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862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者老师讲脉法.docx

行者老师讲脉法

行者老师讲脉法

行者老师讲座:

20080416脉法解一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

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

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

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

为什么要取寸口呢?

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

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

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

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

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

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

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

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内循,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内斜脉。

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

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内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

所以内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

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

会出现这种阳明经气不易敛降,就要靠后天的自己调摄,靠天时、地理几方面来佐助可以达到平和。

下面讲脉法的部位。

两寸部是上焦之分,我主张是不要强分脏腑。

内经里有句话就是,上附上,下附下,就是上对应着上,下对应着下,咽喉对应着寸部朝上入鱼际,尺部朝下对应着双膝足踝,所以我们根据脉象定的上中下这种三部,而强分脏腑有点不太合理,因为如果定出来强分脏腑,象后代的脉经里也写着,左寸心小肠,心膻中,又有外内的问题。

首先我的理解,脉象的靠内侧靠外侧,尺内以候腑,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

腹中的疾患往往显示在两尺部脉,左侧候之以左,右侧候之于右,它是有左右的的隶属差别,左腿有毛病就是显示在左尺部脉,它不会映射到右尺部脉,相应的脏腑肌瘤都是以左应左以右应右。

我们现在根据黄元御的脉法来看,左上两寸部脉,候于上焦之气,关部脉候于中焦之气,尺部脉候下焦之气。

然后根据两手六部脉升降现象来判断元气升降的这种大象。

左手按照黄元御先生解释,是由阴出阳,主精血,从精血中阳气升达,然后是水中升木,木中生火,来从这里考虑的。

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在阳气敛藏上有克制的这种作用。

第一种,心火要敛藏,火克于金,肺气才能降,金克于木,胆气才能够下达,木克土阳明气才能下降。

所以临床上很多疾病,阳明少阳之气是要相互克制的,然后是土克水,水气才能敛藏。

所以左路阳升和右路阴藏,它是走的生克不同的角度。

种种脉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派生出来的?

我们把四季脉象掌握好以后,就可以握阳升阴长的这个象。

内经有六脉,就是大、小、缓、急、滑、涩,从这六脉来判断邪气的消长不同的现象。

进而寒伤有十脉,就是伤寒通过十种脉象,也就是对脉气的强弱、脏腑的虚实来判断的。

基础还是对四季脉的把握,进而对伤寒的十脉来判断阴阳的虚实。

后代衍生出来的二十四脉、二十八脉,这些都要以四季脉为基础。

难经里讲的脉象,也是根据四季脉象来的,它这里把五脉的藏象,又分别为五藏六腑,各自生克,显示出来,根据脉象判断脏腑虚实。

今天讲的仲景的脉法和黄元御先生的理解。

现在讲四时的脉体,大家要不断的用思维去揣摸它。

春之脉,如若昭昭,如寻长端末稍,是怎么样为弦脉,其脉如弦。

通过文字的描述,不断的去体会。

春脉是阴中一点阳气,阳气于生动,由震化而生,这时阳气已经萌动,阴气尚末动。

夏季,阳气慢慢形成疏缓涣散,慢慢浮散这样现象,就出来洪脉,阳气也是由内而外产生一种冲,这时一般脉象用离卦来解释夏季这种现象。

大家记住,用卦象来现解脉象,也是一种表示的方法,但如果不熟的谈,这样理解有时会产生更多的名词,造成更多的障碍。

秋季是一阳由内而生,一阴自外而生。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就是说秋天还是浮脉,已经有一点要收的意思了。

这点要收的意思不是从里面来,是从外面来的。

所以大家看兑卦,外阴爻而内阳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冬天是一坎卦,坎的卦象是一阳居于二阴,有人解释是坎中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我认为这个解释就不对。

就这个坎卦的卦象来说,坎卦的内卦应该是阴,是一阴爻,最外面也是一阴爻,如果不用三爻画卦法,而用六卦画卦法,最会看的非常仔细,坎卦代表的是阴阳错杂的一种现象,他表现出来的外在暂时是阴爻,离卦也是一样,离坎两卦是一个互卦,它两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在临床上很多症状要注意,病人出现寒水之象,一转换就变成离火之象,所以离坎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很多少阴病,产生上焦,两卦互相流动,互相变化,互相为用,所以人的心肾之气是相互沟通,心肾相交,相互济济。

