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827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docx

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从东汉建安年代到隋统一这一历史阶段。

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四百年里,各种力量为了争夺统治地位或扩大统治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

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世族门阀制度的存在。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也引起了庶族对士族统治的强烈不满。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汉代还相当落后的东南地区,经过六朝的相继开发,使得中国经济的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各民族逐渐由征战走向融合,当时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后来大都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并以他们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带来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元化。

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风行,使汉代定于一尊的儒学相对衰微,尽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在历史行程中,无疑是重要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建筑尤其是诗歌,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称“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随着社会思想的变化,文学日益改变了它作为宣扬儒家政教工具的性质,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由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带来了文学的繁荣。

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人士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文学作品的日见丰富,使得文学逐渐与其他学术相区别,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上探讨关于文学创作的各种问题,评价历代作家的得失,也就提到日程上来,带来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

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标志是文学集团的空前活跃。

先后出现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集团”,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包括陆机、左思在内的“二十四友”,包括沈约、谢朓在内的“竟陵八友”等。

这些文学集团的出现促进了文学的兴盛,造成一些新的文学现象的产生,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

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

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

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

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

第一章建安文学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第一节三曹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

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

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

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

风格清丽婉约。

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

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

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

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

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

题材大致有四类:

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

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

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

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

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

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

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第二节七子与蔡琰

   “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

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王粲(177-217),字仲宣,今存诗23首,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

《七哀诗》三首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诗写自己在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作乱长安时避难荆州途中所见所闻,通过亲眼所见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悲惨场面,概括了战后生灵涂炭的惨象,揭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写来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刘桢(?

-217),字公干,今存诗20余首,分为赠答诗和游乐诗两类。

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写松树在风霜冰雪摧残下仍然“端正”挺拔的英姿本性,最为豪迈俊逸。

   七子中的其他诗人也都有一些著名的作品,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借秦代民谣写繁重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写一位孤儿被后母虐待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出汉末残酷的社会现实。

徐干《室思诗》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哀怨缠绵,堪称佳作。

   除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中孔融、陈琳、阮瑀的文章亦文气充沛,辞彩壮丽,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遗风。

总的说来,建安时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大多情怀慷慨,文质彬彬,气势飞动流宕。

   蔡琰,字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

董卓之乱中被胡兵掳至南匈奴,嫁给左贤王,生有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回,重嫁同郡董祀。

相传为蔡琰所作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悲愤诗》比较可信。

此诗长达540字,是建安文人诗中唯一的长篇叙事体抒情诗。

全诗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自己遭祸被虏的缘由和被掳入关途中的痛苦;第二段叙述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母子生离死别时的惨痛;最后一段记叙归途和到家后所见所感。

作品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的感染力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这一时期,享有盛名的散文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这是建兴五年(227)他准备出师北伐,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道奏章,情词恳切地表白了自己为蜀汉竭忠尽智的决心和匡复天下的志向。

文章所表现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胸襟和眼光以及献身精神,赢得了后代无数志士仁人的崇敬和仰慕。

文章思深旨远,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层次井然。

通篇情真意挚,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一字一句都从肺腑中流出,有强烈的感染力。

全篇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既整齐而又富于变化。

 

<<

第二章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曹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

其时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尤其在司马氏集团掌握政权以后大肆诛杀曹魏集团,造成中古史上“名士少有全者”的最黑暗恐怖的时期。

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竹林七贤是玄风大兴的产物,谈玄促进了他们的交游,但彼此志趣并不相合。

阮籍醉酒佯狂不问世事,嵇康终因公然不与司马氏合作而被害,此二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第一节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曾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有济世志,但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他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82首。

八十二首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因内容集中,风格和表现手法接近,可以看成五古咏怀组诗。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个组诗的基调。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再如其十七“独坐空堂上”,写遥望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之嗟,给人以震撼。

有时诗人的内心情感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如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直陈“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倾诉了在动荡不定、变幻无常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哀伤、焦虑、忧愤的心情。

这样的作品在《咏怀》中有相当数量。

   二是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批判维护世族统治的儒家礼法的虚伪。

这一类作品也往往不是对人物、事件作具体描绘,而主要是抒发由历史事实引起的盛衰之叹。

如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由古吹台引起联想,用战国之魏喻曹氏之魏,影射魏王只知歌舞行乐,不知养兵用贤,难免重蹈前人亡国的覆辙。

