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 答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035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 答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会计 答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会计 答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会计 答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会计 答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 答疑.docx

《会计 答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 答疑.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 答疑.docx

会计答疑

?

注会《会计》第二阶段:

答疑板经典答疑

  

(1)问:

如何正确地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和会计处理?

  答: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通常情况下,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应当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且持有期限较短,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以归为此类。

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当按其公允价值以及交易费用之和入账,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非暂时性下跌,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一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实现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也应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管理层在取得金融资产时,应当正确地进行分类,不得随意变更。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情况,应当以正式书面文件记录,并在附注中加以说明。

  考试题目中一般会明确说明一项金融资产是划分为那一类的,不需要我们判断。

  点评: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由于企业持有意图不同,具体会计处理还有差别,对于差别处理的原因的还可以从防止上市公司调整利润的角度理解。

另外公允价值计量还涉及到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负债等,应试角度来说后两种资产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就可以了。

投资性房地产还涉及到两种核算方法的转换以及资产的转换等,处理原则也是考虑了防止操纵利润等原因,可以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很多处理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得到了很多的延续,所以基本处理原则还是不变的,结合起来学习更能节省学习时间。

  

(2)问:

请老师介绍下:

在有(1.净亏损。

2.其他权益增加和减少3.宣布和发放现金股利)这些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调整成成本法的方法和步骤及会计分录。

  答:

1.净亏损,权益法,

  借:

投资收益

    贷: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成本法不做账务处理

  2.其他权益变动:

  权益法,增加时,

  借: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减少,做相反分录)

  成本法不做账务处理

  3.宣告现金股利:

  权益法,

  借:

应收股利

    贷: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成本法,

  借:

应收股利

    贷:

投资收益(或长期股权投资)

  4.分派现金股利,

  借:

银行存款

    贷:

应收股利

  成本法与权益法无差异。

  点评:

宣告和发放股利的处理其实是两种核算方法转换时候追溯调整的难点,其余的事项实际上都是很简单的,净损益和资本公积追溯调整基本上属于是权益法特有的处理,难度不大;对于现金股利处理,新教材简化了权益法的处理,收到股利都作为投资账面价值的冲减,冲减基本原理可以参照成本法的计算。

另外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追溯调整处理同时也是合并报表之前权益法追溯调整的理论基础,掌握了长期股权投资一章中的核算方法转换的追溯调整处理,后面合并报表就基本不会遇到阻力。

大家之所以觉得合并报表很难,原因在于心理作用,另外就是思维角度和层次不高。

把一些基础的东西掌握的很牢靠了,只需要一个思路点拨,合并报表其实就能融会贯通。

关于合并报表思考角度问题:

本质上就是子公司报表角度和集团角度两种角度下对同一事项的不同处理的差异调整,各个角度的处理都是相当简单的单项业务处理,大家都很熟悉。

  (3)问:

请问交易性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吗?

持有至到期投资提减值的分录怎么做?

权益工具投资的减值不通过损益转回,老师说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回分录怎么做?

  答:

1)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

  2)持有至到期投资:

  发生减值时

  借:

资产减值损失

    贷: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价值回升时做相反分录即可。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发生减值时

  借:

资产减值损失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价值回升时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务工具

  借: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

资产减值损失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权益工具

  借: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问:

请详细讲解一下暂时性差异的内容,谢谢。

  答:

暂时性差异指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税法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这一差额随时间推移将会消除。

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导致未来期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异称作“应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导致未来期间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异称作“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需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

如果资产的计税基础不等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如:

企业于2005年1月1日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取得时按照会计规定及税法规定确定的成本均为400万元,企业预计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8年,税法规定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5年,净残值为0.会计核算及计税时均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则在取得该项资产2005年末,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为400-400÷5=320万元,即按照税法规定可以通过折旧或是最终处置时从未来期间的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举例:

(1)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相关的收入已包括在本期应税利润中,未来收回时100万元不构成应税利润,该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就是其账面价值100万元,没有差异;

 

项目ffice

ffice"/>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未来不计税的金额,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差额

差额性质

 

应收账款

100

100

0

 

  