由心君之气然后下敛变成肾水。

黄元御先生说过:

“方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三阴病,病人平常就是虚寒的体质,方见上热,刚见到上面有火,就知道下寒之甚,坎水寒甚了,上面才会有火热。

因为水火不相济济了,离越热,坎越寒。

还有张逸安、张志聪,他就提过,有一分浮热则用一分附子,临床上很多虚症病人,上焦火越大,下焦用附子量越大,如果附子量没跟上去,症状不会很快解除。

有微火的话,就用一点附子,这时就用补中益气了,甘温除热了,要是大热、暴热,都是阳不敛降。

下面讲真脏脉。

历来内经里对真脏脉有解释,黄元御先生也有解释,但解释的有一些不是让人一目了然的。

大家想想真脏脉是什么?

真脏脉现,五脏六腑之气皆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就是必须靠胃气的鼓动,五脏六腑之气而至手太阴脉,就是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

黄元御先生解释说,邪气盛,精气衰,真脏之气独现,按理说邪气盛,精气衰,应该显示的是邪气的脉象,邪气脉象就是一股不正之气,一股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即然是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为什么必然是真脏脉现?

而且五脏六腑之气必因于胃气而至于手太阴。

真脏脉现是什么含义呢?

是一脏脏气败亡所显示的脉象叫真脏脉,即然是一脏脏气亏竭,为什么会显示真脏脉,因为这一个脏气已经亏败,这个脏气必然不能随脉象到达手太阴,这个脏气郁阻住了,手太阴显示是其它四脏的脉象,就象四季之气一样,现每一季之气,并不是哪一季气旺,而是哪一部脉气亏或哪一部脉气亡这种现象,四季之气有生有长有收有合,而无藏时,就是脉气整个都浮在外了,所谓脉气不得藏,这时真脏脉现就如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

真肺脉至,大而虚,这是不得敛啊,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真心脉是什么,心气是开散的,脏腑之气不能开散了以后,真脏脉现后,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接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这是脏腑之气不得升达了,已经无力升达了,全都是郁结于下,所以真脏脉讲的是一脏的脉气亏虚,相反会显示这一脉气非常盛,这是脏腑之气亏,其它四脏之气自然这一气流转了以后,隔绝与此,根据这种状况显示出来的脉象来理解真脏脉,大家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

真脏脉现者,皆死于不治。

这也不是这么说的。

真脏脉现对于什么病人,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有讲究的。

真脏脉现皆死,有几年死,这都不一定,内经和伤寒里有很多死症,现在也经常有。

黄元御先生解释这个真脏脉,主要是从胃气败竭这个角度来解释的,我解释真脏脉,主要是从一气不至,有五脏六腑之气,有一气不至,一气败竭,从这个角度来解释。

但是从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五脏六腑之气皆属于中气之往来,所以一脏真脏脉现,也就等于中焦胃气的败竭,只不过败竭的方式不一样,部位不一样,会产生脉象不一样。

下面把不同等的脉象按黄元御先生的思路来理顺一下。

浮沉大小,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

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浮。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过去古人,很多人不讲究部位,黄元御先生的脉法是非常讲究部位的,不讲究部位是怎么回事吗?

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之间论部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以外,在佐以六部,举个简单的例子,左寸浮大,只这一点是什么意思,左寸本来就是木火升发的位置,而浮大也是木火外达之象,所以左寸浮大,代表心火内实,心火至盛的现象,然后根据左寸浮大,再看关部,关部如果有浮大之象,就是心肝火盛,木火之象。

再看右寸沉大这种脉象,临床上不常见,但是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就是叫大家按照黄元御先生这个思绪,把脉象理顺。

左寸是木火升达,现在左寸没有浮反而沉,这是木火升达不足,在六部脉象看是这样的。

但是一部来说它沉而大,沉而有力,沉实,按照一部脉象心火本身脉象来说,这是心气内郁,根据这种脉象,木郁就要达之。

一见脉象沉,是金木收敛有余的脉象,它敛在里面了,还要看它是化阴化阳,是有余还是不足,是沉而弱,可能就从阴化,从水化,就是说木火升达不足,是沉郁在下,显示出不足之象,都是寒象。

