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54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声声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声声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声声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声声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docx

《声声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声慢.docx

声声慢

声声慢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

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

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

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

(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

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

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

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

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要点:

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

苏轼 

 婉约派:

柳永 秦观 

南宋——豪放派:

辛弃疾 

 婉约派:

李清照 姜夔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

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讨论:

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 

(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祠下: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 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

“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

“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 

3、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写什么内容?

明确: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

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

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

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

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

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

(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

(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

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

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

陈,陈述。

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

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

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

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

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通“悯”。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

古义:

不会行走。

今义:

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

成人自立。

     今义: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

    古义:

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

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

为国奔走效劳。

  今义:

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

申诉苦衷。

    今义:

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

报答。

   今义:

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

    古义:

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

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

    古义:

太子的属官。

    今义:

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

    古义:

不久。

     今义:

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

       日: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

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

              闵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

              微贱:

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

            疾病:

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闻:

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

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

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

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

“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

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吊,安慰。

4.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

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薄,迫近。

5.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

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

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

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

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 )、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

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 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

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

“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

“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

“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

“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

陈情的目的是什么?

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一段】

1、作者写陈情表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呢?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幼年遭遇,他的幼年与他人有何不同?

 明确:

为了打动皇帝;作者幼年孤苦,有很大波折。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

                   少,多疾病                 

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九岁,不行 

                     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祖母: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时间:

逮  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