(2)一台设备的原值为100万元,折旧30万元已在当期和以前期间抵扣,折余价值70万元将在未来期间作为折旧或通过处置作为一项减项从应税利润抵扣,未来收回时70万元不构成应税利润,该设备的计税基础就是其账面价值70万元,没有差异;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未来不计税的金额,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差额

差额性质

 

设备原值100,折旧为30

70

70

0

 

  (3)一台设备的原值为100万元,本期折旧20万元,资产账面价值80万元,按照税法本期折旧40万元,资产的计税基础60万元,未来收回资产价值只有60万元可以抵减应税利润,而不是80万元,账面价值80万元大于未来不计税的60万元之差20称作“应税暂时性差异”;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未来不计税的金额,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差额

差额性质

 

设备100,折旧20,税法折旧40

80

60

20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4)一项存货的原值为100万元,已经计提跌价准备40万元,账面价值为60万元,在未来销售过程中可以抵扣的成本是100万元,即存货100万元在收回时都不构成应税利润,存货的计税基础是100万元,账面价值60万元小于未来不计税的100万元之差40万元称作“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未来不计税的金额,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差额

差额性质

 

存货成本100,减值准备40

60

100

-4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以看出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乘以税率计算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税率计算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

  2.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举例:

  

(1)账面金额为100万元的应付工资,计税时相关的费用已抵扣,支付时不可以再作为成本费用,该应付工资的计税基础是100万元,没有差异;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未来计税金额)

差额

差额性质

 

应付工资

100

100

0

 

  

(2)企业销售商品后承诺提供3年的免费保修,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的期间,在确认销售收入的同时,应估计该项保修义务的金额,并作为预计负债确认。

按照税法规定,有关的保修费用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能够税前扣除。

企业当期如果按照会计规定确认了100万元的预计负债,而该项保修义务预计在以后3年逐期发生,则按照税法规定,有关的保修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可从税前扣除,即未来期间可从税前扣除的金额总计为100万元,则该项负债的账面价值100万元减去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10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0.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未来计税金额)

差额

差额性质

 

预计负债

100

0

10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以看出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税暂时性差异,乘以税率计算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税率计算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

  (5)问: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是什么含义?

  答:

因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是属于资产类科目,所以其有可能发生减值。

  如果企业在某个纳税年度内发生了应税所得的亏损,按税法规定,亏损额可以在以后连续的有限年度内以应税所得对其进行弥补,这样就产生了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对这种由亏损弥补产生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债务法要求把其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定时期内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如果可获得的证据显示未来没有足够应税所得时,转回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就不能够在应税所得里扣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允许企业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具体会计分录是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

  (6)问:

内插法的原理是什么样的?

  答:

一般来说会计类的考试中不会让学员用内插法(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但这个内容毕竟是注册会计师应该会的,所以建议您还是了解一下。

  这个计算过程主要还是找一些财务管理的资料来比较容易掌握:

  相关原理如下:

  “内插法”的原理是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一个方程,然后,解方程计算得出所要求的数据,

  例如:

假设与A1对应的数据是B1,与A2对应的数据是B2,现在已知与A对应的数据是B,A介于A1和A2之间,则可以按照(A1-A)/(A1-A2)=(B1-B)/(B1-B2)计算得出A的数值,其中A1、A2、B1、B2、B都是已知数据。

根本不必记忆教材中的公式,也没有任何规定必须β1>β2

  验证如下:

根据:

(A1-A)/(A1-A2)=(B1-B)/(B1-B2)可知:

  (A1-A)=(B1-B)/(B1-B2)×(A1-A2)

  A=A1-(B1-B)/(B1-B2)×(A1-A2)

  =A1+(B1-B)/(B1-B2)×(A2-A1)

中华会计网校 

为参加CPA《会计》科目考试的考生答疑解惑

CPA考试日渐临近,考生们都在争分夺秒的复习。

下面我挑选考生们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回答,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1.财政部最近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其中谈到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考试中重要吗?

应当如何处理?