其十一“湛湛长江水”对楚国君臣荒淫误国行径的揭露,显然也是针对曹魏王朝的。

更多的盛衰之叹则是针对恐怖政治而发,但这类诗多用曲笔,写得更为隐晦曲折。

一般不具体记述史实,而着重抒写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感受的思考。

诗中还有不少篇章揭露和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名利之士和虚伪做作的礼法之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们丑恶的嘴脸和卑鄙的灵魂,如其六十七“洪生资制度”。

   三是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尘的情怀。

阮籍在诗中赞美了巢由、夷齐、四皓等隐士,也一再抒发“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其三十二)的隐居求仙的愿望,但这一切都不过是诗人企望逃避现实、排遣苦闷的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而已。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这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经历决定的。

正如李善《文选》注所说: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造成这一艺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咏怀》诗继承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比兴象征手法,并加以玄学性的创造发展。

具体做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

故钟嵘《诗品》评阮籍诗: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阮籍《咏怀》开创了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从唐代陈子昂、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组诗形式和哲理与诗情结合的特点中,都不难看出对阮籍的继承。

   阮籍的散文,不仅在精神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使气骋辞,以情被质,一些受玄学思辨精神浸染的论说文,尤其说理透彻、论证严密,其《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等,均属此类。

第二节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他爱好老庄学说,大胆标榜“非汤武而薄周孔”,以“自然”对抗“名教”。

司马氏专权时,他公然以隐逸表示不合作,招致杀身之祸。

   嵇康诗文兼善,现存诗50多首,主要抒写世路险恶,人生忧患。

其中四言居大半,清隽雄秀,颇有独创。

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18首,是一组各自成篇而又相互勾连的四言诗。

第九章想象入军纵马驰骋豪迈倜傥的雄姿,第十四章描写诗人隐居俯仰自得的雅兴,都生动传神。

其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透露出诗人高峻的人格和傲世的精神风貌,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嵇康的四言诗,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在形式上改变了此前四言体多用虚字和单音词的句式,采用赋体大量运用双音词的对偶句式,语言精练清新,更加灵活自由。

为四言诗的发展及形成新的美学品格做出了贡献。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并非不慕荣利,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充分地表现了对世俗礼教的鄙夷和蔑视。

文中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更是异乎寻常的大胆。

他的文章篇幅宏大,情绪激烈,分析深透,自由挥洒,文字骈散交错,灵活自如,具有通脱恣肆、朴质自然的艺术风格。

 

<<

第三章两晋文学

   两晋一共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时间,西晋的建立,社会有过短暂的繁荣,其后祸乱迭起,先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八王之乱”,又有异族入侵的“永嘉之乱”,南渡之后,或安定,或战乱,动荡不定。

独特的政治面貌使两晋诗坛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西晋太康中出现了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

陆机、潘岳讲求雕章琢句,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文坛的主流,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

东晋诗坛玄风笼罩,玄言诗流行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

东晋末年出现的陶渊明不仅是东晋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第一节傅玄、张华

   傅玄(217-278),字休奕,西晋初期的重臣。

现存诗百篇左右,绝大部分模拟汉魏乐府,其中以描写妇女命运的为最多。

如《豫章行?

苦相篇》,描写一位年长色衰的弃妇,概括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典雅有余而创新不足。

   张华(232-300),字茂先,博学多识,名重当时。

现存诗30首,大都为乐府诗,内容多模拟前人。

如《轻薄篇》、《游侠篇》、《游猎篇》等,均模仿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而作。

其诗多写男女之情。

故钟嵘《诗品》谓之“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情诗》五首是他的代表作。

第二节陆机、潘岳、张协

   陆机(261-300),字士衡,出身江东大士族。

曾任平原内史,人称“陆平原”。

陆机今存诗一百多篇,被誉为“太康诗人之首”。

其诗内容多为拟古,文辞繁缛,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偶,少数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的作品表现了作者的真实感受。