如果是沉郁而实呢,就是以郁为主,需要以舒达为主,如果是沉实的话,就要舒解心气,以辛凉、辛散为主。

苍朴这些开达郁结,而不应该是以辛热为主,六部有六部之象,黄元御先生在脉法里把六部之象解释的非常透彻。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

土弱则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气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

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这是讲六部的升降方向。

相反,在临床上只用这个是不够的,还要看一部之升降,比如左关这一部脉象,它来,脉搏跳动,跟呼吸一样,它一来一往,一发一收,这脉象就搏动,就好象木火升达,脉象一去象金水收敛,脉象来的时候有点郁滞,来的时候时间比较长一点,这时就要考虑木气有郁滞了,来的时候有力;收的时候,时间特别短,又没有什么痕迹,这时就要考虑,金水敛降不足,但脉象要查就查主要有问题的,来的时候脉形比较壅滞,脉行涩,走的时候脉象比较轻利的话,往往是升发上的问题。

在一部的脉象,考虑升降,是金水收敛问题后,这一部脉象来去有了,然后看它是上、下,是偏于浮还是偏于沉,考虑到脉象是升有余还是降有余,就象我们考虑脉象寸大还是尺大?

来去可以判断两关的现象,还有至、止,至、止是六部脉象比较不能代替的,因为有的脉象很快的跳一下,休息一会,然后再跳一下,止的时间是很长的,就是整个脉气滞涩、郁阻的时间比较长。

还有的脉,象滑脉,不停的流,往来流离不停息,脉道流利,人的六气充盛浮在外面,收不足,所以上、下、来、去、至、止,大家在搭脉时仔细体查一下。

黄元御先生把脉法解释的非常透彻,讲的是真正的脉理,从古到今讲脉理的人不多,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太懂,懂的人又讲不明白。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提一下。

关于二十四脉,下来我会专门给大家讲,关于六部浮沉讲的什么意思,六部的滑涩有相对应什么机理,分门别类的给大家讲讲。

问:

毛折乃死,是什么意思?

答:

毛折就是说皮肤汗毛,人的内伤疾病是从内而外的,即然发展到了皮毛了,在内经上,毛折,是说皮脆,皮肤非常干燥,毛发折断,这时疾病发到了极点。

古人讲,练习导引、内功,易筋断骨,讲内练,洗髓伐毛,即内在的骨髓和外在的皮肤是相对应的,真正功夫练的好会练到皮毛上,这是功夫达到很高层次上的现象。

洗髓伐毛,第一步是易筋锻骨,从筋骨入手,然后是洗髓,然后才是伐毛,色不折,毛折乃死。

问:

男女左右,大小不同,道理在哪里?

答: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的是阴中一点阳气,所以要升达;所以左路升达之气就偏于旺盛一起。

女的是阳中有一点真阴,所以,以降为用,右脉偏大一点,偏有力一点,这是对女子有利的。

但是在临床上遇见左右不一样的,参考刚才说的就行了。

问:

讲讲六阴脉。

答:

六阴脉我知道的也不多。

六阴的脉象是六脉沉数,这种脉象在临床上,有不少女性患者是六阴脉,六阴脉象可以不是病态,对于有六阴脉脉象的妇女来说,是一种符合生理的状况。

有些妇女性情比较含藏的,脉象比较柔弱,这是先天的秉赋,按古人讲也是一种贵象。

但是看六阴脉一定看六部脉,根据六部脉仔细评判,不能妄下结论,就说是六阴脉。

问:

脉细代表什么含义?

答:

脉细主要是针对脉形来说的。

根据脉形可以得出脉形细弱,这在临床上,细脉首先是脉道不充盈,往往是血不足的表现。

在临床上很多人把细脉和濡脉放在一块,因为阴份不足,容易浮起来,所以脉濡细。

但是一部脉象,大家可以根据四季脉法,洪脉是扩大,玄脉是升达,毛脉是收敛,迟脉是敛藏之象。

这几种脉象都可以夹杂细脉,如果参杂细脉的话,这个脉本身不足盈,这时根据细脉的不同间杂的滑涩之象,来判断是郁滞导致还是由气血不足来导致的。

根据兼夹脉象,内经说的查独,察看六部脉,必须要查独,哪一部脉有独特的,与其它脉不一样,这部脉基本上就是病脉。

内经里查独、查兼,查陷下,内经对于脉法的三查。

兼就是兼脉,兼杂什么脉象,比如弦细,兼,就是兼并的兼。

陷下是部位。

问:

牙痛有何妙方?