可以肯定的说,这部分内容很重要。

教材P517对此专门作了介绍,实务中这种问题也很普遍。

考生处理时要注意的是对子公司股权要以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主要处理规定归纳起来是:

(1)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四条的规定确定其投资成本,即非合并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

(2)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子公司资产、负债按照购买日(或合并日)金额持续反映;

(3)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以教材P519例题5资料,A公司2005年12月30日以20000万元取得B公司70%股权成为母公司,2006年12月30日又以5900万元取得原少数股东持有的B公司股权20%,2005年12月30日购买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5000万元(假设股本20000万元,留存收益5000万元),2006年12月30日B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7500万元(假设增加的2500万元均为留存收益),交易20%股权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29500万元,在2006年合并报表时:

(1)确定合并商誉:

购买日商誉=20000-25000×70%=2500万元;

取得20%股权时商誉=5900-29500×20%=0万元

(2)

确定资本公积调整数

取得20%股权时资本公积调整=5900-27500×20%=400万元

(3)合并报表调整和抵销分录:

调整母公司:

借:

资本公积400

贷:

长期股权投资400

抵销分录:

借:

股本20000

留存收益7500(5000+2500)

商誉2500

贷:

长期股权投资27250(20000+2500×70%+5900-400)

少数股东权益2750(2750×10%)

2.分期收款销售到底怎样确认递延所得税?

关于具有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的所得税影响问题要同时考虑存货、长期应收款差异。

考生请看以下例题。

例如,2007年12月1日,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一台,销售价格为4000万元,合同约定发出A产品当日收取价款1170万元,余款分3次于每年l2月1日等额收取,第一次收款时间为2008年12月1日。

甲公司A产品的成本为3200万元。

产品已于同日发出,并按照合同确认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货款1000万元,增值税款170万元,收取的价款已存入银行。

该产品在现销方式下的公允价值为3673万元。

甲公司按照6%实际利率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

甲公司当期会计利润4128.31万元。

税法规定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按照合同规定收款日确认收入。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存货

0

2400

3200/4×3=2400

长期应收款

3000-327+13.37=2686.37

0

2686.37

上表中,未实现融资收益=4000-3673=327万元;

2007年12月摊销实现融资收益=(3673-1000)×6%×1/12=13.37万元

2007年应税所得=4128.31+2400-2686.37=3841.94万元

3.某项安装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商品销售业务,安装在12月31日未完成,发票已开具,商品已发出,款项未收到。

会计不确认收入成本,税法均确认。

此业务是否产生暂时性差异并分别确认存货产生的应纳税差异和应收账款产生的可抵扣差异?

是的。

例如2007年试题(综合1)中:

12月10日,甲公司与W公司签订产品销售合同。

合同规定:

甲公司向W公司销售C产品一台,并负责安装调试,合同约定总价(包括安装调试)为800万元;安装调试工作为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约定W公司在安装调试完毕并验收合格后支付合同价款。

甲公司C产品的成本为600万元。

12月25日,甲公司将C产品运抵W公司……

在12月31日的会计处理中,由于试题不考虑所得税问题所以比较简单:

借:

发出商品600

贷:

库存商品600

如果试题强调开具发票考虑所得税问题,则相当于: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存货

600

0

600

应收账款

0

800

800

在无其他差异情况下,该年应税所得=(确认会计利润+800-600)万元

4.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抵销存货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时,到底抵销的是什么?

还有编合并报表时,对母子公司购销业务抵销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抵销已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为什么许多辅导书上2006年的试题都没有抵?

(1)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抵销存货跌价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影响的目的是使期初合并未分配利润等于上期末合并未分配利润,上期的抵销都会对期初未分配利润产生影响要合计考虑。

(2)只要原内部购销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实现对外销售了就要抵销。

这是2006年以后的要求,2006年试题答案上可能还没有按照新要求修改。

举例说明:

甲乙公司是母子公司,所得税税率25%,2006年至2008年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发生的交易如下:

(1)2006年,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100台,每台售价5万元,价款已收存银行。

A产品每台成本3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006年,乙公司从甲公司购入的A产品对外售出40台,其余形成期末存货。

2006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下跌,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下降至280万元。

