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98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要精神,以及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信息化对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确立智慧浦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依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浦东新区“十二五”发展实际和需要,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卓越成就与瓶颈问题

  “十一五”时期,浦东新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信息化总体水平居全国前例,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信息化领先国家和地区水平。

  

(一)卓越成就

  2010年,浦东新区荣获我国信息化最高荣誉“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

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领先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综合水平继续居国内前例。

主干网络能级不断提升。

到2010年底,新区主干光缆总长已达23204皮长公里,城市光网覆盖用户40万户,覆盖率达29%。

无线覆盖区域快速拓展。

基本建成覆盖全区重点区域、重要场所的3G网络,室外无线基站1381个,移动宽带用户数178万户,WiFi热点覆盖达1417个。

数字电视覆盖率极大提高。

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用户达到35万户,IPTV用户超过28万户,NGB覆盖率达42.5%。

数据存储空间大幅提升。

政府数据中心机架数达62个,通信运营商和其他企业数据中心机架数达10025个,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共荣格局。

  2、电子政府框架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以《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基本建成了新区电子政府“五横两纵”框架体系,初步解决“跨系统资源整合,跨部门业务协同,跨领域公众服务”部分问题。

基础网络完成升级改造。

政务网、教育网、公安网三大网络能级逐步提升,其中政务外网实现万兆骨干、千兆汇聚、百兆接入的网络构架,校园网实现区内550余所职校、中小学、幼儿园互通互联。

信息资源更加汇聚。

建成新区实有人口库、市场主体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并推广应用,建成公共数据中心,满足政务资源容灾备份等需求。

应用支撑平台逐步完备。

建成新区协同办公平台,并实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认证授权、数据交换、基础服务等支撑功能,目前所有党政机关均已通过该平台实现网上协同办公。

应用服务成效显著。

建成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行政审批平台、公共财政服务平台等数十个应用服务系统,公众满意度、行政透明度和行政效能得到明显提高。

服务渠道层更加亲民。

以“上海浦东”门户网站为基础,开设了“浦东市民中心受理大厅”和“张江一表制受理大厅”,共提供932项服务事项告知、668张表格和22个行政事项的在线受理和反馈。

  3、行业应用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以需求和项目为导向,围绕产业应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极大的提升了新区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向金融、航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渗透。

到“十一五”期末,新区企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普及率达75%,企业门户网站建站率达49.2%、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达22.1%。

2010年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

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初步形成。

建成“一总三子”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电子政务和社会服务协同应用平台等应用系统,基本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一总三子”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荣获“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奖”。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建成家校通、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一期)、电视影像库与网络电视制播平台等项目,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实现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社区管理等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农村信息化取得实质进展。

开展“一村一网”建设,完成了194个涉农行政村和155个非涉农行政村的网站建设工作;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实现“绿、特”农产品网上营销;加强信息化培训普及,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工程,三年累计培训13359人次,宣传普及122477人次。

  4、信息产业发展持续突破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产业能级快速提升。

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光电子、通信设备制造)2010年实现产值达2146.1亿元,同比增长39%,占上海市30.39%。

集成电路344亿元,占上海市64%,已形成国内技术层级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集群。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服务+内容”为架构,在游戏软件、金融软件、部分嵌入式软件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2010年实现收入达1380.2亿元,占上海市54.5%。

优秀企业加快崛起。

到2010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6家,占上海市51.67%,经营收入超亿元软件企业66家,占上海市42%,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新兴领域日渐繁荣。

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其中物联网已初步形成包括芯片和模块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10年获批“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呈现总量大、产业链完整、业态模式超前的发展态势,2010年交易额达2800亿元,占全市60%以上,浦东新区成为国家工信部批准的“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

产业基地蓬勃发展。

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基础上,浦东软件园二期、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以及电信、移动、大唐等央企产业基地也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培育优秀企业、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阵地。

  5、应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在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及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的领导和协调下,浦东新区信息化环境进一步优化。

制度规范更为完善。

颁布了《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信息安全测评、软件测评和IT审计制度。

宣传推广更为到位。

组织了信息化大型宣传展,举办了中国(上海)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论坛、国际金融信息化论坛等大型专题论坛,积极和主流媒体合作宣传和推广新区信息化建设理念和最佳实践。

技术培训更为专业。

每年开展4-5次新技术、新领域信息化培训,并鼓励信息化专职人员参加信息主管、COBIT国际认证IT治理等职业资格培训,提高队伍专业水平。

  

(二)瓶颈问题

  浦东新区“十一五”期间虽然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作为我国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信息化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信息化核心价值认知度参差不齐

  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将“信息化”紧列“工业化”之后成为国家发展的“五化路径”之一;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列为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但是,少数单位对于“五化路径”和“两化融合”战略缺乏起码的认知,“纯技术论”、“纯工具论”、“纯部门论”仍有市场。

同时,信息化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力保障,“信息孤岛”和“孤岛惯性”仍然存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共享和协同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2、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力亟待提升

