    D.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5.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 B、C、D )。

    A.曾文清  B.金子    C.陈白露   D.瑞珏二、单项选择题 

  1.在40年代,对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主要有(A、B、D)等。

    A.艾略特         B.奥登

    C.普希金         D.叶芝

  2.鲁迅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A、B、C  )。

    A.《在酒楼上》      B.《伤逝》

    C.《孤独者》       D.《明天》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并不完全像有人说的是虚伪的表现,比如(A、B、C、D)。

A.爱穿侍萍绣过的衬衣

B.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

   C.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

   D.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

  4.祁老太爷最喜欢长孙媳妇,是因为她(A、B、D)。

    A.已经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

    B.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不像二孙媳妇那样闹得荒

    C.虽然识字不多,却很有学问,常常能猜到老太爷的心思

    D.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都由她一手操持

  5.张爱玲“上海系列”的作品主要有(A、C)。

   A.《金锁记》       B.《第一炉香》

    C.《封锁》        D.《倾城之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第一学期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而鲁迅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自《新青年》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

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

也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

也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此外,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

 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

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我们知道,电大学习的特点就是以自学为主。

学习鲁迅也一样,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辅导上面,必须立足自学。

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地读作品读教材,在可能的基础上再去读有关的参考资料。

因此,我们下面讲的内容仅仅是一个"提示",大家可以通过与这个提示的对照和检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和加强。

一、关于鲁迅的生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家庭的影响 绍兴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名门旺族。

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勾结英法联军击败太平军后,在绍兴大肆烧杀。

周家在这场兵燹中,各房族财产损失惨重,大伤元气。

鲁迅出生时,周家已从大户没落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

这年,鲁迅被送往母亲鲁瑞乡下的娘家避难,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和刺激,一方面,认识到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和没落,认识到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幸。

紧接着,他父亲周伯宜吐血卧床,一病不起,鲁迅便开始了每日出入当铺和药店的终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2.进化论的影响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既补习日语,也补习普通科学知识,学习期限为两年。

鲁迅当时被编入普通科江南班),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鲁迅在课余也开始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同时也与他的同乡好友许寿裳一起开始了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后来,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回忆说:

"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

(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然而,他对中国国民的缺点和病根认识越多,对自己的医学救国理想就越怀疑。

3.弃医从文 1906年,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特别是那些茁壮而麻木的"看客"以及"示众"的场面,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呐喊·自序》说: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正是从那时起,鲁迅遂"弃医从文"。

鲁迅的全部创作,包括杂文和小说,无论是社会批判还是文化批判,都是沿着"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一思想发展的。

 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他一方面与周作人翻译外国小说,后结集为《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人之历史》、《科学史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1909年,已经28岁的鲁迅回到国内,先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1911年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袁世凯复辟后,鲁迅陷入了幻灭,沉没于古籍。

4.新文学的旗帜 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

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散文、白话小说和白话诗的创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在1925年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

1926年离开北京后,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大屠杀,鲁迅要求当局营救学生未果,愤而辞去了一切职务,于同年9月离开广州定居上海,先主编《语丝》,后与郁达夫合编《奔流》,与柔石组织朝花社,再参加发起成立"左联"。

在这期间,鲁迅主要以杂文为战斗的武器,直至1936年10月19日病逝。

二、关于鲁迅的创作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3部散文集和16部杂文集。

 1.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第一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前三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

末一篇:

《社戏》作于1922年。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第一篇:

《祝福》作于1924年。

末一篇:

《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在这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

一是知识分子形象,如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二是农民形象,如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

《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

《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2.散文集《野草》:

散文诗集,共23篇。

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朝花夕拾》:

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

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

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

三、关于鲁迅的杂文鲁迅笔耕一生,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留下大量著述。

虽然鲁迅后来所说的"五种创作"只包括三种小说和两种散文(《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并不包括以评论为主的杂文(转引自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第12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但鲁迅一生中创作得最多的仍然是杂文。

鲁迅的杂文创作大致可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文主要收入《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五部集子中)。

他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对自己的杂文创作做过这样的统计:

1927年以后的九年,比以前九年创作的数量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的最后三年,其数量又等于前六年。

鲁迅杂文创作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后三部《且介亭杂文》,堪称鲁迅杂文的压卷之作,在形式上包括杂感、短论、随笔、书信、序引题跋,以及墓志碑铭等,在内容上更涉及妇女、儿童、青年、家庭、教育、心理、道德、风习、语言、文字、现实和历史等。

1.鲁迅杂文的成就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所说的"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鲁迅周作人两人为最丰富最伟大"一语,几乎成了文学史上的定论。

这对同胞兄弟虽然性格不同,文风不同,结局也大相径庭,但他们对杂文(包括小品文)这种现代新文体的创造和建立具有特殊的贡献。

鲁迅的杂文博大精深,风格热烈而冷峻,以思想锐利、语言犀利著称,而周作人的小品文情趣盎然,风格平和冲淡,以感觉灵敏、见解新颖见长。

在五四时期,他们不但是并肩战斗的战友,而且在文坛上的成就和声望也旗鼓相当,在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少有的令人瞩目的"日月同辉"的奇观。

应该说,"周氏兄弟"在文坛的崛起,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