乙公司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在结转销售成本时结转。

(2)2007年,乙公司对外售出A产品3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

2007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持续下跌,库存A产品可变现净值下降至100万元,乙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50万元;

(3)2008年乙公司购入的A产品对外售出15台,其余A产品15台形成期末存货。

2008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回升,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上升至80万元。

要求编制上述业务抵销分录。

【答案】

(2)

2006年应编制的抵销分录

借:

营业收入500

贷:

营业成本500

借:

营业成本120[(5-3)×(100-40)]

贷:

存货120

借: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计提时:

60×5-280)

贷:

资产减值损失20

借:

递延所得税资产25[(280-3×60)×25%]

贷:

所得税费用25

(2)2007年应编制的抵销分录

借:

未分配利润-年初120

贷:

营业成本120

借:

营业成本60(2×30)

 贷:

存货60

 

借: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

贷:

未分配利润-年初20

借: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0(这两笔合计实现合并报表准备为0)

贷:

资产减值损失30

借:

营业成本10

贷:

资产减值损失10(20/60×30)

(这2笔分录也可写成:

借: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40[150-100-(20-10)]

贷:

资产减值损失40

借:

营业成本10

贷:

存货跌价准备10)

借:

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

未分配利润-年初25

借:

所得税费用22.5

贷:

递延所得税资产22.5(两笔合计实现合并报表递延所得税资产=(100-90)×25%=2.5万元)

(3)2008年应编制的抵销分录

借:

未分配利润-年初60

 贷:

营业成本60

借:

营业成本30

贷:

存货30

借: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50

贷:

未分配利润-年初50

借:

资产减值损失50

贷: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50(这两笔合计实现合并报表准备为0)

借:

营业成本25(50/30×15)

贷:

资产减值损失25

(这2笔分录也可写成:

借:

资产减值损失25

贷: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5

借:

营业成本25

贷: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5)

借:

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

未分配利润-年初2.5

借:

递延所得税资产5

贷:

所得税费用5

(两笔合计实现合并报表递延所得税资产=(75-45)×25%=7.5万元)

5.财政部最近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提出“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好像当前实务中上市公司也主要发行这种可转债,会考吗?

考生应该掌握,至于考不考由命题专家决定。

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分离交易可转债”,主要解决其认股权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

我们上课时已经介绍了,分离交易可转债与教材介绍的普通可转债处理方式一样:

即:

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价格-负债成份公允价值=认股权公允价值,也就是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计入资本公积。

6.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是今年教材中做了调整的内容,但是例题与文字表述有差异,应当如何掌握这部分内容?

由于这是今年教材中做了调整的内容,所以对于考试它是重要的,按照P461文字表述的内容处理即可。

这种业务过去经常考,考生可以借鉴。

【例题】2004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销售部门的一大型运输设备以33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款项已收存银行。

该运输设备的账面原价为540万元,已计提折旧18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

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经营租赁合同,将该运输设备租回供销售部门使用。

租赁开始日为2005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租金为80万元。

假定出售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360万元,甲公司售价低于公允价值的损失将以少付租金弥补,甲公司2005年使用该售后租回设备应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为(

)(根据2006年试题)。

A.30万元

B.80万元

C.90万元

D.110万元

【答案】C

【解析】本题售价低于公允价值且符合递延损失条件,损失予以递延到租期按照租赁付款比例分摊。

2005年成本费用=80+(360-330)/3=80+10=90万元;

如果售价低于公允价值的损失不能以少付租金弥补,2005年成本费用金额只有租金,因为损失30万元必须在2004年出售时确认。

7.在有的模拟题中,合并报表调整抵销分录是这样做的:

比如非同一控制被合并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400万元,需要折旧20年,编制合并报表时调整:

借:

固定资产400

贷:

资本公积3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

借:

管理费用20

贷: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0

借:

递延所得税负债5

贷:

所得税费用5

8.接上题继续提问:

第一,这个处理为什么和教材不一样?

第二,是不是加上“免税合并”这一条件才应该这样做,没有免税条件就按照教材的作法?

第三,考试时到底怎么做?

答:

1、为什么处理和教材不一样

这样的处理符合会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