《赴洛道中作》二首是其中的成功之作。

诗中描写了行旅途中所见景象和客游的哀伤,以山川的遥远,道路的漫长,日以继夜的艰辛,衬托出难遣的孤独愁闷与对前途的畏惧。

整首诗将工整的对偶和真切的写景寓于回环往复的章法之中,且造语新奇,观察深细,因此极富表现力。

   潘岳(247-300),字安仁,姿仪秀美,才名冠世。

潘岳辞藻艳丽,与陆机齐名,钟嵘《诗品》说: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他善叙悲哀之情,诗以《悼亡诗》三首最为著名,诗作于其妻逝世的周年,其一抒写离家之前的心情,发端慨叹光阴荏苒,与妻子已是泉壤永隔。

继写去留两难,茫然不知所措的悲哀。

最后写徘徊空房,触目都是亡人留下的遗迹,倍觉伤情。

全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悼亡》成为悼念妻子的专有名词,在他之后,唐代元稹的悼亡诗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张协,字景阳,是“三张”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写景的细致真切见长。

代表作有《杂诗》十首。

其一“秋夜凉风起”写思妇感时怀远之情,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思妇的离情化为一片凄清的环境,借房栊久无人迹,庭前秋草凄绿,空墙长满青苔,屋内蛛网尘结的萧索景象,曲折地表现她因节物变化而触发的深长的孤独和忧思。

真切细腻,耐人寻味。

第三节左思、刘琨、郭璞

   左思(250-305),字太冲,出身寒素家庭。

今存诗仅14首,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反抗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力劲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人称“左思风力”。

奠定了左思在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是《咏史》八首,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意思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如其一“弱冠弄柔翰”当作于晋朝初建、尚未平吴之时,诗人自叙文才武略和用世之志,胸襟豪壮,气概非凡,反映了寒士阶层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

《咏史》中最著名的是其二“郁郁涧底松”,这首诗用“涧底松“与”山上苗”的鲜明对比,揭露和抨击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对人才的压抑,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激起后世无数有才之士的共鸣。

   左思《咏史》在艺术上继承了汉魏诗人抒情与言志结合、写实与寄托并用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

他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在表现上更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的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左思还有《杂诗》、《招隐诗》、《娇女诗》等作品。

他的诗虽受所处时代诗风的影响,也有典雅精切的一面,但因胸襟高旷,笔力雄迈,故能拔出流俗,“陶冶汉魏,自铸伟词”,成为西晋成就最高的诗人。

   刘琨与郭璞同是西晋覆灭、东晋初建之际的重要作家。

刘琨(271-318),字越石,出身士族。

早年好老庄,喜清谈,后来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激发了他的报国情怀,诗风也呈现出格调悲壮、刚劲清拔的特色。

刘琨存诗仅3首,《赠卢谌》、《重赠卢谌》和《扶风歌》,都作于后期,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重赠卢谌》作于诗人被囚禁时,是其临死前的绝笔。

此诗一起连用六个典故,抒写了诗人在危厄处境中仍想救助晋室的怀抱,继而倾诉了日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悲哀,最后连用三个比喻,表达了时不我与,世途险恶,英雄末路的一腔遗恨。

感情沉痛,悲而能壮,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郭璞(276-324),字景纯,博学多识,又好阴阳卜筮之术。

其代表作《游仙诗》14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歌咏高蹈遗世的精神,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乱的情绪和苦闷的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所以《诗品》说它“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如其一“京华游侠窟”便是说仕宦不如游仙,隐逸又胜于求仙,歌颂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和自由,借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郭璞这一组《游仙诗》,词意慷慨,寄兴深远,既是对从屈原到阮籍的浪漫精神的继承,又从精神到艺术表现对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和李贺《梦天》有明显影响。

第四节玄言诗人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种哲学思潮,在它的影响下,西晋末,诗坛上开始流行“寄言上德,托意玄珠”(《宋书·谢灵运传论》)枯淡寡味的作品,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世称“玄言诗”。

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谈论哲理,如孙绰《答许询》:

“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玄言诗中也有一些以描写景物为主,或主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如孙绰的《秋日》,写仲秋山林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自己逍遥林野的感慨。

其中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促进或曰催化的作用。

 

<<

第四章陶渊明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