答:

曾经有个方子,就是熟地30—60,细辛5-10,煎煮后漱口,很多病人马上可以止痛。

但这只是一个治标的方法。

具体内服药还要靠辨证。

还有点时间,给大家讲一下,前几次讲课有人反复问口咸、口苦怎么治。

口苦是为木火,口咸是金水之气不得敛藏。

中土化生五味后,木火生达,金水敛藏,木火生达的时候,木火之气欲生达而不得生达,容易产生酸苦之味。

木气欲升而不得升,是酸;火气欲达不能达,欲开散不得开,上焦有火,金气欲敛不能敛,则口辣,辛;水气欲藏不能藏,口咸。

这是因为五脏四气因为不及而产生的太过,这时根据它的虚实或助之,或平之,象木气不及产生口酸,很多人一见口酸以后,两种治法就出来了。

一种是清热,清热之后也可以治口酸,但不是好的治疗方法。

还有一种是升达肝木,木气不升,则导致口酸,口酸往往是因为脾湿,中焦脾胃寒湿,木气不得升达,这时口酸。

木气不得升达很容易化火,所以中焦湿而且带热,中焦湿热的病人反而口酸,这时要注意不能一味的清热。

在利湿燥湿的同时,适当要荣升肝木。

好多病人口辣,这是金气不得敛降。

首先要看胃气降不降,也许是胃气不得敛降引起的。

所以不能只清肺,要看中焦,还要化湿。

相对应的口咸,口咸是肾水不得敛藏,不得只利水还得镇水,象真武汤。

在临床上,有些口咸的病人我用真五汤,总之口咸的病人是要温阳利水的。

口中产生的五味,总归是由土湿。

问:

吐酸水的病机?

答:

吐酸水往往是胆胃之气上逆产生的。

胆胃之气上逆后,就要降胆胃,首先看是否要舒肝,很多人用柴胡温胆汤,治疗食管炎,胃十二指肠反流、合降胆胃之气。

第一中土要燥湿,第二降胆胃之气。

黄元御先生在舒肝的时候,必用桂枝,这是他的表法,大家不能一窝蜂都这么用。

本来胆胃之气就降不下来,中枢就舒展不利,再用桂枝一顶,彻底就下不来了。

这时就该用点柴胡、苏叶,用这一类的药,即能够降胃气,又能舒达胃气。

再者,本来就经血亏虚时,又郁阻,又需要升肝木时,可以用点防风、白勺,这都是变法,不能说一上来就用桂枝,有时会产生一些弊病。

当然桂枝是个大法,是个好药,在个别情况下我们知道怎么用。

第一,临床一见吐酸水就用瓦楞子,乌贼骨,这些可用可无,都是些小药,治标不行,但用也行。

大法对了以后,用了它们效果可能会更快些,大法不对,用它们一分都不会管用。

问:

有个朋友找医生号脉时告诉他是心肌肥大,请问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答:

这是临床经验了。

根据临床经验判断的。

当然心肌肥大这是猜测出来,中医不是这样断定的。

什么情况下是心肌肥大呢?

心衰的病人,高血压的病人,还有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但这些病人有时脉象可能不一样。

所以不能说就一点判断什么样的脉象是心肌肥大。

吐酸水和口酸还不是一回事。

在临床上胃中灼热吐酸水的病人,可以根据从阴化从阳化来看,仲景的半夏泻心汤,对于治疗这些病人很大一部会都有疗效。

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虚,大则为实。

在尺为关,在寸为格。

关格者不及天地之气。

关格者不得小便,格则土逆。

这一点浮大,是有程度的。

不是说一般的,一般的心火炽盛病人临床上是很多的,而且是外感病人,寸口脉浮大,外感一过,身体内的阳气浮动发热,寸口脉浮大的病人……灵枢脉度17讲的,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容,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容,故曰格。

阴阳俱盛不能相容故曰关格。

这两处关格讲的是一个意思。

但这两处是阴气太盛,为什么阴气太盛?