  浦东新区的信息网络设施虽然比较发达,但区域发展并不均衡,“一百米末梢”和“无缝的无线覆盖”还存在“断点和盲区”;网络带宽也远远不够,尤其是感知体系等新兴基础设施尚未全面成为城市建设标准配置,城市光网、无线基站等主要网络建设因此而阻力重重,而且由于统筹机制不健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客观存在。

  3、信息化产业发展竞争力喜忧参半

  浦东新区的信息产业虽然已经超过上海市半壁江山,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仍然喜忧参半。

具体表现在:

产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但产业生态结构脆弱,产学研各类要素的内生关联性不高;创新企业星罗棋布,但龙头企业凤毛麟角;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但整机产品和本土品牌严重缺失;政府公共项目投资很大,但是对民族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采购比例很小;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应用领域的过多“标准”、“规范”严重制约试点示范应用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紧扣浦东新区实际,把握行业规律和发展趋势,逐步突破瓶颈问题,实现“智慧引领模式变革”的愿景目标。

二、趋势研判和愿景目标

  

(一)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和严格的绿色环保要求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

其中,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迅速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重要战略发展期,也是浦东新区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将智慧浦东建设作为浦东新区“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任务之一,符合上述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新兴应用理念和模式正引领发达国家迈向智慧社会。

物联网、云计算、4G等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引发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理念,智能产业和智慧应用正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引擎。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推动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快速提升的战略举措。

欧盟更是对70个中等城市分析后,形成了六大纬度(智慧经济、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31个要素、74项指标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可以预见,“智慧引领模式变革”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已在国内迅速起步。

鉴于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将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走向更为便捷、高效、智能、绿色,更将带动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发展,并催生出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北京、南京、武汉、深圳、宁波、无锡、广州、佛山等为代表的国内大中城市均颁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纲要文件或战略设想,江苏省更是提出了“智慧江苏”的蓝图。

  同时,建设智慧城市已经纳入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的快速兴起,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智慧城市锁定为发展战略之一,并将出台“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

这表明,“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化的城市已成为上海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智慧化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上海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各类资源将优先配置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

  更重要的是,建设智慧浦东首次成为新区“五年规划”的单独篇章。

这既是上海建设智慧城市战略在浦东的具体体现,是浦东新区积极对接上海市总体部署、把握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更将极大的促进浦东新区高效惠民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金融、航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

  因此,浦东新区理应通过智慧浦东创新与实践,成为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先导区和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示范区。

  

(二)愿景目标

  基础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判表明,浦东新区有必要以“智慧引领模式变革”为主线,把握“更无线、更高速、更融合”的信息化时代特征,以提升民众幸福感和城市运行效率为目标,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融合化、开放化”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进而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内生系统,全面实现基础设施高端化、政府服务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市民生活数字化、新兴产业融合化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化。

  到“十二五”期末或更长的时间,争取基本建成智慧浦东框架体系,达到“基础设施高度覆盖、产业发展高度生态、应用体系高度发达、民众生活高度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新阶段,把浦东打造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导区域和示范区域。

  三、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

  

(一)建设智慧浦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扣“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统筹兼顾、民生优先;试点示范、逐步推进;产用联动、协同创新”,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引力,以综合创新为动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优化智慧应用体系、夯实智慧产业基地、强化市民信息意识;充分发挥存量,适当规划增量,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金融业、航运业、商贸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进而强劲助力浦东新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科学发展先行区、‘四个中心’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全面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目标。

  

(二)重点任务归纳为:

“3935战役”

  1、建设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三大计划)

  主要目标:

网络一体化和覆盖基本无缝化。

到2013年,实现全区百兆家庭宽带全覆盖;到2015年,新区主干光缆总长要达到33000皮长公里,城市重点区域内90%以上实现移动宽带覆盖,无线基站达到3000个,移动宽带用户数达到570万户,基本实现“U-Wlan”(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实现中心城区、郊区城镇化地区NGB全覆盖。

特别是要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后世博区域、上海综合保税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新城等区域率先实现更移动、更高速、更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

  

(1)城市光网升级计划

  加快推动城市光网向全区域普及,实现通信管网超前到位,加快已有小区、楼宇和农村地区固定宽带网络的光纤化改造,在产业园区优先发展FTTO/LAN,实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网络能力全覆盖。

  

(2)无线城市完善计划

  完善3G和WiFi网络建设,率先开展TD-LTE试商用和4G移动通信网的试验网建设,实现校园、酒店、机场、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的热点全覆盖。

  (3)三网融合加速计划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逐步开展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改造与升级,争取提前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化。

完成对区内中心城区的NGB改造,对郊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

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和监管体制的改革试点,统筹规划网络资源,加快关键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设备产业化。

  2、提升高效惠民的应用示范体系(九大工程)

  主要目标:

管理智慧化和服务人本化。

到2015年,浦东新区的政府事务、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成为同类区域“最高效、最便捷、最惠民”区域之一,以创新的政府管理和卓越的公众服务助力“幸福浦东”愿景目标的实现。