并不是阴气太盛,是一气欲升不得升被阻于下了,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容,阳气不能被容,阴气不能容润了,这是阳气不能由阴出阳了,故曰关,关在里面。

阳气太盛,阴气不能容,阳不能归根,不能敛了,故曰格,阳气都被格在外面了。

阴阳俱盛不能相容故曰关格,这个关格讲的是寸口脉的尺寸大到一定程度了才能是关格,但是在脉经上讲的,脉要大到几倍几倍,这不好说,当然经常搭脉的时候,手底下会有这个度,用几倍几倍有时不确切。

因为手底下是意会知,不能量化,现代医学最大弊病是量化,所以脉经上认为是不可取的,它表达方式不对,但意思是对的,必须大到什么程度。

半夏泻心汤是少阳方,由于太阴中土寒湿,导致胆胃之气上逆,所以有温太阴降阳明少阳是半夏泻心汤的意思。

因为造成肝气不得升达的原因是中土有寒湿,所以,干姜人参足以舒肝,干姜本身是辛的,辛开苦泄,干姜为辛,所以舒肝不一定柴胡,也不一定桂枝,干姜一味足以。

大家要体会药物的之间的性味,产生升降这种作用,这样开方子慢慢逐渐细腻下来,对于古人过去很多医案,就会理解的深刻一些,其实过去很多古人的医案有不对的,但他看的病是对的,但他自己理解的理论是不对的,我们能从中理解到真正的机理就行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座:

20080423脉法解二简单给大家提个问题,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好多病人,两寸脉沉弱这样人比较多。

然后问大家:

两寸脉沉弱,主什么?

就说左寸沉与右寸沉又主什么?

大家就我提出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意见我给大家说切脉,不是靠临床得来的,切脉是靠领会的。

得于心而应于手,如果你心中不得的话,这个时候就是你手就是换个机械手,分辨率再高也没有用,所以必须在理上领会了以后才能够下手,领会,真正有所明了,有个问题我就是说两寸脉沉弱这种病人,大概是怎么造成的?

左寸沉弱与右寸沉弱,他们分别讲的什么,有什么差别?

讲的是两寸脉,大家还没有,也就是说跟着黄元御先生掌握脉法的思路来走,灵素说了一句心里之气不足,两寸脉沉弱,其实是心肺不足,是阳不足,是阴不得出阳,阳衰了阴气必盛,所以这个病人处于阳虚体质,两寸脉沉弱,第一点就是左寸沉不开达,能升而不能开。

肾阳不足呀,肾阳这个词用的不太好,现在大家就是说很多教材就是说脾阴脾阳、肝阴肝阳、心阴心阳这都搞烂了,如果再谈肾阴肾阳的话,因为这个肾吧,牵扯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它参与后天的升降,另一个它又主宰先天元气的盈缩,所以你谈肾阴肾阳的时候不够准,还容易搞混。

你要说元阳不足、不能上达,这个不一定,它只能代表就是说一身元阳到了肝脉以后,然后木不能成实,就是说水能生木,木不能化火,这一点导致左寸脉这种沉弱,如何化火,我们要治这样的病人的话,应该从这点考虑,不能用滋水荣木。

两者的治法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如果谈到肾阳不足的时候很可能要考虑到收敛这样的阴气,如果考虑到上焦阳阳气不足,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温健脾肺问题。

右寸脉沉弱,它多指气不足,气机开散不能收敛,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整体的脉都沉弱是以心肺脉为主呢还是就心肺两部脉独沉弱,这还是关键。

这铁牛讲的上星期把一条脉:

左尺浮大而迟很明显,其余各部稍浮大,左尺脉浮大而实。

这个刚才我都讲了这个是阳乘阴位。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就往上升呀,是不是,水生木呀。

木气不达这时候。

右尺脉浮大而实,这时候你看看大中有没有兼散象,如果有大舒缓的话,这是化火了,这时候需要清热;如果是浮大而坚实的话,这时候邪气还没有扩散,还没有化火,这时候你就需要略加开破之药,舒达;一定要舒肝,这管道上边不疏通,都憋在底下了,这时候你想怎么办?

你是不是要把上面的木气尽量的往上舒达一下,所以说呢六味地黄不可行。

六味地黄丸是一什么?

它弱还可以,典型的右尺肾水脉不足了,滋水涵木,收一下。

木气这么实,不属于正虚而属于邪实这种状态。

看脉还是这样:

虚则正气虚,虚则精气夺,实则邪气盛。

脉气浮大,这时候肯定邪气盛以邪实为主,现在考虑邪气是怎么实的。

邪气是怎么来的。

人的一身,从那来邪气的呢?

就是非位则邪,该升达气的升不上去,憋在下面这就叫邪气,该降的气降不下来,顶在这就叫邪气,并没有说从那来的外受之邪,没有这个,即使有外受之邪也是天人六气相互感应而得的。

浮数而实是滑吗?

因为这个左尺脉滑,有时候牵扯到血分,是不是?

这得看是男是女了。

如果不滑的话,光是浮数而实,考虑看看是不是下焦有这种淋痢,淋痢之象,痢疾呀或是淋证呀。

有腰痛呀,这肯定是肝气淤滞导致的。

可以考虑用肾着汤加减进行治疗。

肯定是中焦脾肾下陷,肝脾之气下陷,这时肾着汤没有疏肝肝的药,可以看看血分有没有亏耗的状况,如果没有亏耗可以加桂枝,桂枝、川芎都可以用,往上升达,加辛温之品。

下面继续给大家讲,“浮沉之中,有虚实焉。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

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

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大家理解这个“浮大昼加,沉细夜加”这个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大家知道这个脉象浮大呢有个度的问题,因为浮大往往是不收。

夜了则收则安,而白天则加重,但是往往有病人因为下元阴气,阴气乘于下,阴气格阳乘于阳所导致的脉象浮大,上两寸浮大,夜加越多,相反沉细昼加也多,所以我们要搞清楚阴阳升降。

黄元御学说精彻的地方就是说把元阳讲的非常了彻,可以说仲景以后能解厥阴篇的只有黄元御先生,厥阴篇在黄元御先生来讲就是非常小儿科的事情,而历代黄元御以前的伤寒医家都没有搞清厥阴篇。

在这地方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先生的厥阴篇就要理解阴阳之气是怎么升降的,元阳是怎么盈缩的这个关键,郑寿全先生呢知道了盈缩这一点种子,真元、大象理解的好。

怎么盈,怎么缩,怎么升,怎么降,关于中间的细节比较马虎,尤其在右路如何敛藏潜降上说的少,没有说清楚。

导致后世火神派弊病百出。

浮沉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提。

就是说呀我们分别脉的浮沉了以后,然后立法制方上,又要考虑这个病是在气分上还是在血分上,这还是有差别的,这直接考虑到用药的这种取向。

所以在每一部脉,在浮沉之间偏入阴还是入阳,是血分还是气分之间不同的差别,所以我们搭脉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个间夹脉,比如浮涩,浮而弦、浮而滑、浮而弱;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现象来看出一气之升降,问:

“右关尺浮,右寸沉;左三部皆沉弱。

”可以讲一下这脉象,这脉象是什么意思呢?

答:

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先右寸脉沉,就是上面天气不足呀,肺金之气本不足。

右关尺浮,首先讲第一点,就是右尺脉本沉,相火之气需要闭藏,浊阴之气需要敛藏。

三焦相火之气需要敛藏,右尺脉浮了就是相火不宁,不能敛藏,右关脉有跟着浮的话,这是胃气不降。

为什么说胃气不说胆气呢?

因为胆胃之气都降,因为胆气有时候不降的话他要参和于左关,左关确实有浮于之象,沉呀,浮呀,浮大呀或者是沉弦,这时候就要考虑是胆中相火不降。

关于这个人,我们立法就应该考虑根据病人平常偏胖偏瘦,简单的从阳化阴化的角度考虑,虽然有浮沉,但是没有给有力还是无力,是大还是小是个关键,大可为邪气盛。

这个病人经常有眼底出血的话,是阴气乘阳了,首先看左三部脉,如果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