  

(1)政府服务协同工程,推动政府行为向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模式明显转变

  深化“电子政府”建设,加强融合与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的“云政务”体系,努力实现行政事务的“互动参与”高级形态,推动政府资源整合、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具体目标为:

100%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受理及查询结果,7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可实现在线处理,70%左右的经济统计与决策分析网上实现,100%的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

  优化“上海浦东”门户网站枢纽功能。

以“上海浦东”门户网站为网络枢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各区域网站和信息服务资源,拓展和对接更多的行政办公系统;建设专门的www.iP,按用户群体进行主题设置,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的资源,为市民百姓提供全面优质的贴身服务;进一步发挥“浦东市民中心”物理平台和网络受理大厅的便民功能,完善网上和网下一体化的服务架构,达到行政事务“在线互动处理”的高级阶段。

  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跨部门网上运作模式。

优化统一公务人员协同工作平台,重点突破“异构集成、互联互通”的应用难题。

完善新区行政审批平台功能,扩大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处理应用范围,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完善新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推广到所有委办局和街镇,覆盖所有行政审批系统。

  建设新区无线政务应用服务平台。

秉承“更无线、更高速、更融合”理念,探索建设新区无线政务服务平台,开发移动办公系统,扩大移动宽带和移动终端应用,逐步实现无线办公。

  建设开放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库对业务的支撑。

完善实有人口库建设,加强公安、社保、房地产等部门人口数据一致性。

完善市场主体库建设,提高市场主体库对行政审批平台等重要系统的支撑力度。

完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空间数据的社会化应用。

强化地理、人口、金融、交通和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和运维机制,为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加强新区公共数据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全区政务信息数据统一管理;提高存储和备份能级,提升持续处理和数据恢复能力,发挥公共数据中心在跨行业、跨部门综合应用中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作用。

为各部门的已建应用系统和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低成本整合手段,从而实现跨网络、跨操作系统、跨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推动部门业务信息化的深度应用。

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广泛应用云计算和无线宽带等技术,新建和完善一批政务领域专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如价格移动采集监管平台、项目绩效审计系统、档案馆库异地监管系统、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系统、电子检务等,进一步丰富政府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手段与方式,提高服务和监管能力。

  

(2)智能城管升级工程,推动城市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模式明显转变

  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和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理念及技术成果,在城市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

  实施“智慧感知”计划。

深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精细化。

在优化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同时,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按照一定规范,在不同建筑物上预置多种功能的传感系统。

同时,按照城市建与管需要,形成“集中+分布”的信息资源存储和利用中心。

  实施“智慧交通”计划,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完善“一总三子”综合交通管理系统,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进而优化交通流量、优化市民出行体验。

  实施“智慧生态”计划,形成多层多元的环境感知与生态保护网络。

围绕“生态宜居浦东”建设目标,加强对绿化、湿地、气象、地质、海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建设集迅速感知、智能处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环保系统。

结合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管网设施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涉水信息采集机制,打通涉水部门信息互通渠道,建立安全、节约的智能给排水管理体系。

  试点“智能电网”计划。

以张江、临港地区智能电网建设为试点,加强电力、燃气、石油等能源管网的实时监测和调度分析,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民用与并网、局域网调度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能源智能化管理系统。

  实施“智慧平安”计划,提升城市安全防控水平。

完善城市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全面提升公安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级,加快公安资源整合,完善指挥通信、侦察破案和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信息化水平。

建设新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监控与处置资源,提高预警指示、统筹分析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食品(药品)研制、生产、流通、食用(使用)等全程动态的质量监控及流向追踪。

建设危险化学品在线监管和应急救援平台,全面落实“国家金安工程”要求,提高对企业事故预防、生产评估和处置救援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高危生产行业的监管能力。

建立覆盖全区的智能化电子巡逻治安防范平台,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3)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推动教卫文体从“单一渠道”向“多维共存”明显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全面提高教卫文领域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实施“数字健康”计划,建立新型的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

提升卫生医疗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强化“医疗联合体”价值,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实现新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

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网上互动社区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信息服务。

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级医院业务流程和医疗信息资源,远程实时监测慢性病人和居家老人健康状况,实现网上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在线检查等应用。

加强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控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季节性、突发性、规模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提高对重大或高危传染疾病的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

实施“数字教育”计划,建立智慧型终身教育体系。

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

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书包”试点,普及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一机通”式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小额支付、信息查询的信息化服务与应用。

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音像等资源,并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数字文化”计划,拓展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创新浦东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浦东网络电视制播平台功能,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以新区图书馆为依托,建设网上图书馆和一批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贴近居民的新型图书馆网络服务架构。

探索建立浦东公共文化交流与服务机制,整合新区各种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浦东新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4)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显转变

  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绿色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实施“智慧社区”计划,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

以街镇为依托,构建亲民便捷的社区服务信息综合平台,并将社区事务延伸到居(村)委;针对浦东新区面积大、部分居民“人户分离”等特点,本着“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